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消食剂——【方剂学】
方剂学——消食剂共64页PPT

方剂学——消食剂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方剂学》第十七章,消食剂

• 臣:厚朴——行气除满
• 佐:黄连——清热燥湿除痞
• 半夏——散结和胃
• 干姜——温中祛寒
•
麦芽——消食和胃
•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祛湿和中
• [重点,难点] • 1,病机: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虚实相兼,
寒热错杂,热重寒轻,实多虚少。
•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虚气滞,寒热 互结之心下痞满证的常用方。
• [功用] 消食和胃
• [主治]食滞胃脘证。
• [方解]
• 君: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
• 臣:神曲——消食健脾
•
萝卜子——下气消食除胀
• 佐:半夏,陈皮——行气化湿,和胃止呕
•
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
•
连翘——清热散结
• [重点,难点] • 1,病机:饮食不节,食积内停,气机阻滞,
脾胃升降失常。
• 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
• 3,加减法: • 脾虚甚,重用人参,白术。 • 偏寒者,减黄连,加重干姜,加——高良
姜,肉桂,
• 胀满重者,加——陈皮,木香
葛花解酲汤(3)
• [组成] 木香,人参,猪苓,白茯苓,
•
橘皮,白术,干姜,神曲,泽泻,
•
青皮,缩砂仁,白豆蔻仁,葛花
• [功用] 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一切食积的常用 方。
• 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
• 3,加减法: • 食积重者,加——枳实,槟榔。 • 食积化热,加——黄芩,黄连。 • 便秘,加——大黄。 • 脾虚,加——白术。
枳实导滞丸(1)
• [组成] 大黄,枳实,神曲,黄连,
•
黄芩,茯苓,泽泻,白术
消导剂
方剂学_许文忠_消食剂

1.熟悉: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健脾丸。
3.熟悉:木香槟榔丸。
【说明】
需掌握的方用“▲▲▲”标志,熟悉方用“▲▲”标志,了解方用“▲”标志,无标志的为参考方。
1.保和丸本方中三个消导药是:神曲、山楂、萝卜子。
方用连翘一味是“清热散结”之意,为食积易于化热而设。
用半夏燥湿祛痰者,是因食物停积,最易“生痰、生湿”之故,并非止咳之用。
2.枳实导滞丸方中重用大黄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解。
若用于积滞泻、痢之证,取大黄下泻,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3.枳术丸方中白术用量倍于枳实,意在“补重于消”,“寓消于补”。
更以荷叶裹烧饭为丸,取其养脾而升清,与枳实降胃浊之品相伍,即“升降相配”之意。
4.健脾丸方中含“四君子汤”,但苓、术用量最大,意在补脾渗湿止泻。
并与消食、理气、燥湿之品配伍,是寓消补兼施之用。
其中三味消导药是:神曲、山楂、麦芽;与保和丸之用神曲、山楂、萝卜子有别。
本方与枳实导滞丸均为消食和胃剂,但枳实导滞丸治湿热食积,以脘腹痞闷,腹痛或泄泻、下痢或大便秘结;本主为治脾虚食积,以食少难消,脘腹痞胀,大便溏泻或不畅,脉虚等。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木香槟榔丸(《丹溪心法》引张子和方)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木香槟榔丸(《丹溪心法》引张子和方)一、组成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茂烧、枳壳、黄连、黄柏各一两(各30克)、大黄半两(15克)、香附子炒、牵牛末各二两(各60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煎水下,量虚实与之(现代用法: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3~6克,温开水下,日二次)。
三、歌括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齐;大黄牵牛加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四、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五、主治积滞内停,湿蕴生热。
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多由饮食积滞内停,气机壅塞,郁而化热所致。
积滞内停,气机不畅,故脘腹痞满胀痛;湿热内蕴,与积滞互结,致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若积热下迫,则痢下赤白,里急后重。
治宜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方中以木香、槟榔行气化滞,消脘腹胀痞满,且能除里急后重。
以牵牛、大黄攻积导滞,泻热通便。
以青皮、陈皮行气化积,助木香槟榔之力。
以香附、莪术疏肝解郁,破血中之气。
枳壳下气宽肠,行胸腹滞气。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且又止痢。
全方行气药与攻下药配伍,共奏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效。
使积滞得下,腑气得通,热随积去,诸症自愈。
本方行气攻积之力较强,宜于积滞内停,气机壅阻,郁而发热,而正气未虚者,以脘腹胀痛,下痢赤白,或大便秘结,苔黄脉实为辨证要点。
虚人误用,易伤正气。
本方较实导滞丸攻积破气之力大,而祛湿之力弱。
故本方宜于积滞较重,腹满胀痛明显者;彼则适于积滞较轻,痞而不满者。
《医方集解》所载之木香槟榔丸,更加三棱,并以芒硝水为丸,其攻积导滞之力更强。
邓中甲方剂学 消食剂

【临床应用】枳实导滞丸为治疗湿热食 积证之常用方。辨证要点为脘腹胀痛, 下痢后重,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 脉沉实。 【使用注意】脾虚食积,或泻痢而无积 滞者,非本方所宜。
第二节健脾消食 健脾丸(《证治准绳》)
【组成】白术二两半炒(75g)、木香另研、黄连酒炒、 甘草各七钱半(各22g)、茯苓去皮二两(60g)、人参 一两伍钱(45g)、神曲炒、陈皮、砂仁、炒麦芽、山 楂,山药、肉豆蔻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 丸,空心,下午各服一次,陈米汤送下(现代用法: 共为细末,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 下,日2次)亦可水煎服,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
配伍特点: (1)标本兼顾—消食化积治本为主,行气、 化湿、清热兼治其标。 (2)消食轻剂—药性平稳,炊饼为丸,药力 缓和。 辨证要点: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舌苔厚腻, 脉滑。 使用注意:本方是攻伐之剂,故不宜久服
枳实导滞丸
【组成】大黄一两(30g) 、枳实麸炒,去瓤、 神曲炒各五钱(各15g),茯苓去皮、黄芩、黄 连、白术各三钱(各9g),泽泻二钱(6g)。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九,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食远温开水送下(现代用 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6—9g,食后 温开水送下,每日 2次)。 【功用】消积导滞、清利湿热。 【主治】湿热食积证。
病机分析:蛔厥,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 由肠道虚寒,上热下寒,胃热肠寒,蛔 虫上扰所致。 病变特点:痛、呕、烦、厥 治法:温脏安蛔。
配伍意义 君:乌梅:酸能安蛔。 臣:蜀椒: 辛可伏蛔,温可祛寒, 细辛: 并可杀虫驱蛔。 黄连:苦能下蛔, 黄柏: 寒能清解虫扰气逆所生之热。 炮附子:辛热, 桂枝: 温脏祛寒, 干姜: 兼可伏蛔。 当归:补养气血, 人参: 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 使:蜜(为丸):甘缓和中。
中医方剂学-消食剂

消食剂1.枳实消痞丸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A.半夏、干姜B.黄连、生姜C.柴胡、黄连D.人参、枳实E.大枣、陈皮答案:D2.枳实导滞丸的君药是A.大黄B.枳实C.厚朴D.神曲E.半夏曲答案:A3.枳实消痞丸的君药是A.大黄B.枳实C.厚朴D.神曲E.半夏曲答案:B4.半夏泻心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A.半夏、干姜B.黄连、生姜C.柴胡、黄连D.人参、枳实E.大枣、陈皮答案:A5.保和丸的君药是A.神曲B.山楂C.苍术D.陈皮E.厚朴答案:B6.平胃散的君药是A.神曲B.山楂C.苍术D.陈皮E.厚朴答案:C7.治疗脾虚食积之泄泻,首选的方剂是B.理中丸C.真人养脏汤D.参苓白术散E.四君子汤答案:A8.治疗脾虚夹湿之泄泻,首选的方剂是A.健脾丸B.理中丸C.真人养脏汤D.参苓白术散E.四君子汤答案:D9.食积内停,脘腹胀痛,下利泄泻,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而有力者。
治宜选用A.保和丸B.健脾丸C.枳实消痞丸D.枳实导滞丸E.木香槟榔丸答案:D10.饮食不节,脘腹痞胀,嗳腐吞酸,恶食呕吐,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者。
治宜选用A.保和丸B.健脾丸C.枳实消痞丸D.枳实导滞丸E.木香槟榔丸答案:A11.临证运用枳实导滞丸的辨证要点是A.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B.脘腹胀满,大便失常,苔黄腻,脉沉有力C.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D.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E.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答案:B12.临证运用枳实消痞丸的辨证要点是A.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B.脘腹胀满,大便失常,苔黄腻,脉沉有力C.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D.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E.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答案:D13.脾胃虚弱,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薄腻,脉虚弱者。
治宜选用A.健脾丸C.枳实消痞丸D.真人养脏汤E.葛花解酲汤答案:A14.保和丸的君药是A.苍术B.栀子C.山楂D.川芎E.香附答案:C15.酒食伤脾,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苔腻脉滑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章节考点:消食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章节考点: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1. 保和丸为主治—切食积之常用方:方中重用酸甘性温之山楂为君,消一切饮食积滞,长于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甘辛性温,消食健胃,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
诸药配伍,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热清湿去,则诸症自除。
2. 枳实导滞丸消下并用是治疗湿热食积较重之证的常用方:方中以苦寒之大黄为君,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
神曲甘辛性温,消食化滞,使食消则脾胃和。
诸药相伍,积去食消,湿去热清,诸症自解。
第二节健脾消食1. 健脾丸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化积之功,是治疗脾虚食滞之常用方:本方重用白术、茯苓为君,健脾祛湿以止泻。
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人参、山药益气补脾,以助苓、术健脾之力,是为臣药。
木香、砂仁、陈皮皆芳香之品,功能理气开胃,醒脾化湿,既可解除脘腹痞闷,又使全方补而不滞;肉豆蔻温涩,合山药以涩肠止泻;黄连清热燥湿,且可清解食积所化之热,皆为佐药。
甘草补中和药,是为佐使之用。
本方补气健脾药与消食行气药同用,为消补兼施之剂,补而不滞,消不伤正。
例题:1. 消食剂属于“八法”中的( )A消法 B和法 C下法 D清法 E温法2.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微黄,脉滑( )A健脾丸 B 木香槟榔丸 C 枳实消痞丸 D 保和丸 E枳实导滞丸3. 保和丸中连翘的作用是( )A 清热解毒B 消痈散结C 疏风清热D 清热散结E 清心利尿参考答案1.A2.D3.D驱虫剂一、含义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止痛、消积等作用,用于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称之为驱虫剂。
二、适应范围本类方剂使用于治疗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消化道寄生虫。
消化道寄生虫的成因多由湿热内蕴或是食入蛔虫、蛲虫、钩虫等虫卵所致。
其共同的临床表现多为:脐腹作痛,时发时止,痛而能食,面色萎黄,或青或白,或生虫斑,或嘈杂呕吐清水,舌苔剥落,脉象乍大乍小等。
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迁延日久,可呈现肌肉消瘦,精神萎靡,肚大青筋,成为疳积之证。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丸(《证治准绳》)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丸(《证治准绳》)一、组成白术,二两半(75克)、木香另研、黄连酒炒、甘草各七钱半(各2克)、白茯苓去皮,二两(60克)、人参一两五钱(45克)、神曲炒、陈皮、砂仁、麦芽炒、山楂取肉、山药、肉豆蔻面裹纸包槌去油,以上各一两(各30克)。
二、用法共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现代用法: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日二次)。
三、歌括1.健脾丸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2.资生丸资生丸内主四君,扁莲苡桔山药行;连泽芡楂麦砂蔻,藿橘益气安胎灵。
四、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五、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内停。
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六、方解本方主治脾虚胃弱,食积化热之证。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食少难消;食滞于中,阻碍气机,则脘腹痞满;脾虚生湿,湿邪下注,则大便溏薄;食积化热,故苔腻微黄。
治宜健脾消食,兼以清热。
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其中白术、茯苓用量偏多,意在着重补脾渗湿而止泻。
佐以山药、肉蔻助其健脾止泻之力;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滞;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黄连清热燥湿。
诸药相合,使食积得消,脾运得健,胃气得和,湿热得清。
方中健脾之药居多,且食积消脾自健,故以“健脾”名之。
综观本方,亦系消补兼施之剂,补脾消食之力均大于积术丸,且能渗湿止泻而兼化湿热,故本方系健脾消食止泻之方,积术丸则为健脾化积除痞之剂。
七、附方及方论资生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白术、人参各三两(各90克)、薏苡仁一两半(45克)、白茯苓一两五钱(45克)、山楂肉橘红各二两(各60克)、川黄连三钱(9克)、白豆蔻仁、泽泻各三钱五分(各10克)、桔梗、霍香叶草,各五钱(15克)、白扁豆、莲肉各一两半(各45克)、怀山药、芡实炒,各一两五钱(各45克)、麦芽,一两(30克)、(一方无泽泻,有砂仁)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二钱(6克),每服一丸,用白汤或清米汤、橘皮汤、炒砂仁汤嚼化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治]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方解]本方证因脾虚胃弱,运化失常,食积停滞,郁而生热所致。脾胃纳运无力,故见食少难消,大便溏薄;气血生化不足,则倦怠乏力、脉象虚弱;食积阻滞气机,生湿化热,故脘腹痞闷、苔腻微黄。治当健脾与消食并举。本方重用白术、茯苓为君,健脾祛湿以止泻。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人参、山药益气补脾,以助苓、术健脾之力,是为臣药。木香、砂仁、陈皮皆芳香之品,功能理气开胃,醒脾化湿,既可解除脘腹痞闷,又使全方补而不滞;肉豆蔻温涩,合山药以涩肠止泻;黄连清热燥湿,且可清解食积所化之热,皆为佐药。甘草补中和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合用,脾健则泻止,食消则胃和,诸症自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食积,内阻胃肠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大便失常,苔黄腻,脉沉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腹胀满较甚,里急后重者,可加木香、槟方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痢疾等属湿热积滞者。
4.使用注意 泄泻无积滞及孕妇均不宜使用。
第二节 健脾消食
[临床报道]
宋氏用保和丸加减治疗介人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患者110例。日1剂,从介入前3天开始,连续10剂;同时配合静脉点滴胃复安40mg,日1次。设对照组89例,静脉点滴胃复安 40mg,日1次,连续10天。结果:治疗组治愈105人(临床症状消失,饮食正常),好转5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100%。治疗组的症状消失、正常饮食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宋爱英,等.保和丸治疗介入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 1995;12(6):45]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方解]本方证因湿热食滞,内阻胃肠所致。湿热饮食积滞内停,气机壅塞,故见脘腹胀满疼痛;食积不消,湿热不化,则大便泄泻或下痢;若热壅气阻,又可见大便秘结。治宜消积导滞,清热利湿。方中以苦寒之大黄为君,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以苦辛微寒之枳实为臣,行气消积,除脘腹之胀满。佐以苦寒之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又可厚肠止痢;茯苓、泽泻甘淡,渗利水湿而止泻;白术甘苦性温,健脾燥湿,使攻积而不伤正;神曲甘辛性温,消食化滞,使食消则脾胃和。诸药相伍,积去食消,湿去热清,诸症自解。此方用于湿热食滞之泄泻、下痢,亦属“通因通用”之法。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方解]本方证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则脘腹痞满胀痛;脾胃升降失职,浊阴不降,则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清气不升,则大便泄泻等。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方中重用酸甘性温之山楂为君,消一切饮食积滞,长于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甘辛性温,消食健胃,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而平,下气消食除胀,长于消谷面之积。三药同用为臣,能消各种食物积滞。食积易于阻气、生湿、化热,故以半夏、陈皮辛温,理气化湿,和胃止呕;茯苓甘淡,健脾利湿,和中止泻;连翘味苦微寒,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均为佐药。诸药配伍,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热清湿去,则诸症自除。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大黄一两(30g) 枳实麸炒 神曲炒,各五钱(各15g) 茯苓去皮 黄芩去腐 黄连拣净 白术各三钱(各9g) 泽泻二钱(6g)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开水送下,食远,量虚实加减服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4.使用注意 本方属攻伐之剂,故不宜久服。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丹溪心法》卷3:“保和丸,治一切食积。”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此为食积痰滞,内瘀脾胃,正气未虚者而设也。山楂酸温性紧,善消腥羶油腻之积,行瘀破滞,为克化之药,故以为君。神曲系蒸窨而成,其辛温之性,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下气,而化面积;麦芽咸温,消谷而行瘀积,二味以之为辅。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连翘之苦寒散结而清热。积郁之凝,必多痰滞,故以二陈化痰而行气。此方虽纯用消导,毕竟是平和之剂,故特谓之保和耳。”
第十七章 消食剂
第一节 消食化滞
保和丸
《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六两(180g) 神曲二两(60g) 半夏 茯苓各三两(各90g) 陈皮 连翘 莱菔子各—两(各30g)
[用法]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9g),食远白汤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一切食积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药力较缓,若食积较重者,可加枳实、槟榔;苔黄脉数者,可加黄连、黄芩;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兼脾虚者,可加白术。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
健脾丸
《证治准绳》
[组成]白术炒,二两半(75g) 木香另研 黄连酒炒 甘草各七钱半(各22g) 白茯苓去皮,二两(60g) 人参一两五钱(45g) 神曲炒 陈皮 砂仁 麦芽炒取面 山楂取肉 山药 肉豆蔻面裹煨热,纸包槌去油,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保和丸及其无糖颗粒剂均能增强肠蠕动频率,无糖颗粒剂还能显著加速小肠推进运动,无糖颗粒剂能促进胃酸分泌,提高胃蛋白酶和胰淀粉酶活性的作用比丸剂更佳。上述结果不仅解释了保和丸的药理作用,且说明无糖颗粒剂这一新剂型较传统的丸剂优越。[宋必卫.保和无糖颗粒剂助消化作用的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1996;31(3):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