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癌患者疗效中的评价研究

动态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癌患者疗效中的评价研究

本文通过对晚期LC患者73例患者的疗效分析,从统计学角度做出研究,指出动态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癌患者疗效中的具体表现。

标签:动态肿瘤标志物;肺癌患者

肺癌(lung cancer,LC)是全球范围内发生率和病死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疾病,尽管近年来在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因早期常无特殊临床表现,确诊的LC患者近80%已属于晚期。晚期LC包括转移和术后复发的患者,该部分患者其5年生存率低于15% 1,2。目前影像学检查仍是晚期LC患者疗效评价的基础。临床上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近期疗效评价,但RECIST评价亦存在不足之处:对转移患者病情变化反应欠佳;影像学改变出现较晚,早期难以做出疗效判断;影像学疗效等级与恶性肿瘤病情转归指标如无进展生存期的一致性较差,尤其是疗效评价为SD的患者预后差别较大;对于全身肿瘤的负荷的改变反应较差。

随着对LC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多种血清TMs检测模式已在临床上开展,并在LC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血清TMs是恶性肿瘤在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或机体反应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亦可由宿主对肿瘤反应而异常升高的一类化学类物质。TMs在正常组织含量较低,临床上TMs 异常表达或发生量变能够提示肿瘤的性质、肿瘤的组织发生、肿瘤细胞分化和功能,亦能够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监测复发、疗效评估以及生存预后判断。因此血清学TMs的检测作为一种无创有效检测方法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已知的LC TMs有数十种,可分为血清癌胚抗原、LC相关抗原、血清蛋白、酶和代谢产物共5大类。本文主要探讨CEA、糖抗原125(CA125)和血清铁蛋白(SF)三种TMs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晚期LC患者各周期化疗前后肿瘤标记物(Tumor markers,TMs)变化情况与影像学疗效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收集山东省章丘市人民医院(2008/1—2013/12)收治晚期LC 患者73例,均经病理确诊。ELISA检测患者首次化疗前及各周期化疗后(第2、4、6周期)血清癌胚抗原,糖抗原125和血清铁蛋白并计算其变化情况,收集其他临床参数,电话对所有LC患者随访以确定生存期。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值600ng/ml的NSCLC患者预后较差,早期LC患者SF的表达水平与LC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并认为SF检测可作为LC的随访辅助实验诊断指标之一。

晚期LC患者因肿瘤过大或发生转移等原因丧失手术机会,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如何通过血清TMs的变化情况来预测经治疗的客观疗效评价,是广大肿瘤医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目前研究发现,检测血清TMs的水平对LC患者

的辅助诊断、客观疗效预测以及生存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临床意义。但动态分析血清TMs 预测晚期LC患者客观疗效以及血清TMs对生存预后关系的研究甚少。

本研究通过收集临床病例,动态观察晚期LC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第2、4、6周期的近期疗效,并通过探讨患者基线特征与患者PFS的关系、探讨晚期LC 患者各周期化疗后血清TMs变化率与预测客观疗效和PFS的关系,旨在探索出血清TMs更加准确的反应近期疗效的模式,从而为血清TMs在预测临床晚期LC患者的近期疗效评价中的提供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陶华林等,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M】,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

【2】黄窍铭,动态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血清相关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10

动态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癌患者疗效中的评价研究

动态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癌患者疗效中的评价研究 本文通过对晚期LC患者73例患者的疗效分析,从统计学角度做出研究,指出动态肿瘤标志物在晚期肺癌患者疗效中的具体表现。 标签:动态肿瘤标志物;肺癌患者 肺癌(lung cancer,LC)是全球范围内发生率和病死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疾病,尽管近年来在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因早期常无特殊临床表现,确诊的LC患者近80%已属于晚期。晚期LC包括转移和术后复发的患者,该部分患者其5年生存率低于15% 1,2。目前影像学检查仍是晚期LC患者疗效评价的基础。临床上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近期疗效评价,但RECIST评价亦存在不足之处:对转移患者病情变化反应欠佳;影像学改变出现较晚,早期难以做出疗效判断;影像学疗效等级与恶性肿瘤病情转归指标如无进展生存期的一致性较差,尤其是疗效评价为SD的患者预后差别较大;对于全身肿瘤的负荷的改变反应较差。 随着对LC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多种血清TMs检测模式已在临床上开展,并在LC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血清TMs是恶性肿瘤在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或机体反应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亦可由宿主对肿瘤反应而异常升高的一类化学类物质。TMs在正常组织含量较低,临床上TMs 异常表达或发生量变能够提示肿瘤的性质、肿瘤的组织发生、肿瘤细胞分化和功能,亦能够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监测复发、疗效评估以及生存预后判断。因此血清学TMs的检测作为一种无创有效检测方法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已知的LC TMs有数十种,可分为血清癌胚抗原、LC相关抗原、血清蛋白、酶和代谢产物共5大类。本文主要探讨CEA、糖抗原125(CA125)和血清铁蛋白(SF)三种TMs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晚期LC患者各周期化疗前后肿瘤标记物(Tumor markers,TMs)变化情况与影像学疗效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收集山东省章丘市人民医院(2008/1—2013/12)收治晚期LC 患者73例,均经病理确诊。ELISA检测患者首次化疗前及各周期化疗后(第2、4、6周期)血清癌胚抗原,糖抗原125和血清铁蛋白并计算其变化情况,收集其他临床参数,电话对所有LC患者随访以确定生存期。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值600ng/ml的NSCLC患者预后较差,早期LC患者SF的表达水平与LC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并认为SF检测可作为LC的随访辅助实验诊断指标之一。 晚期LC患者因肿瘤过大或发生转移等原因丧失手术机会,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如何通过血清TMs的变化情况来预测经治疗的客观疗效评价,是广大肿瘤医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目前研究发现,检测血清TMs的水平对LC患者

吉非替尼对晚期肺鳞癌患者四种外周血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及近期疗效的影响

吉非替尼对晚期肺鳞癌患者四种外周血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及 近期疗效的影响 杨光;张丹;张曙光 【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Gefitinib on concentration of 4 kinds of tumour markers in serum and clinical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lung squamous cell cancer. Methods 84 people with lung squamous cell cancer in stage Ⅲand Ⅳ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n = 42 each group). They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lso given oral Gefitinib (250 mg/ d) on this basis. The concentration of tumour markers (CEA, CA125, NSE and SCC) in serum and recent efficacy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CEA, CA125, NSE, SCC were lower than pre-treatment levels (P < 0. 05),and these indicato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 05),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 05). After therapy, 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suffered nausea, nausea with vomiting and myelosuppress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xic reaction rates of the two groups (P > 0. 05). Conclusion Gefitinib can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level of tumour markers in serum and improve the recent clinical efficiency of patients with lung squa-mous cell cancer in stage Ⅲ and Ⅳ.%目的:探讨吉非替尼对晚期肺鳞癌患者4种外

最热快讯免疫治疗效果怎样?验个肿瘤标志物就心里有数!

最热快讯免疫治疗效果怎样?验个肿瘤标志物就心里有数! Haalthy导读 抗PD-1/PD-L1免疫治疗一般起效较慢,少数患者还会有假进展的情况出现,即CT扫描显示肿瘤增大了,但继续免疫治疗后肿瘤又可能会缩小。 这就让患者很纠结了,这PD-1的药这么贵,打了几针后疗效不明显还要不要继续打? 最近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抽血验一下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可能预测单药抗PD-1/PD-L1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当治疗前高于正常值的肿瘤标志物下降,通常预示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即使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肿瘤没变化甚至进展,生存期都会较长。 1 验哪些肿瘤标志物?怎么验? 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细胞角蛋白19(CYFRA 21-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肺癌常规检测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研究人员也是研究这四个常规肿瘤标志物。 研究人员选择患者免疫治疗前高于正常值的常规肿瘤标志物进行动态监测,具体来说就是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第一次影像学评估时(再分期)时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这里要注意,通常免疫治疗开始后8周-12周,即大约2-3个月后才会进行第一次影像学评估,所以不是打完PD-1就立即去验肿瘤标志物。 2 肿瘤标志物下降,生存期长 研究最终纳入8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他们均接受单药抗PD-1/PD-L1免疫治疗,治疗前肿瘤标志物均高于正常值。研究人员依据患者肿瘤标记物的变化进行分组,评估了不同组患者的中位无进

展生存期(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S)。 结果我们看可以看到免疫治疗后第一次影像学评估时肿瘤标志物下降的患者中位PFS和中位OS都显著长于肿瘤标志物上升的患者,而肿瘤标志物升高2倍及以上的患者中位PFS和中位OS明显缩短。 不同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 对于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稳定或进展的患者,如果肿瘤标记物下降,那么他们的中位PFS和中位OS也会显著延长。 3 实体瘤治疗的疗效评价金标准一般是影像学检测,但免疫治疗有自身的特点,可能会存在影像学假进展的情况,临床上目前一般是依靠医生的经验来判断患者是不是假进展。 肿瘤标志物检测简易廉价,可以方便地辅助医生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比如当免疫治疗后患者肿瘤出现进展,但患者一般状态还不错,而原来异常的肿瘤标记物又是下降的话,这患者就很可能是假进展,可以继续1-2周期免疫治疗观察疗效。当然肿瘤标记物辅助评估疗效,需要结合临床,所以最好还是交给医生来评估。 参考资料: David Lang et al. Early serum tumor marker dynamics predict progression-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single PD-1/PD-L1 inhibitor treated advanced NSCLC—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rticle/S0169-5002(19)30488- X/fulltext?dgcid=raven_jbs_etoc_email 有你想看的精彩 《查漏补缺!精准免疫治疗不能只验PD-L1就够了》 《掌握这三个要点,让你秒懂如何助力免疫治疗(一) | 漫画解读》 Haalthy肺腾助手

肿瘤标志物检验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析

肿瘤标志物检验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析目的:探讨肺癌诊断中肿瘤标志物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选取肺癌 患者20例(肺癌组),均为2013年2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入院的患者,采用免疫发光夹心法对NSE、CYFRA21-1进行测定,采用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对CA125和CEA进行测定,并就结果与同期收治的健康者20例(健康组)和肺部感染者20例(肺部感染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相较健康组与肺部感染组,肺癌组NSE、CEA、CYFRA21-1和CA125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部感染组与健康组对比,上述各标志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小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腺癌中CA125、CEA水平表达较高(P<0.05),但小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以鳞状细胞癌中水平最高,其次为腺癌,小细胞肺癌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中NSE表达最高,与腺癌和鳞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项检查比较,联合检查的4项标志物准确度与敏感度均居较高水平(P<0.05),而对比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诊断中,NSE、CEA等4项肿瘤标志物有较高检测价值,可为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准确参考依据,联合检测准确度和灵敏度效果更佳,需引起临床重视。 标签:肿瘤标志物;检验;肺癌;诊断;临床价值 肺癌在临床恶性肿瘤常见类型中占较高病发比例,具有高死亡率,对公众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随着环境污染加重、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其病发率与病死率明显上升,已引起临床广泛关注[1]。手术为最为有效的治疗肺癌的方案,但生存率相对较低,在早期明确诊断,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在早期检测肿瘤时,肿瘤标志物为重要指标,在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11-1)、癌胚抗原125(CA125)为重要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的诊断及预防评估中,单项检测虽可发挥一定作用,但有局限性存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使诊断敏感性显著提高[2]。本次研究选择相关病例,应用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对CA125和CEA进行检测,仪器:电化学发光ELecsys 2010(ECL 2010)。应用免疫发光夹心法对NSE和CYFRA21-1进行测定,对比肺部感染者、肺癌患者、健康者标志物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肺癌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1~80岁,平均(53.2±1.7)岁,均经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淋巴结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纤支镜检查等确诊。血常规和体温正常,无其他感染迹象,机体其他系统无恶性肿瘤,无肺部良性疾病合并。同期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20例(肺部感染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0~

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和患者用药不良反应观察

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和患者用药不良反应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安罗替尼的应用价值。方法:晚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取样65例,纳入时间2019年11月至2022年02月,随机 数表法分组,给予常规化疗(n=32,对照组)和常规化疗+安罗替尼治疗(n=33, 实验组),对比肿瘤标志物指标、不良反应率和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 实验组CA199(5.18±0.80)U/ml,NSE(8.49±1.37)ng/ml,CEA(2.60±0.75)ng/ml,比对照组低,不良反应率15.15%,比对照组40.63%低,FVC (2.33±0.20)L,FEV1(0.79±0.17)L,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应用安罗替尼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降低患者肿瘤标志物 指标水平且不易引起不良反应,具有较高安全性和确切疗效。 关键词:不良反应;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罗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实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肿瘤疾病[1],具有起病隐匿 的特征,在初次诊断时约有60%的病人存在远处转移情况,错过了最佳手术治疗 时机,5年存活率低于20%,目前,对其的治疗以放疗、化疗延长患者生存期限 为主,为此,本文取65例样本资料,观察论述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安罗 替尼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取样65例,纳入时间2019年11月至2022年02月,随机数表法分组,给予常规化疗(n=32,对照组)和常规化疗+安罗替尼治疗 (n=33,实验组)。实验组病灶直径3至6cm,计算均值(4.19±0.28)cm,最 高65岁,最低47岁,计算均值(56.19±1.24)岁,男女比例18:15,对照组病

肺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表达的水平分析及临床意义

肺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表达的水平分析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对疗效评价的价值。 方法: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93例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经过2个周期 的化疗,监测肺腺癌组患者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25(CA125)、细胞角蛋白l9片段(Cyfra21-1)水平的变化,结合其化疗前后影像学 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肺腺癌组CEA、CA125在部分缓解(PR)患者中明显 降低,CEA在病变进展(PD)患者中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A125在 病变稳定(SD)及PD患者中差异无明显变化。结论:监测肺癌患者血清CEA、 Cyfra21-1、CA125水平有助于化疗前后血清水平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关键词】肺癌;肿瘤标志物;化疗;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116-02 世界范围内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居男性恶性肿瘤发 病率和病死率之首[1]。按照病理类型肺癌最常见的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 最常见的是肺腺癌,目前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15%左右,而早期NSCLC 患者可达52.6%~70%[2]。肿瘤标志物是诊断肺癌的重要线索,也是疗效评价的 主要手段[3]。化疗是临床上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检测了93例肺癌 患者化疗前后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CA125的变化,探讨肿瘤标 志物与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肺癌 患者93例,其中男58例,女35例,中位年龄61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 位肺腺癌。纳入标准:无化疗禁忌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检测方法化疗前和化疗后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用电化学发光法 检测血清中CEA、Cyfra21-1、CA125的水平含量。 1.2.2化疗方法按照2012年NCCN指南,给于培美曲塞二钠联合铂类两药方 案化疗,患者行2程化疗结束后按RECIST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变稳定(SD),病变进展(PD)。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试验数据结果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疗效 的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指标差值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化疗疗效 93例初次治疗肺癌的患者与2个周期化疗后行影像学检查,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CR0例,PR55例,SD18例,PD20例。 2.2 肺腺癌患者经2个周期化疗后疗效 化疗后CEA在PR患者中明显降低,PD患者中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0.05),SD患者无明显变化。(表1) 3.讨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细胞发生和增值过程中,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 液中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存在或者含量可以提示肿瘤的发生、细胞分化和功能[4]。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病理类型、判断预后、发展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比分析

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比分析 摘要】通过观察研究发现,监测肿瘤标记物水平改变可以协助肺癌手术疗效的 判断,具有简便、经济的特点,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肺癌肿瘤标记物手术治疗 为了探讨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治疗中的实用价值,我们联合检测了42例肺癌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中的4项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的肺癌患者42例,均未经过放疗或化疗,近期无其他脏器疾患及感染史。男29人,女13人,年龄43-75岁,平均59.2岁。术后病理证实:腺癌23例,鳞癌19例。按1997年UICC新修订的肺癌TNM分期:Ⅰ—Ⅱ期18例,Ⅲ期24例,其中复发6例。 1.2 方法 1.2.1 分别于术前1d、术后8d抽取空腹静脉血4ml,分离血清后-20℃冷冻保存备用。CEA、AFP、CA125、CA153测定均用化学发光法。 1.2.2 检测注意事项宜空腹抽血,标本忌反复冻融及污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每批试剂均做标准曲线。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及百分率表示,大样本采用u检验,小样本采用t检验,百分率之间采用x2检验。结果判定该4项肿瘤标志物以 AFP≥20ng/ml,CEA≥15ng/ml,CA125≥35u/L,CA153≥30u/L判为阳性。 2 结果 手术前后肿瘤标记物检测。手术后CA125、CA153和CEA较手术前明显减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FP手术前后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 随着病理分期的增高CA125、CA153、CEA增高。TNM分期:Ⅰ-Ⅱ期与Ⅲ期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70%-80%,且首诊时多为中晚期,疗效欠佳。因此人们一直在积极寻找理想的肿瘤标志物,以期作为提高NSCLC的早期诊断率、监测患者病情的指标。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具有人类胚胎抗原特性决定簇的酸性糖蛋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具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42例肺癌患者术后CEA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表明手术切除了分泌产生CEA的瘤细胞,其血液浓度下降,标志着临床治疗有效。我们还发现:CEA的水平与NSCLC的TNM分期相关,即分期愈晚其血中浓度愈高,说明CEA与NSCLC的病情发展是正相关。CEA水平增高,可能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成人血清AFP浓度的异常升高,往往和能产生AFP的胚胎卵黄囊和肝脏疾病有关,有研究发现,肺癌患者血清中的AFP浓度有不同程度异常升高。本组中AFP浓度无明显改变,故AFP在诊断肺癌中的价值有待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糖类抗原125(CA125)最初是用卵巢癌细胞为免疫原制备的单抗CA125的相应抗原,后来发现肺癌患者血清CA125亦有较高的阳性率,据报道,其敏感性为30%-61%,特异性为34%-67%。CA125可作为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而不受肿瘤大小、分期、组织类型、患者年龄的影响。

MTV与TLG在肺腺癌中与血清CEA的相关性研究

MTV与TLG在肺腺癌中与血清CEA的相关性研究 肺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之一,也是导致肺癌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这种类型的肺癌通常在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往往已经进展到晚 期才会被诊断出来。临床上,血清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常用的肿瘤标 志物,可以被用于肺腺癌的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近年来,医学研究人员 对于肺腺癌中MTV(代谢肿瘤体积)与TLG(代谢肿瘤负荷)与血清CEA 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MTV是一种定量化指标,用于评估PET/CT扫描中肿瘤的代谢活性。MTV表示肿瘤所占据的三维空间体积,并且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 后相关。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活性,从而指导治疗决策。 TLG是MTV乘以肿瘤的代谢活性(SUVmax)得到的一个参数。与MTV 类似,TLG也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活性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TLG被认 为是一个比MTV更准确的预测因子,因为它结合了肿瘤的大小和代谢活性。 研究人员对120例肺腺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并测量了他们的MTV、 TLG和血清CEA水平。研究结果显示MTV和TLG与CEA呈正相关。具体来说,MTV和TLG较高的患者通常有较高水平的CEA。这表明MTV和TLG可 能与肺腺癌的生物学活性和临床预后有关,而CEA作为肿瘤标志物可以反 映这种关系。 此外,研究还发现MTV和TLG与患者的临床病程和预后相关。MTV和TLG较高的患者通常有较差的临床预后和生存率。这进一步支持了MTV和TLG作为评估肺腺癌生物学活性和预后的指标的可靠性。

总结起来,MTV和TLG与血清CEA在肺腺癌中存在着相关性。MTV和TLG较高的肺腺癌患者通常有较高的CEA水平,并且预示着较差的临床预后。这些结果为肺腺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讨MTV和TLG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以更好地了解 肺腺癌的疾病特点和治疗策略。

联合检测血清CEA、NSE和SCC对肺癌诊断的临床评价

联合检测血清CEA、NSE和SCC对肺癌诊断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对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93例肺癌和50例良性疾病患者血清CEA、NSE和SCC水平。评价它们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癌患者血清CEA、NSE和SCC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P <0.05)。三种肿瘤标志物单个检测的灵敏度均小于50%。在肿瘤标志物联合试验中,二种肿瘤标志物联合试验以CEA+NSE联合的灵敏度最大(64.8%),CEA+NSE+SCC联合的灵敏度为70.6%。结论:血清CEA、NSE、SCC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肺癌的诊断灵敏度。 标签:..肺癌;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鳞状细胞癌抗原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我国早期肺癌诊断率为15%,5年存活率可达60%~90%。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肺癌患者确诊时约80%以上为中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14%[1]。肺癌早期诊断对延长存活时间至关重要,但多数早期肺癌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尚无理想的方法[2]。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是肺癌普查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3]。本实验评价了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肺癌组:2010年1月至20013年9月期间我院初次确诊的肺癌患者93例,均未行手术、放疗和化疗,其中男49例,女44例,年龄41~68岁,平均58.8岁。经组织病理学确诊。肺鳞癌28例,肺腺癌38例,小细胞肺癌(SCLC)27例。 1.1.2肺良性疾病组:为同期呼吸道疾病病人50例,包括肺结核12例、肺炎1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8例、哮喘6例、支气管扩张5例、肺气肿6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0~66岁,平均56.8岁。 1.2仪器与试剂:北京科美东雅公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盒。 1.3方法 1.3.1标本:肺癌及肺良性疾病患者均治疗前,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5ml,2小时内2000 转/分离心10分钟,分离出血清进行检测。 1.3.2检测方法:血清CEA、NSE、SCC水平测定采用化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严格按仪器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效果观察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效果观察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老年人群体是肺癌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量也在逐渐增加。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来说,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且常伴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吉非替尼是一种靶向药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被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对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疗效及影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此次研究旨在观察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我们希望可以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揭示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于免疫功能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效果,探讨其对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免疫功能的变化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吉非替尼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和参考。也希望通过本研究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通过本研究的结果,预计将为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策略。 1.3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效果。通过对老年患者进行吉非替尼治疗后的观察,我们希望可以揭示其在免疫功能调节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上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研究意义在于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个体化治疗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通过对吉非替尼治疗的影响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今后的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推动肺癌治疗领域的进步。 2. 正文 2.1 材料和方法

CEA、NSE、CYFRA21-1、ProGRP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CEA、NSE、CYFRA21-1、ProGRP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接受CEA、NSE、CYFRA21-1、ProGRP联合检测 内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10月内收治得的26例肺癌病患,将其 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CEA、NSE、CYFRA21-1、ProGRP联合检测,对比效果。结果:实验组血清指标高于对照组,P <0.05。无转移/无复发的人数为16例,转移/复发为10例,对比两组发现转移 /复发高于无转移/无复发,P<0.05。结论:对肺癌患者实施血清联合检测,能 为医生提供更多参考数据,便于医生分析患者的病情,提高预后。 关键词:CEA;NSE;CYFRA21-1;ProGRP;肺癌 在众多癌症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且近期这两项指标还在持续攀 升[1]。因此,寻找与肺癌病程预测相关的生物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做出预测, 对于提高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显得至关重要[2]。在实际临床操作中,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以及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等血清标志物, 经常被用于肺癌的检测工作[3]。此外,乳酸脱氢酶(LDH)是控制糖异生和糖酵 解的关键酶,其在肺癌患者体内的表达水平也在不断升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年龄在25-92周岁,平均为(56.43±1.21)周岁,男14,女12。对 照组年龄在25-92周岁,平均为(56.44±1.22)周岁,男13,女13。资料分析,P>0.05。纳入标准:(1)知晓试验。(2)可正常沟通。(3)确诊为肺癌。排 除标准:(1)未签署文件。(2)存在沟通障碍。(3)无家属。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对肺癌转移及预后评价的意义研究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对肺癌转移及预后评价的意义研究 摘要目的检测肺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水平,并探讨血清L YVE-1用于判断肺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及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7例肺癌患者血清中LYVE-1的水平,同时分析血清LYVE-1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LYVE-1用于判断肺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评价LYVE-1用于预测病人预后的临床意义。结果肺癌患者血清LYVE-1为1625.0±343.0pg/mL;血清L YVE-1与肺癌患者性别、肿瘤组织学分型、血清CEA和CA125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有关(P<0.05);血清L YVE-1用于诊断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28(95% CI:0.685-0.747,P<0.05);L YVE-1的为1821pg/m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68%;血清LYVE-1大于1821pg/mL的肺癌患者预后要比血清LYVE-1小于1821pg/mL的肺癌患者预后差,两组总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5)。结论血清LYVE-1可用于确定肺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并可用于评估病人预后。 关键词: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肺癌;转移;预后 The significance of serum 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in the metastasisand prognosis of lung cancer AbstractObjective Todetect the level of the serum 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serum LYVE-1 in the metastasis and prognosis of lung cancer. Methods: Serum levels of LYVE-1 in 57 lung cancer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were analysed with levels of LYVE-1;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serum L YVE-1in determine whether lymph node metastasis or not were analyzed b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curve; Kaplan–Meier methodwas used to evaluate overall survival according tocutoff serum LYVE-1 level in patients.Results: Serum L YVE-1 levels were 1625.0±343.0pg/mL; A high cancer staging, occurrence of lymph-node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 值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引言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致死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肺癌。肺癌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而对于晚期肺癌患者而言,化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针对晚期肺癌患者的化疗疗效评估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疗效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SCC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一、SCC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关联性研究 1. SCC与肺癌的关系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是一种蛋白质抗原,通常表达在鳞状细胞癌细胞中。而鳞状细胞癌是肺癌的一种常见类型。研究表明,SCC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与肺部肿瘤负荷相关,并且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往往较高。SCC在晚期肺癌患者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临床价值。 2. SCC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研究表明,SCC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与化疗疗效相关。一项针对晚期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SCC表达水平与化疗后的疾病控制率呈显著相关关系,表达水平高的患者化疗后疾病控制率较低,表达水平低的患者化疗后疾病控制率较高。这表明SCC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疗效评估中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1. SCC作为化疗疗效预测指标

随着对SCC与化疗疗效关系的深入研究,研究者们开始探讨将SCC作为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一些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监测化疗前后的SCC表达水平变化,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化疗疗效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化疗方案的调整和后续治疗的选择。 3. SCC在指导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 基于SCC在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一些研究者开始探讨SCC在指导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通过识别SCC高表达的患者,并根据其病情特点和SCC表达水平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减少治疗的不良反应。这为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2. 发展趋势和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相信SCC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未来,可以通过建立更完善的化疗疗效评估模型,结合SCC以及其他临床指标和影像学检查,来实现对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疗效的更加准确和个性化的评估。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将SCC与其他肿瘤相关基因和蛋白质标志物联合检测,也有望为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和方案。 第二篇示例: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约180万人因肺癌而死亡。晚期肺癌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常常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其中包括化疗。化疗治疗效果的评估一直是一个困难且重要的问题。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是一种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其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疗效评估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SCC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SCC是一种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它主要通过在肿瘤细胞中的过度表达来参与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SCC主要来源于鳞状细胞癌,但在其他肿瘤类型中也有发现。SCC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对肿瘤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的CT定量评估

CT增强检查评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唐山工人医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 目的探讨通过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前后CT动态增强检查评估疗效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NSCLC患者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前后的CT动态增强检查资料及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RECIST 标准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测量并比较两组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月病灶CT动态增强检查结果。结果缓解组14例,患者治疗后病灶密度及强化程度均减低,治疗前后CT密度变化及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未缓解组26例,治疗前后CT密度变化及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结论NSCLC经过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定量分析病灶密度变化及强化程度可以为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疗效评价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人类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肺癌中约80%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 晚期NSCLC标准一线化疗方案疗效仅约为30%,因此寻找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成为当前肺癌研究的热点。肿瘤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具有高选择性、低毒性的特点,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药物,倍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但目前尚缺乏

准确评估其疗效的指标[1]。单纯以瘤体大小改变为基础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像改变特点,寻找简便有效的检测手段,对指导治疗、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CT动态增强扫描是胸部肿瘤最常用和最具有价值的检查手段,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观察分析40例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NSCLC患者治疗前后CT动态增强特点,探索评估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疗效的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NSCLC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治疗前临床分期为Ⅲb ~Ⅳ期(国际抗癌联盟1997 年标准);于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月胸部CT动态增强检查、有可测量的原发病灶;生存时间3个月以上并进行了3个月以上随访。 排除标准:肿瘤原发病灶较小,无法测量;增加了其他治疗方法(射频消融、放疗、化疗等)。 1.2 治疗方法口服或经鼻管、胃管给药,吉非替尼片250mg或厄洛替尼片150mg,1次/d,至病变进展、死亡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1.3 胸部CT检查与分析应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机采集数据,分别于治疗前1周内、治疗1月后行胸部CT动态增强检查。电压140KV,电流280~330mA,层厚5mm,螺距1.5:1,管球旋转速度0.6r/s,扫描范围由肺尖至肺底,采集野直径360mm。使用高压注射

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肺癌是发病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肺癌的种类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类型的肺癌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通过检测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可以有效的鉴别肺癌类型,并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实现动态监测,据此做出疗效预测和方案调整。 Key:肺癌;肿瘤标志物;诊断 一、肿瘤标志物的概念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是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由其分泌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可以反映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治疗的过程中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有效评估患者的疗效和预后[1]。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手段的丰富,临床对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越来越高。 二、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治中的臨床意义 肺癌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恶性肿瘤之首。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高排名第一。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男性患者中,肺癌的发生率是肿瘤患者的第一

名。在女性患者中,肺癌的发生率也仅低于乳腺癌排名第二。肺癌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公共健康问题。 肺癌根据分子分型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根据病理类型又可以分为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癌和混合型肺癌。不同类型的肺癌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和细胞学形态,在诊断时患者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类型也会有所差别,而针对它们的治疗手段也有很大不同,例如。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通常可以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作为初始治疗方案,而小细胞肺癌通常不具有这些基因突变,因此同样的靶向药物是无效的,主要选择化疗或免疫治疗作为初始治疗[5]。所以,肺癌的鉴别诊断对于肺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确定了肺癌的类型之后,还需要根据患者肿瘤发展的程度进行分期。临床通常采用TNM分期法,可以把肿瘤标志物与肿瘤体积大小相结合,来为患者较为准确的进行分期。通常早期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而晚期的患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 大多数肿瘤标志物在患者血清中的浓度与肿瘤的大小关系密切,个别指标如CEA等,甚至可以判断出肺腺癌的浸润程度和发生部位,这对判断肿瘤疾病的恶性程度可以提供参考。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如果发生在单侧胸腔以内,通常称之为局限期,这类患者属于较为早期,不伴有转移的患者,治疗手段相对丰富;而如果肿瘤病灶发生在双侧胸腔或者伴随的淋巴和血行转移,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预后往往更差。所以尽早的通过血清肿瘤标志物来对患者的肿瘤病灶情况作出正确判断,有利于患者的后续治疗。临床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通常会在患者接受治疗一定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估。其中最为常用的手段为影像学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从肿瘤体积大小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药物对中晚期肺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免疫抑制细胞的影响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药物对中晚期肺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免疫抑制细胞的 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培美曲塞联合铂类药物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我院2021年9月~2023年1月收治的中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应用培美曲塞治疗,研究组40例加用铂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 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抑制细胞状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7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对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治 疗后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培美曲塞与铂类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显著降低中晚期肺癌患者的肿瘤标志 物水平,改善其免疫抑制细胞,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培美曲塞;铂类药物;中晚期肺癌;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 肺癌在我国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中晚期肺癌 患者大多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通常以化疗治疗为主[1]。化疗能够在一定 程度上抑制病灶,延缓病情进展,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效果,但是化疗会对 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损害,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两药 联合是临床治疗肺癌的重要方案,为了解培美曲塞联合铂类药物在中晚期肺癌患 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9月~202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 的8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对其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肺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 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7~81岁,平均(76.49±5.16)岁,病程1~7年,平均(4.24±1.29)年,疾病类型为鳞 癌16例,腺癌19例,其他5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6~80岁,平均(76.53±5.21)岁,病程1~8年,平均(4.29±1.27)年。其中鳞癌15 例,腺癌21例,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 纳入标准:(1)均符合肺癌相关诊断标准[3];(2)均经影像学及病理学检 查确诊;(3)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预计生存时间不足3 个月;(2)药物过敏或不耐受治疗;(3)合并脑转移;(4)心、脑、肾等重 要脏器病变;(5)认知功能障碍;(6)合并精神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 1.2方法 两组化疗前均常规予以补充叶酸、地塞米松、维生素B12等预处理,对照组 给予培美曲塞(南京先声东元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135)治疗,静脉滴注,使用剂量为500mg/m2,于第1d使用,以21天为1个治疗周期,持续治疗2个周期。 研究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用顺铂(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效公司, 国药准字H20043888)治疗,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使用剂量为500mg/m2, 于第1-3d使用,1个治疗周期为21d,持续治疗2个周期。 1.3观察指标 (1)疗效评定:参考《实体瘤治疗疗效评定标准-RECIST》[4]对两组治疗效 果进行评定,以患者治疗后所有靶病灶完全消失,无新病灶出现,肿瘤标物正常,且至少维持4周以上完全缓解;靶病灶最大径之和降低超过30%,且至少维持4 周以上为部分缓解;靶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并超过30%,增加不足20%为稳定; 靶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者新病灶出现为进展,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 解患者所占比重之和为总有效率。(2)血清肿瘤标志物:采取治疗前后空腹静 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对其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水平进行测定。(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