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方法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方法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方法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方法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目的在于侦察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把侦察所获材料,结合当地当时的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正确判断病虫害未来的动态趋势,采取比较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要求蔬菜基地的生产者,不失时机地进行病虫害防治,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这是科学种田比较重要的措施,也是科学防治病虫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一、调查点的设置及方式:

每种昆虫和病害在田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分布型称为空间分布型,这种空间分布型是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长期相适应的结果,也可看作是昆虫种的生活习性与环境因子统一的表现。由于地形、土壤、寄主植物种类和栽培方式等的差异,调查点的设置方式也应是根据不同地形、地块、基地的不同分布来确定,同时调查的广泛性、代表性,是确保病虫害调查是否准确的关键,最终直接关系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方法1:五点法:在一片被调查的地块里固定五个调查点。其方法是选取某一种蔬菜种植面积比较大,而且地块比较方整连片的,地形、生产条件基本一致的田块作为调查田。在调查田对角线上选择五个调查点(见图一),做为固定的调查点,每一次调查都在这些点上进行。每点分四行选100棵蔬菜,调

查点的蔬菜要求生长齐苗,与大田蔬菜长势一致。某一种蔬菜在一个村的四面都有种植,而生产条件基本一致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否则只能采取其它调查方式进行调查。

图一(五点调查法调查点的设置)

方法2:随机法,调查点不固定。这种方法适用面积比较大,而且生产条件有比较大的差异,选用五点法达到相近的准确程度有一定的难度时采取的调查选点法。其方法是,在选调查点时,先用眼睛大体看一下作物生长的程度和差异,根据生长势进行随机确定,如生长差的占的面积比较大,调查点可以多1~2个,总的调查点一般在10个左右,只调查一次,下一次的调查点可以另行确定。每点分四行共选100棵。

方法3:在不规则的地块里可选用对角线选点法(见图二)和三角定点法(见图三)。

对角线调查法是在面积比较大且地块不规则时采用的调查法。在选择调查点时,可因地形而确定,在对角线上,尽可能的多选几个点,调查点是固定的。

三角定点法比较简单,它适应于在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面积比较小的地块上进行选点调查,调查点是固定的。

图二(对角线选点法)图三(三角选点法)

二、统计和计算方法:

统计和计算方法采用比较简单的加法平均法,如一个田块上,五个调查点发现害虫的数量分别是20头、10头、20头、5头、

25头时,计算每棵平均害虫数,其计算公式为:

20+10+20+5+25 80

平均每棵害虫数=———————————= ——=0.16头

100+100+100+100+100 500

即每株有害虫0.16头。

发病率的计算方法,如100棵萝卜苗上有20棵发现霜

20

霉病.发病率= ——×100%=20%

100

三、防治指标:

蚜虫、斑潜蝇平均每棵(株)5头

白粉虱平均每棵(株)13头

大虫子每百棵(株)平均8头

病害发病率在10%

病害在田间发现有病株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不影响产量时可以拔除病株,苗子比较小时,最好采取这种方法,拔除后应及时补栽;二是控制发病中心。病害一般会在田间出现发病集中的地方,称为发病中心,然后再向周围漫延。因此在发现发病中心时,应尽快对其进行喷施农药,防止扩展漫延,这样就能把危害程度减少到最小,又能节省财力、人力、物力。

病虫害种类调查表

调查人:

注:出苗后,每三天调查一次,并将调查结果准确、不漏、清楚的填写表格内。

5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当代林业发展的时代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打好林业“相持阶段”攻坚战的科学之举,长远之策,任务之重。 云南是一个林业大省,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的一个省。20XX年是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最艰苦的一年,一是由于罕遇持续高温、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首次高达600余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3%,创历史新高,二是蛀干害虫小蠹虫发生面积近200万亩,在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危害最甚,形成了全省第二个钻蛀性害虫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峰,三是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传入,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考验。 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强化行政管理、实行科学防控,采取强硬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 下,20XX年全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万亩,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调运检疫率达led safe return to camp. The next evening, the SDF ... Period, a large number of "loyalty save" influx of Wujiang. "Loyalty save" or "jiuguojun", formerly known as "Action 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9%、监测覆盖率达%。在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管理指标的同时,还为今后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和探索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组织协调体系。全省16个州市政府均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授权森防部门负责日常管理,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各级林业主管部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

接国家森防总站有关领导口头通知,今年下半年国家森防总站将抽调各省森防站专家及人员对全国1000个国家级测报站进行全面检查考核,检查考核内容原则上按照国家级测报点管理考核办法进行,对检查考核不通过的单位,将进行撤销(具体要求及考核内容将在国家森防总站正式发文后转发)。 为迎接此次检查考核,确保兵团内5个国家级测报点顺利通过,请10团、123团、奇台农场、八师森防站、黄田农场国家级测报点提前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 来源:国家林业局 [日期:2004-01-14 10:39:11 星期三] (国家林业局2003年11月21日发布) 一、总则 为了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指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考核和管理,依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和《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二、检查、考核内容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以下简称"国家级测报点")的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为基础设施、机构人员、站务管理和业务工作四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是设置在县级森防站的机构。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常规的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达到如下标准: 1、办公室、实验室、标本档案室和药剂药械仓库,总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 2、资料、档案、标本有专用的档案、标本柜存放,管理妥善。 3、国家配备及本单位购置的常规仪器、设备如:显微镜、解剖镜、照相机、望远镜、GPS定位仪、诱虫(测报)灯、发电机等仪器设备齐全,保管妥善,定期维护,状态良好。专门设备保管档案和使用、维护、检查记录。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 作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绿化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时常遇到各种病虫害,轻者造成生长不良,失去观赏价值,重者植株死亡,损失惨重。病虫害主要以防为主,及时防治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用药配比正确,操作安全,喷药均匀,无药害事故。 (1、应进行不定期病虫防治。对蚜虫、黄刺蛾,可采用吡虫啉进行防治;对青虫、蝼蛄等害虫的防治,可用1%辛硫磷灌杀;对蚧类的防治,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1000-2500倍液防治。 (2、当有病虫害发生时,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消灭在幼期。 全年养护计划 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和树种、树性等实际情况,全年养护管理计划制订如下: 一月:气候寒冷,以防寒为主。 1、经常检查维护防寒设备、设施及苗木防寒包杂物,做好树干涂 白工作,避免发生冻害。 2 2020年4月19日

2、剪除病、枯、残枝,继续彻底清除越冬害虫的虫卵、及潜伏害 虫,采用石硫合剂对树干或灌木进行防治,及时做好苗木的修剪工作。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它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二月:气候仍较寒冷,气温有所回升,树木仍处于休眠,做好新的一年的准备工作。 1、继续做好一月份的工作。 2、苜蓿清除枯、落叶,维护绿地卫生。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它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4、及时做好苗木的施春肥工作,施足基肥、复合肥30g/m2。 5、开始浇返青水。 三月:气候开始好转,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养护进入较忙季节。三月份气温渐暖,许多病虫害即将发生,要维护修理好各种防虫防病器械并准备好药品,注意蚜虫、刺蛾、蚧虫的发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树穴进行中耕,清理各种枯枝杂草。 3 2020年4月19日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方法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方法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目的在于侦察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把侦察所获材料,结合当地当时的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正确判断病虫害未来的动态趋势,采取比较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要求蔬菜基地的生产者,不失时机地进行病虫害防治,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这是科学种田比较重要的措施,也是科学防治病虫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一、调查点的设置及方式: 每种昆虫和病害在田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分布型称为空间分布型,这种空间分布型是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长期相适应的结果,也可看作是昆虫种的生活习性与环境因子统一的表现。由于地形、土壤、寄主植物种类和栽培方式等的差异,调查点的设置方式也应是根据不同地形、地块、基地的不同分布来确定,同时调查的广泛性、代表性,是确保病虫害调查是否准确的关键,最终直接关系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方法1:五点法:在一片被调查的地块里固定五个调查点。其方法是选取某一种蔬菜种植面积比较大,而且地块比较方整连片的,地形、生产条件基本一致的田块作为调查田。在调查田对角线上选择五个调查点(见图一),做为固定的调查点,每一次调查都在这些点上进行。每点分四行选100棵蔬菜,调

查点的蔬菜要求生长齐苗,与大田蔬菜长势一致。某一种蔬菜在一个村的四面都有种植,而生产条件基本一致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否则只能采取其它调查方式进行调查。 图一(五点调查法调查点的设置) 方法2:随机法,调查点不固定。这种方法适用面积比较大,而且生产条件有比较大的差异,选用五点法达到相近的准确程度有一定的难度时采取的调查选点法。其方法是,在选调查点时,先用眼睛大体看一下作物生长的程度和差异,根据生长势进行随机确定,如生长差的占的面积比较大,调查点可以多1~2个,总的调查点一般在10个左右,只调查一次,下一次的调查点可以另行确定。每点分四行共选100棵。 方法3:在不规则的地块里可选用对角线选点法(见图二)和三角定点法(见图三)。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爱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既是当代林业进展的时代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打好林业相持时期攻坚战的科学之举,长远之策,任务之重。 云南是一个林业大省,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的一个省。20XX年是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最困难的一年:一是由于罕遇持续高温、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首次高达600余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3%,创历史新高;二是蛀干害虫小蠹虫发生面积近200万亩,在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危害最甚,形成了全省第二个钻蛀性害虫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峰;三是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传入,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考验。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治理、实行科学防控,采取强硬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20XX年全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448.78万亩,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调运检疫率达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9%、监测覆盖率达88.97%。在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治理指标的同时,还为今后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和探究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组织协调体系。全省16个州市政府均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授权森防部门负责日常治理,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各级林业主管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林业部门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工作中的政府参谋和助手作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协调指挥体系已差不多形成。 二是构建预测预报网络体系。省森防部门对全省1935个监测网点(其中35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从队伍、设施建设、治理手段、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强化,1899个一般监测预报点、部分乡镇、林场和管护站的监测点得到了新的加强,涵盖全省要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的县、乡(镇)、村的监测网络已差不多形成,全省组成了有3427名专兼职人员监测预报队伍,监测面积达1717.97万亩,监测覆盖率达88.97%,省、州(市)、县、乡、村五级林业有害生物联系报告制度得到健全,预测预报能力在全面提升。 三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突发应急反应体系。为了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省林业厅重视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各级森防站具体实施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突发及重大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定了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应急预案、物资及技术储备。20XX年在除治外来有害生物的战斗中,省林业森防部门按照顾急方案,及时进行现场调查、监测、上报、策划、组织、调运药剂,确保了除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体系。加强对松材线虫病、小蠹虫、松毛虫、松尺蛾等病虫情调查,专门是对云南最要紧危害虫种小蠹虫为代表的钻蛀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进行了详细的病虫情调查和监测预防,为制定防治方案实施科学防控打下了基础。省森防部门在总结前几年全省冬春虫情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其危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难点,编制出全省的防治和治理总体规划,提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重点治理区域,抓住最佳时机,集中资金投入,实施攻坚突破等防控手段,使全省小蠹虫危害面积在一定程度得到操纵。 五是构建目标治理体系。目标治理是提升政府与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关注度和支持力的有效途径。省森防部门加大了推行目标治理责任制力度,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下,以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为内容的新的治理体系在全省已逐步建立,双线目标治理责任制已开始实行,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将纳入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奖惩、举报和重大责任事故追究通报制度也正在制定中。

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5一、项目概要--------------------------------------5二、编制依据--------------------------------------5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6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7一、项目背景--------------------------------------7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第三章项目区基本概况---------------------------10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10二、社会经济概况----------------------------------10三、森林资源概况----------------------------------11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12一、项目建设和指导思想----------------------------12二、项目建设原则----------------------------------12三、防治区域与规模--------------------------------13第五章建设内容---------------------------------14一、预测预报--------------------------------------14二、防治技术措施---------------------------------14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6一、投资概算依据---------------------------------16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6三、投资估算--------------------------------------16第七章效益分析与评价--------------------------- 18一、生态效益--------------------------------------18二、社会效益--------------------------------------18三、经济效益--------------------------------------18第八章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20一、组织管理--------------------------------------20二、工程管理--------------------------------------20三、资金管理--------------------------------------20 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要1、项目名称:兴安盟阿尔山市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2、项目建设性质:新建3、项目建设单位:林业三局、市林业局4、项目单位法人代表:5、项目主管单位:6、项目建设范围:林业三局、市林业局施业区7、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建立健全公益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购置必要的防治机械设备及用于防治的生化药剂等。建设规模:防治公益林总面积2700000 亩。8、项目建设目标:在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检查的基础上,通过营造林技术、药物防治及生物防治等多种技术措施,使项目区内病虫危害得到根本治理。9、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总投资为23000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00 万。二、编制依据——国家林业局关于颁布《森林病虫、鼠害综合治理工(试行)的通知(林计发200436 号)程项目建设标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试行)《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白僵菌:3.0 万亿孢子/亩2.苏云金杆菌:60 万国际单位/亩 3.质型多角体病毒;100 亿病毒晶体4.赤眼蜂;8 万头/亩 5.1.2 烟参碱:0.4 升/亩 6.灭幼脲:30 克/亩7.杀蛉脲:5 克/亩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一、项目背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在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林业生态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造林面积逐年增加,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但随着有林地的面积不断增加,大面积的落叶松林和樟子松幼林也面临着遭受了病虫鼠害的严重危害。近几年,境内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占有林地面积逐年有增无减。阿尔山市地处农、林、牧交汇处,森林病虫鼠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落叶松林主要受落叶松毛虫危害、樟子松幼林主要受鼠害的危害,这些害虫和鼠害是我国政府规定的重点防治对象。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该林区气温上升降水量偏少,为森林病虫鼠害的暴发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导致上述虫害、鼠害大面积发生并不断蔓延,造成珍贵的针叶林受到严重危害,已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针对目前的森林病虫鼠害发展趋势,阿尔山市林业局为了提高对森林病虫鼠害的可持续控制能力,建设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使林业更好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森林病虫害防治建设项目。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建设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的需要森林是改善陆地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的实施,是全面提高阿尔山市

2021《森林病虫防治检疫工作计划》

《森林病虫防治检疫工作计划》今年是“十三五”工作规划收关之年,在巩固全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基础上,全面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确保圆满完成“十三五”森林病虫防治检疫各项工作。全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意见”),继续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防治减灾四大体系和执法能力建设,突出抓好美国白蛾及松材线虫疫情应急防控,重点抓好松毛虫、森林鼠害、果稍斑螟及银杏大蚕蛾综合治理,有效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高发态势,严密防范松材线虫病及美国白蛾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聚心合力做好全区松毛虫预防除治工作,为实现绿色增长,建设美丽提供重要保障。 一、全面完成“十三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四率”指标任务 继续按照省市下达的“十三五”林业有害生物“四率”控制指标,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及森林植物产地检疫基础上,必须圆满完成成灾率控制在2.0‰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9%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2%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等各项指标。 二、全年主要工作打算 1、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全员业务素质,壮大技术队伍 由于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避免聚集培训,利用微信群和单独实际操作等形式开展森保员、虫情调查员、兼职检疫员的培训工作,对一些危险性病虫害的识别及发生规律、扑灭措施进行系统讲解,掌握我

区重点发生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镇(街)营林员负责包保的本村林农政策宣传、防治技术宣传及防治作业技术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提高林农病虫情识别、预防及除治作业等技术水平,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确保森防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确保森林植物的安全 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工作是做好防治的基础,也是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按镇(街)、林场明确森保员、虫情调查员工作职责,从基层林业负责人到包村营林员层层落实监测、防治及产地检疫责任。 森保员负责汇总各虫情调查员责任区虫情、病情的调查数据,依据基层调查监测病虫害的宏观趋势,及时为区级森防站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区级森防站根据汇总数据,分析最佳防治时期,确定防治措施,并编写印发虫情简报,发送到全区各镇(街)林业站(办)、国有林场,各镇(街)林业站(办)、国有林场及时组织、指导林农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把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 3、加强森防法律法规宣传 根据国家、省市林业草原局要求,做好“森防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条幅、宣传喇叭、宣传咨询台及进村入户等方式,大力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虫情识别知识宣传及《森林植物检疫条例》、

《植物病害流行预测预报》试题及答案

《植物病害流行预测预报》试题(一)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植物保护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本试题一共3道大题,共1页,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名词解释(4×2.5=10分) 病害三角侵染梯度传播速度相对侵染率 二、简答题(3×10=30) 1、病害田间传播图式分为哪两大类,并分别说明其特征?(10分) 2、何谓ID-DI曲线?曲线可能的形式?(10分) 3、简述寄主抗病性和植株密度对植物病原物传播的影响?并回答影响植物病原物传 播的其他因素?(10分) 三、计算题(1小题6分,2小题4分,共10分) 1、设病害初始病叶率为0.001%,20天后病叶率发展到3.8%,再经30天病叶率增至86.4%,试用逻辑斯蒂模型计算前20天和后30天的病害日增长率。 2、某病虫测报站在调查病害的严重度时,共取200个样本,按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25%,2级为25-50%,3级为50-75%,4级>75%=统计,0级样本40个,1级30个,2级50个,3级70,4级10个。求:(1)普遍率;(2)病情指数。

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病害三角: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相互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侵染梯度:又称病害梯度或传播梯度是指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或密度)随着与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或状况。 传播速度(rate of spread):是指单位时间内病害传播距离的增长量。 相对侵染率:指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的子代病情数量的比例。 评分标准:每小题满分1分,答错者不得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植物病害田间传播图式分为:中心式传播和弥散式传播。(4分) 特征:中心式传播的病害,多为单年流行病害。当每年初侵染源来自本地菌源,初始菌量小而繁殖率高或外来菌源传入的时间有限,菌量也小的情况下,病害在田间会经过中心病株(叶)、发病中心、点片发生期、普发期和严重期等阶段。其发病位点之间存在着世代关系。早期田间病害呈奈曼分布或负二项式分布。(3分)弥散式传播的病害,多为积年流行病害。处于同一年度发生的病害位点是病原物的同一世代。发病位点之间往往没有太多的联系,所以,它们的分布格局常符合二项式分布或普瓦松分布特征。外来菌源,特别是菌量大而时间集中的远距离传播的气传病害,和初始菌量大、侵染时间集中的本地菌源病害,其本田发病过程一般只有普发期、严重期。(3分) 评分标准:见各要点,不完整者酌情扣分,答错者不得分。 2、ID——DI曲线:是指以接种密度为横坐标,发病量为纵坐标绘制的发病率随接种密度增加而变化的曲线图。(1)、呈直线形式:(2)由于重叠侵染增多,侵染概率逐渐降低,直至水平。(3)、曲线升到最高点后,再增加ID,曲线反而下降。(4)接种体密度很高的情况下,DI继续增加。(5)曲线不从原点开始,只有接种体数量达到某一最低限度时,病害才开始发生。 评分标准::曲线可能的形式各点2分(共10分),不完整者酌情扣分,答错者不得分。3、寄主抗病程度高低影响流行速度,也影响病害的传播距离和速度。相对而言,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相比,抗性品种上的流行速度较低,发生病害较少,因此.产生的病原物数量较低,从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传播距离较短,传播速度减缓。已证明,尤其在多循环病害流行过程中,随着侵染世代的增加,相对抗病的品种和感病品种由于在菌量上的差异越来越大,两者传播距离之差异也就越明显。(4分)寄主植株密度对传播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即密度效应(density effect),是指寄主植物密度对病害传播和流行的影响结果。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的变幅内,植株密度越大,病害流行的速度越快、越有利于传播,这是

林业病虫害防治.pdf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 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

林业病虫害防治理论知识试题(一)

林业病虫害防治理论知识试题(一)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内的括号中。每一小括号1分,共20分) 1. 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四个虫态。 2.地下害虫主要有()类、()类、()类、金针虫类和蟋蟀类等。 3.昆虫属于()界、()门、()纲。 4.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按测报内容分()、()、()()、()预测。 5.地老虎类属于()目、()科昆虫,可以用()液诱杀其成虫。 6.杀菌剂按作用方式分为()剂和()剂。 二、是非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每题2分,共20分) 1.我国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昆虫属于生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3.蝼蛄的前足为步行足。() 4.日本松干蚧危害幼树,可造成轮枝软化下垂和树干弯曲。() 5.真菌的繁殖方式为裂殖。() 6.油松疱锈病的转主寄主是芍药和山芍药。() 7.昆虫在一年中发生的状况叫世代。() 8.天蛾幼虫脱皮2次属于3龄幼虫。() 9.影响病原菌侵入期最大因素是温度。()

10.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体上吸收养分。()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号汇总。每题2分,共20分) 1、植物病害中大多数是由病原菌引起的,下列完全属于病原菌的是()。 A、真菌、蚜虫、气候因子 B、细菌、四足螨、寄生性种子植物 C、真菌、木虱、有毒物质 D、真菌、细菌、病毒 2、下列植物病害中完全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A、植物缺素症、冻拔、毛白杨破腹病 B、杨树腐烂病、螨类病害 C、动物咬伤、机械损伤、菟丝子病害 3.白粉菌的分类依据是()。 A、附属丝的形状,闭囊壳内含子囊数目的多少 B、附属丝的形状,菌丝的颜色 C、菌丝和闭囊壳的颜色 D、分生孢子产生的数量多着生位置 4.锈菌按顺序产生的五种类型孢子是()。 A、性、夏、锈、冬、担孢子 B、性、锈、冬、夏、担孢子 C、性、锈、夏、冬、担孢子 D、性、冬、夏、锈、担孢子 5.植物真菌病害的主要典型病症是()。 A、菌浓、枯萎、小叶、缩叶 B、猝倒、立枯、腐烂、枯枝

农作物病虫害基层预测预报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23226072.html, 农作物病虫害基层预测预报策略 作者:徐婉琪赵海丽杨元秀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4年第05期 摘要做好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是整个农业生产安全的保证,根据目前基层测报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测报员的素质,领导重视,规范田间调查,建立资料档案,引进先进测报工具和技术等方面做好测报工作,提高预测预报工作的水平,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基层;预测预报;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3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系统准确地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动态,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等知识和方法,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和实践经验,结合历史资料,对病虫草鼠害未来发生危害趋势做出预测,预测结果应以最快的方式发出通报,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农作物病虫毒害预测预报是保障农业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无公害的重要环节,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领导的参谋,是植保工作“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因此,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意义重大,特别是作为基层测报员,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测报数据更为关键。 1 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内容 1.1 发生期预测 发生期的预测是预测有害生物的某种虫态或虫龄的出现期或为害期,农作物某种病害初发、流行期,一些迁飞性害虫的迁入和迁出的时间,还要预测其迁出与迁入该地区农田的时期。发生期的预测是预测的重点,目的是为了及时指导与防治,可以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适期提供 保障。 1.2 发生量预测 发生量的预测是对某个地区虫害发生的数量或虫口密度,病害发生流行程度大小进行预测。准确预测病虫害未来是否有大面积的为害趋势,为农户提供防治规模,布置防治措施与投入程度的保障。发生期的预测只需考虑气候、食料等环境因素,但是发生量的预测除了考虑环境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天敌对虫害的影响和人类决策的影响。 1.3 分布区的预测

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知识

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知识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是森防工作的基础,是制定各项防治决策的科学依据,没有准确的监测预报就达不到科学防治的目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对森林病虫情的连续观测、调查,并将其调查的现时资料,历史资料与森林病虫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影响其种群变动的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如林分生长发育状况、经营水平、天敌状况及气象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从而对森林病虫害种群未来发生趋势作出监测,并将结果及时的报告和发布出去。在这分析、判断过程中应用的信息又被称作测报因子,它们的一些数据都是可以通过遥感集市云服务平台监测而获得的。 调查监测是森防工作基础的基础。由于森林大多分布在地理条件复杂,人烟稀少的地域,其树种繁多,发育阶段各异,且作为生态系的主要成分,往往在大的森林生态系下形成多种独特的生态环境。森林有害生物在长期进化适应的过程中,有些种类适应大环境,可能形成大范围暴发的局面,有些种类更适合小环境,易在小范围内成灾。目前,一些地区的森林病虫害监测数据都能在遥感集市云服务平台中查询到,标志着我国卫星遥感应用大众化、普及化的开端。遥感集市是遥感行业首个一站式遥感云服务平台,由中科遥感集团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联合发布。为了普及遥感应用和产业协同发展,其构建“数据、软件、设施、开发一体化协同服务”遥感产业生态圈,其通过自营和第三方平台,以及搭建遥感行业的生态体系,进行大数据积累和挖掘分析,整合遥感上、中、下游全行业产业链.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是林业部门行政管理内容之一,是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而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监督、决策和制定工作制度等的总称。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设置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即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或相应的站、点。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必须依法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事物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就是说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是受法律指导和制约的,又是依法运用权力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事物进行有效管理的。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管理机构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确定。主要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确定,管理人员的配备,各机构、人员、职责的划分,重大法规和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等。 (2)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管理。主要包括森林病虫害监测和监测预报网络的组建与管理。森林病虫鼠情的调查、监测、预报的技术、方法的确定与管理等。 (3)防治管理。主要包括防治生产过程中的组织、防治计划和生产作业设计计划的编制、执行及其质量与效果的检查评定。防治作业和防治成本管理及劳动组织形式、日常生产管理等。 (4)森林植物检疫管理。主要包括检疫对象的确定、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分与管理,森林植物检疫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管理,无检疫对象林木种苗繁育基地的建立与管理等。 (5)资金管理。主要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资金预算的编制、申报和审批,预防、防治资金的使用管理,森林植物检疫费的使用管理等。 (6)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的编制、执行、调控和检查分析等。

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森林不仅是工业、建筑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而且在影响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中,森林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调节改善生态环境中大气候,起到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定性的作用,更可以涵养水源、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的作用,也是一个大的生物多性的资源库、对保持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发展林业生产、保护林业生产,是我们林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1、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对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足 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长期以来,没有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使森防工作在抓法上和工作力度上,与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相比,都有相当差距。因而在推进森防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 2、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造成了病虫害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近些年来的干旱和暖冬的天气原因,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比较高的难度。第二,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第三,害虫出现变异,造成常有发生顽固难治暴发现象,造成研制防治害虫农药上更加困难。最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发生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3、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恶化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4、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能力 林业生产环节脱节,造林、育苗、引种、规划设计等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处于被动局面。例如,不管是当地苗木种子的流动销售或者是外调种子,都没有一签两证,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致使外地病虫害随之而来,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5、病虫种类繁多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

森林害虫预测预报基本知识

一、概述 (一)森林害虫预测预报的意义和特点 森林害虫预测预报是指森林保护工作人员根据森林害虫发生规律、近期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情况,结合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估计害虫未来发生发展趋势,及时通报有关林业部门,使之能依照测报的信息,作好害虫防治工作。 森林害虫预测预报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相比又有其特点。①种群估计难度更大。森林树高林密,冠幅庞大,对害虫进行抽样估计比较困难。②建立预测模型的过程复杂。森林昆虫群落中的相互关系往往是非线性的,有阈限、饱和点和时滞,一般包含许多随机性的相互作用,许多过程具有后效性。由于这些原因,组建预测模型相当复杂。③预测预报的时限较长,森林害虫预测预报中的短期、中期、长期预测预报的期限有时比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的时间长。 (二)森林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 按预测预报的内容划分①发生期预测:是对害虫的卵、幼虫(或若虫)、蛹、成虫等某一虫态或虫龄出现或发生的初盛、高峰和盛末期进行预测。②发生量预测:是对害虫可能发生的数量或虫口密度进行预测,了解是否有大量发生的趋势和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以确定是否开展防治工作。③分布蔓延预测:是对测报对象可能分布和蔓延危害的地区进行预测,以确定采取控制其扩展、蔓延危害的措施。④危害程度预测:是在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预测测报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以轻、中、重表示。其划分标准是:叶部害虫,树叶1/3以下被害为轻微,1/3—2/3被害为中等,2/3以上被害为严重;树干及枝梢表面的害虫,树干及枝梢被害20%以下为轻微,21—50%为中等,51%以上为严重;树干及枝梢的钻蛀性害虫,以树干及主梢被害株率10%以下为轻微,11—20%为中等,21%以上为严重;种实害虫,种实被害率10%以下为轻微,11—20%为中等,21%以上为严重。 按预测预报期限的长短划分①短期预测:通常根据害虫前一二个虫态的发生时期和数量预测后一二个虫态的发生时期和数量。预测期限较短,仅在一个世代或半年以内。②中期预测:通常根据上一个世代的发生情况,预测下一个世代的发生情况。预测期限随虫种而异,l年发生1代的虫种为1年,l年发生几代的则为1个月或1个季度。③长期预测:通常由年末或年初预测下一年或全年发生动态和危害程度。一般根据越冬后或年初测报对象的越冬虫口基数及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预测,供防治参考。 (三)预测预报的研究方法 1.实验室研究:研究人工控制条件下害虫的生长发育及数量动态。 2.林间研究:研究自然条件下害虫的生长发育及数量动态。 3.统计分析:对历史记载资料及实验室和林间研究所得资料的统计分析。 4.计算机模拟:研究不同输入信息所输出的不同结果。 二、森林害虫种群抽样估计 (一)森林害虫种群抽样调查的意义 森林害虫发生数量的大小是预测其严重性的根据。要了解林分中害虫发生数量,必须对林分进行调查。森林面积辽阔,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较经济而科学的办法是进行抽样调查,用抽样调查结果来估计全林分害虫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费用较低,速度较快,而且准确度较高,对于作好森林害虫发生数量的调查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