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几种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几种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几种方法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文言文断句技巧全攻略

文言文断句技巧全攻略

文言文断句技巧全攻略文言文断句技巧全攻略想要读懂文言文,一定要在翻译以及技巧上学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文言文断句技巧全攻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读文段,通文意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

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文言文断句八法

文言文断句八法

文言文断句八法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1.标点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将句子分为若干个完整的句子。

2.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结构,将句子分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

3.并列断句法:将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分开,将句子分为多个平行结构的句子。

4.陈述句断句法:将句子中的陈述句部分分开,将句子分为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的句子。

5.从句断句法:将句子中的从句部分分开,将句子分为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的句子。

6.分号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分号,将句子分为两个独立但相关的句子。

7.连词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连词,将句子分为两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

8.并列分号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结构和分号,将句子分为多个并列结构的句子。

9.表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表语结构,将句子分为主语和表语两部分的句子。

10.先行词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先行词,将句子分为一个主句和一个定语从句的句子。

文言文断句有绝招

文言文断句有绝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 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 “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 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 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 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 诺。 (节选自《鸿门宴》)
⑸句首的时间词:今、少顷、一时、时、 忽、忽然、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斯须、既而、俄而。 例3: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 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反问句式:“孰与…乎”“其… 乎”“安…哉”“何…为” “何…之 有” ” “如…何” “不亦…乎”“得 无…乎” ”“况……乎”“其如……何” 等 被动句式:“为…所…”“受… 于…”“见…于…” 其它:“以…为…” “唯……是……” 非唯……抑亦……” 例5: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 乎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 安与项伯有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张良曰:“秦时与臣 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 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 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 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 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 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 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 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 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 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句号(。

)为界断句:这是最基础的断句方法,一般情况下,在
句号处断句。

2.以问号(?)和叹号(!)为界断句:问号和叹号通常标志一个完
整的疑问句或感叹句的结束,可以根据其位置进行断句。

3.以连词为界断句:连词是连接两个句子或词组的词语,例如:“而且”、“乃至于”、“然则”等,可以根据连词的位置进行断句。

4.以感叹词或插入语为界断句:感叹词或插入语一般是独立的词语或
词组,常常用逗号与句子分隔开,例如:“哎呀!”、“不过”、“无非”等。

5.以顿号(、)为界断句:顿号用于列举词、名词、句子等,可以根
据顿号的位置断句。

6.以逗号(,)为界断句:逗号是最常见的断句标点符号,用于分隔
句子中的短语、修饰语、并列词等,在逗号处可以进行断句。

7.以书名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为界断句:书名号和
引号用于引用别人的话或作品,可以根据标点符号的位置进行断句。

8.根据意群断句:意群是文言文中表达完整意思的最小单位,一般由
一个或多个字组成,可以根据意群的意思和成分进行断句。

以上是文言文常见的断句方法,根据具体文本的结构和意义,断句时
应考虑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1文言文朗读节奏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夫、盖、且、若夫、至若)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2、有些古今异义词(于是、可以、以为、妻子、中间)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3)可/以一战”(《曹刿论战》)3、根据语言顺序,分析结构停顿。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4、需要着重强调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8、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文言文断句四法

文言文断句四法

阅读技巧:文言文断句四法董清军断句是阅读文言文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型,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北京、浙江、湖北、湖南、重庆等省份就直接考查了这一考点。

断句能力的高低是判断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我们要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常见的文言文断句技巧有以下四种:一、标名代,定主宾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与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功能一样,在句中一般做主语或宾语。

所以,断句时,我们可以标出文中的名词和代词,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名词,一般指人名、地名、官职名、动物名、植物名等。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余、臣、仆、尔、汝、若、乃、君、其、彼”等;疑问代词,如“谁、孰、何、奚、胡、安”等;指示代词,如“此、是、斯、其、兹、夫”等。

找到了名词或代词,我们就可以考虑在它们的前后断句。

例如: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选自《张衡传》)断句时标出文段中的“帝”“左右”“宦官”“己”“之”“衡”等名词和代词,根据语意就能轻松断开语句。

答案: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二、察对话,定起讫文言文中引文、对话常以“曰、云、言、谓、白、道、语、对”为标志,断句时抓住这些对话标志,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和答者,从而确定说话的内容范围,准确断句。

注意,文言文中的对话,一般在第一次出现人名,以后就省略主语。

例如: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段文字中,出现了“曰”这一对话标志词,这为断句提供了帮助。

根据上下文,问者应是“王”,答者是“蔺相如”,根据对话,很容易找到对话的起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海安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也就是给古书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

那么如何来给古文断句呢?下面我们以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

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

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

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

《草堂记》即写于此时。

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

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

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
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

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

),“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

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

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2004年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

(2005年辽宁卷)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3、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①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②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③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④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参考答案:
1、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3、
①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②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①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③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

”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④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