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时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时间顺序认知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面。
在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汉语社会文化的特点。
空间方位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1. 汉语中的时间概念汉语中有许多词汇和短语与时间相关,如“昨天”、“今天”、“明天”等。
这些词汇和短语反映了汉语中关于时间的顺序和间隔的认知。
在汉语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序的概念,时间的前后顺序在语言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
“昨天”表示过去的时间,“明天”表示未来的时间,这些词汇和短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顺序和间隔。
2. 空间方位理论对时间顺序认知的影响空间方位理论认为,人类认知中的空间和时间是密切相关的。
在汉语中,时间的表达常常与空间方位相关联,例如“前天”、“后天”等词汇就涉及到了时间和空间方位的关系。
空间方位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通过空间方位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时间的表达是如何与空间方位相关联的,时间在语言中得到了空间化的表达。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时间的认知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一个循环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汉语中的时间概念中,有着对循环性和周期性的关注。
农历中的节气和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的循环性认知。
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认知影响了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使汉语中的时间表达与文化传统相一致。
通过语言学习者对汉语中时间概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汉语中的时间表达反映了人们对时间顺序的认知,这种认知得到了语言的表达。
汉语中的句法结构和语序反映了时间的顺序,时间表达中的词汇和短语也反映了时间顺序的认知。
通过对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的文化特点和时间观念。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发布时间:2021-01-19T03:00:44.403Z 来源:《教育学》2021年1月总第237期作者:时慧丽[导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由于时间概念的抽象性,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和概念化必须借助其他具体的概念比如空间概念以隐喻方式实现,由此形成时间隐喻。
人类的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空间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通过研究汉语中时间概念的隐喻表达式,来分析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是如何基于空间来构建的。
关键词:认知时间隐喻空间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 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是语言装饰的手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以Lakoff和Johnson 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新观点,并得到广泛接受。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由将源域的部分语义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所形成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认识目标域(赵艳芳,2004),“隐喻无所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Lakoff &Johnson,67)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因此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必须借助于其它一些熟悉的或具体的经验范畴来完成,例如空间范畴、实体范畴等。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所有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征都必须借助于具体概念,时间也不例外(Boroditsky &Ramscar, 2002),这样就形成了有关时间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很少是纯粹的时间性的,更多是依赖于对空间中运动的理解,时间概念是基于空间概念发展起来的,跨语言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类自然语言都倾向于借助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周榕,2001)。
论汉语的空间性_从戴浩一_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_谈起

语言理论研究odern chinese2011.04一、引言戴浩一在《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一文中以汉语的词序论证了汉语的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temporal sequence,简称PTS),即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时间顺序。
他认为,PTS是汉语语法中最普遍的语序原则。
他从汉语名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谓语之间、连谓结构前后两项之间、以及动词复合成分之间的顺序和状语在句子中的位置论证了汉语的时间顺序原则,证明时间顺序原则具有独立理据。
他还提出了时间范围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scope, 简称 PTSC),并将其表述为:如果句法单位X表示的概念状态在句法单位Y表示的概念状态的时间范围之中,那么语序是YX。
例如:(1)美国,伊利诺伊州,卡本代儿市,大学路,800号(2)1980年,12月,22日,上午,十点汉语的时间顺序原则,也就是汉语的顺序象似性,即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象似于时间顺序、思维顺序。
汉语中语序与时序之间存在较高的象似性,往往是先发生的事先讲,后发生的事后讲,从无到有,逐步展开,这说明了汉语的语序结构直接反映了现实的时间结构,犹如对现实生活的临摹,王寅称汉语为“临摹式”绘画语言。
例如:(3)我吃过饭,你再打电话给我。
论汉语的空间性——从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谈起□刘晓丽 于善志摘 要:戴浩一(1988)证明了汉语的语序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并认为这种时间顺序是汉语语法中最普遍的语序原则。
我们认为,汉语的这种时间顺序表达实际上是建立在对空间事物临摹的基础上,而汉语的空间性又受制于汉民族的空间性世界观。
关键词:汉语 时间顺序原则 空间性 空间性世界观的发展也起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不断推动理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2008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学科共建项目]:基于语段理论的汉英被动结构生成研究[08GK-02]。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时间顺序是人们认识世界、处理事务的重要方面。
而汉语中,时间的表达方式有许多,包括词语、动词、句子结构等等,它们与空间方位理论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角度探讨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认为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对于时间顺序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在汉语中,有许多与时间有关的词语和短语引用了空间方位词,如“前天”、“后天”等。
这些词语把时间顺序与前后关系进行对应,使得人们通过空间的前后方位来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
汉语中有许多动词也反映了时间顺序的认知基础。
“睡觉”、“起床”、“吃饭”等动词表达了人们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活动顺序。
而这些活动之间的先后关系往往通过空间方位词来表示,如“上床睡觉”、“从床上起来”、“坐在餐桌前吃饭”等。
这样的动词与空间的关联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
汉语中的句子结构也是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之一。
在汉语中,时间的先后顺序往往通过句子中的顺序来体现。
“我先吃饭,然后去上班”、“他先看书,再写作业”等句子中的“先...然后...”、“先...再...”等句式清晰地传达了时间的顺序。
这种句子结构的使用符合空间方位理论的认知方式,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时间顺序。
除了以上几点,汉语中的时间词语的使用也与空间方位理论相关。
“早上、中午、晚上”等时间词语在形式上与方位词语类似,这种类比关系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时间顺序。
汉语中还有一些表达时间顺序的固定搭配,如“日久见人心”、“岁月如梭”等,这些搭配中的词语和短语通过隐喻的方式把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使人们能够通过空间对时间进行认知。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时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元素,对于人类来说,时间的认知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在语言中,时间的表达和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角度探讨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一、空间方位理论概述空间方位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空间经验是对时间的认知建立起来的根基。
在人类的思维中,时间往往被表现成一种空间状态,时间的前后顺序、时间的跨度等等都是在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的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汉语中的时间顺序认知也是基于空间方位理论。
在汉语中,语言习惯上将过去时间表述在前,未来时间表述在后,这种表述方式与空间概念是相似的。
例如,“今天我上班迟到了,昨天我也是”和“今天我上班迟到了,明天也可能迟到”。
此外,在汉语中,时间顺序通常是由前往后(左至右、上至下、内至外)来表述的。
例如,“我先吃了早饭,然后去上班”和“我先看书,然后再看电视”。
这种表述方式同样与空间方位概念有关,因为空间方位理论认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时间轴是基于空间概念而建立的。
因此,在汉语中,时间前后的快慢、时间长短等概念也常常表现为空间概念。
三、汉语中时间词的表达时间词在语言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描述时间的顺序和跨度。
汉语中的时间词表述是基于空间方位理论而产生的。
例如,“昨天”一词就表示离现在时间最近的过去时间,与“前天”、“大前天”等类似。
另外,“明天”一词表达的是离现在时间最近的未来时间,类似的还有“后天”、“大后天”等。
除此之外,时间词还可以表达一些更复杂的概念,例如“早上”、“晚上”、“中午”等词汇。
这些词汇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时间的顺序和跨度,帮助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准确表达时间的意思。
总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是建立在空间方位理论的基础上的。
人们在熟悉的时间概念上运用这种理论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和理解时间的顺序和跨度。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理解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时间概念。
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一、内容简述本文旨在探讨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本文分析了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表达方式,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这些隐喻对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具体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时间认知领域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关于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表达方式,包括“前后”、“上下”等空间维度在时间表达中的应用。
这些隐喻不仅丰富了汉语的时间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空间化理解。
为了验证这些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文章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系列与时间相关的任务,如时间顺序判断、时间距离估计等。
通过对比分析参与者的表现,文章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母语者的时间认知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表现为,参与者在处理与时间相关的任务时,会不自觉地受到空间隐喻的引导,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认知倾向。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影响背后的认知机制。
通过分析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等数据,文章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可能通过影响人们的注意分配和信息加工方式,进而影响其对时间的认知。
文章还讨论了这些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潜在挑战。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时间认知机制的理解,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 时间的空间隐喻概念及其重要性时间的空间隐喻,指的是人类倾向于借助空间概念来理解和表达时间概念的一种语言现象。
这种隐喻现象尤为显著,诸如“前天”、“后天”、“上午”、“下午”等表达方式,都是将时间映射到空间维度上的具体体现。
这种隐喻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
时间的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有助于我们构建时间概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空间概念往往比时间概念更为直观和具体。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空间方位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人类的空间感知和运用模式贯穿语言的各层次。
在空间方位理论的视角下,时间与空间紧密联系,时间的顺序也是基于空间方位观念的。
因此,在汉语中,时间的顺序认知也具有空间方位的基础。
本文将从汉语中时间顺序的语言表达、时间事件场景的空间组织和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神经生理机制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基础。
首先,汉语中时间顺序的语言表达具有空间方位性。
例如,表达“前天”“明天”时,我们会往前后指示;表达“上个月”“下个月”时,我们会往上下指示;表达“三点钟”“六点钟”时,我们会左右指示。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在汉语中使用时总离不开空间位置信息。
此外,汉语中还有许多表达时间先后关系的词语,例如“先后”“之前”“之后”“同时”等,这些词语在使用时也往往会伴随着空间方位信息的呈现。
这些语言表达无一不表明了时间顺序与空间方位的紧密联系。
其次,时间事件场景的空间组织也是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在空间方位理论中,时间事件场景的空间组织遵循了“前后”“远近”“左右”等空间属性。
在汉语中,时间事件场景中的各个时间点也往往与这些空间属性相关联。
例如,我们常说“一开始”“最后”“接着”“紧接着”等,这些表示时间先后关系的短语在语言中与“前后”这一空间属性相联系。
在汉语中,还有许多相关的成语谚语,如“前因后果”“远亲不如近邻”“左右逢源”等,这些也显示了时间先后关系与空间方位之间的联系。
这些空间方位的隐含信息可以辅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事件场景,从而也为人们的时间顺序认知奠定了基础。
最后,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神经生理机制也可以说明其基础。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的左侧前额叶区域(LIFG)与时间顺序认知紧密联系。
这一区域与空间方位认知紧密相关,从而推断出人们在进行时间顺序认知时也往往依靠空间方位认知来加以辅助。
因此,在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同样与空间方位理论密切相关。
汉语时间顺序的认知基础

《当代语言学》第6卷2004年第2期110-115页,北京汉语时间顺序的认知基础董为光华中科技大学提要 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一文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他关于汉语时间系统认知基础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本篇运用词源学方法,全面探讨了汉语时间顺序说法的认知来源,认为:(1)将时间和事件结合起来,从旁观察其先后次第,造成了汉语主要的“前、后”观念。
(2)“时间如流”的隐喻,主要造成汉语时间的“上、下”观念,进而影响到词义发展和语法格式。
(3)足之所立、眼之所见者为“今、现”;原在目前空间,而终逝去者为“去”;推想将移入现今者为“来”。
关键词 认知心理时间系统时间顺序时间隐喻戴浩一(1990:28)提出了一种“分析汉语语法的哲学、方法和新路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该文所依据的“空间方位说”(戴文原注;参看Clark1973,Lyons1977)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空间范围这个观念比较具体,时间范围是从它引出来的。
”明显的证据是:(1)时间的“长度”:“不论汉语还是英语都说时间长,不说时间宽或高,因为宽包含两个向度,高包含三个向度。
”(2)时间的“量度”:时间需要依靠物体在空间中的有规律运动来等分。
“日”的观念源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月”的观念来自月亮的圆缺变化;“年”的概念与农作物的春种秋获相关;“时、分、秒”是在“日”的基础上对时间长度继续细分的结果。
(3)两事之间的时间间隔:汉语用“间、隙、空”这些出自空间状态的词,表示两事间未被占用的空闲余暇。
如果这个间隙较长,汉语说“宽裕”,英语说ample,这与人们在空间中不受拘束的感觉是相通的。
(4)描写时间的推移:“要用表示在空间里移动的词语”。
汉语和英语都说“时间过得真快”,“从星期一干到星期五”等。
(5)汉语的时间单位排序和空间单位的排序遵守同样的原则,“把整体放在部分前面”。
不过,在我们看来,戴浩一在论及汉语时间词汇观念的来源时还有些遗憾(见戴浩一文“以空间为基础的时间表达”一节),本文拟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方位理论视角下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在不同的语言中,时间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语言中并不直接使用时间单位来表示时间。
在汉语中,时间的表达和认知是建立在空间方位理论的基础上的。
本文将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语中时间顺序认知的基础。
一、时间在汉语中的空间方位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语中,时间的表达往往与空间方位有密切的关系。
“前天”和“后天”这两个时间词就是很好的例证。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两个词的表达与空间方位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前天”就是指“今天”的前一天,“后天”就是指“今天”的后一天。
这种表达方式将时间的前后顺序与空间的前后位置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清晰的空间图像。
汉语中还有很多类似于“上午”、“下午”、“中午”、“前半夜”、“后半夜”等词语,它们都是将时间与空间方位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
“上午”就是指时间的上半部分,而“下午”则是指时间的下半部分。
这种表达方式使人们可以通过空间方位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和顺序。
二、时间顺序的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
在汉语中,人们对时间的顺序认知往往也是建立在空间方位的基础上。
我们常说“先来后到”,“先知后行”,“先天后地”等词语,这些都体现了时间顺序与空间方位的直接联系。
人们容易形成一个时间顺序的认知模式,这一模式中时间的前后顺序与空间中的前后位置是一一对应的,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清晰的时间图像。
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表达方式也很好地展现了时间顺序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
“年终”就是指时间的结束,“年初”则是指时间的开始,“年中”则是指时间的中间。
这些词语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可以通过空间方位来感知时间的起始、进行和结束,从而形成了一种清晰的时间顺序认知。
从空间方位理论的视角看,时间顺序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间顺序认知的形成不仅仅是语言的特征,更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特征。
通过空间方位的认知,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知时间的前后顺序、长短和起始、进行和结束,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时间顺序认知与空间方位的联系也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感知历史的长河和未来的方向。
通过空间方位的认知,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