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黄志华)
《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 版)》摘要

《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 版)》摘要人体肠道体肠道内栖息着约1000种以上的细菌,总数为10万亿~100万亿。
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对宿主的健康与营养起着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
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可以分为三度:(1)一度失衡,也称潜伏型微生态失衡,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去除病因后可自然恢复。
(2)二度失衡,又称为局限微生态失衡,不可逆,在临床上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
(3)三度失衡,也称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临床表现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射线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
近年来,微生态调节剂在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各种疾病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目前国内外较为一致的意见是把微生态调节剂分成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三部分。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研究指出:某些微生态调节剂可以减轻或消除根除H .pylori治疗导致的的副作用。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代谢性疾病非酒精性肝病(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脂肪性肝硬化。
国内研究也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服用益生菌Lepicol 6个月,血清AST水平和肝内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3 肝硬化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因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酗酒等,药物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病也可以进展到肝硬化。
根据目前的研究,微生态制剂可在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
4 肝衰竭肝移植肝衰竭是最严重的肝病类型。
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改善内毒素血症,有望在预防及延缓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疾病进展中起辅助治疗作用,以期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
微生态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黄灿

广泛。 2. 1 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人体胃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及其分布, 导致菌群失调,当肠道内的球 / 杆菌比例失调时,就会引起以腹 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尤其是现今抗生素滥用的时代,预防抗生 素相关性腹泻就显得尤其重要。使用微生态制剂是目前预防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方法之一,马春英、姚晶晶[4]对酪酸梭菌 活菌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将 101 例 肺炎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 53 例患者给予抗菌药以及对 症治疗,预防组 48 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酪酸梭菌活菌,观察 两组患者出现腹泻情况、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及伴随症状发 生情况。结果预防组患儿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 为 12. 5% 、39. 6% ,P < 0. 05) ,且腹泻发生时间明显晚于对照 组,伴随症状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微生态制剂在预 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显著。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微 生态制剂可降低 抗 生 素 相 关 性 腹 泻 的 发 生 率[4],但 仍 需 大 样 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5]。 2. 2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微生态制剂逐渐成为治疗肠道疾病的热门选择。
那么,什么是微生态制剂?它如何在肠道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本文将详细探讨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微生态制剂,俗称“益生菌”,是指人体内存在的或外源性接种的微生物,作用于肠道分解食物、抑制病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功能等。
目前,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肠道炎症、肠道感染、过敏性疾病等,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微生态制剂的分类微生态制剂主要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及化学合成制品。
益生菌是指可以在人体内维持生长、增殖且能带来明显健康益处的活细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益生元是指不能被人体胃肠道吸收而在结肠内发酵的可溶性纤维素,如低聚果糖、菊粉等。
化学合成制品是指利用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的微生态制剂,如摩西芬等。
三、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治疗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类较为常见的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微生态制剂被认为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有效手段。
其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可以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益生元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减轻肠道炎症而发挥作用。
2. 改善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失衡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如乳糖不耐受、细菌性感染等。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有害菌的生长,改善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3. 预防和治疗腹泻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通常由肠道感染、食物中毒等原因所致。
微生态制剂被广泛应用于腹泻的治疗中,其中乳酸菌是最为常见的微生态制剂之一。
研究表明,乳酸菌可以在肠道内形成酸性环境,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从而减轻腹泻症状。
4. 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指因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的疾病,如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等。
微生态制剂可以通过增强肠道免疫力、调节免疫反应、缓解炎症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
微生态制剂在几种不同类型腹泻中的临床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几种不同类型腹泻中的临床应用对于腹泻患者,临床上经常经验性地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而《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指出,70%的腹泻患者属于中度感染性腹泻或非感染性腹泻,不需使用抗生素。
腹泻抗生素使用指征仅包括:痢疾、霍乱、老人和婴儿的沙门菌肠炎、其他的重症细菌性腹泻以及一些例如艾滋病、肝硬化等原有严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特殊人群。
目前逐渐兴起的微生态制剂可以通过与致病菌竞争肠道内膜定植点;代谢产物有机酸酸化肠道;刺激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增生、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增加IgA等途径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而改善患者腹泻症状。
本文就微生态制剂在几种不同类型腹泻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随着目前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被破坏,球菌和杆菌的比例失调(大于1),通过口服微生态制剂补充肠道有益菌进行干预是防治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项随机、多中心空白对照的临床研究,研究培菲康(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三联活菌)预防和治疗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疗效,随机选择小儿无腹泻肺炎患者296例(试验组150例、对照组146例),试验组使用静脉途径抗生素和口服培菲康1g tid,对照组仅使用静脉抗生素。
记录第1、3、5、7 d时腹泻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结果应用培菲康对小儿肺炎进行预防性干预的试验组在第3、5、7 d腹泻的发生率以及重症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应用培菲康治疗肺炎继发腹泻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2.8%(显效率41.0%+有效率51.8%),明显高于对照组。
此项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可作为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预防和治疗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有效手段。
另一项观察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应用培菲康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预防性干预。
试验组64例采用抑酸剂、黏膜保护剂、联合两种抗生素以及培菲康,对照组64例仅采用四联疗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疗程结束后,两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96.88%和92.19%,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试验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分别为4.69%和18.75%,两组有明显差异(P <0.05)。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李世荣
人体微生态系统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500余种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只
有10万亿个) 重量约1271克,相当于肝脏的重量
10
(78
肠道菌群分布
104~106/ml 乳酸杆菌 lactobacillus G+球菌 G+enterococc us
103/ml 幽门螺杆菌
1012/g 乳酸杆菌, 歧杆菌,消 性链球菌, 菌属等
肠道菌群
从出生之后不久,就有各式各样的细菌栖息在我们的 肠中。 如果将一个人的肠内细菌排成一列,其长度约可绕行 地球2周多。
微生态学的重大发现
Döderlein(Albert Döderlein 1890) 发现 健康阴道主要为一种大的革兰阳性杆菌所 寄居。这种菌的减少,代之以革兰阴性杆 菌及其他菌的增加,则是患阴道病的征兆。 奠定了阴道微生态学的基础。
统计单位:中国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
n =79
美常安治疗IBS总有效率
总有效率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大便性状 大便次数 大便急迫程度
77.20%
治疗第1周
腹痛程度 腹痛频度 腹胀程度 腹胀频度
84.80%
治疗第2周
总有效率
有效率
美常安IBS患者疗效自我评价
微生态制剂生产要求
科研阶段: •菌株筛选——通过胃肠道耐酸耐胆盐的能力
定植能力,繁殖能力 对温度的耐受性 生产阶段: • 质量保证—— 菌株稳定 • 数量保证—— 活菌数量(避免生产流通中温 度/湿度/氧气对活菌的破坏)
活菌微生态制剂应具备条件:
体外
体内
不同微生态制剂对鲤鱼促生长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不同微生态制剂对鲤鱼促生长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张锦华1倪学勤2何后军1潘康成2邬向东1朱芝秀1 (1江西农业大学动科院,江西南昌,330045;2四川农业大学动科院,四川雅安,625014)本试验应用四种不同的微生态制剂饲养鲤鱼,测定其日增重、饵料系数和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结果表明:添加微生态制剂组日增重和饵料系数明显优于对照组,鲤鱼肠道内容物中乳酸菌的数量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各试验组之间,混合菌组作用效果优于其它单菌组,但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鲤鱼微生态制剂日增重大肠杆菌乳酸杆菌鱼类养殖发展相当快,随之而来的鱼病问题也日益突出。
鱼药(抗生素)虽然能够控制一些疾病,但是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或滥用,鱼类抗药性和耐药性越来越明显,导致用药量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差,甚至于无效果。
虽然对某些特定的鱼病已开发研制出疫苗,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由于在幼苗时期,鱼虾并不具备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因此特别对此阶段的鱼病防治仍没有很好的对策。
微生态制剂有效控制病害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有关鱼用微生态制剂的报导日益增多[1,2,3]。
本试验采用不同的微生态制剂饲喂鲤鱼后对其日增重、饵料系数和肠道内容物中的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微生态制剂对促进鲤鱼生长、抑制肠道大肠杆菌生长和促进乳酸杆菌的定植方面的作用。
1材料和方法1.1鲤鱼苗:购自雅安市鱼种场(6~7g/尾)。
1.2试验分组随机分成五组(每组分三个缸),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组为基础日粮+液态光合细菌(液态光合菌每周加一次,量为5mL);Ⅲ组为基础日粮+0.1%固态光合细菌;Ⅳ组为基础日粮+0.1%芽孢杆菌;Ⅴ组为基础日粮+0.1%芽孢杆菌和0.1%光合细菌的混合剂。
将鱼饲养于40cm×50cm×70cm 玻璃缸中,每缸13尾1.3试验结束后称重,计算日增重和饵料系数1.4 肠道菌数的测定试验结束后,从每缸中随机取3尾鱼(每组共9个样品),将鱼体表面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从肛门处剪开,然后向上朝前剪成弧形,掀开游离腹壁展现肠道,无菌采取后肠内容物0.1-0.5g放入预先称重并装有玻璃球的无菌三角瓶内,再准确称出内容物的重量,按1:10加入无菌生理盐水(加有0.1%琼脂),充分混匀10min(250r/min),制得10倍稀释液。
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1
例丘症状Hp感染者随机应用克拉霉索潜硝唑、雷贝拉唑治疗
1周及乳酸杆菌或安慰荆治疗2周,并随访3I吉j,结果乳酸杆葡 可明显减轻疆揭、恶心、味觉障碍等外良反应9。
2.1.4肠易澈综含症(I匿)【Bs可“便秘为主或以腹泻为主
或两者症状兼而有之.有推j苴.“3种类型的比例分别为28%、 29%和33“,其中58蹦的女性的主要症状为腹泻,50%~60%存 在菌群失调。国内余颍聪等“一对[BS患者肠道微生态进行对照 研究发现双蛙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多.肠遭定 植抗力明显下降。用随机双盲方法观察m1倒IBS患者.分成2 组.治疗组2n例服用乳杆菌制剂,对照组20例口服安慰剂,连 续4周,结果治疗组20例腹痛消失,6倒便秘正常化,95蹦的患 者症状改善.而安慰剂组仅有l【例腹痛消失”o。
2.1
¨~S
geneticjAⅢM“kMrthc
salivanus Guandalh_li
Van Nnderen
1)Thornlo丁_GM.et
a【Ck㈣za r…f
8
the
producti∞dABPll
anoveltmctefi-
Ⅲ。1”prod,,ced by 1he pmbiotic bactedⅢn
1()r18_6358(2【l【)5)0争1 184 02
Recent Development of
Microecologiao Modulator
Used in the Digestive Disease
近20多年来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已广 泛应用干临床借以调整人体特别是肠道微生态失调,保持菌群 平衡,促进内环境的稳定,提高宿主的健康状态,对消化系统许 多疾病的防治起到定的作用。 1肠道微生物与微生态制剂 1.1肠道微生态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包容80蹦以上 寄生于人体的微生物.这些微牛物可分为有害茁群和有益菌群 两类。正常时肠道芮群傣持生态平衡并发挥其有益于阢体序奇作 用。在患病、年老体弱等情况下.正常的菌群结构、种类和数量 发生变化而出现微生态失调导致疾病发生。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索或久j}}j类固醇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亦可引起医源性肠道菌群
胃肠道微生态及微生态制剂在治疗胃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胃肠道微生态及微生态制剂在治疗胃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在胃肠道疾病患者中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入院的76例胃肠道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培菲康联合曲美布汀治疗,用单纯应用曲美布汀治疗形成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3.68%),P=0.033,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培菲康等微生态制剂对于相关胃肠道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肠道微生态;微生态制剂;胃肠道疾病;临床疗效[abstract] objective:application of probiotics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isease treatment,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Methods:randomly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 admitted 76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ise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digital method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t random.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give Mr Fei kang joint trimebutine treatment,treatment with simple application of trimebutine formed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efficacy.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92.11%)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treatment(73.68%),P = 0.033,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Mr Mr Kang and other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related 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gastrointestinal tract microecological;Probiotics;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Clinical curative effect近年来,人们饮食习惯以及生活规律逐渐发生改变,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加,胃肠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肠易激综合症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机体对肠道菌群耐受异常(炎症性肠病) (五)、肠道菌群与黄疸 (六)、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
(一)、肠道菌群失调症(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 定义:指定居于肠道的正常菌群在种类及数量上发生改变,超过正常
范围。
原因:
① 使用抗生素: 最常见的原因 ② 腹泻病:病毒、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腹泻 ③ 其他:胃肠道手术后、 长期患病、使用免疫抑制剂、胆汁淤积 、肝硬 化 、放疗及化疗药物 、长期禁食 、肠易激综合征等
现代生活方式 生命早期微生 物暴露减少(卫 生学说) 肠道菌群建立 异常(菌群学 说) 免疫应答改变
肠道菌群与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 黄志华
内容
一、肠道菌群基础 二、肠道菌群与疾病 三、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临床应用
(一)人体微生态学(Microecology)
• 人体有胃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皮肤和呼吸道 五大微生态系统 • 胃肠道微生态对人体最重要,研究最早、最多 • 肠道是体内细菌定植的主要场所,肠道定植的细菌 具有数量巨大、多样化、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构成了人体的肠道菌群(intestinal microflora)
12 10 8 6 4 2 0
胃 肠 肠 腔 指 肠 肠 回 口 空 盲 直 肠
类杆菌 优杆菌 消化球菌 双歧杆菌 链球菌 大肠杆菌 乳杆菌 韦荣球菌 产气夹膜梭菌
十
二
影响肠道菌群建立及其组成的因素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10, 21:149–156
腸内各种細菌随年齢変化
共生菌与益生菌的益处
⒈产生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生长;⒉增强紧密连接和肠屏障功 能;⒊启动树突状细胞和全身免疫系统;⒋参与未消化食物中 的微营养素的分解和消化,促进短链脂肪酸的合成;⒌合成维 生素K和B族维生素。
3、肠道菌群的营养及代谢功能
• 参与VitB1、VitB2、VitB6、VitB12、VitK、烟酸和叶酸等 维生素的合成 • 参与钙、镁和铁的吸收 • 参与蛋白质、肽和氨基酸的代谢,能利用肠道内氨作为 氮源,合成氨基酸 • 参与机体能量代谢,与肥胖和糖尿病有关 • 参与胆汁酸和胆固醇的代谢 • 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非消化性低聚 糖等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消化的食物成分,其分解后的主 要产物(短链脂肪酸)作为营养物质和能量物质被利用, 对肠黏膜上皮细胞发挥营养作用
内容
一、肠道菌群基础 二、肠道菌群与疾病 三、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临床应用
(一)、肠道菌群失调及其相关疾病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调与腹泻病 肠道菌群失调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IBS)
(二)、肠道菌群移位及其相关疾病 (三)、肠道菌群建立延迟相关疾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
人体肠道中含有约100万亿个细菌(1014),是人体体细胞的10倍 重量约1271余克,相当于肝脏的体积 可以培养的400余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有1000余种 99%以上是专性厌氧菌,其余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厌氧菌
肠道菌群的分布和构成
食管
没有自身微生物群 微生物来自食物和口腔
胃
104 CFU/g
肠道的微生物群对胃肠道屏障的作用机制 • 共生菌通过促进纤维素和营养物质的消 化,从而提供能量和物质。 • 调节上皮细胞功能,促进杯状细胞产生黏 液、潘氏细胞释放防御素和上皮细胞合成 紧密连接蛋白。 • 诱导和维持肠相关性淋巴样组织,阻止病 原在消化道内黏附繁殖。 • 刺激黏膜产生IgA,调节黏膜免疫系统。
但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损害机体的健康,完全依赖于机体完 整的肠道屏障功能。
• 肠道屏障功能的组成:
(1) 生物屏障: 肠道和肠蠕动 (3) 化学屏障: 胃酸、胆汁、胰蛋白酶、溶菌酶和肠液 (4) 免疫屏障: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 和sIgA (5) 肠-肝轴: 肝脏的免疫和清除作用
(三)、肠道菌群建立延迟相关疾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发病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 • 肠道屏障功能不成熟 • 病原菌侵袭 • 肠道缺血和再灌注障碍 • 喂养 近年研究证实: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定 植延迟或缺乏,潜在致病菌过度生长繁殖可能是其发病的 主要因素之一。
(三)、肠道菌群建立延迟相关疾病
Ⅲ度(重度):又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肠道中的优势菌群几乎
消失,只有少数菌种过度繁殖占绝对优势,如葡萄球菌、梭状芽胞杆 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白色念 珠菌等。临床表现为严重腹泻及肠功能紊乱,严重者可以引起全身侵 袭性感染。
(二)、肠道菌群移位及其相关疾病
• 肠道屏障功能: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及内毒素贮存库,
回肠
107-108 CFU/g
拟杆菌 梭状芽孢杆菌 肠杆菌 肠球菌 乳酸杆菌 韦荣球菌
(二)肠道菌群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阶段:从出生时肠道无菌到出现细菌
• 出生时:由于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处于无菌的环境中,肠道没 有细菌定植 • 出生以后:暴露于母亲的产道、皮肤、粪便及其周围有菌的 环境,生后48小时内粪便中出现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链 球菌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肠道定植细菌的时间及种类受 以下因素影响:
第三阶段:从添加辅食开始到断乳
• 随着添加辅食的增多,母乳和配方奶喂养婴儿的肠道菌群 的差别逐渐缩小和消失。随着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优杆菌 的增加,梭菌和链球菌也增多。
第四阶段:从断乳(大约1岁)到2-3岁
• 断乳以后开始,随着食物的多样化,肠道菌群的多样化也逐 渐增多,也越来越复杂,向成人型过渡 • 大约在2-3岁时形成以厌氧菌占绝对优势、需氧菌占劣势的 稳定菌群,维持至青年及中年
1、防御感染与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中的专性厌氧菌(原籍菌群 )具有对抗 外源性致病菌或肠道中潜在致病菌定植繁殖的能力,即定植 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CR),其机制: (1) 占位性保护效应: (2) 营养争夺: (3) 产生有机酸: (4) 产生抑菌物质: (5) 增加肠道粘蛋白的合成: (6) 抗感染免疫作用:
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期
• 出生至2-3岁是肠道菌群建立并达到平衡的关键时期,如果肠道菌群建 立延迟或长期紊乱,由此带来的肠道黏膜免疫和全身免疫反应异常,以 及代谢等异常,与过敏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感 染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终 身健康。
(三)胃肠道菌群的分布和构成
十二指肠
103-104 CFU/g
拟杆菌 白色念珠菌 乳酸杆菌 链球菌
白色念珠菌 幽门螺旋杆菌 乳酸杆菌 链球菌
空肠
105-107 CFU/g
结肠
1010-1011 CFU/g
拟杆菌 杆菌 双歧杆菌 梭状芽孢杆菌 肠球菌 真杆菌 梭形杆菌 消化链球菌 瘤胃球菌 链球菌
拟杆菌 白色念珠菌 乳酸杆菌 链球菌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barrier
Stephan C Bischoff. ‘Gut health’: a new objective in medicine? Bischoff BMC Med 2011,9(24). /1741-7015/9/24
检测:粪便定量培养法:
粪便直接涂片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荧光定量PCR等
肠道菌群失调症表现及分度
Ⅰ度(轻度):为潜伏型,只能从细菌定量上发现变化,临床上常无
不适或有轻微排便异常,在诱因去除后,可自然恢复。
Ⅱ度(中度):肠道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G+杆菌(绝大部分为厌氧菌)
减少,而G-杆菌增多,G+/G-及杆/球菌比例减少。 临床上表现为慢性 腹泻。在诱因去除后,菌群失调不能自然恢复,仍会持续相当长时 间,需要治疗才能纠正。
バクテロイデス ユウバクテリウム 嫌気性レンサ球菌
1兆個
糞 便 1 克 里 的 菌 数
100億個 1億個
双岐杆菌 大腸菌・腸球菌 乳酸桿菌
100万個
1万個
產氣莢膜梭菌
出生期
離乳期 幼児期
成年期
老年期 摘自光岡知足博士資料
(四)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 肠道菌群与宿主处于共生的状态,是进化的结果 • 宿主为肠道菌群提供其生命活动的场所,并且对肠道菌群不 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状态) • 肠道菌群对宿主发挥着必要的生理功能: ① 防御感染与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② 促进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并参与免疫应答调节 ③ 参与营养吸收及代谢 ④ 延缓衰老 ⑤ 抗肿瘤
肠道菌群对肠上皮细胞的作用
肠上皮细胞识别肠 道菌群后,释放淋巴细 胞生成素(TSLP)、 TGF-β和IL-10等, 直接影响 DC分泌前炎 症因子;菌群刺激信号 还可以促进1型调节性T 细胞(TR1)、 TH2 和TH3细胞,限制炎症 反应,维持肠道免疫稳 定。
nature reviews | immunology, 2008, volume 8,411-420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7;25:741–757.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 检测方法
(1) 尿乳果糖和甘露醇比值(L/M) (2) 血D-乳酸测定 (3) 血浆内毒素水平检测 (4) 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测定 (5) 血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检测 (6) 肠黏膜pH测定 (7) 血液细菌学检测
高危因素
肠道梗阻、炎症性肠病、胆道 梗阻、肝硬化、肠道外营养 创伤、烧伤、失血、休克、 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
严重肠道菌群失调
肠黏膜缺血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