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物理初中滑轮教案全套

物理初中滑轮教案全套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简单机械》中的第二节“滑轮”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滑轮的定义,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学习滑轮组的组合方式及其应用,并探讨滑轮的机械优势。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滑轮的概念,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并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使用滑轮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并计算简单滑轮系统的机械优势。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简单机械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系统的机械优势计算。
难点:滑轮组的使用和机械优势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模型、绳子、钩码、尺子、计时器。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小滑轮、绳子、钩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吊车工作的视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滑轮在其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a. 讲解滑轮的定义,通过实物展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
b. 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结合动画演示加深理解。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使用滑轮和绳子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滑轮系统的机械优势。
4. 例题讲解:讲解滑轮组的应用题,指导学生如何解题。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定义及分类2. 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3. 滑轮系统的机械优势计算公式4. 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给定滑轮组系统的机械优势,并设计一个简单的滑轮应用实例。
2. 答案:机械优势计算公式:\(\text{机械优势} =\frac{\text{输出力}}{\text{输入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学生实验和作业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滑轮工作原理和机械优势计算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家庭小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教学设计

4.针对本章节所学内容,搜集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实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了解滑轮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5.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滑轮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结合所学知识,发挥创意,设计一个简单的滑轮装置,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提交设计方案,包括装置图、原理说明和预期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Hale Waihona Puke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滑轮的基本概念,掌握滑轮的分类(定滑轮、动滑轮)及其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在滑轮这一章节的学习中,仍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滑轮的认识多停留在生活经验层面,对滑轮的原理和分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滑轮的本质。
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4.教师应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及使用方法。
2.掌握滑轮组的组装方法,学会计算滑轮组的机械优势,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的机械优势,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滑轮的作用和原理;2.掌握滑轮的有关公式和简单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滑轮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4.了解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的基本概念滑轮是一个简单机械,用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滑轮由轮轴和滑轮边缘组成。
滑轮的轮轴在托架上旋转,使物体的重量能向上或向下施加力。
滑轮的形状和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
2. 滑轮的原理滑轮的原理是利用滑轮的边缘或凹槽来改变力的方向。
通过设定轮轴的位置,可以用较小的力去移动一个重物。
力和距离的变化是根据简单机械的规则计算的。
3. 滑轮的公式和计算方法滑轮的公式包括力、距离、速度和时间等。
在应用滑轮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掌握以下公式和计算方法:(1) 力的公式力的公式为:F = m×g。
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力,m表示物体的重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9.8 m/s²)。
(2) 距离的公式设重物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为d,滑轮的根数为n,则滑轮的长度为l = d ÷ n。
(3) 速度的公式设重物下滑的时间为t,下滑的速度为v,则v = l ÷ t。
(4) 时间的公式设重物下滑的时间为t,则t = l ÷ v。
4. 滑轮的实例分析(1) 确定滑轮数目和方向在使用滑轮时,需要先确定所需的滑轮数目和方向。
通常情况下,为了让力的方向改变,需要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滑轮,并使它们在正确的方向上旋转。
(2) 计算力的大小根据力的公式F = m×g,可以计算物体所受的力。
将物体的重量m和重力加速度g代入公式中即可求出所受的力F。
(3) 计算物体下降的速度根据速度的公式v = l ÷ t,可以计算物体下降的速度。
将滑轮的长度l和下降的时间t代入公式中即可求出物体下降的速度v。
(4) 计算滑轮的效率由于滑轮的摩擦力等因素的存在,滑轮的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根据滑轮的效率公式η = Wout ÷ Win,可以计算出滑轮的效率。
初中物理滑轮全套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初中物理滑轮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第八章第二节“简单机械——滑轮”,详细内容包括滑轮的定义、分类、原理以及滑轮组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滑轮的定义,掌握滑轮的分类及原理。
2. 学会使用滑轮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滑轮组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滑轮的分类,滑轮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绳子、钩码、尺子、弹簧测力计。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滑轮演示提升重物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滑轮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定滑轮、动滑轮)及原理。
(2)通过实例演示,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关于滑轮组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滑轮的工作原理,并测量相关数据。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定义、分类、原理。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3. 滑轮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
(2)计算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力。
(3)分析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动滑轮:可以移动的滑轮。
(2)F = (G物 + G轮) / n,其中G物为重物的重力,G轮为滑轮组的重力,n为滑轮的数量。
(3)滑轮在吊车、电梯等设备中有广泛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滑轮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能力是否达到预期。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滑轮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滑轮的分类及原理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滑轮组计算方法4. 实验操作5. 作业设计一、滑轮的分类及原理1. 分类: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模板7篇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模板7篇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模板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现象、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物质运动规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篇1)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
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
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
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初二物理滑轮教案_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教案

初二物理滑轮教案_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教案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学到《滑轮》这一课,那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教案的设计。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关于初二物理滑轮教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二物理滑轮教案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使用滑轮的好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4.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1.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 1.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2.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3.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2.2 教学难点 1.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2.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教学工具弹簧秤、钩码、动滑轮、定滑轮、绳、小木块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师】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
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生活中的定滑轮:旗杆的顶端、起重机、打桩机等。
6.2 新知介绍【师】情景创设: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楼。
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如果你是工人乙,你又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生】可以用滑轮。
【师】那么用什么滑轮呢?我们刚看到的升国旗,是人站在地面上,把国旗升到上面去了,那么刚刚说的,如果人也在上面呢,这个时候怎么把货物运到上面呢?所以我们不能用定滑轮,但是可以使用动滑轮。
物理初中滑轮教案全套

物理初中滑轮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其工作特点和作用;(2)学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和使用滑轮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构造和原理;(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工作特点和作用;(2)滑轮组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动滑轮的支点位置的确定;(2)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滑轮现象,如升国旗、吊车等,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兴趣;(2)展示自制教具,如滑轮组,让学生初步了解滑轮的构造。
2. 新课讲授(1)滑轮的概念:介绍滑轮的定义,即能够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2)定滑轮和动滑轮: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工作特点和作用,并通过实验演示;(3)滑轮组:介绍滑轮组的概念,讲解滑轮组的装配方法和省力情况,并通过实验演示。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滑轮的工作特点;(2)提问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与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和作用;2. 学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和使用滑轮组;3. 思考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滑轮的构造、工作特点和作用,掌握了滑轮组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力的运动》,具体内容为第三节“滑轮”。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原理以及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滑轮的基本概念,了解滑轮的两种类型:定滑轮和动滑轮。
2. 使学生了解滑轮的原理,能够运用滑轮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掌握滑轮组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分类、原理及滑轮组的运用。
难点:如何将滑轮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模型、演示用滑轮组、测力计、绳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的滑轮组、绳子、测力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使用滑轮提升重物的场景,让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及原理。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计算使用滑轮时的力的大小,以及滑轮组的使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例题,自主完成一道滑轮计算题。
5.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滑轮实验,验证滑轮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滑轮2. 内容:定义:滑轮是简单机械的一种,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分类:定滑轮、动滑轮原理:力的传递和方向的改变滑轮组:力的计算、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
(2)计算使用滑轮组时,力的大小。
(3)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滑轮的应用。
2. 答案:(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动滑轮可以移动。
(2)F = 1/n × G,其中n为滑轮个数,G为重力。
(3)举例:吊车、电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滑轮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并探索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滑轮的分类及原理2. 滑轮组的力计算3. 实践操作中的问题解决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滑轮的分类及原理滑轮的分类: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二节
《滑轮》一节教案
孟津第二县直中学郭丽霞【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学习用具】滑轮、弹簧测力计、细绳、钩码、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杠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为是古代人们提水用的杠杆。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用古代的杠杆提水,能把物体提上来,可是不是感觉不方便。
不能把物体提到我们想要的高度。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使用杠杆不能把物理提高到我们理想的高。
如果我用另一种器材,看能不能把物体提到理想的高度?请同学们观察。
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师:老师第二次用的像是一个轮子,转起来就把物体提到了理想的高度。
它像我们生活的那种器材?
生:滑轮。
(板书:滑轮)
[利用多媒体展示国旗、吊车,介绍滑轮也是生活中的简单机械。
]
师:通过对生活中滑轮的认识,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滑轮固定不动,而的滑轮在提升重物时,随着重物一起移动。
生:这是为什么?
师:同学们发现了问题,咱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什么在提起重物时,有的滑轮固定不动,有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师:同学们首先观察自己桌子的器材:滑轮有什么特点? 生:周边有、中间有轴的小轮。
(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的滑轮)
(一) 什么叫定滑轮?(板书:定滑轮) 定义:使用时,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验探究一: 定滑轮探究实验: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
定滑轮特点:
①F =G ,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 次数
钩码的重力 G/N
拉力的大小F/N
重物移动的方向
拉力的方向
1 2 3
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知道了使用定滑轮时,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这是为什么?谁能说说理由。
生: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所以它是等
臂杠杆。
[板书: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
看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
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
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
实验探究二
动滑轮实验探究:
师:什么是动滑轮?
定义:使用时,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动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
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板书:省一半的力,不改变力的方向)
师:滑轮为什么能省力?当提起重物的时候,支点在哪里? (在绳子和轮接触的地方这是动力作用线,这是阻力作用线,把动力臂和阻力臂画出来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为动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为阻力臂。
动力臂等于直径,阻力臂等于半径,即l1=2l2。
)
师:请同学们画出动滑轮的动力臂和
阻力臂,并在图中标出。
师:通过作图,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实验 次数
钩码的重力
G/N
拉力的大小
F/N
重物移动的
方向
拉力的方向
1 2 3
(板书: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动滑轮的特点:
①F =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
②s =2h ,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
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师: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
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
生: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
师: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板书:滑轮组)
师:请同学们观察书中的丙图滑轮组,你能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小组讨论)
生:它们提起的重物一样。
生:它们拉力的方向不一样,甲拉力的方向向下,乙拉力的方向向上。
生: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不一样。
甲的动滑轮上有两段绳子承重,乙的动滑轮上有三段绳子承重。
滑轮组的特点:
1、不计摩擦、绳重的动滑轮的自重时: G
n
F 1
2、滑轮组中,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师::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
生:不能。
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
师:请同学回顾本节所学的内容:(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课后对生活中的滑轮进行观察,看哪些滑轮在生活中应用的更加广泛。
附:板书设计
滑轮
定滑轮动滑轮
特点:不省力省力
可以改变力不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
滑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