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认识宇宙的历程

合集下载

《宇宙生命之谜》的教案

《宇宙生命之谜》的教案

《宇宙生命之谜》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广阔和神秘,激发学生对宇宙生命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形式。

1.2 教学内容宇宙的定义和组成宇宙的广阔和神秘之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

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广阔和神秘。

第二章:地球生命的起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理解生命的奇迹。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生命起源的可能性和科学理论。

2.2 教学内容地球的诞生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奇迹。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生命起源的可能性和科学理论。

第三章:宇宙中生命的可能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宇宙中生命的可能性,激发学生对宇宙生命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宇宙中生命的存在形式和可能的环境。

3.2 教学内容宇宙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星体和行星生命存在的可能环境和条件人类对宇宙生命的探索和研究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星体和行星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宇宙生命的可能性。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宇宙中生命的存在形式和可能的环境。

第四章:生命在宇宙中的分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命在宇宙中的分布情况,理解生命的稀有性和珍贵性。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在宇宙中的意义和价值。

4.2 教学内容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演化生命在其他行星和星体上的可能分布生命在宇宙中的稀有性和珍贵性使用多媒体展示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演化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在宇宙中的分布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生命在宇宙中的意义和价值。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生命之谜的探索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5.2 教学内容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探索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生命之谜的探索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1.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思维过程.doc

1.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思维过程.doc

1.1.1地球的宇宙环境思维过程一宇宙1.主干知识(1)宇宙中有各种形态的物质,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统称天体。

(2)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3)各种天体受彼此间的引力作用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

2.思维提示(1)天体的概念:宇宙是物质的,宇宙中有各种形态的物质。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天体。

天体的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天体可以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两大类。

天体(2)天体系统: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地月系: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

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太阳系: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银河系: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

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

河外星系: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

总星系: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3)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古代自然哲学所讨论的天文学的宇宙,不外乎大地和天空。

附件下载。

1.1宇宙、天体、天体系统、八大行星、地球普通特殊、存在生命原因

1.1宇宙、天体、天体系统、八大行星、地球普通特殊、存在生命原因

3、小行星带的轨道基本位于: A、地球与火星之间 B、火星与木星之间 C、火星与土星之间 D、金星与火星之间 4、人类深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是: A、有生命存在 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C、有昼夜交替 D、是八大行星中与地球自然环境最相近的 行星
天 体
有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有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人造天体
恒星、行星、卫星比较:
1 2 3
质量、大小不同。恒星最大,卫星最小。
级别不同,卫星一般围绕行星绕转,而行 星一般围绕恒星绕转。
恒星一般能够自己发光,而其他行星不会。
天体系统
1
2
3
天体之间 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太阳系 地月系
自身 条件
地球的宇宙环境
核对一下你掌握这些知识点了吗?
1,为什么说地球普通又特殊? 2,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内外)?
作业:尝试用计算机动画,或者画图的形式给大家或家人解释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暂停播放,做课后题
思考:
1、“天上星星亮晶晶,数来数去数不清。”这个民谣所说的 星星,基本上都是: A、行星 B、恒星 C、彗星 D、流星 2、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在内的是: A、银河系 B、总星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0.056 0.05 0.856 0.82 1.000 1 0.150 0.11 1316. 317.94 754. 65.2 57.1 95.18 14.36 17.22
特殊
普通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 普通
地球在太阳系中,体积、质量、 密度等结构特征以及公转、自转 等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并无本质 差别。

1.1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1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其他恒星系统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太阳系
1 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星际物质
2中心天体: 太阳 同向性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特征: 共面性 近圆性
4八大行星的分类
地内行星
地外行星
太阳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海王星
远日行星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形式 自然 天体和 人造 天体,自 (2)类型分为:______ 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 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
行星
卫星 流星 彗星 星云 星际 物质
2.天体系统 永恒运动 维 万有引力 和天体的_________ (1)概念:__________ 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 体系统。 (2)级别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2.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 3.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并学会分析地 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 限宇宙称为 “可见宇 或 “已知宇 宙” 。 可见宇宙的半径 是 宙” 140亿光年 。
2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质量 体积 表面 (地球 (地球 均温 为1) 为1) (℃)
1.00 1.00 22
公转 自转周期 周期
23时56分 1年 24时37分 1.9年
火星 227.9 0.11
0.150 -23
(1)从表中可以看出地球与火星(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自转周期相近 (2)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 在生命的天体之一,这是因为两者( ) A.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 B.有适合生物呼吸的相同大气成分 C.有相近的体积和质量 D.有岩石、土壤和大量液态水

《宇宙生命之谜》的教案

《宇宙生命之谜》的教案

《宇宙生命之谜》的教案第一章:宇宙的起源1.1 教学目标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大爆炸理论掌握宇宙的组成和结构探索宇宙的膨胀和暗物质1.2 教学内容宇宙的起源: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大爆炸理论,探讨宇宙的膨胀和暗物质宇宙的组成:介绍宇宙中的基本粒子、恒星、行星、星系等组成成分宇宙的结构:探讨宇宙的层次结构,从星系到星系团、超星系团和宇宙网1.3 教学活动观看宇宙起源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起源和大爆炸理论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宇宙的膨胀和暗物质的存在及其对宇宙的影响进行宇宙组成和结构的互动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1.4 教学评估设计一份宇宙起源和组成的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宇宙膨胀和暗物质的理解第二章:地球的生命起源2.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掌握地球早期环境的特点和生命的起源机制探索生命的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2 教学内容地球生命的起源:介绍地球早期环境的特点和生命的起源机制,探讨生命的进化过程生命的演化:介绍生命的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演化过程,探讨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进化证据:探讨化石记录、遗传学和生物地理分布等生物进化证据2.3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生命起源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球早期环境的特点和生命的起源机制进行生命的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互动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2.4 教学评估设计一份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生命的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第三章:太阳系的形成与生命条件3.1 教学目标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结构掌握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其与太阳系的关系探索太阳系中其他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3.2 教学内容太阳系的形成:介绍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和结构,探讨太阳系的演化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介绍地球上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水、大气等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生命可能性:探讨太阳系中其他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可能性3.3 教学活动观看太阳系的形成和结构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其与太阳系的关系进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生命可能性的互动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3.4 教学评估设计一份太阳系的形成和生命条件的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生命可能性的理解第四章:寻找外星生命的探索4.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寻找外星生命的探索历程和方法掌握地外行星的发现和系外行星的寻找技术探索外星生命的可能形式和迹象4.2 教学内容人类寻找外星生命的探索历程:介绍人类寻找外星生命的探索历程和方法,如SETI项目地外行星的发现:介绍地外行星的发现和系外行星的寻找技术,探讨行星生命存在的条件外星生命的可能形式和迹象:探讨外星生命的可能形式和迹象,如微生物生命和4.3 教学活动观看人类寻找外星生命的探索历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寻找外星生命的意义和方法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外行星的发现和系外行星的寻找技术进行外星生命的可能形式和迹象的互动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4.4 教学评估设计一份人类寻找外星生命的探索历程和地外行星的发现的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外星生命的可能形式和迹象的理解第五章:生命之谜的反思与未来探索5.1 教学目标反思宇宙生命之谜的探索过程和结果探讨生命之谜的未解之问题和未来探索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第六章:生命起源的假说与模型6.1 教学目标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假说与模型掌握原始地球环境下生命起源的可能过程探讨米勒-尤里实验及其对生命起源研究的意义6.2 教学内容生命起源的假说:介绍热液喷口理论、外星微生物理论、深海热液理论等生命起生命起源的模型:探讨原始地球环境下的化学进化过程,介绍RNA世界假说、铁-硫世界假说等米勒-尤里实验:介绍米勒-尤里实验的背景、过程及对生命起源研究的启示6.3 教学活动观看生命起源假说与模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生命起源的可能过程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生命起源假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行米勒-尤里实验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6.4 教学评估设计一份生命起源假说与模型的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米勒-尤里实验及其意义的理解第七章: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与分析7.1 教学目标了解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及其对不同假说的支持掌握对生命起源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探讨生命起源研究中实验证据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介绍生命起源实验中关键的化学反应和化合物,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如何对生命起源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如质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实验证据的重要性:强调实验证据在生命起源研究中的关键作用7.3 教学活动观看生命起源实验证据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证据对生命起源研究的贡献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验证据对不同生命起源假说的支持程度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的模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解释方法7.4 教学评估设计一份生命起源实验证据与分析的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实验证据重要性的认识第八章:地球上生命的演化与适应8.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如化石记录、遗传学等探讨生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8.2 教学内容生命演化过程:介绍地球上生命的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演化过程,包括生物的分类和生物树生物进化证据:探讨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遗传学等生物进化证据及其对生命演化研究的意义生命适应策略:探讨生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如耐旱、耐寒、深海适应等8.3 教学活动观看生命演化过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演化的重要事件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开展小组讨论,分析生物进化证据的作用和生命适应策略的多样性进行生物进化证据和生命适应策略的互动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8.4 教学评估设计一份生命演化过程和生物进化证据的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生命适应策略的理解第九章:地外生命探索的技术与方法9.1 教学目标了解地外生命探索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地外行星的探测技术和生命迹象的识别方法探讨未来地外生命探索的方向和挑战9.2 教学内容地外生命探索技术:介绍地外行星的探测技术,如天文观测、太空探测任务等生命迹象的识别方法:探讨如何识别地外行星上的生命迹象,如大气成分分析、水质检测等未来探索方向与挑战:讨论未来地外生命探索的可能方向和所面临的挑战,如技术限制、行星环境适应等9.3 教学活动观看地外生命探索技术和方法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其原理和应用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探测技术的优缺点及生命迹象识别方法的可靠性进行地外生命探索的模拟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9.4 教学评估设计一份地外生命探索技术和方法的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至第五章的教学内容涉及宇宙的起源、地球的生命起源、太阳系的形成与生命条件、寻找外星生命的探索等基础知识。

天文之谜解密:揭开宇宙奥秘,探索宇宙起源

天文之谜解密:揭开宇宙奥秘,探索宇宙起源

天文之谜解密:揭开宇宙奥秘,探索宇宙起源1. 引言1.1 概述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对宇宙的奥秘与起源充满了探索的好奇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揭开了一层又一层关于宇宙的神秘面纱。

本文将深入研究天文学中的一些谜团,探索光年概念、星系与宇宙结构、黑洞与暗物质等课题,并对宇宙的起源说进行详细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在2. 宇宙之谜部分,我们将介绍光年概念,探讨星系与宇宙结构以及黑洞与暗物质等引人入胜的话题。

接下来,在3. 宇宙起源说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大爆炸理论、多元宇宙假说以及时间与空间扭曲理论。

然后,在4. 天文科技突破与探索部分,我们将回顾太空探索历程、望远镜发展史以及探测器与卫星任务等天文科技方面的突破与进展。

最后,在5. 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探讨知识的边界、未来发展以及对人类的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天文学中一些重要问题和理论。

通过揭开宇宙奥秘,我们希望能够启发读者对宇宙起源与演化的思考,并对未来天文科学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展望。

同时,通过这篇长文,我们也希望能够鼓励更多人去关注天文学,并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2. 宇宙之谜2.1 光年概念光年是用来衡量距离的单位,表示光在一年内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

由于光速是极快的,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在地球上观测宇宙时,使用光年更加方便。

一个光年大约等于9.46万亿公里,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我们能够想象的范围。

我们需要理解和应用光年概念来衡量和描述遥远天体间的距离。

2.2 星系与宇宙结构星系是由恒星、恒星残骸、气体和尘埃等组成的庞大系统。

我们所熟知的银河系就是一个巨大的星系,包含了数百亿颗恒星。

而宇宙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类型的星系,例如椭圆型、螺旋型和不规则型等。

通过观测星系,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宇宙的演化和结构。

关于宇宙结构,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现象。

我们知道,在较小的尺度上,星系通常会聚集成群组,形成星系团。

1.1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学和共享。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提升能力。
5.作业小结:通过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机会。
3.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收获。
(四)总结归纳
1.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观点。
3.我还会结合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作业小结
1.我布置一道思考题,如“如果给你一次太空旅行的机会,你想去哪里?为什么?”
在教学内容上,我以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的构成等为核心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展示、模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宇宙环境的直观认识。同时,我还结合时事热点,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考,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课堂评价的人性化,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图,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物的影响。
3.我还会结合时事,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讲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和成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主题,如“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性”等。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互相交流和学习。
1.1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1宇宙中的地球PPT

1.1宇宙中的地球PPT

小 结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 宙 中 的 地 球
1宇宙中的主要天体及特征 2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3地球的位置 1运动特征普通 2物体特征(质量、体积、 距日远近) 1适宜的温度条件 2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3液态水
二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三 存在生命的行星
课堂练习
1.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 ) A A.太阳 B.比邻星 C.金星 D.月球 2 .可称为天体的是 (C) A.天上彩虹 B.乌云和闪电 C.北极星和牛郎星 D、太阳系 3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天空中的大型客机 C、山顶坠落的巨大石块 ( D) B、陨星 D、宇宙中的气体
公元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公元18世纪,天文学家提出“星系”一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及空间探测技 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逐渐扩展到200亿光年的时 空区域---宇宙大爆炸假设理论提出
人类目前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半径即 “可见宇宙”半径:约200亿光年!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与其它行星不同之处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适宜的温度
距离太阳适中
适合生物生存 和繁衍的行星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
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内部 物质运动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 高,不断产生水汽,水汽通过火山等形式 溢出后逐渐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汇聚到 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 地球带着月球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下列题目。
1.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A、恒星、行星、卫星 B、星云、恒星、行星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一、古代对宇宙的认识
阅读课文,找出古代人类认识宇宙的主要观点
古埃及人认为世界像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地是
盒底,天是盒盖。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
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其中心,恒星、行星、 太阳和月球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我国首次携带 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 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 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试验飞船。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三号试验飞船。 2002年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试验飞船。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 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又迈出 了新的一步。 2008年9月27日,中国航夭员翟志刚身着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走出绕地飞 行的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迈出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第一步。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浑天说 “天如鸡蛋,地如蛋黄”
盖天说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古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玫在亚里斯多德等人的基础
上,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地心宇宙 体系,出版著作《天文学大成》。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二、古代中国对宇宙探索的贡献
阅读课文,找出古代中国对宇宙探索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课后作业 人类为什么要寻找外星人?请写一封信给外星 人。因外星人 看不懂人类的文字,所以你在信 中只能用图画和符号来表达意思。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场。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 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 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一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人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 有远洋航大测量船的国家。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人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中 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 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
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学科为农学、 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羡慕的发 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 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黄帝、尧舜禹时代, 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一、古代对宇宙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 盖天说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盖天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
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 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 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一、古代对宇宙的认识
古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玫在亚里斯多德等人
的基础上,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 善了地心宇宙体系,出版著作《天文学大成》。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一、古代对宇宙的认识
古埃及人认为世界像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地是盒底,
天是盒盖。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 晶球,地球位于其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球都 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我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
18世纪中后期,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四、迈向宇宙空间后的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地球
启程,实现了人类登月的壮举。 1976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飞船发回火星彩色照 片。 1977年,“旅行者”号探测器飞出太阳系,探索宇宙 深处奥秘。 2004年,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
三、近代天文学的诞生
近代天文学是怎么样诞生的呢?
16世纪初,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若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
颗,它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 1609年,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卫星和金星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使日心地动 说获得了科学的论证。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二、古代中国对宇宙探索的贡献
课外活动
1.查阅资料,列出至少5项我国古代对宇宙探索的主
要贡献。 2.收集几项世界其他国家探索宇宙的成就。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三、近代天文学的诞生
近代天文学是怎么样诞生的呢?
16世纪初,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一、古代对宇宙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 浑天说 “天如鸡蛋,地如蛋黄”
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
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 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 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 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 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 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 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 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 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第一节 认识宇宙的历程
二、古代中国对宇宙探索的贡献
2.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天象观察 仪器制作
土圭: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度量日影长短计时仪器 浑仪: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 浑象:古代根据浑天说用来演示天体在天球上视运动 及测量黄赤道坐标差的仪器 编订历法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 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它们的规律,用来确定四季,编 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日数的分配、 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 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与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 推算与预报等。 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 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出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 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根据观测结果, 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例如郭守敬于公元1280 年编订的《授时历》,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 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 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在六七百年前,郭 守敬就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了不起,比欧洲的 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