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技术教案

合集下载

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供配电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传输和分配。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简单的供配电系统,识别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和组件;–能够计算供配电系统中的基本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故障排查、设备选型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电力知识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供配电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供配电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2.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3.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传输和分配;4.供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和组件,如变压器、开关设备、线路等;5.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计算方法,如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3.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参数,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供配电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参考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准备供配电系统实验所需的设备,如变压器、开关设备、线路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供配电技术教案

供配电技术教案

供配电技术教案教案一课题:供配电技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电力负荷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供配电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供配电系统的组成;电力负荷计算。

- 难点:不同类型负荷的特性及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供配电设备图片,如变压器、配电箱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供配电系统的概念。

- 探究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发相关资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总结出供配电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认为供配电系统包括哪些部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供配电系统一般包括电源、输电线路、变电所、配电线路和用电设备等。

”- 学习电力负荷计算:结合实例,讲解电力负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需要系数法、二项式法等。

然后给出一些具体的负荷数据,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练习。

- 教师讲解:“同学们,电力负荷是指用电设备或用电单位消耗电功率的大小。

计算电力负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选择供电设备和线路……”- 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 小组汇报与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解释计算过程。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和建议,共同探讨和完善。

- 小组代表发言:“我们组计算的结果是……我们是这样计算的……”- 其他小组提问:“我觉得你们这里计算好像不太对……”-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电力负荷计算在供配电设计中的重要性。

同时,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如新能源在供配电中的应用等,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供配电技术的基础,通过对供配电系统组成和电力负荷计算的学习,为后续的供配电设备选择、线路设计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一、课程名称:供配电技术二、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

它是一门基于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供配电系统中的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为载体,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职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供配电技术有关知识和技能。

电路分析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为本课程基础,和后续的供配电技术设计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一起构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后续的毕业综合实践做准备。

贯彻工学结合的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教学经验与专业工作过程特点,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的就业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准绳,以供配电技术涉及的专业知识学习领域为课程主线,以供配电系统中的高压监控、低压维护和线路巡视等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从学生的认知与技能特点出发,采用由易到难与设计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来展开教学;通过学习领域、知识点、技能点的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等情境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掌握供配电技术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实际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

四、课程目标经过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供配电技术项目训练,使得高等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了解供配电技术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正确使用供配电相关的资料手册和工程标准,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运行维护、安装检修及设计等工作技能,培养学生供配电系统用电安全意识及安全操作意识,为学生日后从事供配电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1.能够读懂和绘制供配电系统的电气原理图,掌握其中电气设备的性能和相关操作的技能;2.能够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负荷设计计算,具备高低压设备选型、导线截面计算及线材选取的能力;3.熟悉供配电系统过流、过压的保护知识,掌握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的能力;4.了解防雷和接地知识,能够设计和安装避雷针及接地装置的能力;5.具有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检修和试验能力;6.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结合,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供配电技术教学设计

供配电技术教学设计

供配电技术教学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配电系统、电力负载特性、配电系统基本结构和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具备基本的维护和规划能力。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掌握配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设计;•理解各类电力负载的特性并了解其对配电系统的影响;•具备配电系统的基本维护和规划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章:配电系统概述本章主要介绍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配电系统通路、配电系统隔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配电系统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配电变压器本章主要介绍配电变压器的结构、原理、型号和选型原则,并讲解变压器组合方式、接线方式和变压器故障处理等内容。

第三章:低压配电系统本章主要介绍低压配电系统的结构、列线方式、线路保护和开关设备等内容,并讲解配电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排除。

第四章:特殊负载及其处理本章主要介绍各类电力负载的特性,包括电动机、电磁炉、照明负载等,并针对不同负载特性介绍其处理方法。

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将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验授课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教学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学生还将参与到现场考察、课后作业、实验设计等环节中,以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分为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其中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和实验综合成绩分别占实验成绩的30%、30%、40%。

课程教材本课程的主要参考教材是《电力工程基础》、《变电所设计》、《高压配电自动化》等书目,并辅以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和电气专业期刊等资料。

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专业兴趣自行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实验设计本课程的实验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配电系统负载特征实验2.配电系统实验设计3.配电系统故障排查实验4.电动机启动与控制实验结束语供配电技术是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日后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

供配电技术大学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大学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大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供配电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和运行维护方法;–熟悉电力系统中常用的设备和设施及其参数选择;–掌握电力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电力系统的负荷分析和设计;–能够进行电力系统的短路计算和保护设计;–能够进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运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维护。

具体内容包括: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和运行维护方法;3.电力系统中常用的设备和设施及其参数选择;4.电力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5.电力系统的负荷分析和设计;6.电力系统的短路计算和保护设计;7.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运行维护。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供配电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维护方法;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供配电技术》作为主要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供配电技术实训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实训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实训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供配电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了解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供配电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备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供配电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增强对供配电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电力系统的负荷特性,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

2.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电力分配的基本原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3.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规划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法,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方法。

4.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技术,供配电系统的故障处理,供配电系统的优化。

5.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供配电技术,绿色供配电技术,高效供配电技术,安全供配电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法和维护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供配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校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

学校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

学校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学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路构成、电力传输和分配等。

2. 掌握供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及其功能,如变压器、断路器、保护装置等。

3. 了解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以及在学校供配电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阅读和分析学校供配电系统的电路图,并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计算。

2. 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仪器进行供配电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故障排除。

3. 能够针对学校供配电系统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校供配电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培养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術人才。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1. 学校供配电系统概述:介绍学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及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供配电系统概述- 内容列举:电路构成、电力传输与分配、学校供配电系统的特点。

2. 供配电设备及其功能:详细讲解变压器、断路器、保护装置等主要设备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 供配电设备- 内容列举:变压器、断路器、继电保护、配电设备。

3. 供配电系统设计及计算:学习如何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 教材章节:第三章 供配电系统设计- 内容列举:电路设计、设备选型、短路计算、负荷计算。

4. 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管理:了解学校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保养及故障排除。

- 教材章节:第四章 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管理- 内容列举:运行管理、维护保养、故障排除、安全操作。

5. 案例分析与实践:分析学校供配电系统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供配电技术学习教案理工大学

供配电技术学习教案理工大学

课程名称:供配电技术授课对象: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运行方式。

2. 掌握供配电系统的主要设备及其技术参数。

3. 熟悉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方法。

4.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供配电技术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2. 供配电设备的技术参数及选型。

3.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

教学难点:1. 供配电系统的高压、低压部分技术参数及选型。

2. 供配电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供配电技术的重要性,强调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 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二、基本概念与组成1. 供配电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2. 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所、配电线路、用户。

3. 供配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运行方式。

三、主要设备与技术参数1. 发电机:类型、原理、特点及应用。

2. 输电线路:类型、结构、材料、技术参数。

3. 变电所:类型、组成、功能、设备选型。

4. 配电线路:类型、结构、材料、技术参数。

5. 用户设备:类型、特点、技术参数。

四、供配电系统的设计1. 设计原则及要求。

2. 设计步骤及方法。

3. 设备选型及计算。

4. 设计图纸及说明。

五、供配电系统的施工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 施工过程及质量控制。

3. 施工安全及注意事项。

六、供配电系统的维护1. 运行管理及监控。

2. 故障诊断与处理。

3. 设备检修及保养。

七、案例分析1. 分析典型供配电系统故障案例。

2. 提出故障诊断与处理方案。

八、总结与复习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提问及回答问题的情况。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供配电技术》2. 辅助教材:《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保护》等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视频、论坛等教学时间安排:1. 导入:1课时2. 基本概念与组成:2课时3. 主要设备与技术参数:2课时4.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2课时5. 供配电系统的施工:2课时6. 供配电系统的维护:2课时7. 案例分析:2课时8. 总结与复习:1课时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第一学期学院(系、部)教研室(实验室) 电气工程课程名称供配电技术授课班级主讲教师职称使用教材供配电技术课程教案第1讲[课程类别] 理论课[授课题目]1.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知识1.2电力系统电压1.3电力系统中心点运行方式[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电力系统的组成,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和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2.掌握电网额定电压等级,掌握电网额定电压与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之间应当相互配合的关系;3.掌握电力系统的电压与电能质量;4.掌握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电力系统的电压和电能质量问题;2.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运行方式;难点:1. 电力系统的几种中性点运行方式的特点和应用;2. 电力质量指标;[教具和媒体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日常用电、工厂供电案例分析。

新授:一、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1.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发电、输电、变配电和用电的整体,见下图。

发电厂;电力网(变配电所、电力线路)、电能用户2. 供配电系统概况(1)具有高压配电所的工厂供电系统;(2)具有总降压变电所的工厂供电系统;(3)高压深入负荷中心的工厂供电系统;(4)只有一个变电所或配电所的工厂供电系统。

3. 工厂供电的要求和课程任务要求:安全、可靠、优质、经济。

二、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1. 供电质量的主要指标:频率、电压。

2. 额定电压的国家标准:GB 156-2007《标准电压》。

(1)电力线路的额定电压(2)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U N+5%-5%(3)发电机的额定电压 (4)电力变压器的额定电压3. 工厂供配电电压的选择 (1)工厂高压配电电压的选择。

工厂供电系统的高压配电电压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当地供电电源电压及工厂高压用电设备的电压、容量和数量等因素 (2)工厂低压配电电压的选择。

工厂低压配电电压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低压用电设备的电压。

一般采用220/380V ,其中线电压380V 接三相动力设备及380V 单相设备,而相电压220V 接220V 的照明灯具及其他220V 的单相设备。

三、供电电能质量1. 电压降与电压损失电压降即线路两端电压的相量差12U U U ⋅⋅⋅∆=-,而线路两端电压的幅值差ΔU =U 1-U 2称为电压损失,它近似等于电压降的水平分量。

电压损失常用它对额定电压U N 的百分比来表示,称为电压损失百分值。

其表达式为:12N%100%U U U U -∆=⨯2. 电压偏移及危害电力负荷的大小是变动的,当最大负荷时,电网内电压损失增大,使用电设备的端电压降低;反之则升高。

因此,用电设备的端电压是随电力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缓慢变化的、实际电压U 与额定电压之差称为电压偏移U δ,即N U U U δ=-。

0U δ>为正偏移,0U δ<为负偏移。

与电压损失一样,电压偏移一般也用它对额定电压的百分比来表示,称为电压偏移百分值。

其表达式为NN%100%U U U U δ-=⨯3. 电压调整措施(1)正确选择供电变压器的变比和电压分接头; (2)合理减少供配电系统的阻抗; (3)均衡安排三相负荷;(4)合理调整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 (5)采用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6)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

4. 其他电能质量 (1)电压波动和闪变供电系统中的电压有效值快速变化的现象叫做电压波动。

电压波动是由于负荷急剧变动,引起系统的电压损耗快速变化,从而使电气设备的端电压出现快速变化而产生的。

电压波动会影响电动机的正常启动,可以使同步电动机转子振动,使电子设备特别是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

电压波动对照明的影响最为明显,可使照明灯发生明显的闪烁,故称为“闪变”。

(2)谐波干扰高次谐波是指对周期性非正弦波形按傅立叶方法分解后所得到的频率为基波频率整数倍的所有高次分量,而基波频率就是50Hz 。

四、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1. 电力系统中性点的三种运行方式 (1)中性点不接地(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3)中性点直接接地2. 按接地保护的形式不同对低压配电系统进行分类:(1)TN 系统中的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均采取与公共的保护线(PE 线)或保护中性线(PEN 线)相连接的保护方式;(2)TT 系统中的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则采取经各自的PE 线直接接地的保护方式; (3)IT 系统的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阻抗(约1000Ω)接地,且通常不引出中性线,一般为三相三线制系统,其中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TT 系统一样,也是经各自的PE 线直接接地。

3. 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1)系统正常时电压电流的向量关系图:电B(2)系统单相接地时的电压电流向量关系图:I CI B' U(3)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系统作业:教材p14,习题1.1,1.2。

[教学反思]供配电技术课程教案第2讲[课程类别] 理论课[授课题目]2.1 电力负荷和负荷曲线2.2 计算负荷的确定[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负荷计算的意义;2.了解负荷曲线的概念,理解年最大负荷、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等负荷曲线相关参数的意义;3.理解计算负荷的定义,掌握设备容量的确定方法,掌握确定计算负荷的需用系数法,了解二项式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年最大负荷等负荷曲线参数的物理量意义;2. 计算负荷的需用系数法;难点:1. 年最大负荷等负荷曲线参数的物理量意义;[教具和媒体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对工厂计算负荷的目、意义和定义。

新授:一、电力负荷和负荷曲线1. 电力负荷电力负荷又称电力负载,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耗用电能的用电设备或用户,如说重要负荷、一般负荷、动力负荷、照明负荷等。

另一是指用电设备或用户耗用的功率或电流大小,如说轻负荷(轻载)、重负荷(重载)、空负荷(空载)、满负荷(满载)等。

工厂的电力负荷,根据其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的程度分为三级:(1)一级负荷(2)二级负荷(3)三级负荷2. 工厂用电设备的工作制工厂的用电设备,按其工作制分以下三类:(1)连续工作制(2)短时工作制(3)断续周期工作制断续周期工作制的设备,可用“负荷持续率”来表示其工作特征。

负荷持续率为一个工作周期内工作时间与工作周期的百分比值,用ε表示,即式中,T为工作周期;t为工作周期内的工作时间;t0为工作周期内的停歇时间。

断续周期工作制设备的额定容量PN,是对应于某一标称负荷持续率εN。

如果设备在εN下的容量为P N,则换算到实际ε下的设备容量Pe为3. 负荷曲线的概念负荷曲线是表征电力负荷随时间变动情况的一种图形,它绘在直角坐标纸上,纵坐标表示负荷(有功功率或无功功率),横坐标表示对应的时间(一般以小时为单位)。

负荷曲线按负荷对象分,有工厂的、车间的或某类设备的负荷曲线;按负荷性质分,有有功和无功负荷曲线;按所表示的负荷变动时间分,有年的、月的、日的或工作班的负荷曲线。

4. 与负荷曲线和负荷计算有关的物理量(1)年最大负荷和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年最大负荷:年最大负荷P max,就是全年中负荷最大的工作班内消耗电能最大的半小时的平均功率。

因此年最大负荷也称为半小时最大负荷P30。

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T max,是一个假想时间,在此时间内,电力负荷按年最大负荷P max(或P30)持续运行所消耗的电能,恰好等于该电力负荷全年实际消耗的电能,如图2-4所示。

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式中,W a为年实际消耗的电能量。

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是反映电力负荷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与工厂的生产班制有明显的关系。

例如一班制工厂,T max≈1800~3000h;两班制工厂,T max≈3500~4800h;三班制工厂,T max≈5000~7000h。

(2)平均负荷和负荷系数平均负荷(average load):平均负荷P av,就是电力负荷在一定时间t内平均消耗的功率,也就是电力负荷在该时间t内消耗的电能W t,除以时间t的值,即年平均负荷P av的说明如图2-5所示。

年平均负荷P av的横线与两坐标轴所包围的矩形截面恰等于年负荷曲线与两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W a,即年平均负荷P av为负荷系数(load coefficient):负荷系数又称负荷率,它是用电负荷的平均负荷P av 与其最大负荷P max的比值,即对负荷曲线来说,负荷系数亦称负荷曲线填充系数,它表征负荷曲线不平坦的程度即表征负荷起伏变动的程度。

对用电设备来说,负荷系数就是设备的输出功率P与设备额定容量P N的比值,即负荷系数通常以百分值表示。

负荷系数(负荷率)的符号,有时用β;也有的有功负荷率用α、无功负荷率用β表示。

二、计算负荷的确定1. 计算负荷计算负荷:是指通过统计计算求出来的、用来按发热条件选择供配电系统中各元件的负荷值。

按照计算负荷选择的电气设备和导线电缆,如以计算负荷持续运行,其发热温度不致超出允许值,因而不会影响其使用寿命。

由于计算负荷实际上与从负荷曲线上查得的半小时最大负荷P30(即年最大负荷P max)是基本相当的,所以计算负荷也可以认为就是半小时最大负荷。

2. 按需要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1)基本公式用电设备组的需要系数,为用电设各组的半小时最大负荷与其设备容量的比值。

由此可得按需要系数法确定三相用电设各组有功计算负荷的基本公式为:K d为需要系数,可有查表获得。

必须注意:附录表1所列需要系数值是按车间范围内设各台数较多的情况来确定的,所以需要系数值一般都比较低,例如冷加工机床组的需要系数值平均只有0.2左右。

因此需要系数法较适用于确定车间的计算负荷。

如果采用需要系数法来计算分支干线上用电设备各组的计算负荷,则附录表1中的需要系数值往往偏小,宜适当取大。

只有1~2台设备时,可认为K d=1,即P30=P e。

对于电动机,由于它本身功率损耗较大,因此当只有一台电动机时,其P30=P N/η,这里P N为电动机额定容量,η为电动机效率。

在K d适当取大的同时,cosφ也宜适当取大。

无功计算负荷为:tanφ为对应于用电设备组cosφ的正切值。

视在计算负荷为cosφ为用电设备组的平均功率因数。

计算电流为U N为用电设备组的额定电压。

如果一台三相电动机,则其计算电流应取为其额定电流,即(2)设备容量的计算需要系数法基本公式P30=K d P e中的设备容量P e,不含备用设备的容量,而且要注意,此容量的计算与用电设备组的工作制有关。

A. 对一般连续工作制和短时工作制的用电设备组设备容量是所有设备的铭牌额定容量之和。

B. 对断续周期工作制的用电设备组设备容量是将所有设备在不同负荷持续率下的铭牌额定容量换算到一个规定的负荷持续率下的容量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