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一)人类生态学竞争性合作:一方面,由于相互竞争,人们处于对利益的本能的争夺中;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分工或者生活的功能分化,人们又处于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关系中。
人类社会的平衡和秩序一方面是通过竞争而实现,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文化的限制,如道德。
城市生活可分为生物性和文化性。
生物性是个人和组织为了有限的环境资源彼此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文化性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相同的情感、价值观、文化符号、道德秩序等形成的合作性纽带。
大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社区时,每一个社区内部的生活主要是通过情感、价值观以及合作性道德秩序而运行的。
人类社会合作的基础包括了劳动分工和文化因素两个因素。
人类生态学是将应用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人类生态学是对个人、群体及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它借鉴生物学的法则来解释城市人口(包括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城市人类生态学的法则的运行:竞争决定了人口的分布和居住区域的地点与规模,个人与群体从相对城市物理与生活的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小生境。
在城市空间中,不同的个人与群体占据不同的区位,这些都与他们各自的竞争实力有关。
帕克因此提出假设;各人类群体在城市居住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与这些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相联系。
(二)新正统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的代表人物是霍利和邓肯。
1.霍利的功能主义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关注的重点不是物质性的人类社区,而应是社区的生态过程,即人类通过功能分化而适应其环境的过程。
他将关注点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转向社区的功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就是寻求解释人类如何集体地和无意识地适应其环境。
四个原则:A.相互依赖原则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都包括其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发展,这种依赖关系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异质性的互补性共生关系(如功能不同的群体之间的相互补充的关系)和同质性的增强性共栖关系(如功能相同群体的聚合关系);或曰共生关系和共栖关系。
城市社会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5题,共20分)二、填空题(15分)三、选择题(10题,20分)四、简答题(3题,25分)五、论述题(1题,20分)1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1、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首次提出并使用“社会学”一词,标志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2、在我国,最早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严复是第一个引进西方社会学学者。
3、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
即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研究角度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实证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目的的实用性、5、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4个阶段:依赖关系阶段、顺应关系阶段、掠夺关系阶段、和谐关系阶段。
6、社会运行:社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社会控制: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的,都可以叫做社会控制。
•形式化的社会控制: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等。
•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社会舆论、时尚等•积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的动机上,以物质的刺激和精神的鼓励进行。
•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建立在惩罚或对某些惩罚的畏惧心之上的。
9、美国社会学者索罗金提出文化类型变迁理论,他认为文化主要有两种类型:感觉文化(强调建立在感觉经验的重要性的价值上)和观念文化(重视精神和形而上学的价值)。
10、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1、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生活丰富而复杂;生活的节奏快,精确性要求高;交往上的表面化和事本主义;文化的异质性;个人的自主性强;越轨行为增多。
12、什么是社会问题?请举一例并进行分析社会问题并无特殊内容,无论什么社会情况,只要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且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来调整和补救的,就是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学重点

第一讲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及基本概念一、关于城市及其研究:1、城市是现代化的后果和标志之一,从而使城市也成为社会研究的主要对象。
2 、20世纪初世界城市化水平为15%,世纪末时为50%,21世纪必然是城市的世纪,目前世界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
3、1900年世界有40个百万人口城市,2000年达到400多个,现在的地球可以说是“城市星球”。
4、城市化的趋势难以逆转,对城市的研究必须是全面的,不仅要研究城市规模、环境、资源、建筑、布局,还必须研究与城市相关的经济、政治、法律、生活、文化.二、社会科学与城市1、仅从物质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只涉及城市的一部分,甚至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因为认识城市的关键在于其社会结构。
2、不论城市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法律上有什么特殊性,都可视为人类社会在城市这种特殊环境下组织与变迁的后果,包含了人际互动、心理反应、权力结构、阶层关系、利益冲突等很多方面的具体呈现。
3、关于城市研究的社会科学,有城市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几大门类,彼此之间的差别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研究方法与理论取向。
三、学科定义1、城市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社会科学;2、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
3、城市在现代生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说城市里的社会现象都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内容。
四、内容细分1、城市的演变——城市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历史(包含不同社会形态下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比较);城市化过程及其规律(包含对城乡关系的探讨)。
2、人类生态研究——研究人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包括土地利用模式、空间结构、生态秩序。
著名的人文生态学派(human ecology)强调:城市社会学立足于不同群体之间的生物关系,研究人类行为造成的社会生态后果。
3、城市社会结构及组织——城市社会构成特征、社会组织的类型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古老的城市研究类型,也是社会学研究城市的最初尝试。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是人类聚居、生产、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是由大量人口和相对密集的住房、商业、行政、文化设施等构成的一个地域性集聚体。
在城市社会学中,城市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人口密集: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密集的聚居区。
2. 经济活动集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包括商业、工业、服务业等。
3. 社会分工明确:城市中的人们从事的职业分工清晰,职业多样化。
4. 文化多样性:城市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涵盖各种艺术、娱乐、宗教等方面。
二、城市发展与变迁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通常与地理条件、交通要道、资源丰富等因素有关。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 城市的变迁: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城市的新旧变迁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三、城市结构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组织结构、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
城市的空间结构通常体现为CBD(中央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2. 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分布和生活状态。
城市社会结构通常包括社会阶层、职业分工、人口结构等。
四、城市功能1. 经济功能: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主要包括商业、工业、金融、物流等。
2. 文化功能:城市是文化交流的中心,集聚了各种文化、艺术、娱乐、教育等资源。
3. 政治功能: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包括政府机构、行政管理、政治决策等。
五、城市问题与管理1.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
2.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六、城市的功能和问题1. 城市的功能:城市是生产、文化、消费和分配中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1.个人、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的社会学概念,机械团结、社会学个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社会身份:是个人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
机械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诞生之初以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为主,后逐渐转变为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中的团体行为。
2.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四种关系网络的概念、群体社会成员互动个人社会化的内涵:个人社会化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个人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转化;个人社会化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四种关系网络: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如一个职员与公司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它更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层次、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失业现象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个人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社会互动的涵义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人之间。
二、人与人之间发生依赖关系。
在公交车上的人没有互动,但当发生交流时才有互动。
三、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四、互动可以通过媒介传播。
五、社会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六、互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邻里的概念、特殊性、社会功能(1)邻里:驻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地小群体,即形成邻里。
(2)邻里的特殊性:地缘性,情感性,非正式性(3)邻里的社会功能:相互支持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交流的功能4.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特点、效率、社区研究的三个阶段(1)社区:是指在同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群体。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礼俗社会:礼俗社会就是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
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2、法理社会:法理社会是现在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守规章法律的制约。
3、机械团结: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事相似的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
是相似性的紧密联系。
社会是个几无分化的同质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也是直接的,其成员之间的团结可称之为机械团结。
4、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分工造成的个人差异性损害了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反过来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因为分工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因此,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
5、结节性: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对人口、商品、信息等具有吸引作用,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集聚中心,这种现象称为城市中的结节现象。
6、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7、社会结构: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8、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
9、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它是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
10、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它多半涉及角色,特别是职业的改变,但在社会阶层上没有变化。
11、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12、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城市社会学复习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章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态与⽣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类⽣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法的三个层次:⼀是城市社会学⽅法论;⼆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法体系。
第⼆章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
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主要承担军事、⾏政职能,⽽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C、城市内部⽭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盾,⽽西欧的城市内部⽭盾则是⼯商业者、⾃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盾。
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格”及其成因⽅法,分析“乡村⼈格”及其成因。
答:第⼀个因素:⼈⼝规模。
农村⼈⼝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
随着农村⼈⼝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
第⼆个因素:⼈⼝密度。
⼀⽅⾯,密度减少,⼈与⼈之间的压⼒变⼩,是⼈与⼈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
第三个要素:⼈⼝同质性。
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
同质性越⾼,社会分化减弱。
公共⽣活实名性和个⼈性程度提⾼。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2、古希腊城邦建起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城市特点:①居民分散于各城邦国家;②城市人口规模200-20000人;③许多城市联盟出现;④四周是海,所以一般不建城墙;⑤阶级和阶层、公民与非公民(妇女、儿童、外来人、奴隶)3、古罗马城市的特点(1)城市多:2世纪开始城市遍布整个欧洲(2)人口规模大:到3世纪城市人口规模达100万(3)城市等级设计:以罗马为中心(4)建立道路系统:320条道路网络,总长达8万公里,为罗马征服和统治和为基督教传播和民族迁徙创造了条件(5)完整的城市上下水系统:11条供水渠道(高架水槽)和排水道,罗马城一条最大的下水道可划小船4、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对欧洲文明的影响(1)由“城”到“市”的转变:原来的城市,主体是城堡,是教区或行政中心,集市只是近距离的人的交易,11世纪后的城市具有了长途贸易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社会变化:1127年法国佛兰德尔的圣奥梅尔)等;③建立不依附于权力的行会;④自由农民出现;⑤除土地资本外,商业资本、货币资本的出现。
5、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社会影响(1750-1910年)(1级和无产阶级;(2)闲暇时间固定化,闲暇活动方式多样化。
餐饮娱乐、演艺观赏、体育休闲世俗化;(3)社会科学的主流学科产生。
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
关注变革时代社会各方面问题的研究,如契约关系、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社会分工、个人人格变化等;(4)第二阶段殖民扩张。
第一阶段在15世纪新航路的发现开始到18世纪中叶,主要掠夺生活资料和奴隶,工业革命后开启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殖民扩张,掠夺工业原料和粮食等;(5)城市问题突出。
居住拥挤、污染严重、劳动时间长、心理问题增多、犯罪率上升等。
第三节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与特点1、逆城市化(郊区化)、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1)郊区化:城市扩展其边缘地带,人口从密度高的中心区域扩展到邻近密度低区域中心;在郊区建工厂,如工业园科技园;办公总部向郊区迁移;④鼓励买房的贷款政策和住宅税收补贴政策。
如1944年复员军人买房可以零首付。
当时复员军人达到1600万。
(2)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阶段规律:当城市人口超过10%以后,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30%以后,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当城市人口超过70%以后,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
2、戈特曼城市群的标准和世界六大城市群(1)城市群的5个基本标准:①区域内有密集的城市;②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有密切的社会联系;③各都市区之间通过交通连接无间隔;④人口规模2500万以上;⑤属于国家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2)世界六大城市群:①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海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地区;②欧洲西北部从巴黎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到鲁尔、科隆地区;③英格兰中部从曼彻斯特、利物浦到伦敦的地区;④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区;⑤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⑥我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各自特点(城市首位律)(1)低度城市化:①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的人口增长速度;②指前社会主义国家产业聚集的发展,没有提供给劳动力的住宅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足够的增长。
(2)过度城市化:指过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所能承受的能力。
(3)首位城市发展模式: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度。
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反对首位分布者:第一,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Parasitic effects);第二,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对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 第三,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对经济增长、全民凝聚力、区域公平和社会平等有害,等等。
或者棚户区。
4、城市化进程四阶段(1)第一阶段——从农村进入城市: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人口低于50%的时候,人口迁移以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主;(2)第二阶段——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化:当城市人口超过50% 之后,人口迁移以城市之间的相互移动为主,城市进入规模结构优化时期。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小城市是全国城市的主要呈现形式,人口迁移以小城市人口迁入大城市为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辅。
农村人口一方面填补小城市人口迁出留下的空白,另一方面直接迁入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3)第三阶段——大城市郊区化:当城市人口超过70%之后,大城市成为全国城市的主要呈现形式,人口迁移以大城市城区人口迁入大城市郊区为主,大城市郊区人口逐渐超过城区人口。
(4)第四阶段——郊区城市化,形成大都市圈阶段:人口继续向郊区迁移,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郊区功能由居住扩展至工商业,郊区演变为中小型城市。
这些中小型城市与原来的城市城区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大都市圈,随着通勤成本进一步下降,城市与农村相互融合,进而形成所谓的“大都市圈”。
第三章中国城市化历史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1、最早的古城遗址、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的特点(1)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后期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时代,距今约7000-3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第一章有)(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商代及商代以前一城制,有城无郭(有城无市);第二阶段:商代到西汉两城制:城郭制,即有城也有市;第三阶段,唐宋城市发展鼎盛。
唐代开始三城制,宫城、皇城和郭——长安城。
(3)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城西北方向。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约24万,8街11区12城门,皇宫---未央宫5平方公里。
(4)唐长安城结构三部分(约84平方公里):宫城(太极宫即隋称大兴宫、大明宫、兴庆宫)----皇帝处理朝政和皇族居住之所;内城(皇城)----中书省、尚书省、卫军等中央行政机构办公之所;外城-----居民区和集市区,街坊分隔,井然有序,多寺庙。
东市多奢侈品、西市多为一般商品,分类聚集,有市场管理机构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1840-1949年)因清朝晚期的腐败无能,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在110年中城市化率仅仅增长5.5%。
第三节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和特点1、中国当代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水平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区域间城市化发展不平衡;(3)户籍制度制约城市化发展第四章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传统第一节经典社会学家关于城市的理论1、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劳动分工论的主要观点。
【机械联结、有机联结、社会密度(物理密度、道德密度)】其观点:城市的特征是集体意识的衰减、社会容量和密度的增加,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和较细的社会分工。
(1①机械联结是乡村社会的特征。
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以同质性的集体意识为纽带。
同质性的集体意识:人与人之间具有相似的情感、相似的价值取向、相同的宗教信仰以及相似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等等。
因此,人们较为容易在共同体的范围内形成共同的是非观念和精神追求,这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 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 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习俗。
法律的目的在于保护集体意识免受非法行为的损害, 以免社会分崩离析。
②有机联结是城市社会的特征。
它是建立在异质性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个性突出,价值观和信仰多样化。
有机联结社会主要的法律类型是恢复性法,如民法、商法。
(2)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是实现分工的决定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