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政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的视角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是一种将空间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空间中的互动与塑造。
这种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是一种线性传递过程,更是一种空间建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与教育效果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关系。
教育内容的空间呈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当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
教育者的空间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他们需要在空间中营造出开放、包容、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受教育者的空间参与: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他们通过在空间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教育环境的空间营造:高校应当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等,以影响和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
优化教育内容:高校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提升教育环境:高校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环境,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等,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和全面发展。
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的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者等因素,还与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1.伟大斗争氛围。
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充满着伟大斗争的氛围。
社会主义社会处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长期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始终保持斗争精神,从而不断发展和壮大我们的事业。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灵魂。
它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之紧密结合。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先进文化。
这种文化是对人民有利的、富有生活力的、全面发展的、面向未来的文化体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文化对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
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了解人们在这种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重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3.激励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到动机的驱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在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方面下功夫。
通过对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增强人们抵御各种负面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能力。
三、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
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社会工作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社会工作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社会工作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正相关性,二者目标一致,方法互补,任务交叉。
过程的整合性和内生的模式灵活性,这是将社会工作理论应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的逻辑依据。
把个案法、小组法和社区法等社会工作方法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思想、物质文化条件,构建高校社区平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融入高校局域网络社区。
标签:社会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一、社会工作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相关性社会工作(Social Work)应该说最初在国内是一个舶来概念,它将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应用于人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其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
“社會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并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和规范方法,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将这类知识应用到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拓展其研究视阀,变革其手段方法。
1.目标一致社会工作在尊重对象的基本价值前提下,挖掘其个体潜能,并大力培育、提升这种个体内在的潜能。
协作社会中的部分群体、个人和社区等对象,帮助并关爱弱势群体对象,改变其当时的不利社会处境。
这归根结底是促进社会整体中部分人的进步和发展。
对照该目标,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之不谋而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管不是以大学生群体中弱势对象为工作重点,而是关注整体大学生群众的德、智、体、美的发展。
“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
2.方法互补作为一种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工作,其工作理论和方法毫无疑问具有独特性、专业性,有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在如何助人以及怎样成功预防潜在问题出现产生等等方面,社会工作的方法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空间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

2019·0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是在分析“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以及“家庭、学校与社会”等诸多空间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影响的基础上,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空间连续性和对空间转换的适应性,以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根红线,贯穿于“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落实其线上与线下的接榫,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空间的最大增量。
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根红线,在“家庭—学校—社会”诸多空间场域中的无缝隙弥合,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因此,启动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范式革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发展进行真实、精准的建构,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科学品质。
关键词:空间转向;虚拟空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作者简介:卢岚,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上海200093)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FKS01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3-0028-03空间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卢岚视野,越来越被人文社会科学援引,通常以视域、视野、视角出现。
它具有范畴的意义,规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问题预设、研究路径以及论证格局的独特性。
文章力图以空间转向的研究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预设、理论框架及其变革的独特性与合理性等若干问题进行探索[1],通过空间分化这一思维切入口,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何以可能?其运行机理是什么?进而寻求一种更为综合性或整体性的分析视角,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运行机理,以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研究现状分析1.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研究现状分析。
尽管在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性质乃至名称皆不同,但它却是普遍存在的,且发达国家经常依据世界及本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转变不断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目标,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摘要】本文从社会治理视角出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现状分析。
随后,结合社会治理视角,提出了创新模式,分享了实践案例并进行效果评估。
通过对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全面论述,突出了其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这一研究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推动社会治理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
【关键词】社会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实践案例、效果评估、重要性、应用前景1. 引言1.1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治理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简单灌输知识和意识形态,而是要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展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培养公民的思想觉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仅可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可以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参与意识。
它将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将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做 了 许 多 有 益 的尝 试 , 经 济 发 展 、 治 进 步 、 化 繁 荣 、 为 政 文 社 会 稳 定 和个 人 发 展 做 出 了积 极 贡 献 。但 传 统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理 论 与 实 践 存 在 重 社 会 价 值 忽 视 个 体 价 值 、 一 般 要 求 忽 重
想政 治教 育 真 正做 到 以人 为本 , 决 思 想政 治教 育在 发 展 过 程 中所 面 临 的 问题 , 足 人 的 需 要 。 解 满 关 键 词 : 会 工 作 ; 想政 治教 育 ; 社 思 以人 为本 中 图分 类 号 : 41 G6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7 (叭 20 — 01 3 0 1 0 — 9 42 )9 0— 3
理念 , 以心 理 学 、 会 学 的 相 关 理 论 为 指 导 。 比较 成 熟 的 改 社 有 变人 的认知 、 变对群体 和社会态 度的方式 与手段 , 为 目 改 这
治 与 经 济 的辩 证 关 系 。它 有 特 定 的研 究 对 象 和 领 域 , 要 研 主
究 思 想 和 行 为 之 间 的变 化 规 律 以及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规 律 , 是 研 究 影 响 思 想 发 展 变 化 因素 、 究 对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和 管 理 的 探
第3 3卷 第 9期
21 0 2年 9月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RNAL OF T OU ONGHUA NORMAL UNI RS T VE I Y
Vo. 3 № 9 13
S p 01 e .2 2
社 会 工 作 视 野 下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杨 小方 , 吴 静 , 国 红 苏
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莱 布尼 茨 认 为 ,空 间 概 念 是人 们 在 理解 和 把握 事
在 一 般 的意 义 上 .空 间 指 物体 存 在 的位 置 和
场所 , 物 体 与空 间 的关 系是 空 间 分 析 的基 本 逻 辑 。 柏 拉 图认 为 .空 间是 一 种 感 觉无 法 把 握 的绝 对存 在, 它不 朽 而永 恒 , 并 作 为 一 切 生成 运 动 变 化 的场 所 。与 其相 反 . 亚 里 士 多德 认 为 , 离 开物 体 存 在 的
邓 纯余
【 摘 要】 社 会 理论 的 空 间转 向提供 了思想 政治教 育 的 崭新 视 角和 解释 框 架 。人 际空 间的扩展 、 精神 空
间的 绵延 、 教 育 空 间的扩 容 构成 了思想政 治教 育 实践 的 空间 维度 。 日常 生活 与非 日常生 活、 虚拟社 会 与现
实社会 、 公 共 空 间与私 人 空 间的 分化 聚合 构成 了思想 政 治教 育 空 间建构 的 重要 内容 。把 握 思想 政 治教 育
空 间建构 的 内在 规律 、 技 术路 径 和 实践 目标 , 对 于促进 思 想政 治教 育的发 展 具有 重要 的理论 和 实践 价值 。 【 关键 词】 空 间理 论 ; 思想政 治教 育 ; 建构
[ 作者 简 介】邓纯 余 , 中南民 族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副教 授 , 博士 ,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4 【 中 图分类 号】 D6 4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1 0 0 4 —4 4 3 4 ( 2 0 1 3 ) 0 4—0 0 7 5—0 4
7 5
辑嬗 变为人 与空 间的关 系 。 2 0世纪 下 半 叶 以来 , 在社会学、 政治学 、 地 理 学 不 断发 挥 “ 学术 想 象 力 ” 的知识生产过程中 , 空
社会思潮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社会思潮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当下社会思潮多元的背景下,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思想政治观念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如何在社会思潮的视域下进行有效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思潮背景下青年思想的特点1. 多元化。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导致了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他们接受的信息和思想观念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2. 流动性。
社会思潮变化迅速,导致青年思想观念的流动性增强,他们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
3. 开放性。
社会思潮的开放性使得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他们更加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念,同时也更加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针对当前社会思潮背景下青年思想的特点,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进行有效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具体措施如下:1. 多元化教育内容。
针对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特点,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来满足其需求。
不仅可以包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可以融入一些新颖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形式多样化教育方式。
青年群体本身就是一个接受信息能力较强的群体,因此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学校、社区等场所进行线下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贴近青年群体的需求。
3. 强化实践教育。
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外部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教育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引导青年群体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从而增强其正确的思想观念。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社会思潮背景下,需要有一支具有丰富知识储备和开阔的眼界的师资队伍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视角和解释框架。
人际空间的扩展、精神空间的绵延、教育空间的扩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空间维度。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化聚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构的重要内容。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构的内在规律、技术路径和实践目标。
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空间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时间与空间是人们思维的总体框架,形成了人们考察和分析事物的重要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一种理论的思辨和思维的抽象。
而是受教育者作为生命个体在社会时空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正如西方著名学者吉登斯在阐释社会结构与行动关系的理论时指出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行动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
”作为分析和把握社会问题的新思维、新方法、新路径,社会空间理论以一种全新的问题意识和视角转向,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解释框架。
一、空间概念与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在一般的意义上,空间指物体存在的位置和场所,物体与空间的关系是空间分析的基本逻辑。
柏拉图认为,空间是一种感觉无法把握的绝对存在,它不朽而永恒,并作为一切生成运动变化的场所。
与其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离开物体存在的空间不可思议,空间是确定每个事物的量和量的质料的形式或形状。
此后,空间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容器以及几何学分析的客体化特征被加以理解,形成了人们关于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的争议。
物理学家牛顿认为,绝对空间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运动。
相对空间是对绝对空间的度量,是可以在绝对空间中运动的结构,可以通过与物体的相对位置感知它。
由于人类无法看见绝对空间处所的一部分,只能代之以可感知的测量,测出相对于这些处所的一切运动。
绝对空间观形而上地割裂了事物与运动的关系,引起了近代哲学关于空间思维方式的分化。
与远离主体的纯粹对象化的思维方式不同。
近代哲学将空间讨论的视角切换到主体与空间的关系上,通过将空间放置于主体之中考察其形成与结构,寻求关于人的空间的知识或者关于空间的人的知识,空间与主体的关系展现为“经验空间”与“先验空间”的理论争鸣。
如提出预定和谐学说的莱布尼茨认为,空间概念是人们在理解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秩序中形成的,处于同样关系的事物居于相同的位置,包括这些位置的东西即为空间。
与莱布尼茨不同,崇尚理性的哲学家康德认为,空间并不是从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性概念,“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基础的必然的、验前的表象。
我们永远不能想象到空间的不存在,虽然我们尽可能想到空间为空无一物”。
空间思维方式的转换衍生出人们对于空间意义的关注,空间的属人性逐渐得以彰显,空间分析的基本逻辑嬗变为人与空间的关系。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不断发挥“学术想象力”的知识生产过程中,空间研究的重心由自然空间过渡到社会空间,社会空间理论的产生成为“知识和政治发展中最具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
在研究城市发展、社会互动、村落终结、社会分层的过程中。
列斐伏尔、西美尔、福柯、布迪厄、哈维、吉登斯等众多学者承扬了以往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的空间思想,提出并构建了以“空间生产”、“权力空间”、“场域”、“时空压缩”、“社会网络”为核心概念的社会空间理论。
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在社会空间理论的视野中,空间包括“社会群体居住的区域、个人对空间的主观感受或在空间中的社会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人类实践活动生成的生存区域”等宏阔而精微的社会意蕴。
空间是人们及其社会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建构的过程和结果。
人类并不只是空间中的存在者,他们总是忙于空间与场所、疆域与区域、环境与居所的生产和建构。
由于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与人类行为的构成因素,它包含着丰富的物质特征、主观意义和社会效用,形成了从社会场域、权力关系、符号体系、情感体验等层面去认识空间的分析视角和解释框架。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空间维度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空间的延展规范、引导、制约着人的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受教育者由个体人向社会人、由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由社会教育向自我教育、由自在自发向自由自觉的超越发展具有空间建构的意义,它以人际空间的扩展、精神空间的绵延、教育空间的扩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空间维度。
人际空间的扩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效果的直接体现。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类”存在决定了个体需要以情感、习惯、职业、地域、家庭等为纽带建立群己关系,人的成长发展体现在通过社会互动拥有属于自身的公共空间和共同生活。
由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以及从个体的自我认知到人际情境中的社会比较,再到群体内的社会互动以及群际之间的社会建构,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区隔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思想政治教育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任何社会信念系统和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改造都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际交往。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际空间的扩展直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政治统治、协调社会关系、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
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丰富,社会认同、政治共识的达成提高了人们进行社会沟通、参与社会互动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沟通、协商、对话、交流等日常生活与公共活动的展开,受教育者增进着关于社会空间的理解和认识,确证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人际效应。
精神空间的绵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运作的理论前提和表现形式。
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动物,精神空间的绵延充分体现了人的生命和思想的开放性、实践性、超越性。
正如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在于人有思想。
“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却囊括了宇宙”。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以其丰富的形态塑造和构成了社会主体的精神空间。
人的精神空间可以通过理论教
育、实践锤炼、环境熏陶、自我教育得以涵养而变得宽广和深厚。
人们关于一定思想观念的认同以及自身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变化,不断涵厚和化育着自我与社会的精神空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积极能动地预设、构想和追求人与社会的发展。
关键在于通过思想引导、精神劝导、榜样训导和实践指导,提升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深度、高度、广度和力度,促进受教育者精神空间的绵延,从而帮助他们积累自我发展的精神势能,培育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