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安排》教案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对韵歌》优质教案【】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对韵歌》优质教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对韵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对韵歌》。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六个生字,学习书写三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熟读并背诵《对韵歌》,感受对子韵味。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六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 理解课文词语意思,熟读并背诵《对韵歌》。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语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生字,书写生字,理解词语,熟读背诵《对韵歌》。
难点:对韵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生字卡片。
学具:课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大自然美景,引导学生们观察,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什?它们给你什感觉?”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引出本课主题——《对韵歌》。
2. 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让学生们边读边圈出生字。
(2)教师领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讲解生字词意思,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
3.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们认读生字,并用生字造句。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一个对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们解对子特点。
5. 随堂练习出示几个对子,让学生们判断是否对仗工整,并进行修改。
6. 背诵课文引导学生们用优美语调背诵《对韵歌》,感受对子韵味。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对韵歌》2. 生字:山、水、云、鸟、花、虫3. 对子:山对水,云对鸟,花对虫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每个写五遍。
2. 背诵《对韵歌》。
3. 课后实践:找一找生活中对子,记录下来。
作业答案:1. 抄写生字略。
2. 背诵《对韵歌》略。
3. 示例: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通过本节课学习,发现学生们对对子兴趣较浓,但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们解对子起源,并尝试自己创作对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并熟读背诵《对韵歌》。
《学前教育学》教案(完整版

《学前教育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教育学》教材第五章“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详细内容涉及第三节“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培养”。
重点围绕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基本运算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培养幼儿数概念的基本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幼儿基本运算能力的发展规律,学会设计适合幼儿的运算活动。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重点:幼儿基本运算能力的发展规律及运算活动的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
学具:练习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幼儿进行数数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基本运算能力的发展规律。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播放教学视频,展示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讲解典型的幼儿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培养方法。
5.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设计适合幼儿的数学活动,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数概念形成过程2. 幼儿运算能力发展规律3. 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数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2)设计一个针对幼儿基本运算能力的数学活动。
2. 答案:(1)幼儿数概念形成过程:感知阶段、表象阶段、概念阶段。
教育方法:提供丰富的数学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思考,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国内外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精品教案设计通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精品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唐诗五首》。
具体包括:《登高》、《望岳》、《春望》、《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几首诗均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等所作,内容丰富,意境深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五首唐诗。
2. 分析诗歌主题、意境、手法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主题、意境、手法,理解诗人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代诗人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解唐诗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实践:让学生分享他们解唐诗或诗人故事。
2. 课文学习:(1)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美。
(2)逐句讲解,分析诗歌主题、意境、手法。
以《登高》为例,讲解诗中意象、意境,分析诗人情感。
(3)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诗主题、意境、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分析其主题、意境、手法,并讲解如何鉴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艺术特色,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唐诗五首和作者。
2. 在黑板上列出每首诗主题、意境、手法等关键信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唐诗五首。
(2)选取一首诗,写一篇300字左右鉴赏文章。
(3)查找其他唐代诗人作品,与唐诗五首进行对比分析。
2. 答案:(1)见教材。
(2)例文:《登高》是杜甫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诗人登高远望景象,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忧虑。
这首诗主题深刻,意境开阔,手法高超。
通过描绘秋天景象,诗人抒发自己内心忧愁。
这首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意象运用、情感抒发和结构严谨。
(3)见学生查找资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残疾儿童10至15课时语文送课上门精品教案(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1. 《古诗两首》:包括《春晓》和《静夜思》;2. 《寓言故事》:包括《狐假虎威》和《守株待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词和寓言故事寓意;2.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兴趣;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新能力;4. 增强学生对生活热爱,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韵律和寓意,寓言故事理解;2.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与感悟,表达能力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2.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2. 课文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词和寓言故事韵律美;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词和寓言故事寓意;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练习题,及时检验学生学习成果;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沟通能力;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两首:《春晓》、《静夜思》;2. 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守株待兔》;3.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理解寓意、表达能力培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春晓》和《静夜思》,并默写其中一句;(2)用自己话复述《狐假虎威》和《守株待兔》故事;(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个寓言故事理解。
2. 答案:(1)略;(2)略;(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诗词和寓言故事,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本教案实施,我相信残疾儿童在10至15课时内能够掌握所学内容,提高语文素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特别关注诗词和寓言故事教学。
这两部分内容不仅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而且对于培养残疾儿童审美情感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通过学习诗词、成语接龙和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成语的运用。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诗《静夜思》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诗词《静夜思》: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理解诗词意境,学习生字词。
(2)成语接龙《一心一意》:讲解成语含义,让学生用成语造句,进行课堂互动。
(3)看图说话《小兔乖乖》: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力,进行口语表达。
3. 随堂练习:根据课堂所学,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读、成语造句和看图说话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诗词《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成语接龙《一心一意》:一心一意 > 意气风发 > 发扬光大 > 大公无私3. 看图说话《小兔乖乖》: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词语描述图片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诗词《静夜思》,并抄写生字词。
(2)用成语“一心一意”造句。
(3)看图说话:《小兔乖乖》图片描述。
2. 答案:(1)诗词《静夜思》生字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低、思、故乡。
(2)示例:一心一意地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3)示例:小兔子乖乖地坐在草地上,吃着胡萝卜,看起来很开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诗词、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游戏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反思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生字、词语、句子,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句子理解和应用;写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阅读理解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教学挂图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展示图片等。
2.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讲解重点词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3. 课文学习: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6. 写作指导:结合课文,教授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①《鸟的天堂》中,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②《火烧云》中,火烧云的特点有哪些?③《爬山虎的脚》中,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3)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课外活动,如观察大自然、进行小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6. 板书设计的简洁明了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顺序,突出重点章节。
蒙氏教案(精选5篇

蒙氏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蒙台梭利教育理念,选取《蒙台梭利教学法》第3章至第7章的内容,详细涵盖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四个方面。
1. 感官教育:使用各种感官教具,培养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2. 语言教育:通过朗读、讲故事、字母游戏等形式,激发孩子对语言的兴趣,提高表达能力。
3. 数学教育:运用具体的数学教具,让孩子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4. 日常生活教育: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如穿衣、洗手、整理物品等。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感官、语言、数学和日常生活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
2. 教学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力和思考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感官教具:色板、触觉板、嗅觉瓶、听觉筒等。
2. 语言教具:字母拼图、字卡、故事书、录音机等。
3. 数学教具:数字棒、计数珠、算术板等。
4. 日常生活教具:穿衣架、系鞋带板、清洁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生活实例,引起孩子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教学领域,选取一个典型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孩子了解学习内容。
3. 随堂练习:让孩子运用教具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蒙台梭利教案(精选5篇)2. 内容:分四个板块,分别列出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的主要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用感官教具进行观察和描述,不少于5个例子。
b. 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并用字母拼图拼写出来。
c. 运用数学教具,完成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d. 记录一周内的日常生活,包括穿衣、洗手、整理物品等。
2. 答案:a. 观察和描述的例子:色板1、触觉板2、嗅觉瓶1、听觉筒1。
b. 故事及拼写:略。
《选择与安排》教案

《选择与安排》教案教学目标:一、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学习引用、列举典型的文史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三、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教学重点:一、学习引用、列举典型的文史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二、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文是一篇论述怎样在作文运思中,对材料进行选择与安排的文章。
虽是谈写作理论问题,但是读来并不像有的写作理论文章那样深奥难懂。
原因有三:其一是全文有一个明晰的思路,上下贯通。
这正是实践了本文中的一段话:“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
其二是作者广征博引,引用、列举大量典型的文史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这不但使自己的立论有了事实依据,基础坚实,而且容易把道理讲得明白,说服力强。
其三是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易于为读者接受,同时也使文章显得活泼,增强了可读性。
这三点其实也就是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时可以扣住以上三点,将教学分三大块进行,以落实教学要求。
首先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作者论述“选择与安排”问题的要点整理出来,在完成这项工作的同时,学生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其次要弄清作者引用、列举的文史资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
再次要将文章运用比喻的地方勾画出来,看看比喻中所含的是什么道理,并体会这样说道理的好处。
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论说对材料加以选择与安排,能给材料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他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实际上它强调的是“选择与安排”对于写文章的重要性。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
每个人写作的材料大致相同的,后人所想说的,前人大体都已想过说过,作者用一个倒装句强调,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新的生命的话,那么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与安排》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学习引用、列举典型的文史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三、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教学重点:
一、学习引用、列举典型的文史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二、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文是一篇论述怎样在作文运思中,对材料进行选择与安排的文章。
虽是谈写作理论问题,但是读来并不像有的写作理论文章那样深奥难懂。
原因有三:其一是全文有一个明晰的思路,上下贯通。
这正是实践了本文中的一段话:“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
其二是作者广征博引,引用、列举大量典型的文史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这不但使自己的立论有了事实依据,基础坚实,而且容易把道理讲得明白,说服力强。
其三是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易于为读者接受,同时也使文章显得活泼,增强了可读性。
这三点其实也就是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时可以扣住以上三点,将教学分三大块进行,以落实教学要求。
首先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作者论述“选择与安排”问题的要点整理出来,在完成这项工作的同时,学生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其次要弄清作者引用、列举的文史资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
再次要将文章运用比喻的地方勾画出来,看看比喻中所含的是什么道理,并体会这样说道理的好处。
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段),论说对材料加以选择与安排,能给材料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他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实际上它强调的是“选择与安排”对于写文章的重要性。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
每个人写作的材料大致相同的,后人所想说的,前人大体都已想过说过,作者用一个倒装句强调,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新的生命的话,那么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
作者用文学史上不同的大作家写过的守财奴形象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部分
(第二段),论说选择与安排的作用。
第2段引用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的“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来说明,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明确了选择与安排在写作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用“用兵”来比喻作文。
用兵不在多,而在精,比喻文章选用的每一个意思或字句都必须是精锐。
用摆阵势比喻文章的布局,说明要将选出的精锐(材料)按部就班,每一段都摆在最得力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论述了选择与安排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
(第3-8段),写如何进行选择与安排。
第一层次
(第3-4段),论述了写文章“不知选择”的通病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选择。
第3 段作者引用斯蒂芬生甩说文学是“剪裁的艺术”,说明选择必有排弃,有割爱的道理,指出“不知选择大半由于思想的懒惰和虚荣心所生的错觉”。
作者用大学生论文中存在的不分主次和雷同的通病证明了这一看法。
接着,作者用比喻、引用、类比等论证方法来说明如何选择。
文章再次用“用兵”作喻,用“用兵致胜的要决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来比喻写文章要进行选择,要有轻重之分。
后面引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拿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跟写文章进行类比,拿“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作喻,都说明了如何进行选择的道理。
第4段拿戏剧小说来说明选择的道理。
这一段用了不少的事例来进行论述。
作者用“劫生辰纲”“哈姆雷特”“严监生”“妙玉”等故事形象说明了如何选择的道理。
第二层次
(第5-8段),论述了好文章应讲究布局,及如何进行布局,也就是谈“安排”的问题。
第5段论述好的文章应有好的布局。
本段大量运用引用、比喻。
先引兵家的“常山蛇阵”的特点,再引亚里士多德《诗学》里关于戏剧结构的论述,点明两者相通之处,说明“一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
有生命的东西必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意即好的布局可以使文章获得生命。
随后,用兵家的阵形来比喻文章的布局,说明好的文章如同好的阵形,应该讲究布局。
第6-8段写如何进行布局。
第6段论述想懂得布局的决窍,就要分析完美的作品,同时习作时多费苦心衡量斟酌。
第7-8两段分别论述完美的作品在结构(布局)上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层次清楚。
关于这一点,作者用了“幼芽生发出根干枝叶”的比喻,说明文章上文的意思生发下文意思,上文有所生发,下文才有所承接,顺着意思的自然生发,文章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否则文章就会“不通”。
作者列举了章学诚在韩愈《送孟东野序》里挑出来的一个例子佐证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个条件是轻重分明。
关于这一点,作者用了“‘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有如照像投影的焦点……”作喻,说明主旨为重,其他为轻的观点。
然后写了在文章中显出轻重的两种办法,即“在层次上显出”和“在篇幅分量上显出”。
第四部分
(第9段),说明本文只谈了基本原理,而变化运用还要靠各人的巧思妙运。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准确与生动的特点。
准确性首先表现在作者选用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时,非常明确,没有模棱两可的现象。
这就保证了论述中判断的恰如其分,推理的合乎逻辑,从而使文章的内容符合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
例如,在说了“莎士比亚写过夏洛克以后,许多作家接着写过同样典型的守财奴……,也还是一样入情入理”后,作者分析道:“材料尽管大致相同,每个作家有他的不同的选择与安排,这就是说,有他的独到的艺术手腕,所以仍可以有他的特殊的艺术成就。
”由“大致相同”到“不同”构成了转折关系,由此带来了作家“独到的艺术手腕”,因此也就有了“特殊的艺术成就”。
这里面使用了明确的概念,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推出的结论也顺理成章。
其次,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对某些判断加了一些必要的限定。
例如,“在兴酣采烈时,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所想到的意思样样都好,尤其是费过苦心得来的,要把它一笔勾销,似未免可惜。
”这里,“往往”就在事情出现的频率上作出了限定。
“尤其”就在诸种情况中特别指向一种。
这些限定性词语的运用,使意思表达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作者大量引用文史资料和运用比喻等方法上,这使作者的行文形象生动,富于变化。
这一点在上面的逐段分析中已有涉及,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