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简介

合集下载

基于静水沉降法的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

基于静水沉降法的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

基于静水沉降法的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郭利成;吴佳斌;熊尚发;杨石岭【摘要】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在古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虽然常用的颗粒分选方法均基于斯托克斯定律,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试验装置和流程的细微差别会导致不同的分选效果,甚至影响后续理化分析和科学结论.因此,建立一套可靠的分选流程对于颗粒分选至关重要.目前,筛析法和沉降法的组合是被普遍接受的分选流程,前者针对粗颗粒组分,发展较为成熟,后者针对细颗粒组分,在试验器材、试验流程和结果检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对此,从静水沉降法原理入手,选择乙酸来去除碳酸盐组分,利用机械震荡法加速化学反应,采用U型头虹吸管减少底部粗颗粒上涌带来的分选误差,从而建立了一套可靠的基于静水沉降法的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结果检验显示,分选出的颗粒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且至少70%的颗粒能够准确地被分选.建立的完整有效的分选流程较传统流程可以更高效地分选出土壤黏粒和粉砂级颗粒(粒径小于64μm),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的基础.【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6(038)005【总页数】6页(P694-699)【关键词】沉积物颗粒;静水沉降法;U型头虹吸管;黏粒;粉砂;对数正态分布;分选流程;古环境【作者】郭利成;吴佳斌;熊尚发;杨石岭【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1粒度是指矿物或碎屑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岩石的类型和性质,可以有效指示沉积环境或沉积相。

因此,粒度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时空尺度的古环境、古气候重建工作[1-3]。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发展规划纲要(送审稿)一、实验室科学定位实验室将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探索和解决地球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为目标,立足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地球表层系统中重大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为研究重点,在多时空尺度上探索地球环境与生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和演变规律。

在这一总体框架下,聚焦地球发展关键时期的生物事件与环境事件,认识其规律、探索其机理。

重塑地球发展历程,为研究当代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演变,探索环境修复和生物危机的缓解,提供对比史实、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支撑。

鉴于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重大生物和环境事件及其过程所跨越的时间尺度不同,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包括:在长时间尺度(106~104年)上,以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生物和环境事件为主要对象,研究“关键地质时期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在中时间尺度(104~102年)上,以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事件为主要对象,研究“新生代以来气候环境事件的生态响应”;在短时间尺度(102~100年)上,以工业革命以来生物和环境事件为主要对象,研究“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环境地质过程”。

科学主攻重点是,在多时空尺度上围绕地球生物学的科学核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生物对环境的作用方面重点突破微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在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方面重点关注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探索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为集中实验室优势力量,体现实验室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特色,实验室科学研究将设置“优先”、“重点”和“培育”三个层次的研究主题。

其中“优先”和“重点”研究主题是本实验室近期和中期建设和发展的主流,在实验室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等方面重点支持。

“优先研究主题”是指有好的科学积累、强的学术队伍和平台条件支撑的研究内容,并能够在2-3年内产出高层次的代表性科研成果;“重点研究主题”是指有较好科学积累、较强的学术队伍和平台条件支撑的研究内容,能够在3-5年内产出高层次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培育研究主题”是指与实验室科学发展方向一致或密切相关,近期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但富有发展潜力的科学主题,有望在经历5-10年的研究之后,能够达到“重点研究主题”层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由原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两所整合而成。

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先生曾任原地质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曾任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学术机构。

研究所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1999年以来,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研究、环境与灾害研究、矿产资源研究的三足鼎立式研究格局。

研究所共设以下九个研究室: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室、青藏高原研究室、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空间电磁环境研究室、工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室、油气资源研究室、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水资源与地壳流体研究室;研究所同时有岩石圈构造演化、矿产资源、工程地质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另外在地球磁场与地球外核动力学、干旱区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俯冲碰撞造山的岩石学过程等研究方向上建成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代表性的奖项是著名第四季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获得的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研究所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共有17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0人。

另外,研究所共有支撑系统固定人员26人,固定管理人员19人。

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在读博士生292人,硕士生95人,在站博士后50人。

研究所拥有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大型观测和测试分析仪器,主要包括: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系统、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地磁与电离层观测台链、古环境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处理计算系统,为地球科学测试、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孟元库;汪新文;陈杰【摘要】对采自太行山西侧的沁水盆地沁参1井及邻区12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太行山东侧石家庄-邢台地区9个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在新生代的抬升是不均衡的,前新生代的剥蚀夷平-准平原化后,古近纪初经历了隆升,再到古近纪末的剥蚀夷平,最后到新近纪的快速隆升。

现今太行山的主体是新近纪以来隆升的,即23~18 Ma以来,其中快速隆升期为上新世以来,隆升幅度为4000 m,隆升的平均速率为0.18 mm/a。

新近纪以来太行山的隆起主要来自于3个因素:①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力;②热冷却;③构造负荷综合作用。

新生代太行山的抬升与其周缘盆地和山脉的演化存在着对应关系,为一个区域性事件。

%Apatite fission track rmochronolgy analysis from 12 samples in Well Qincan 1 of Qinshui basin,com-bined with the apatite -zircon fission track analysis from 9 samples of Shijiazhuang Xingtai,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lifting of Taihang Mountains was unbalanced.Moreover,Taihang Mountains experienced pre-Cenozo-ic denudation-peneplaned process to uplift-erosion of the Paleogene,till the rapid uplifting of the Neogene. Since 23-18 Ma,Taihang Mountains main body formed.The rapid uplifting occurred in Taihang Mountains during the Pliocene,about 4 000 m uplifting and the average rate of uplifting 0.18mm/a.The Neogene uplif-ting of Taihang Mountains was attributed to three factors:① the remote effect of the Eurasian plate collision;② the geothermal cooling;③ the structural loads.The Cenozoic uplifting eventsare corresponding wit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adjacent basins and mountains,a regional uplifting event in North China.【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14页(P15-28)【关键词】裂变径迹;新生代;隆升速率;沁水盆地;太行山【作者】孟元库;汪新文;陈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1;P597.3太行山的隆起是华北地区新生代以来非常重要的地质构造事件,它的隆起与中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以及矿产资源分布息息相关。

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1.1实验室简介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其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

实验室以黄土等多种地质载体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目标确立为:在长时间尺度上,探索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变化规律,研究东亚季风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及全球变化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在短时间尺度上,通过100年、10年和1年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的研究,探索其变化特点及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重建近代东亚季风环境,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干湿变化历史;查明亚洲内陆粉尘的源区、传输和沉积规律及其对区域和全球的影响;恢复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背景图像,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金章东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周卫健院士。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

主要学术带头有安芷生院士、周卫健院士、刘禹研究员、刘晓东研究员、曹军骥研究员、刘卫国研究员等。

多年来,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吸引并凝聚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形成了事实上的三个研究群体:一是以高水平科学家为核心,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为主力的固定人员队伍;二是以国家重大项目牵引,联合国内多所科研院校学者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研究的研究群体;三是以“中国黄土与第四纪变化”作为影响全球变化要素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吸引国外著名科学家而形成的国际合作研究群体。

实验室历来重视科研能力建设,围绕环境变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这条主线,建成了在年代学测试、理化指标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的分析测试系统。

实验室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积极向国内外用户开放,起到了支撑创新、服务发展的作用。

实验室高度重视原创成果产出,先后在Nature、Science、PNAS以及Nature子刊等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实验室简介环境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环境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环境科学实验室实验室简介—环境科学实验室实验室简介环境科学实验室是一个专注于环境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创新实验室。

本实验室致力于培养环境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实验室中,我们将通过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深入探索环境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为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做出贡献。

实验室环境环境科学实验室位于大学校园中心位置,占地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

实验室内部设备齐全,工作区域宽敞明亮。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空气循环系统,确保实验室内的空气流通和清洁。

实验室在保证研究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

实验设备环境科学实验室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

其中包括高分辨率质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除了标准的实验设备外,我们还拥有一些自主研发的特殊设备,用于应对一些独特的环境问题。

研究领域环境科学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

我们的研究人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精确测量和分析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并研究它们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规律。

我们还研究各种环境治理技术,以解决环境问题和提高环境质量。

科研成果环境科学实验室致力于产生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我们的研究人员在相关领域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项目的资助。

实验室也与行业和政府部门合作,为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学术交流与合作环境科学实验室鼓励学术交流和合作。

我们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

我们还鼓励实验室内的研究人员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讲座,增强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合作。

实验室培养与实践环境科学实验室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熟悉各类实验设备和操作技术。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环境调查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工作室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工作室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工作室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地质》
【年(卷),期】2022(17)1
【摘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工作室,是以北京市生态地质研究所(原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彭新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领军人,在地质资源勘查及地质工程新技术领域开展应用研究。

工作室始终坚持以创新型人才为本,以工作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纽带,以专业创新为主题,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技能培训、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活动。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新形势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改革探索——以河北工程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例
2.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第1号通知)
3.办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为水工环地质事业创新发展助力-- 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50周年学术论坛上的讲话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钟自然
4.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
5.地学类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室简介地质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地质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地质实验室实验室简介地质实验室本文将对地质实验室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实验室设备、实验室研究方向、实验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地质实验室是一个专注于地质研究与实验的科研机构,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秀的研究团队。

一、实验室设备地质实验室配备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并不断更新和完善。

其中包括高性能显微镜、全自动岩石薄片切割机、岩石力学测试仪器、地球化学分析仪器等。

这些设备能够满足各种地质研究和实验的需求,并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地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广泛,包括岩石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地质力学等多个领域。

实验室的研究团队由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组成,他们致力于解决地质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地质领域的诸多方面,为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实验室成果地质实验室拥有丰富的实验室成果,并积极运用这些成果推动地质学的发展。

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关注。

此外,实验室还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为地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四、合作交流地质实验室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实验室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访并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派遣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赴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合作项目。

这些合作交流活动不仅扩大了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还促进了学术界的合作与发展。

五、未来展望地质实验室将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地质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实验室将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提升科研能力和实验水平,不断推动地质学的发展。

同时,实验室将继续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地质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地质学的繁荣与进步。

总结本文对地质实验室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从实验室设备、研究方向、成果和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简介
(1)总体定位
从东亚大陆环境演变入手,向全球拓展,迎接“圈层动力过程整合时代”的到来,为地球科学下一个新理论做好科学储备;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造就一支国际高水平的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队伍。

(2)研究方向
以我国及其邻区的代表性新生代陆相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学、地层学、地貌学、地球化学、古生态学、古气候学、地质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亚洲新生代地质环境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关联以及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季风-干旱系统形成演化、构造变动与环境效应、古生态与环境考古、地质环境过程模拟。

1)季风-干旱系统形成演化
通过风尘沉积、河湖相沉积、沙丘沉积、湖泊沉积、洞穴碳酸盐沉积、树轮的多学科研究,重建不同时间尺度新生代气候-环境演化序列,阐明季风-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揭示环境系统阶段性分异及其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率的调制作用,探讨季风-干旱系统形成演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2)构造变动与环境效应
通过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副特提斯海地区新生代岩石和沉积的多学科研究,分析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期次,研究青藏高原火山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与深部碳循环之间的联系,剖析构造变动引起的风化剥蚀过程和机理,探讨气候、环境事件与高原/山地隆升、海陆分布变化之间的关联,揭示岩石圈变动影响地球表层环境演化的动力过程。

3)古生态与环境考古
将传统古生物学方法和生物标志物等手段相结合,建立不同环境单元生物演替序列,揭示亚洲地区草原植被出现和扩张等重大生态事件的发生时间和过程,探讨重大气候-环境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

建立农作物及其亲缘野生植物的鉴定标准,对重要古文化遗迹开展农业起源和古环境研究,揭示农业起源、传播及其与环境关系。

4)地质环境过程模拟
开展地质环境变化的物理动力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通过现代过程观测,建立地球化学、生物学、沉积学指标与现代环境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基于多指标地质-生物记录(耦合同位素和叶腊正构烷烃)和数值模拟,实现新生代主要增温事件气候要素的定量化重建,剖析古增温与碳循环耦合的过程与机制,探讨全新世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主任:郭正堂
副主任:杨石岭郝青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