【人类学理论】张敏空间
论语法理论的发展——传统语法、结构语法、生成语法、功能语法的成败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传统语法的成败在当前英语语法理论百花纷呈的情况下,传统语法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它常用来概括现代语言学成为科学之前、语言研究那一阶段的科学和方法。
这种“传统”已有两千多年之久,包括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学者,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以及18世纪规范语法学者们的著作。
1.1传统语法的发展及对语言学的贡献18世纪之后出现的英语语法书籍的共同特点就是,以拉丁语的语法规则来制定英语规则。
这种规定语法旨在确保语言使用的“正确性”与“纯洁性”。
早期的传统语法有三个语法特点:语法研究与习惯的用法不同;轻视口语;重形式,轻意义。
(杨卫东、戴卫平,2009)但传统语法依然有很大的优点,规定语法对语言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规定语法制定的规则对掌握和分析句子结构,理解文章,从事写作等都很有帮助。
1.2传统语法的不足虽然传统语法一直到今天仍然起着作用,但不可否认这个理论也有自身的缺点。
它不考虑句子的功能和意义,不把语法的结构、语篇与情境联系起来,因此学生不能将语法知识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中。
2结构语法的成败结构语法是在结构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结构语法可与达尔文在生物学中的成就相媲美。
结构语法主要有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
2.1结构语法的发展及对语言学的贡献结构语法丰富和发展了语法理论,这里主要从三大语法学派分支论述:2.1.1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起初是在与新语法学派的对立中建立起来的。
布拉格学派总结了新语法学派的弱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共时语言研究;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表达手段系统;从语言功能入手去研究语言形式。
(刘润清,2013)另外其突出贡献就是区分了音位学和语音学,极大地丰富了音系学的内容,推动了音系学的发展。
2.1.2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的代表人物是叶姆斯列夫,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语符学理论及其演绎描写方法,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对“层级语法”以及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

伦敦学派的马林 诺夫 斯基 ( Ma i l n o w s k i , 1 9 2 3 ) 研究 了太 平洋岛屿土 著人 的语 言 , 将 语言 的 功能 概括 为寒 暄 ( p h a i t c
c o m mu n i c a i t o n ) 功能, 实用 ( p r a g m a t i c ) 功能 以及 巫 术 ( ma g i —
学研 究有着很 大的影响 , 韩礼德是该 学派 的重要代表之 一 , 所 以本 文通过 收集相 关文献 资料进 一 步探 讨他有 关 系
统功能语法的元功能理论 。 即探讨语 言如何通过及物性 系统、 语 气系统和主位 系统 来实现其经验功 能、 人 际功 能和
语 篇功能 , 以使语 言使 用者 实现传情迭意 的交流 目的。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以语言是人类用来表意的工具为主要指导思想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20世纪后半叶的语言学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韩德是该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探讨他有关系统功能语法的元功能理论即探讨语言如何通过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和主位系统来实现其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以使语言使用者实现传情达意的交流目的
1 ) 物质过程 , 即某 人 做 某 事 的 过 程 。例 如 : J i m i f s h e d h i s
h o m e w o r k . 2 ) 心理过 程 , 即主体 对 客体 的感觉 , 反 应 以及认
知。例如 : S h e l i k e s E n g l i s h v e r y m u c h .3 ) 关 系过 程, 即反映
[ 关键 词 ] 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 语篇功能
[ 中图分类号] H 3 1 3
以空间和身体的关系看卡夫卡的《变形记》

2018年第胸(总第78蝴)夫放f_以空间和身体的关系看卡夫卡的《变形记》张暖(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卡夫卡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总是在看似荒诞的独特表现下隐藏着他对世界、对人类深沉的思 考。
空间的运用是卡夫卡的一大特色。
空间之于卡夫卡笔下的人物不仅仅是活动的场所,更与人物一起隐喻了人类面临的生 存困境。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向我们描绘了众多充满深刻寓意的空间与空间元素,它们看似平淡无奇,只是作为人物的活动 背景而出现,实则是卡夫卡以其敏锐的体验加以特有的表现手法,将空间与人物的活动、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合,为我们揭示了 人类痛苦而压抑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卡夫卡格里高尔空间身体一、篡改的空间与崩溃的肉身汪民安曾经在自己的研究著作中如此描述过现代人生 存的空间人们根据自己的空间状况,来安置自己非生活,居住空间在锻造人们的习性,锻造他们的言谈、姿态、表情、举止、节奏和趣味。
”™162)长久以来,日益明晰化的空间内涵 与合理化的分布成为身体生存的保障,更在很大程度上维 护了人类活动的有序性。
但在卡卡的+ 》中,空间在 的情 ,空间定的意义任意改写,空间功的随意性与空间序的性使本来定的空间含义 。
随空间意义的改,人的身体 以护的 障,如的空 ,。
的的栖身之地。
格里高尔为了生,有 来 的间,与 的他自己的作了有的、以自活动的他 的。
在 有 的空间中,他,如 在 的生活节奏 他在自己的间中上他 的、作为 的画。
身体与空间的 过样的联达到一种最恰的融合与和谐的相互作用:身体给予空间超过实用意义的神内涵,空间给予身体超越何学价值的庇护。
但这一切都 随 成甲虫后便改了。
再保持原貌,在 力维护 肆意闯进与破坏。
首先高尔的妹妹执意要将他房间中的东西全部搬出去,以便于 成甲虫后的爬行。
看似“贴心”的举动实际上 在肆意破坏 空间原有的意义,原本拥有具的起居在没有了家具后,就成了 名 实的,虫子活动的“洞穴”。
国外空间社会理论的互动与论争——社区空间理论的流变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9-0089-05国外空间社会理论的互动与论争———社区空间理论的流变李小敏〔摘 要〕 回溯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涉空间问题的社会研究及基于空间研究的新近社会理论,分析了空间性在地方感形成和社区意识建构中的重要意义,从社区空间表征实践的角度指出了社区行动与空间的密切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现代都市语境中的田野定位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 空间性;地方感;社区意识;社区行动;定位〔中图分类号〕 C912.67;C912.81 〔文献标识码〕 A〔作者简介〕 李小敏(1976—),女,云南昆明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编辑部编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城乡关系、全球化与地方性知识。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科研基金项目(30334)。
〔收稿日期〕 2006-08-15〔修回日期〕 2006-10-11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来,社会人文学科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空间转向”,这一转向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
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Spatiaiity ),成为不同学科纷纷注目的焦点。
围绕“空间”这一议题,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以及社会哲学家之间发生了频繁的互动与争论。
参与这一对话的学者包括吉登斯(Giddens )、福柯(Fou-cauit )、布迪厄(Bourdieu )、列斐伏尔(Lefebvre )、哈维(Harvey )、索雅(Soja )及卡斯特尔(Casteiis )等人。
有关“空间”的思考维度引发了一系列的新型经验研究和理论创新,远远超出了地理学的范畴,成为各种新近社会理论建构的基础。
一!后现代空间理论概述假如说现代主义的特性之一是对时间维度(如历史性、历史主义和未来性)的重视,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显著地关注空间的意涵(社会空间和空间表征)。
原始氏族时期的歌舞音乐研究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179-原始氏族时期的歌舞音乐研究张 敏四川文理学院摘要:原始氏族时期的歌舞音乐的起源、形式、特点以及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对原始氏族时期的歌舞音乐进行研究,以便为原始歌舞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原始歌舞音乐;起源;形式;特征;历史意义原始的音乐与我们当今的概念有所不同,它是由歌、舞、乐三者所组成的。
虽然原始歌舞音乐不能认为是完美的音乐,但是它表达了一定的人类感情,是一个艺术的胚芽,是歌的胚芽,诗的胚芽,舞蹈的胚芽,甚至还是戏曲的胚芽。
原始音乐和舞蹈是同一生活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一对孪生姐妹,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形体。
一、原始氏族时期的歌舞音乐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歌舞音乐都是早期人类在劳动中萌芽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生活过程的再现,具有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如实的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它再现氏族采集、渔猎、驯养农耕、战争生活和男女爱悦,并表达出对天地、神灵、图腾的敬畏,以及对生值的崇拜。
歌舞产生之始,就与先民宣泄情绪的心理和寄托祝愿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具有氏族群体祀神娱神的性质。
葛天氏部族所创造的乐舞,当是我国史籍所记载的最早的乐舞。
葛天氏时期的诗歌、音乐、舞蹈均见雏形,人们手舞足蹈、尽情劳作,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纵情敲打,婉转高唱,就是早期的音乐;人们颂扬祖先,抒发情怀,就是早期的诗歌。
二、原始氏族时期的歌舞音乐的艺术形式原始氏族时期的歌舞音乐乃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音乐艺术。
歌则词,词即为诗,以词配曲,曲即为乐,伴之以舞。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因此原始歌舞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反映在艺术上则较为粗拙简单,诗、乐、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性,都不足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同时,音乐艺术的起源之始便是一门综合艺术,有可能从劳动的呼号、动作、节奏、音调等组合中演化而来,这就是所说的诗、乐、舞同源。
作为一种时空体验的后现代主义:一种哈维的视角

作为一种时空体验的后现代主义:一种哈维的视角◎李春敏内容提要 哈维将后现代主义阐释为一种“历史-地理状况”,作为一种“历史状况”的后现代主义强调后现代主义是对短暂性、分裂性和无序性的现代性危机的表达。
与此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在时间体验呈现为历时性的时间断裂、并时性的空间并存和“当下”的凸显。
作为一种“地理状况”的后现代主义和建筑的本土化浪潮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崛起联系在一起,并塑造了独特的后现代主义城市生活意向。
与此相适应,后现代主义的空间体验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表象结构的后现代主义空间,它是一个商品、信息和资源全球流动的不平衡空间;二是作为隐性结构的后现代主义空间,它是聚集各种虚拟的空间代码和符号的文化-心理空间。
在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历史和地理的考察后,哈维将后现代主义的逻辑归结为一种资本的幻象,向后现代主义的转换本质上是资本积累模式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刚性”积累模式向“弹性”积累模式的变迁。
在这种变迁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具有不同实践指向的趋势,即“用时间来消灭空间”和“时间空间化”,哈维将二者的矛盾在知识论和政治上所产生的后果作为理解后现代主义的基础,并从知识论层面和社会行动层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时间 空间 资本〔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3-0001-09 “后现代主义”是哈维空间批判理论的一种重要维度,哈维将“后现代主义”界定为一种“历史-地理状况”,这种状况与1973年前后资本积累的新特点密切相关。
这里的“历史”和“地理”分别导向了一种时间性和空间性,哈维深入探讨了作为一种时空体验的后现代主义,以及这种时空体验是如何成为“资本主义历史-地理发展之动力”与“文化生产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①之间的重要中介环节的。
对后现代主义时空体验的探讨不仅是通向哈维空间批判理论的一个基本路径,更为深入理解当代人类空间实践的新样貌、建构多维的空间话语提供了理论契机,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
什么是语义地图

什么是语义地图语义地图及其发展魏金光一、什么是语义地图1.定义及其理解:概念/语义空间”里的功能的几何 (Haspelmath 2003: 213)语义地图是一个“表达,这些空间是通过连接线相连并构成了一个网络的,这种借助地图形式展示的功能模型(构形)声称具有普遍性。
According to Haspelmath (2003: 213)语义地图是一个用于描述和阐释多功能语法词素模型的方法,这种模型并不意味着要进行同义或多义分析。
语义地图是一个蕴含图。
所有语言的所有多功能语义范畴都必须安排在相邻区域。
在地图上的节点排列映射了人的认知心灵里的(speaker’s mind)相应的概念结构(或功能)的排列。
【How conceptual are semantic maps? Andrea Sansò】2.示例:(见图(2)-(4).)3.与语言地理类型的不同:(见图(1)、(2).)4.研究对象:“多功能语法形式”。
The basic assumption behind any form of semantic map approach is thatcrosslinguistically recurrent identity in form reflects semantic similarity (Kemmer1993: 4; see also Haiman 1985: 26) 5.研究目标:“语义地图模型”,着眼点是“语义”,研究的是不同语法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些关联可通过对表义功能相互交叉、部分叠合的不同语法形式的比较而窥知,无论这些形式是来自同一语言或不同语言。
当然,语义地图模型本质上仍是一种跨语言比较的工具。
(张敏)6.研究历史:(1)提出: L.B. Anderson(1982) “心智地图(mental maps)”,分析模型考察的则是语法标记和语法结构所负载的语义之间的关联,并将发掘语言共性及共性基础上的语言类型作为主要目标。
明末清初_湖广填四川_人口迁徙及其影响_张敏

四川 ”从清初开始 ,到道光朝为止 ,前后百余年 ,规 模之大前所未有 。而人口“填四川 ”不仅有效缓解 了湖广地区的人口压力 ,避免了社会动荡 ,而且使人 口分布趋于合理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
一 、“湖广填四川 ”中移民人口分布格局 及成因
明末清初 ,持续数十年的战乱造成四川的人口 锐减 ,“数千里城郭无烟 ,荆棘之所丛 ,狐狸豺虎之 所游 ”,“成都所属州县 ,人烟断绝千里 ,内冢白骨无 一存 ”。同时 ,瘟疫流行 。至顺治 18 年 ,四川总人 口只有“50 万左右 ”。四川人口的锐减 ,不但造成 了四川经济文化的萧条 ,限制并延缓了科技的发展 , 还降低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 ,四川的残破 ,不但危 及西南 ,而且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不利后果 。因此 ,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人口 ,恢复生产的措施 。 于是 ,由清政府倡导并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四川的活 动拉开了序幕 。此次移民籍贯复杂 ,由于移民中以 湖广人口为多 ,所以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
从表 1中可以看出 ,四川移民地名中地理位置 反映的距离递减规律 。先以湖广移民为例 :川西平 原和德阳 、绵阳地区移民地名湖广籍有 121 个 ,占 69. 54% , 川 中 91. 49% , 川 东 北 90. 64% , 川 东 85. 22% ,宜宾 、泸州 、乐山地区为 75% ,川西高原不 足 4%。在表 2中 ,横轴表示四川不同位置的城市 与湖广地区距离由近至远排列 ,纵轴为湖广籍地 名数 。由此可以大致体现距离递减规律 ,即距移 民籍贯地 (湖广 )越远 ,移民聚居点越少 。同样的 情况在陕西移民 ,广东 、福建移民和贵州移民上亦 有所体现 。如川西 、川西北 、陕西移民比例大 ,川 东地区湖广移民占大半 、广东 、福建移民较少 ,而 贵州移民相对较多 。当然 ,形成这种移民定居点 地域上的不均匀分布 ,除了距离衰减的规律还必 须考虑其他情况 ,如形成该现象的原因也与明清 之际战争对四川各地区的破坏程度以及移民在原 籍的生产方式有关 :川东 、川中地区为当时张献忠 破坏最大的地区 ,人口损耗较大 ,更需要大量移民 补充 ;湖广移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 ,江西人经商见 长 ,在移民定居点选择上 ,湖广籍多居丘陵 、台地 的沿江等区县 ,而江西 、福建 、浙江籍则择居城镇 。 “广东移民择适宜其原籍农夫作物生长的北纬 30 度以南的永州 、江津地区 ,种植甘蔗和荔枝 ,永州 地区与川南地区毗邻 。”同时 ,移民入川都选择交 通便利且自然条件优越的平原和平坝丘陵地区 , 长江及其川中支流移民点集中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理论】张敏空间[摘要]作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维度,空间概念与空间研究贯穿于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始终。
人类学有关空间的讨论常围绕空间文化的容器以及文化生产的产物这两个维度展开。
随着相邻学科的发展以及人类学家的兴趣从边缘的“他者”及传统的乡村社会扩展到现代西方工业社会,空间亦成为学科最具活力与创造性的前沿论域之一。
当代人类学理论视阈中的空间是情境性、关系性以及竞争性的。
空间不再仅是研究的对象,更渐进为理解社会文化议题的重要方法论工具。
[关键词]空间;空间转向;人类学[作者简介]张敏,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曾先后任职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维度,空间概念与空间研究贯穿于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始终。
特别是在最近几十年来,随着相邻学科的发展以及人类学家的兴趣从边缘的“他者”及传统的乡村社会扩展到现代西方工业社会,空间更演进为整个学科最具活力与创造性的前沿论域之一,引领着人类学有关都市、教育、技术等分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空间(space)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意涵及定位常取决于具体的研究场景。
从辞源来看,space一词源于拉丁文spatium,意指“距离”(distance)或“延伸”(stretch)。
中世纪晚期,将空间意指为“容器”(container)的用法开始出现,近似于“场所”(place)的理解。
其后,笛卡儿进一步将spatium的“延伸”意涵衍生为长、宽、高三个维度,由此奠定了此后有关空间的基本理解。
人类学有关空间的讨论中常围绕文化的容器以及文化生产的产物这两个维度展开。
借用格尔茨有关民族志研究的经典界定,人类学之于空间的阐释大体可以概括为“在空间中”(in space)进行研究,以及“关于空间”(about space)的研究。
在此过程中,空间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并经由空间反观文化实践的动力机制。
一、在空间:空间论题的早期演变路径19世纪以降,随着西方文明的扩张,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开始遭遇异文化的多样存在。
如何解释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如何理解文化上的他者,成为时代的命题。
如果说进化论关乎如何经由时间序列呈现与“他者”在空间的相遇,传播论则反映了启蒙运动以来“时间的自然化”背景之下对文化差异与多样性空间维度的回应。
依据传播论的观点,文化只能由有限甚至唯一的中心创造出来,再通过和中心的接触扩散到世界各地。
人类文化共同性存在的原因自然也被归于空间上的接触与传播。
就此而言,空间从一开始即存在于人类学家的视野——进化论将文化在空间上的遭遇视为同一时间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传播论则是对文化的多样性在空间维度给出解读。
20世纪上半叶,人类学正式确立其作为独立的现代学科的地位。
随着人类学对于文化的关注从宏大的全球视野转入到更为具体、历史性的单位,空间也从全球视野中人类文明传播的轨迹转化为经典民族志研究中盛放文化的容器。
以《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书中的“库拉”交易为例,项圈的顺时针流动以及臂镯的逆时针传播将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大大小小的岛屿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闭合的交易空间。
围绕库拉交换所建立的圈层蕴含了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多重要素,成为人类学学科史上最为经典的空间单位。
人类学学科史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努尔人》则以不同的进路呈现出另一种空间。
努尔人在旱季和雨季的交替中往返于高山和平地,因此形成存在的节律。
在这个生态空间之内,人离不开牛的存在,社会生活围绕着牛来展开。
而牛的存活同样离不开人群的饲养,两者共生共存,构成了一个闭合空间之内的人与牛和谐共处的系统。
此一时期,空间虽非人类学理论建构的核心,但经由对群体的社会活动与空间秩序间关系的关注,空间往往以静态且均质的承载文化的容器的形态出现在研究的视野中。
在这一默会的知识传统之下,作为田野实践的民族志聚焦于“亲身观察土著的原始材料”以及“提供完整而适当的土著文化图景”。
民族志写作则相应成为“场所塑造”(place-making)的过程,旨在呈现空间内围绕特定主题的人与物的生活世界。
这样的传统也为日后有关“写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埋下了伏笔。
二、关于空间:空间研究的勃兴20世纪50年代以来,哲学、政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均出现了空间化的转向,对人类学有关空间的理解与诠释产生了深远影响。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率先将讨论转向关于空间意义的分析。
列斐伏尔、福柯以及布迪厄等学者对空间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讨论。
在此一思潮下,人类学对于空间概念的解读进入全新的阶段——空间不仅是影响行动者日常行为的、物理意义上的环境,其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个体与社会互动的产物。
空间也日益成为人类学领域独立且极具活力的关键性议题。
(一)空间理论的突破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学说从根本上改写了有关空间的理解并对人类学的空间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从“生产”的概念出发,列斐伏尔将空间界定为一种动态的、不断被塑造的过程性产物。
其经典的空间生产三元理论主张空间绝非中性的物理存在,其本身是人们脑海中既有思维模式的产物。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生成、使用并感知到空间的存在。
而生成的空间还会进一步促发生存于其间的行动者的认知,进而引发有关该空间产物的不同想象,此即感知的空间(perceived space)。
与之并行的是专业人士所设计的主导性的、理论化的、技术性的体现意识形态及主导秩序的空间,也即构想的空间(conceived space)。
空间的第三维度体现在生活于其间的个体经由想象或者象征性地使用物理空间来挑战甚至对抗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政体及话语。
个体进一步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于其所生活于其中的空间,故此又生成了空间生产的第三维度:生活的空间(lived space)。
在列斐伏尔看来,这三个层面并不具有先后次序,而是同时并存并呈现出空间生产的动态过程。
在此过程中,空间绝非全然决定行动者的行为,空间本身也并不能够行使能动性,相反,是生活于其间的个体在空间中或者经由空间表达其能动性。
福柯被广泛认为是促成社会科学从时间转向空间关注的另一位关键人物。
早在其1967年的演讲中,福柯就前瞻性地指出:“19世纪最重要的着魔(obsession),一如我们所知,乃是历史……而当今的时代或许应是空间的纪元。
我们身处共时性的时代(epoch of simultaneity)中,处在一个并置的年代,这是远近的年代、比肩的年代、星罗散布的年代。
”福柯有关权力的理论中,空间充当了关键性的分析单位。
其经典的“全景监狱(Panoption)”的描述表明,国家对个体的控制与管理经由空间得以实现。
在更为宏观的层面,18世纪以降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都有助于国家对个体的管控与治理。
在一定意义上,权力的存在即暗含着空间的存在。
权力的存在本身也即空间生成的过程。
布迪厄则对空间的象征意涵进行了系统阐述。
在其早期有关位于北非的Berber文化的文章中,布迪厄详细地描述了Berber房屋内部的空间分割、相应的活动形式以及活动所承担的人群。
不同群体在房屋的内外拥有基于性别以及年龄等因素的相应活动区域。
对空间内部的切割使得空间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及文化表征。
在其后期的研究中,有关空间的讨论进一步转向“实践”,关注的中心也转向呈现既定空间秩序与象征的动态关联,特别是不同群体对空间的分割、占有及使用。
此一时期,空间被视作规制了(conditioned)社会交往以及行动发生的环境的关键变量,但也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分析单位,被赋予了日益重要的分析价值。
(二)人类学的空间转向: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空间受上述理论的影响,康德意义上的抽象空间概念日益演变为复杂、动态以及关系性的构型(configuration)。
空间不再仅是消极的容器或者人类活动的背景板,而是人类具身性的社会活动相互缠绕并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出新空间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学对于空间的关注从文化的空间维度日渐转向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特别是空间被生成、建构与想象的动态过程以及对于在此过程中不同生产者所持有的立场、价值以及意义系统的批判性考察。
1.政治经济空间(Political-economi-c Space)。
政治经济空间关注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属性,即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结构如何影响到物理空间的分层与分布,特别是空间、身份与差异三者之间的交叉与交汇。
20世纪90年代,受马克思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以Harvey为代表的学者将空间纳入全球化与全球网络的格局内,提出了“时-空压缩”的观点,关注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攫取、排斥与侵占,以及空间等级的领域化(territorialization)。
Massey进一步提出权力几何学(power geometries)的概念,主张不同的社会群体与个人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被置于(being placed)全球化流与相互链接的过程中,其流动及移动(flow and movment)与权力密不可分。
社会关系并非仅存在单一的地点,而是通过不断地交叉与互动共存于某个空间并与外在的更为宏大的社会进程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空间从外部来看是来自外界的政治经济要素的共同作用与历史沉积的物质呈现,在空间内部则需要从不同角度考察性别、种族以及族性等文化与社会要素的可见性。
2.诗性空间(Poetics of Space)。
诗性空间侧重于考察个体对场所的身体体验。
受现象学思潮的影响,这一视角强调从个体着手,分析行动者如何体验并理解自身所生活于其中的空间。
这一进路集中于特定空间的文化意义,特别是个体如何通过空间的使用生成其所特有的意义。
换句话说,诗性空间的学术旨趣在于个体行动者如何将物理空间“化为己有”的过程。
经验研究集中于个体“做空间”(do space)的过程——宗教信徒可以经由具身性的实践(唱圣歌、祈祷、跪拜)将物理意义的教堂转化为具有宗教意义的神圣空间。
故此,在宗教研究领域,政治经济空间与诗性空间的区分也被视为有关神圣空间的政治与有关神圣空间的诗学的区分。
在此视阈之下,竞争性空间的概念也发展起来,旨在考察生活于同一空间的不同群体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并生成属于自己的空间,以及同一空间如何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具有不同意义的空间又如何协商进而生成新的空间。
在方法论层面,诗性空间的讨论为进一步打开空间的边界并呈现个体空间体验的能动性提供了可能性。
3.身体空间(Embodied Space)。
身体亦成为空间研究的重要对象。
一方面,作为存在于空间中的基本实体,身体构成了自我与他者的重要边界以及个体身份的基本承载单位。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经由身体感知周遭的空间。
另一方面,身体还是各种社会要素发生作用的基本场所。
在这个意义上,身体是人类空间体验的基本单位与社会文化要素发生作用的基本空间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