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一)人类生态学竞争性合作:一方面,由于相互竞争,人们处于对利益的本能的争夺中;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分工或者生活的功能分化,人们又处于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关系中。
人类社会的平衡和秩序一方面是通过竞争而实现,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文化的限制,如道德。
城市生活可分为生物性和文化性。
生物性是个人和组织为了有限的环境资源彼此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文化性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相同的情感、价值观、文化符号、道德秩序等形成的合作性纽带。
大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社区时,每一个社区内部的生活主要是通过情感、价值观以及合作性道德秩序而运行的。
人类社会合作的基础包括了劳动分工和文化因素两个因素。
人类生态学是将应用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人类生态学是对个人、群体及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它借鉴生物学的法则来解释城市人口(包括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城市人类生态学的法则的运行:竞争决定了人口的分布和居住区域的地点与规模,个人与群体从相对城市物理与生活的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小生境。
在城市空间中,不同的个人与群体占据不同的区位,这些都与他们各自的竞争实力有关。
帕克因此提出假设;各人类群体在城市居住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与这些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相联系。
(二)新正统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的代表人物是霍利和邓肯。
1.霍利的功能主义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关注的重点不是物质性的人类社区,而应是社区的生态过程,即人类通过功能分化而适应其环境的过程。
他将关注点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转向社区的功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就是寻求解释人类如何集体地和无意识地适应其环境。
四个原则:A.相互依赖原则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都包括其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发展,这种依赖关系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异质性的互补性共生关系(如功能不同的群体之间的相互补充的关系)和同质性的增强性共栖关系(如功能相同群体的聚合关系);或曰共生关系和共栖关系。
城市社会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5题,共20分)二、填空题(15分)三、选择题(10题,20分)四、简答题(3题,25分)五、论述题(1题,20分)1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1、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首次提出并使用“社会学”一词,标志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2、在我国,最早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严复是第一个引进西方社会学学者。
3、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
即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研究角度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实证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目的的实用性、5、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4个阶段:依赖关系阶段、顺应关系阶段、掠夺关系阶段、和谐关系阶段。
6、社会运行:社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社会控制: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的,都可以叫做社会控制。
•形式化的社会控制: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等。
•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社会舆论、时尚等•积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的动机上,以物质的刺激和精神的鼓励进行。
•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建立在惩罚或对某些惩罚的畏惧心之上的。
9、美国社会学者索罗金提出文化类型变迁理论,他认为文化主要有两种类型:感觉文化(强调建立在感觉经验的重要性的价值上)和观念文化(重视精神和形而上学的价值)。
10、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1、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生活丰富而复杂;生活的节奏快,精确性要求高;交往上的表面化和事本主义;文化的异质性;个人的自主性强;越轨行为增多。
12、什么是社会问题?请举一例并进行分析社会问题并无特殊内容,无论什么社会情况,只要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且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来调整和补救的,就是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社会学》题集

《城市社会学》题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1.城市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哪个领域的研究?( )A. 城市经济发展规律B. 城市居民的心理状态C. 城市中人类社会活动及其与社会结构、环境的相互关系D.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答案:C2.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模型”,用以描述城市空间结构?( )A. 马克思B. 韦伯C. 伯吉斯D. 杜尔凯姆答案:C3.城市化进程中,哪种现象描述了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 )A. 逆城市化B. 再城市化C. 人口城市化D. 城乡一体化答案:C4.在城市社会分层中,哪个阶层通常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职业声望?( )A. 上层阶级B. 中产阶级C. 下层阶级D. 工人阶级答案:A5.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社区的基本功能?( )A. 社会控制B. 社会服务C. 社会整合D. 经济生产(注:此选项指的是社区作为直接经济生产单位的功能,而非社区内经济活动)答案:D6.城市社会学中的“社会运动”通常指的是什么?( )A. 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B. 城市居民为了特定目标而进行的集体行动C. 城市中的体育运动D. 城市中的文化交流活动答案:B7.下列哪项是描述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一个主要因素?( )A. 城市居民的年龄分布B. 城市居民的性别比例C.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D. 城市居民的民族构成答案:C8.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哪种理念强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的协调?( )A. 经济发展优先B. 可持续发展C. 城市化速度最大化D. 城市规模扩张答案:B9.下列哪项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城市居民如何利用城市空间和设施进行日常活动?( )A. 城市经济学B. 城市地理学C. 城市时间地理学D. 城市生态学答案:C(注:此处“城市时间地理学”是借用时间地理学的概念,强调时间在城市居民活动中的重要性,虽非标准术语,但用于本题中以增加题目多样性)10.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社会问题的范畴?( )A. 城市贫困B. 城市犯罪C. 城市住房紧张D. 城市绿化率高 (注:此选项为反向选项,描述的是城市环境的积极面)答案:D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题3分,共21分)1.城市社会学起源于______世纪末至______世纪初的欧美国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而逐渐形成。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学:指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 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地理学:指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 即地域中城市性因素逐渐扩大的过程; 经济学: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学:城市化是人口、地域、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
城市化:一个地域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他们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向城市特征的转变。
2.集体消费卡斯特:集体消费与城市过程集体消费概念在城市社会学中的提出源于卡斯特。
它是指“消费过程就其性质和规模,其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供给”(Castells, M.1976b,75)。
例如公共住房、社会公共设施和闲暇的满足、医疗、教育等。
卡斯特认为,都市系统分析不能分离于整个社会系统分析,都市在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中有着特定的功能,这个功能不是政治和意识形态,而是经济。
而在经济的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上,城市的主要功能不是生产和交换,而是消费。
所以消费问题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城市中的核心问题。
卡斯特继承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冲突论和社会运动论来解释城市过程,认为相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程而言,集体消费过程更适于成为城市过程的主导力量,集体消费概念也成为卡斯特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重建城市社会学的核心范畴。
在卡斯特看来,“在晚期资本主义,城市的一个明显作用不是在于它的生产过程,而是在于它作为…集体消费‟的中心这一特征上。
集体消费是指的是通常由国家集体性提供的服务形式,如大众住房、交通、医疗设施等。
因为集体消费是适应于居住在某一个空间区域中的人的,因此它就有了一个空间的所指对象。
而且,提供这种服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政治动员,因为它会引发旨在通过集体消费的现存模式进行抗议来改善都市条件的都市社会运动、抗议团体等。
卡斯特认为,因为这些抗议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联系在一起,所以如果它们与工人阶级运动联系起来,可能会具有革命性的潜在力量”。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城市社会学复习第13章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1.城市社区的分类与基本特征(1)传统社区:以城市旧城区的老街坊为主,多具有较长历史,其中很多居民在城市居住了数十年,比较有地方特色和传统特色。
(2)公房社区: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统一规划建设的社区类型,居民多以单位住房分配的形式获得住房使用权。
(3)商品房社区:改革开放以后,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题形成的社区,住房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可以个人直接购买也可以单位购买后分给个人。
(4)边缘社区:属于由农村向城市演替的社区,是最为活跃也是最为混乱的社区。
2.社区规划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通过规划的实施,改善社区治理结构、优化物质和文化生活环境,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及增进社区成员互动,从而促进社区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原则:a.可操作性和持续滚动原则b.以人为本原则c.地域性原则d.规模效益原则e.系统性原则第12章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编制1.社会人口分析(1)人口规模: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而言,未来社会人口规模可能出现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用地和各类设施的供给规模。
常用方法包括时间预测法、因果预测法和定性预测法等(2)人口结构:社会人口在年龄、性别、就业和家庭等方面构成的不同,将带来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对城市公共资源需求的差异,因此需要在规划中对以上特点进行分析(3)人口流动:随之我国户籍制度的放开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内部人口迁移现象的加速,既折射出城市资源和机会的空间分布差异对于人口流动的重要影响机制,又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现象,并给当地的服务共享、子女就学和文化融合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4)人口行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等行为模式的转变,也会影响到城市不同类型用地的配置比例,以及各类服务设施的供给2.城市社会空间规划的目标(1)保障社会公平,关注面向弱势群体的资源供给和能力提升(2)促进社会融洽,避免社会空间的过渡分异与隔离(3)提高生活质量,为所有社会群体提供多元化、高水平的城市公共资源和发展机会3.城市社会结构分析根据人们社会属性的不同,城市社会结构分析的内容有以下方面(1)性别结构: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男(女)性别构成=男(女)性人口数/总人口数*100%(2)年龄结构:包括老年人口比重、人口年龄中位数、人口抚养比这些常用指标,不仅可以作为预测未来人口自然增长规模的依据,同时还可以反映出社会群体关于城市就业、住房以及教育、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需求变化,指导规划进行调整(3)家庭结构:反映了不同类型家庭的构成情况(4)民族结构:不同民族之间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性容易出现矛盾冲突,因而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需要予以特别关注(5)职住结构:在城市中一个人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常常呈现出空间分离的状态,从而产生职住分离的特殊城市现象一般用“昼夜人口比”来测度某个特定地域内的职住结构。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1.个人、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的社会学概念,机械团结、社会学个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社会身份:是个人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
机械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诞生之初以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为主,后逐渐转变为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中的团体行为。
2.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四种关系网络的概念、群体社会成员互动个人社会化的内涵:个人社会化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个人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转化;个人社会化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四种关系网络: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如一个职员与公司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它更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层次、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失业现象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个人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社会互动的涵义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人之间。
二、人与人之间发生依赖关系。
在公交车上的人没有互动,但当发生交流时才有互动。
三、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四、互动可以通过媒介传播。
五、社会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六、互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邻里的概念、特殊性、社会功能(1)邻里:驻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地小群体,即形成邻里。
(2)邻里的特殊性:地缘性,情感性,非正式性(3)邻里的社会功能:相互支持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交流的功能4.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特点、效率、社区研究的三个阶段(1)社区:是指在同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群体。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礼俗社会:礼俗社会就是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
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2、法理社会:法理社会是现在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守规章法律的制约。
3、机械团结: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事相似的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
是相似性的紧密联系。
社会是个几无分化的同质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也是直接的,其成员之间的团结可称之为机械团结。
4、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分工造成的个人差异性损害了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反过来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因为分工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因此,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
5、结节性: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对人口、商品、信息等具有吸引作用,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集聚中心,这种现象称为城市中的结节现象。
6、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7、社会结构: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8、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
9、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它是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
10、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它多半涉及角色,特别是职业的改变,但在社会阶层上没有变化。
11、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12、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2.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理论的阶段划分1.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理论阶段划分古典社会学1、第一阶段: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2、第二阶段:从1880年代到1920年,社会学形成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迪尔凯姆。
现代社会学3、第三阶段:﹙帕森斯时代﹚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4、第四阶段:﹙反帕森斯时代﹚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群雄割据时代。
当代社会学5、第五阶段: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新时代,代表人物是安东尼.吉登斯。
3.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特点1.,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特点: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社会学。
即功能主义只考虑如何改良现存体制而没有考虑从根本上改造和变革社会体制。
2.社会冲突论(科塞尔、达伦道夫)特点: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要现象。
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准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
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3.社会交换理论(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特点: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更贴近地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的相互联系。
4.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特点:符号互动理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见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影响。
4.城市社会学的含义是指社会学中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5、城市型状态的主要特征城市性状态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沃思1938年在《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来的。
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为:⑴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⑵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⑶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⑷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⑸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⑹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民容忍意识较强。
6、了解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 School)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的影响1.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 School)探讨从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转变的城市模式。
主要观点:城市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规范秩序的解体。
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农村人口的较少流动性等使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主要研究农村生活方式如何为城市生活方式所替代。
2.亚社会派(The Subsocial School),亚社会派又称人文生态学派。
基本观点:社会的变因是“非个人情感竞争的结果”。
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空间位置,是由城市亚文化社会各种因素确定的,人类在生物亚社会压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竞争等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作用的结果。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
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来满足大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社会分工又取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
生存学派将城市社会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四个基本因素作为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4.经济学派(The Economic School)经济学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产物。
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演化为工业与服务业。
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上的变化,各种经济活动对各种城市生态及社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5.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 School)主要观点:城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城市问题的大量滋生,基本是由于城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
城市是人造的,但城市又制约人的生活。
工业城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日益严重的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要更好生存,城市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他们主张彻底改造城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并且提出了许多城市规划和改造的建议。
6.技术学派(The Technological School)主要观点:从技术角度研究城市空间位置、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城市人口与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强调技术进步对城市的作用,认为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交通网以及城市的分布有极大的影响。
大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住宅分布与交通网密切相关,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性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主要观点: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
主张应以社会或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据。
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别。
东西方城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8.社会权力学派(The Social Power School)主要观点:将社会变化中的权力作为一种独立起作用的因素来分析对城市形成的作用。
社会权力是地域共同体或国家各团体所掌握的起作用的一种力量。
城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争夺,作用于城市规划,使不同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表现出差异性。
7.个性系统的组成个性特征包括固定的心理品质和流动性的个性特点①定势体系(态度系统):具有调节行为功能及选择影响的作用;②动机系统(需要系统):具有发动与维持行为的功能及行为方向的作用;③自我态度系统:具有自我调节个人行为的作用8.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的类型社会角色的含义: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类型: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区分:先赋角色、自致角色(成就角色)2、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来区分: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3、从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4、根据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9.社会角色的失调⑴角色冲突:①角色间的冲突②角色内的冲突⑵角色不清⑶角色中断⑷角色失败10.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类型1、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⑴遗传⑵环境⑶学习⑷目标动机2、人类社会行为类型:按社会后果分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11.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至少发生在两个人之间。
(2)只有发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以信息传递为基础。
(4)并不仅仅只发生在面对面的场合(5)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
(6)社会互动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
12.社会互动的情境:1、规模情境:⑴二人关系⑵三人关系⑶多人关系2、目的情境:⑴熟悉情境⑵工作情境⑶社交情境3、关系情境:⑴情感关系⑵工具关系⑶混合性关系4、空间情境:⑴自然空间⑵社会空间13.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社会互动的维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性质。
如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利益关系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1、合作2、竞争3、冲突4、强制5、顺从与顺应14、人的社会化理论1.“镜中我”(库利)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映而形成的自我的概念‘2.角色扮演(米德)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3.埃里克森8阶段4.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15、社会化的含义、内容、类型及主体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内容:1、生活技能社会化2、行为规范社会化3、生活目标社会化4、角色社会化5、政治社会化6、个性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儿童时期)、2.预期社会化(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成人时期)、4.逆向社会化(老年社会化)、5.再社会化社会化的主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同龄群体⑷工作单位⑸邻里与社区⑹大众传播媒介16、社会化的生命周期⑴儿童期特点:儿童主要靠感觉、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儿童期具体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⑵青年期特点:青年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易导致自我认同危机。
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所作所为与社会的角色期待不相符合→应及时化解,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如青少年宫、校外辅导站、失足青少年帮教组等。
⑶成年期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个人继续学习社会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主要任务:继承、传递、创造⑷老年期特点:生理——衰退状态心理——自我认同弱化,思想言行趋于保守角色转变——退出职业活动;祖父母;丧偶17、社会化的具体内容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民族社会化、4.法律社会化、5.性别角色社会化18.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差异⑴初级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初级群体:无论是邻居、儿童游戏群体,还是朋友圈子都是在地缘、业缘或共同兴趣、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经过持续不断的交往自然而形成的。
社会组织:如工厂、商店、机关、学校等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⑵初级群体成员对其活动的全面参与性;初级群体活动:个人将自己的个性全面投入进去,可以表现出自己全面的个性、深厚的感情、喜怒哀乐的复杂情绪。
其成员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个性的人而存在。
社会组织:很难考虑和照顾到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
⑶初级群体成员互动的自觉性;初级群体: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个人的自觉性起着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