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学
肌电图学

上升时间
定义:从起始正峰与随之而来的大的负峰的时间 间隔,即时滞(time lag)
检测意义:助于了解记录针尖与发放冲动的MU的 距离 。
正常值:小于500μs,最好在100-200μs之间 。
插入电位
2. 自发电位(终极活动)
如在终板区针尖刺激到肌肉的神经末稍, 将会出现低波幅终板噪声和高波幅终板棘 波(终板电位),两者不同时出现,也可 单独出现,此时患者可感到疼痛,此时轻 退针可消失,此为自然生理表现,但在失 神经支配的肌肉中明显增强。
终板电位
3.运动单位(motor unit MU)和运动单位电
时限
定义:是从电位偏离基线到恢复至基线的 一个时间过程。
检测意义:代表长度、传导速度以及膜兴 奋性不同的肌纤维同步化兴奋的程度 。
正常值:时限一般在5-15ms之间,因年龄 而不同,年龄越大时限越宽;不同的肌肉 也有明显的不同,如口轮匝肌时限较短而 胫前肌较宽 。
4.募集(recruitment)电位
再增加20%~30%的刺
刺激与记录:
激量。
负极和正极:刺激器正负极相隔2~3cm,负极置于神 经的远端引起神经去极化,而正极在近端引起超极化, 阻滞冲动的传播 。
刺激强度:以低强度刺激定位,加大刺激强度至超强, 诱发出最大肌肉动作电位。
记录电极:皮肤电极,G1置于肌腹运动点上,G2置于 肌腱上
分类:
正锐波样 纤颤波样的,后者开始先有一个小的正相电位
意义:
见于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副肌强直以及高血钾型周期性麻痹 肌强直放电不一定就伴有临床上的肌强直,也可以在多发性肌炎、Ⅱ型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一、肌电图:狭义的肌电图是指以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中,收集针电极附近一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以及在插入过程中观察其静息状态、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时募集状态。
广义的肌电图学,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刺激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1、正常肌电图(1)插入电活动:针电极在插入肌肉时,可机械地刺激或损伤肌纤维,而产生各种大小不同形态不同的短暂的电位,这就是插入电活动。
持续时间是几百毫秒,(如果针电极不活动,静息状态下,正常肌肉不会有活动表现为一条直线,称为电静息。
)(2)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肌肉轻度收缩状态下记录的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所兴奋的电位称运动单位电位(MUP).(3)波形多为2-3相,5相以上为多相。
多相波一般不超过15%,时限常在5-15ms之间;波幅多在100至数千微伏之间.每一块肌肉都有自己的正常值(波幅、时限、位相)(4)大力时募集状态:当肌肉大力量收缩时,许多运动单位很快的发放冲动,由于许多不同的运动单位同时兴奋,因此不能辨认各个单独的MUP。
2、异常肌电图(1)插入活动的异常:①插入活动的减少和延长.②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正锐波、束颤电位、肌强直样放电(复合性重复放电)、肌纤维颤搐③肌强直放电.(2)异常MUP①短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小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常见于肌肉疾病和神经肌肉传递性疾病。
②长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大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
这些MUP的波幅增高,时限的增宽,并伴有募集不良,常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如: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周围神经病变,或神经损伤后的再支配等。
③多相电位其数目增多,可见于肌病,也可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变.(3)异常募集形式募集形式决定于用力时发放的MU数量以及MU发放的频率,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时MU减少,病人客观上很用力,但MU也是减少型。
肌电图学PPT课件

1
• 肌电图系记录神经和肌肉的电 活动,借以判定神经和肌肉功 能状态。它可以帮助区别神经 源性疾病和肌源性疾病;在神 经源性疾病中,可区别脊髓前 角细胞病变或周围神经病变。
2
• 周围神经操作的检查中,可 以确定操作的程度,并可对 神经损伤后的再组和预后方 面进行判断,在神经根压迫 性疾病的诊断上亦有帮助。
19
•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差异较 大,故其诊断价值较小,若其幅 度大于6000uV时,称为波幅增 高巨大电位。长时间和高波幅的
电位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疾病和陈
旧性周围神经损伤,低波幅和短
时限电位则见于肌原性疾病及神 经再生早期。
20
• 多相电位增加:多相电位的数量超 过12%
• 复合电位:位相繁多呈簇的多相电 位,多见于周围神经损伤。
27
肌电图的检测项目
28
F波
• 概念:周围神经接受超强刺 激后,神经冲动逆行沿近端 运动纤维向脊髓传导,兴奋 前角细胞后返回的电位
17
• (3)运动单位电位的改变 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处长或缩 短,波幅的增高或降低,多 相电位数量增加时,常提示 异常。
18
• 运动单位电位的时程,随不同年 龄不同肌肉而异,通常需要测定 20个以上运动单位电位计算出平 均值。为迅速作出比较,可粗略 的将时限大于12mS者称为运动 单位时限增宽;小于3mS者为运 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
11
• (2)自发性电位 正常肌肉 在静息时无自发性电位,在神 经肌肉病变时见下列几种自发 性电位:
12
• ① 纤颤电位 肌肉放松时出现 的短时限,低电压自发电位, 称纤颤电位。时限为0.5-4mS, 大部分在2mS以下;波幅为50 -500uV,大部分小于300uV; 波形呈单相或双相,起始相为 正相;
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基础知识

?
导
H反射
检
测
F波
Blink反射
重复电刺激试验 特殊肌电图
运动终板功能
单纤维肌电图 巨肌电图
小结
肌源性、神经源性损害 肌电图表现对照简表
插 入
纤 颤
正 相
束颤
时限
N + + + +/- ↑
M ― ++ ―
↓
MG ― ― ― ―
―
MUP 波幅
↑ ↓ ―
位相 ↑ ↑↑ ―
大 用
M C
S C
H
F
RN
力VV
记录 Cz A1→Cz
喀喇声
图 形
Ⅰ、Ⅱ、Ⅲ、Ⅳ、Ⅴ波
主要观察Ⅰ、Ⅲ、Ⅴ波
刺 激 侧
掩蔽侧波形反映了脑干 听觉系统交叉通路的功能
掩 蔽 侧
5.6ms
神经发生源
A2
脉冲电流 A1
下丘脑(斜方体) 上橄榄核 耳蜗核
听神近脑段 听神经近蜗段
特 出波稳定、变异小、定位明确
点
临床应用价值大
反映:耳蜗→下丘脑(听辐射前)
小运动单位:利于做精细运动,如眼外肌运动神经元,只支配6-12根肌纤维。 大运动单位: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如四肢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支配数目可达2000根
肌纤维。
无髓纤维
m/s
自主节后 0.7-2.3 后根痛觉 0.7-2.0
薄髓纤维
Aδ 皮肤痛温觉
10-30
厚髓纤维 Aα 初级肌梭、支配梭外肌 70-120
Sd
顺向法
R
SNAP 波幅
CV
SNAP
波幅 整合
周围神经感觉纤维髓鞘 的功能状态
肌电图

多相电位
单纯相、混合相、干扰相
重收缩时肌电图
重收缩时肌电图波形的异常改变是运动单位电 位数量和放电频率的改变。 1、完全无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收缩时,不出 现任何运动单位电位,表示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见于严重的神经肌肉疾患、神经失用及癔症性 瘫痪。 2、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表现为单纯相或 少量运动单位电位出现。 3、病理干扰相:见于肌病患者。严重受累肌 肉。可无病理干扰相。
异常插入电位
(1)插入电位延长是肌肉去神经支配后肌膜 兴奋行异常增高的结果。出现强直样电位 与肌强直电位为插入电位延长改变。见于 神经源性疾病,也可见于多发性肌炎、皮 肌炎。 (2) 插入电位减弱消失,见于肌纤维严重萎 缩,被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所替代。
强直样电位与肌强直电位
1、强直样电位:针极插入后继发的一系列 高频电位。特点: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波幅和频率通常没有变化,扬声器上可听 到“咕咕” 样蛙鸣声。 2、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的一种特殊 形式,特点:波幅和频率递增递减,扬声 器上可听到俯冲轰炸机样特殊音响。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3、时程(D):从电位开始到回到基线的 时间,以毫秒表示。反映神经纤维兴奋的 同步性。D延长,提示神经纤维脱髓鞘传导 扩散可能性。 4、传导速度:单位时间内冲动传导的距离 (m/s),综合反映神经传导状态。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1、运动神经传导(MNCV)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s)=近端、远端刺激 点间的距离(mm)/两点间潜伏期差(ms)
2、感觉神经传导(SNCV)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刺激与记录点的 距离(mm)/潜伏期(ms)
肌电图

异常结果判断标准
(3)肌源性损害:针极肌电图检查时,MUP时限 缩短,小于正常同龄儿正常值20%以上,伴或 不伴自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重复频率刺激阳性,刺激频率为3 Hz时,第4 次刺激波幅较第1次刺激波幅降低超过10%。
界线性肌电图
(1)针极肌电图检查时,仅出现自发电位,无 MUP时限明显改变 (2)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②圆锥马尾病变: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复合重复 放电和运动单位丢失等神经源性损害的改变;
③括约肌发育不良的诊断和排除诊断及新生儿肛门 闭锁的术前评估等。
巨肌电图
巨肌电图(macroelectromyography,macro—EMG) 是在SFEMG的基础上改良的一项电诊断技术。与
同心圆针EMG不同的是可以记录整个(或运动单位 的大部分)运动单位的电活动。 主要用于运动单位的研究和检测,在各种神经肌肉 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均有价值。虽然macro— EMG技术是其他电生理手段不能完全取代的研究 和评估整个运动单位的客观手段,与FD等指标的结 合有助于鉴别肌源性损害和神经源性以及废用性 肌肉萎缩等。 因电极粗大引起的疼痛和耗时而影响该技术的推 广应用。
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和电压改变:时限的平均值 偏离正常值的20%为时限的缩短与延长。
意义: (1)时限延长,电压增高,见于脊髓前角细 胞病变和陈旧性周围神经损伤、卡压、小儿产 伤等。病变早期时限并不延长。 (2)时限缩短,电压减低,见于肌源性疾病。 (3)时限延长,电压减低,见于周围神经损 伤。
NCV的临床意义
(1)定性诊断:鉴别髓鞘和轴索损害。 (2)定位诊断:周围神经、神经丛、神经
根及前角细胞病变。节段NCV的测定可发 现部分传导阻滞,用于多灶运动神经病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 (3)病变的程度。 (4)协助周围神经疾病疗效观察及随访。
《医学肌电图学》课件

个性化治疗
普及推广
基于肌电图的个体化特征,未来将有望开 展个性化治疗和康复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随着人们对肌肉疾病的认知不断提高,肌 电图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06
案例分析
神经源性疾病的肌电图表现
神经根病变
肌电图可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波幅降低,肌肉无收缩反应等
异常表现。
脊髓病变
肌电图可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 消失,肌肉无收缩反应等异常表现 。
肌肉源性疾病的诊断
01
肌无力综合征
肌电图检查可以检测肌肉的电生 理活动,有助于诊断肌无力综合 征。
肌萎缩症
02
03
先天性肌肉疾病
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观察肌肉 的电生理特征,有助于诊断各种 肌萎缩症。
肌电图可以检测先天性肌肉疾病 的肌肉电生理特征,如先天性肌 营养不良症等。
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与预后评估
初步发展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肌电图学得 到了初步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肌电图学在医学、运动科 学、康复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02
肌电图的原理与技术
肌电图的原理
肌电图是通过记录肌肉活动的电信号 来反映神经肌肉功能的一种检测方法 。
采集到的肌电图信号需要进行预处理和后处理,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准确的解 读。
肌电图的解读与报告
解读肌电图时,需要分析肌电图的波 形、幅度、频率等特征,并与正常值 进行比较,以判断肌肉或神经的功能 状态。
报告肌电图结果时,需要详细描述检 测过程、结果解释、临床意义和建议 等信息,以便医生根据报告结果进行 诊断和治疗。
特点
《医学肌电图学》课件

《医学肌电图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绪论•肌肉与神经的解剖和生理•肌电图基础知识•上肢肌肉肌电图•下肢肌肉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与肌电图表现•肌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01绪论1医学肌电图学定义23医学肌电图学是一种研究神经肌肉系统电活动的医学学科。
它运用电生理学技术和方法,检测和评估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状态。
医学肌电图学对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03目前,医学肌电图学已经成为医学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医学肌电图学发展历程0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研究神经肌肉的电活动。
0220世纪中期,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肌电图学得到迅速发展。
医学肌电图学应用医学肌电图学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广泛应用。
同时,医学肌电图学在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肌肉萎缩、肌肉无力、肌肉疼痛等。
它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神经根病变、脊髓病变、脑干病变、大脑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医学肌电图学还用于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如腕管综合征、臂丛神经损伤等。
02肌肉与神经的解剖和生理肌肉由肌肉纤维和肌腱组成,肌肉纤维又分为快肌和慢肌两种,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
肌肉的组成肌肉的形态和结构根据其功能和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包括多裂肌、竖脊肌、腹肌等。
肌肉的形态和结构肌肉的主要功能是收缩和放松,通过神经支配进行运动。
肌肉的功能肌肉的解剖和生理神经的解剖和生理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分为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传导速度极快,同时会受到突触延搁的影响。
肌肉与神经的交互作用神经通过运动神经元支配肌肉纤维,引起肌肉收缩,实现运动。
神经支配与肌肉收缩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姿势的重要因素,通过调节肌肉收缩程度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升时间
定义:从起始正峰与随之而来的大的负峰的时间 间隔,即时滞(time lag) 间隔,即时滞(time lag) 检测意义:助于了解记录针尖与发放冲动的MU的 检测意义:助于了解记录针尖与发放冲动的MU的 距离 。 正常值:小于500µs,最好在100-200µs之间 正常值:小于500µs,最好在100-200µs之间 。
4.募集(recruitment)电位 .募集(recruitment)电位
定义:
募集是指当活动性MUP增加其发放频率时,启动另外 募集是指当活动性MUP增加其发放频率时,启动另外 的运动单位发放。 募集电位:肌肉进行大力收缩时引出的电位。
发放形式:
原来不活动的运动单位募集 已处于活动状态的运动单位其发放频率加快。
相位
相位数:电位从离开基线再回到基线的次 数再加一而得的 。 正常:正常MUP多为四或三相 正常:正常MUP多为四或三相 。 如果多于四相,称之为多相电位,这是同 步化欠佳或肌纤维脱失的表现。正常的肌 肉中多相电位应在5%-15%之间。 肉中多相电位应在5%-15%之间。
时限
定义:是从电位偏离基线到恢复至基线的 一个时间过程。 检测意义:代表长度、传导速度以及膜兴 奋性不同的肌纤维同步化兴奋的程度 。 正常值:时限一般在5 15ms之间,因年龄 正常值:时限一般在5-15ms之间,因年龄 而不同,年龄越大时限越宽;不同的肌肉 也有明显的不同,如口轮匝肌时限较短而 胫前肌较宽 。
表现: 表现:
正常:干扰相 周围神经病:单纯相、混合相。 周围神经病:单纯相、混合相。 肌源性肌病:病理干扰相。 肌源性肌病:病理干扰相。
单纯相 混合相
病理干扰相
不正常肌电图
插入电活动异常
插入电位减少或缺如:
肌纤维数量减少,如严重肌萎缩和肌肉纤维化 。 功能性的肌肉不能兴奋,如周期性麻痹发作期 。 技术性原因:如导线破裂,针极损坏、插入不够深以至针极 停留在皮下脂肪内 。
肌电图的检查步骤
肌肉静息状态: 肌肉静息状态: 1. 插入电位 2. 自发电位:包括终板电位和终板噪音 小力自主收缩状态: 小力自主收缩状态: 3. 运动单位电位 (motor unit potential, MUP ) 大力收缩状态: 4. 募集电位
1、 插入电位
定义:将记录针电极插入肌肉所引发的电 位变化。 位变化。 图形表现:暴发性, 图形表现:暴发性 , 成组出现的重复发放 的高频棘波,持续时间为几百毫秒。 的高频棘波,持续时间为几百毫秒。 特点:
束颤电位
肌纤维颤搐(myokymic discharges) 肌纤维颤搐(myokymic discharges)
表现:
复合的重复发放,在临床上可以看见皮肤下面的肌肉 蠕动。相同MU的冲动,是以0.1-10秒的间隔、规律性 蠕动。相同MU的冲动,是以0.1-10秒的间隔、规律性 的爆发发放,伴有2 10个棘波的发放、频率为30-40次 的爆发发放,伴有2-10个棘波的发放、频率为30-40次/ 秒。目前认为它是起源于脱髓鞘运动纤维的异位兴奋。
插入电位延长 :
肌肉易激惹 与失神经状态、肌强直或者肌炎相关联 肌膜不稳定 某些正常人也会在插入电位最后连续出现几次但不持续的正 锐波
插入电活动异常
插入性正锐波: 插入性正锐波:
表现: 表现:
在插入电位之后出现连贯的正锐波,与安静期出现的正锐波 频率相似. 频率相似. 有时可以持续几秒,甚至达几分钟。其频率在3 30次 有时可以持续几秒,甚至达几分钟。其频率在3-30次/秒之间。
意义:
见于一部分肌病 见于多种慢性失神经状态 最多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型、脊肌萎缩和 最多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型、脊肌萎缩和 Charcot-Marie-Tooth病 Charcot-Marie-Tooth病
狭义肌电图 神经传导 神经重复电刺激
肌电图仪示意图
肌电图学的临床价值
肌电图可看作是临床体格检查的延伸。通 过EMG可以了解到: EMG可以了解到:
肌肉病变是神经源性还是肌源性损害。 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根,丛,干,末稍)。 病变是活动性还是静息。 神经的再生能力。 提供肌强直及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终板电位
3.运动单位(motor unit MU)和运动单位电 3.运动单位(motor MU)和运动单位电 位 (motor unit potential MUP)。
运动单位(MU) 运动单位(MU):
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 所支配的几百条纤维所组成。
运动单位电位 (MUP):
不可见的肌肉抽动 可见的肌肉抽动 见于痛性痉挛 综合征
纤颤电位
表现:
时限范围 1-5ms,波幅20-200µV ,1-30次/秒(平均 5ms,波幅2030次 13次/秒)的频率规则发放 ,同心圆针极纪录一般是两 13次 相或三相,起始为正相。在扩音器中,可以听到如破 碎的声音,很清脆。
意义:
正常肌肉偶可出现,同一块肌肉上出现两处以上的纤 颤电位为病理性。 病理性:
肌强直放电
定义:
在自主收缩之后或者是在受到电或机械刺激之后肌肉的不自主强直收缩 。 可能与安静时肌膜的氯离子电导性减小有关 。
表现:
肌电图上出现一组在插入或者动针时激发的节律性电位发放并持续相当 长一段时间。有波幅和频率时大时小的变化,波幅可以在10µV-1mV之间 长一段时间。有波幅和频率时大时小的变化,波幅可以在10µV-1mV之间 变化,而频率最高处在50-100次 变化,而频率最高处在50-100次/秒之间变化。伴有典型的轰炸机俯冲的 声音或正在减速的摩托车发出的声音
分类:
正锐波样 纤颤波样的,后者开始先有一个小的正相电位
意义:
见于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副肌强直以及高血钾型周期性麻痹 肌强直放电不一定就伴有临床上的肌强直,也可以在多发性肌炎、Ⅱ型 肌强直放电不一定就伴有临床上的肌强直,也可以在多发性肌炎、Ⅱ 糖原累积病时出现
自发电位
包括:
纤颤电位 正锐波 束颤电位 复合性重复放电 肌蠕颤放电
一个运动神经元的单次发放冲动引起其轴索支配的全 一个运动神经元的单次发放冲动引起其轴索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的全部同步收缩其收缩时所记录到的波形。 部肌纤维的全部同步收缩其收缩时所记录到的波形。 是单个前角细胞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电位的总和。 检测参数:上升时间、波幅、时限、相位。应与正常 检测参数:上升时间、波幅、时限、相位。应与正常 人的同一块肌肉同一年龄组的数值作比较,得出结论。
肌电图学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神经内科 神经康复科
肌电图学的发展史
1850.Helmhotz:用机械的方法记录到肌肉反应,使研究运动 1850.Helmhotz:用机械的方法记录到肌肉反应,使研究运动 纤维的传导开始成为可能。 1909.Piper:使用了肌肉动作电位一词。 1909.Piper:使用了肌肉动作电位一词。 1928.Proebstec: 人类在肌肉失去神经支配时的自发电位。 1928.Proebstec: 人类在肌肉失去神经支配时的自发电位。 1948. 1948.Hodes: 神经传导技术。 20世纪后半叶. 20世纪后半叶. Eichier:在人身上用皮肤电极记录到在胫后神经上的神经电 Eichier:在人身上用皮肤电极记录到在胫后神经上的神经电 位; Dawson和Scott利用重复曝光照相方法、电子平均技术发 Dawson和Scott利用重复曝光照相方法、电子平均技术发 展了这种技术,使之能在临床上应用。 Dawson还使用了环状电极测定出纯感觉神经电位。 Dawson还使用了环状电极测定出纯感觉神经电位。
上升时间正常,MU产生尖锐、清脆的音响。 上升时间正常,MU产生尖锐、清脆的音响。 -----MU距针极 -----MU距针极 距离适合。 上升时间过长,声音变钝。 ------MU距针极较远,应调整针的位置。 ------MU距针极较远,应调整针的位置。
波幅
同一个MU在不同的记录 MUP的波幅大小仅仅位于针尖附近的少数 MUP的波幅大小仅仅位于针尖附近的少数 部位可有不同波幅的 肌纤维决定。MUP中的高电压棘波,是在 肌纤维决定。MUP中的高电压棘波,是在 MUP 针尖1mm半径范围内的、由不足20条肌纤 针尖1mm半径范围内的、由不足20条肌纤 维所产生 。 同心圆针极引出的MUP波幅波动于数百微 同心圆针极引出的MUP波幅波动于数百微 伏至几个毫伏之间,使用单极针时则要大 得多。 在MUP所有的参数中,时限是反映MU的最 MUP所有的参数中,时限是反映MU的最 可靠的最有用的参数。
意义:
面部肌肉、脑干胶质瘤和多发性硬化 也可见于慢性周围神经病,如格林也可见于慢性周围神经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 在过度换气后引起低血钙
肌纤维颤搐
复合性重复放电
表现:
电位波幅在50µV-1mV,时限为50-100ms,代表一组 电位波幅在50µV-1mV,时限为50-100ms,代表一组 肌纤维的同步放电,整个电位以一定的频率(5 100次 肌纤维的同步放电,整个电位以一定的频率(5-100次/ 秒)重复发放。多相而且复杂的电位形态重复发放中 保持一致。突然开始,也可以突然停止或者突然变形。 在扩音器中发出如同青蛙的噪声或持续的机关枪声响。 但是没有肌强直放电的波幅和频率的反复变化。
肌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
1.
2.
3.
4.
禁忌: 禁忌 : 有出血倾向者;易反复系统感染者 ‘ 肌电图检查6小时后血CPK可由升高, 肌电图检查6小时后血CPK可由升高,但在 48小时后恢复正常。因此,若检查血肌酶 48小时后恢复正常。因此, 谱应在肌电图测定之前进行。 谱应在肌电图测定之前进行。 EMG是一种有创检查,会引起患者不适, EMG是一种有创检查,会引起患者不适, 要求患者的配合。 要求患者的配合。 不要在同一部位进行肌肉活检。 不要在同一部位进行肌肉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