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间理论视角下解读工人阶级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人类学对性别与劳动的视角与解读

人类学对性别与劳动的视角与解读

人类学对性别与劳动的视角与解读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旨在揭示不同社会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结构。

在这个学科中,性别与劳动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性别与劳动的视角和解读。

一、性别与劳动的文化概念在人类学中,性别不仅仅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更重要的是从社会和文化角度来理解的一种社会身份和角色。

不同文化对性别身份的看法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性别角色和期望。

同样,劳动也不仅仅指工作和经济活动,它还包括不同文化中的家务劳动、农田劳动和社区劳动等。

二、性别与劳动的文化解读1. 性别角色与劳动分工在不同文化中,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社会中,男性被期望从事狩猎、种植和其他体力劳动,而女性则负责家务、照顾子女等劳动。

这种差异往往源于社会和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评价。

2. 性别、劳动与身份认同性别与劳动的联系往往会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

在一些社会中,男性劳动与社会地位和权力紧密相关,从事特定工种或行业的男性往往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

而女性则可能在劳动市场中面临挑战和限制,对于一些特定的工种或行业存在性别歧视。

3. 性别、劳动与社会关系性别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维系。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男性的劳动往往与集体利益、社会秩序与稳定相关,而女性的劳动可能更多地与家庭和社区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关系构建了不同性别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协作和互助。

4. 性别与劳动的变迁与挑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演变,性别与劳动的关系也在变化。

女性在劳动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男性也开始参与家务劳动等传统被认为是女性职责的劳动。

这种变迁和挑战使得性别与劳动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的人类学研究和解读。

结语人类学对性别与劳动的视角和解读旨在揭示不同社会和文化中对性别和劳动的看法和影响。

性别角色与劳动分工、性别、劳动与身份认同、性别、劳动与社会关系以及性别与劳动的变迁与挑战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玛丽·巴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玛丽·巴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玛丽·巴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作为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第一部小说,《玛丽·巴顿》是其最具批判现实主义特征的作品。

小说以典型的“妇女问题”和“边缘化工人阶级的生活”为切入点,深刻描绘维多利亚时期工人的现实生活,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

作为二十世纪之前对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生活的最有力的呐喊,《玛丽·巴顿》通过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展现了工人阶级在繁荣和萧条时期的不同生活。

作为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历史时期,维多利亚时代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刺激了女权主义思想的传播。

通过将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相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试图通过推翻父权意识形态和二元论,消除关于性别、种族和社会阶层的各种不平等。

在小说《玛丽·巴顿》中,盖斯凯尔表达了对恶化的生态环境与悲惨社会的深切焦虑。

她所刻画的女性对于反映传统维多利亚时代家庭意识形态和社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盖斯凯尔亦倡导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空间领域的权威。

本文作者指出,自然和女性是这部小说的两大重要主题,因此,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玛丽·巴顿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玛丽·巴顿的性格特征,解读盖斯凯尔小说《玛丽·巴顿》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剖析盖斯凯尔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第一章主要介绍作家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同时阐述生态女性主义概念,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阐释将其作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的依据。

第二章主要就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理论框架展开,详细介绍了两个主要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

第三章及第四章,作者针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从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探讨在父权制度下,女性与自然同样作为“受害者”所遭受的压迫与反抗;指出《玛丽·巴顿》作为文学文本,为详细描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这一现象提供了更为详实的素材。

第五章主要探讨在父权制下,受压迫的女性与自然如何与男性和谐相处,并指出了本研究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社会学研究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郑震提要:本文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试图分析和勾勒出空间概念在西方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变迁,并深入探讨当代西方社会学空间转向的思想来源、基本特征和理论意义。

这一空间转向将空间概念社会本体论化,它具有借鉴并超越传统的客观环境论和主观空间论,以及反客观主义、反普遍主义和反历史主义的主导特征。

但是其空间视角依然不同程度地为笛卡尔的主客体二元论所困扰,并受制于时间与空间二元化的传统思路,针对于此,本文将展望一种对空间概念的理论重构。

关键词:空间社会空间空间转向空间本体论西方社会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列斐伏尔、福柯、吉登斯、哈维、索佳、卡斯特、布迪厄等一批社会理论家的共同推动下,空间问题才成为西方主流社会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空间概念也才成为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以至于人们广泛地意识到,在当代西方社会学乃至社会理论中,一种空间转向已经发生。

以下我们将首先对当代空间转向之前的西方社会学的空间研究做一个简要的勾勒,并结合我们的论题对主要外在于社会学领域的现象学的空间思考给予一定的关注,我们将看到,这两条线索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西方社会学乃至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前空间转向的社会学的空间研究厄里认为:“社会学经典确实探讨了空间,但探讨的方式却很不明晰,很不充分”(厄里,2003:510)。

但这并不意味着,早期的社会学家没有能够就空间给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洞见,只不过他们关于空间的敏锐洞见往往被社会学的后继者们所忽视了。

社会学研究与他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时间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相比,马克思关于空间的讨论显得贫乏得多。

“马克思主要将空间视为一个物理的情境,是生产场所的总和,不同市场的领域,被时间和日益自由的资本的运作所‘克服’的一个天然的距离冲突的来源”(Soja, 1989: 126)。

在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中空间主要呈现为两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机构内部所进行的资本的生产过程中,空间体现为劳动时间在生产的物理环境中横向并列和扩张的可能性,“如果从空间方面来看工作日,——从空间方面来看时间本身,——那就是许多工作日同时并存”(马克思,1995:378)。

我国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论文(全文)

我国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论文(全文)

我国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论文1现代职场女性形象塑造的基本原则1.1符合他人角色期待的原则所谓的角色期待就是指社会与自我以及他人对具有某种社会地位的人抱有的期许,而对现代职场女性的角色期待,就是对她们应具有符合自身身份特点的形象期许。

第一,亲和力。

职场女性能否在工作中圆满完成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因此,职场女性应在实际工作中保持和气可亲、平易近人以及关怀他人的品质。

第二,责任意识。

现代职场女性在工作中应秉承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投入工作中去,做到向每一件事负责。

第三,专业化。

职场女性在某种意义上应定位于专业。

因此,她们应该是具有一定学识的人群,并对自身专业有一定研究。

第四,综合素养。

除了在具备一定学识外,职场女性还应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多方面的修养及内涵,对外表现出服装得体、大方,举止谈吐优雅,并具有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1.2与时俱进的原则符合他人角色期待的原则是职场女性应具有的职业特征,然而他们更要适应不断进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技术、新理念,再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保持与时俱进,使自己时刻满足客户及工作多样化的需求。

2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与塑造2.1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形象”一词在英语中含有偶像、相像、映象之意,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形状、相貌及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制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

形象设计从属于现代艺术设计的范畴,它是集现代设计的共性和自然特点于一身的艺术造型形式。

广义上讲,职场女性形象设计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一种既富有特别象征寓意又别具艺术美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活动。

狭义上讲,职场女性形象设计是以审美为核心,依据个人的职业、性格、年龄、体型、脸型、肤色、发质等综合因素来指导人们,使化妆、服装服饰及体态礼仪等要素达到完美结合的制造思维和艺术实践活动。

职业女性,在个人形象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事业的特征,设计好自己的形象。

马克思阶级理论视角下的工人阶级“异化”批判

马克思阶级理论视角下的工人阶级“异化”批判

马克思阶级理论视角下的工人阶级“异化”批判1. 引言1.1 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工人阶级是社会中最重要的阶级之一,因为他们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他的早期著作,例如《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名言便表明了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关注和支持。

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是受压迫和剥削的阶级,需要联合起来进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关注工人阶级的条件和待遇,关注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他们团结一致,争取自身权益。

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团结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提。

在马克思的眼中,工人阶级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也是历史的主角,他们的解放将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2 工人阶级的异化现象工人阶级的异化现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工人阶级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他们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的工资,但在这一过程中却经常遭受到各种形式的异化。

工人阶级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过程中的异化,二是生活中的异化。

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们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他们只是作为生产工具被资本家所利用,劳动过程变成了千篇一律的重复劳动,使工人们失去了对劳动的热情和创造力,只能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这种劳动的异化使工人们变成了“工具人”。

在生活中,工人们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压迫和剥削,他们被迫接受低工资、长工时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工作之外的生活空间也遭受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束缚,无法享受到真正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种生活的异化使工人们陷入了身心的疲惫和无力感。

工人阶级的异化现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同样,工人阶级只有增强对异化现象的自我意识,才能更好地抵抗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尊严。

21世纪中国都市白领女性双重角色的角力-最新文档

21世纪中国都市白领女性双重角色的角力-最新文档

21世纪中国都市白领女性双重角色的角力一、中国女性形象变迁的重要节点母系社会之后,父权制取而代之,女性逐渐从社会公共领域里被驱逐出去。

尤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下,受儒家价值观的统御,伦理道德被置于高高的筑台之上。

女性承担的责任被强制限制于家庭――私人生活的领域。

女性必须在“三从四德”等的行为规范内从事,这是社会对她们给予认可的普遍规制,更为不幸的是,这也是当时几乎全部女性对自我认可和评价的标准。

另一方面,比起西方,中国自古以来的重集体主义传统“家本位”、“牺牲小我成大我”的观念,也使得日后女性在追寻独立之路时显得步履沉重。

之后出现重要节点――五四,似乎是妇女解放之声出云见日之时,但戴锦华、孟悦在《浮出历史地表》中却批评五四并没有对女性受压迫的境地作出实质性的改变。

在要求民族解放历史主题下,女性意识再次被体面地牺牲。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间,虽然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然而在高歌集体主义的文革,女性遭到更加严重的遮蔽与变相压迫,“不爱红装爱武装”工农兵女性形象成为主角,追求男女绝对平等,清一色的列宁装便是性别差异被抹杀后的严肃面孔。

改革开放之下社会生活方式遭遇变革,由生产型社会进入消费型社会,鼓励人们享受生活,鼓励消费。

女性从国家意识形态的的神圣符码中解脱出来,她们开始重新打量自己从而对过去的形象进行全面清算与决裂。

同时期第一支电视广告出现,广告女主角褪去文革充满力量、千人一面的形象,转而着重表现女性自身的性别魅力。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电视广告中的总体女性形象以“贤妻良母”为主,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塑造其温柔、母性、温情的一面。

90年代中后期,职业白领女性进入电视广告。

尤其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就业渠道的不断增加使更多女性实现就业,并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职业女性形象在电视广告中愈加繁盛。

然而,竞争更为激烈的现实问题也接踵而至。

观照当下都市职业白领女性,市场择优录用、残酷的竞争机制使得她们追求职业领域的成就和个体自我价值实现时需要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现代家庭中女性仍承担主要的家庭义务。

工业革命中的妇女地位变迁

工业革命中的妇女地位变迁

工业革命中的妇女地位变迁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转型时期,它彻底改变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面貌。

而在这个时期,妇女地位的变迁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教育机会的改善以及婚姻与家庭的变化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工业革命对妇女地位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中的妇女参与在工业革命初期,妇女开始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工作。

由于工厂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妇女成为了主要的劳动力来源之一。

她们在纺织工业、制鞋业、食品加工等领域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以英国为例,19世纪初,乡村妇女纷纷迁往城市,成为了工厂的一员。

然而,妇女在工厂中面临许多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她们通常被剥削,工资低而且工作环境恶劣。

此外,她们还需要承担家庭责任,如照顾孩子和家务劳动。

因此,工业革命初期的妇女地位虽然得到了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少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妇女依然在工厂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她们逐渐开始争取自己的权益。

她们参与工会运动,争取更好的工资和工作条件。

经过长期的努力,一些国家开始立法保护妇女的权益,限制工作时间和禁止雇主对妇女进行性别歧视。

这为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提供了更多保障。

二、教育机会的改善在工业革命之前,妇女的教育机会非常有限。

大多数妇女只接受基本的家庭教育,而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兴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工业革命时期妇女的教育机会得到了显著改善。

一方面,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公立学校,为妇女和男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使得妇女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并且能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一些富裕家庭也开始为自己的女儿提供私人教育机会,使她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通过改善的教育机会,妇女逐渐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

她们开始在医学、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妇女争取更多的权益奠定了基础。

三、婚姻与家庭的变化工业革命对妇女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阶级理论视角下的工人阶级“异化”批判

马克思阶级理论视角下的工人阶级“异化”批判

马克思阶级理论视角下的工人阶级“异化”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其核心观点之一就是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中,工人阶级被视为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阶级。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所处的境况却面临着“异化”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探讨工人阶级“异化”问题,并进行批判。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所谓的“异化”概念。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过程被资本家占有和控制,使得工人阶级的劳动成为外部力量的支配对象,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被断裂,导致工人阶级的劳动变得异化。

工人不再是劳动的主体,而是劳动产品的附庸,他们无法实现对劳动的自由支配与掌控,丧失了对自己劳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异化”现象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尤为明显。

工人阶级的劳动时间受到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不再由工人自主决定。

工人被迫成为机器般的劳动力,只是为了满足资本家的利益而工作,丧失了对自己时间的支配权,无法自由支配时间。

劳动的收入和福利也受到资本家的支配。

工人的工资往往不能与自己的劳动价值相匹配,而是由资本家决定。

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剥削工人的劳动价值。

而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往往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工人阶级长期处于较低的收入和劳动条件中。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所担负的劳动往往是重复性、低技术性的劳动,缺乏挑战性和创造性。

工作过程中的机械化和标准化,使得工人的劳动成为流水线上的一部分,缺乏对工作内容和过程的掌控,剥夺了工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使工人阶级变得无趣和空虚。

工人阶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面临着无法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和人格追求的难题。

由于被迫长时间从事单一的劳动以维持生计,工人无法享受到全面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缺乏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这使得工人阶级的个人发展和人格实现受到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全部潜力和价值。

针对工人阶级“异化”的问题,我们需要从结构和制度两个层面进行解决。

在结构层面,要通过推动工人组织和工会的发展,为工人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确保工人阶级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空间理论视角下解读工人阶级女性形象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是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其首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讲述了乡村女孩嘉莉来到大都市芝加哥借出卖身体和情感而获得名利的过程。

海伦·珀特班克(Helen Potrebenko)是加拿大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

其左翼小说《计程车!》(1975)通过记录女计程车司机香农的亲身经历来反映社会现象。

两部小说皆以工人阶级女性的人物塑造为焦点,来探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为本论文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论文以空间理论为指导,从城市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的角度,解读了《嘉莉妹妹》和《计程车!》中两位工人阶级女性嘉莉和香农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状态之异同:在城市空间层面,两位工人阶级女性嘉莉和香农相异的生活态度由各自社会背景下的工业革命、城市结构及知识水平决定;在社会空间层面,嘉莉和香农截然不同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等级划分和社会等级不相容性影响;在文本空间层面,嘉莉和香农相似的迷失者身份由社会主要的价值导向和人们异化的精神状态决定。

通过对嘉莉和香农进行比较分析,本论文认为,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社会背景发展进程中,这两部小说及其两位女性形象分别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多种弊端如贫富差距严重、等级划分明显、性别不平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所揭示的现象对现今社会具有反思和启示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