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共18张PPT)(1)

合集下载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1-



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 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 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 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③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9-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0-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人B 数减少难言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第一板块 12345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2018年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共18张PPT)(1)

2018年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共18张PPT)(1)

凭B 才能录取,故D项不符合题意。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0-
4.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 关闭
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意味,宰相和百 官 本题也主是要具考有查浓秦厚和的汉为初皇的帝中央个集人权服制务度的。色根彩据。材国料家“中还央保政持府了中皇古家老事的 家 务与国国不家分事、务家尚国未一分体离的”,可传知统秦和和形汉式初”中。央这官反制映受出到(宗法观) 念的影响,逐 A渐.向经君济主发专展制是中家央国集同权构演观变,念且维这系一制的度关是键秦汉时确立和发展的,故D项正 B确.;秦西汉周沿的宗袭法西制周是宗用法父制系度血,等缘关级系森的严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 C治.的三制公度九,实卿现相了关家规与定国凸的显结宗合族,经观济念的加发强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 D的.根秦源汉,并处未于维国系家家政国治同制构度观的念转,故型A项时错期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秦
关闭
B本.题君主父要同考伦查,家古国代同中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家与国、君
C与.父强的干关弱系枝,没,中有央提集及权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父系家长在家 D庭.内男是尊一女把卑手,君,君父王一是体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
姓的‘父母官’”可以看出家国同构,君父同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 关闭
朝确立的,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错误;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 关闭
制D 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是对宗族观念的削弱,故C项错误。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doc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doc

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安徽芜湖一模,24)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4)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材料中“‘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还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 项错误。

3.(2018湖北荆州第一次质量检测,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便于管理,故C项正确;以上地区主要是北方的一些郡,与南方无关,故D项错误。

2018届新课标高考历史(全国卷)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课件: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55张PPT)

2018届新课标高考历史(全国卷)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课件: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55张PPT)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 4.(2017· 江苏卷单科历史,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 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 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 )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 【答案】 C • 【解析】 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 到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 所调整,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废除,故A 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导致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门下 省是负责审核,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解析】 表格反映了西汉朝 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 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 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 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 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 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 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 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 6.(2017· 全国新课标2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 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 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答案】 A • 【解析】 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 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B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 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排除D项。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第2讲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第2讲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西
汉: 东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目的:加强皇权
手段:分割相权
尚书省:三国时曹操移尚书吏部曹、选部曹 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 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中书省: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专 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 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执行政令(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由幕后到台前——“制度”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 中书省起草,皇帝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
三省六部制使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皇帝的私事、家 事与国事分开,标志封建政治制度日益成熟和创新。
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执行 机构,也就是说,决策与执行是分开的。
尚书省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以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把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办法,在政制史上是一大进步。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专制主义”问题之再思考
(1)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始终没有改变 (2)“人事”的变化有两个层面:一是围绕“皇权”,即皇权不断加 强;一是围绕“形势”,即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 (3)“人事”影响“制度”的变化,而“制度”同样会制约“人事”
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
“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家国同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 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

何谓家国同构?即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国家或家族、家庭,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周易·家天下》)。

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新唐书·礼三本》)。

对此,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所以,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因此,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的统一,这就是忠、孝同义,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

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

中国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

专题一 家国与集权——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专题一 家国与集权——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目录
考向2 中国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
1.周秦之际政治制度的四个转变
目录
2.探究古代皇权加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伦理政治:把氏族血缘原理上升为国家社会原 理,形成血缘—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秩序 原理。这种人伦的原理,便是所谓的“伦理政 治”——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 (2)外戚干政:两汉时期,“太后临朝,外戚辅政” 成为一种常见的政权操纵模式,皇室女性及其她 们身后的外戚集团逐渐从权力的边缘走到中心。 (3)宦官专权:明朝是中国古代宦官制度发展的最 后一个鼎盛期,它拥有极端受制于皇权、与外朝 大臣关系复杂、贤良宦官积极有为、机构庞大、 职能设置完备等特点。
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 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 严格士庶界线,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 崇尚清谈
目录
4.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1)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
侍郎等重要职位上选拔。嘉靖年间,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
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完整的
理,有利于开疆拓土 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族人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 民族交融 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 (1)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 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 文化认同 (2)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 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目录
5.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 制度的萌芽
目录
3.古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1)地方分级管理:地方行政机构或为郡县或州
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州)县、道府(州)
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构成了

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的教育改革再次成为两会的热 议,这与古代科举制所蕴含的公平、公正理念相吻合;再比如 2018 年监察委员会的成立,这与古代监察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密 切相关,体现了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所在。
返回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
为后世社会许多文化现象起到奠基作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汉魏时期的制度沿袭、商品经济繁荣所引起的唐宋制度变革、社 会转型视野下的明清专制强化等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在备考重点 关注的同时, 更应把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历史学术热点相结 合,在全球视角下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历史文化 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从而形成历史思维的新高度。
(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 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 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2.对“家国同构”的深度认识 (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命题者说] ( )
返回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传统考点 考出新意 传统考点 考出深度
走出分封制的常规考点(内容、特点、作用等)。 考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考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 能力。
材料 以商汤仁德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创设情境,没 浅显 有任何阅读障碍。
意韵 由商汤对四面围猎的态度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聚焦 深远 立德树人,彰显历史积极育人的价值导向。
暗含 题目暗含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 热点 治国相结合”的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0-



③“家国同构”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这种观念的裹挟下,政治的独立发展受到影响,衡量人们政治行 为的标准是忠孝之道,只有治道,没有政道,只关注权力的功能和效 用,有丰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而对权力本身的运用和分 配及其矛盾如何协调的认识却很浅陋,极难上升为政治理论,缺乏 对政治本质的真知灼见。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1-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 1.转移法——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1)含义: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2)原因: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影响皇帝的 集权。 (3)过程:汉武帝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 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这 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官 僚机构则逐渐成为一般政务的执行机构——外朝。 (4)作用:中朝预政是朝廷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它加强了皇权对 国家各方面的控制,而且大大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 得以提高。
关闭
B本.题君主父要同考伦查,家古国代同中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家与国、君
C与.父强的干关弱系枝,没,中有央提集及权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父系家长在家 D庭.内男是尊一女把卑手,君,君父王一是体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
姓的‘父母官’”可以看出家国同构,君父同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 关闭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 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中书、门下)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 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3-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讲三练再测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
一讲
主题一 家国同构 ——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讲三练再测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5-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讲三练再测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8-
2.“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
者不绝。父系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
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
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关闭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本.题“家主天要下考”查与古“公代中天国下政”共治存制度的特点。抓住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
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在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
袭的、终身的,同时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 关闭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关闭
C本.题九主品要中考正查制察举制。材料提及“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可见选官的标志看 D的.是科德举、制孝等品德,B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军功大小,不符合题意;九品中
正制度下的选官标准是家世、门第,故C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靠考试方式关闭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7-
1.“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学者为此绘制了如下结构 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题干示意图反映的是“家国同构”,即家族与国家的
A政.治官联僚系政,“治官是僚古政代治”政是治古制代度政的治制核度心的核心,不属于“家国同构”的表述, B排.除地A主项经;“济地是主经古济代”唯是一古的代经经济济形形态态的一种,排除B项;宗法观念早于儒家 C思.想儒产家生思,排想除影C响项了;材宗料法强观调念“家的国产同生构”“家谱”“祠堂”,可见宗法家族是国关闭 D家D.政宗府法功家能族的是延国伸家,故政D府项功正确能。的延伸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讲三练再测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9-



(2)消极影响: ①造成了君主无任何约束的“家天下”。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 家庭、家族中家长、族长的绝对权威与维护国家中封建君主的专 制权威合二为一。而封建帝王的绝对权威,不仅表现在皇帝个人拥 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这种权力终身拥有,世代相袭,“家以传子”, 封建宗法制保证拥有绝对权威的君权永远掌握在自己一家一姓之 中。 ②弱化了社会力量。因为它阻碍了家庭独立观念的形成,家成了 国的附庸,国对家表现出来的是控制和主宰,由此以家庭为基本元 素的社会也必然处于软弱和分散状态。
及B 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男女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9-
3.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 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
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
凭B 才能录取,故D项不符合题意。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0-
4.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 关闭
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意味,宰相和百 官 本题也主是要具考有查浓秦厚和的汉为初皇的帝中央个集人权服制务度的。色根彩据。材国料家“中还央保政持府了中皇古家老事的 家 务与国国不家分事、务家尚国未一分体离的”,可传知统秦和和形汉式初”中。央这官反制映受出到(宗法观) 念的影响,逐 A渐.向经君济主发专展制是中家央国集同权构演观变,念且维这系一制的度关是键秦汉时确立和发展的,故D项正 B确.;秦西汉周沿的宗袭法西制周是宗用法父制系度血,等缘关级系森的严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 C治.的三制公度九,实卿现相了关家规与定国凸的显结宗合族,经观济念的加发强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 D的.根秦源汉,并处未于维国系家家政国治同制构度观的念转,故型A项时错期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秦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4-



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 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 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 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③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 分,权力、地位差距非常大,以至于各阁臣往往为夺取、维持首辅 地位而相互倾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局的不稳。 ④内阁的演变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始终牢牢把持着国 家的最高权柄,内阁不仅要受到皇帝的亲信司礼监太监的牵制,更 始终屈服于皇权的重压之下。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讲三练再测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8-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在政治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结构,将封 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历数千年而不绝。 ②在经济上将家庭利益与集权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国兴, 和衷共济。 ③在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家庭模仿统治机关,一切统治机关模仿 朝廷,形成多重合力,一律共振。 ④在道德建设与维护方面,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任,家教宽严与 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
朝确立的,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错误;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 关闭
制D 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是对宗族观念的削弱,故C项错误。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1-
5.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 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 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