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临床诊疗思路
发热病临床诊疗指南

沟通技巧
指导家属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关心、鼓励等,以 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家属应 对患者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PART 07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真菌 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如感冒、肺炎、尿 路感染等。
感染性发热的治疗通 常包括针对病原体的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
发热通常伴有其他症 状,如咳嗽、喉咙痛 、流鼻涕、尿频尿急 等。
非感染性发热
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 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 反应等。
发热可能不伴有明显症状,或 伴有与特定疾病相关的症状, 如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 大等。
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提供了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强调了合理用 药的重要性,减少了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疗流程执行不力
部分医疗机构在发热病诊疗过程中存在流程执行不规范、检查不 全面等问题,导致误诊、漏诊现象时有发生。
基层医疗能力不足
基层医疗机构在发热病诊疗方面存在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的问题, 难以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VS
发病机制
感染性发热的发病机制是病原体及其代谢 产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释放内源性致热 源,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病机制则因具 体原因而异,如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引起 的发热是由于坏死组织分解产物刺激机体 免疫系统所致。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发热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因和个体差异而异, 常见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寒战、头痛、乏力 、肌肉酸痛等。严重感染患者可出现高热惊 厥、意识障碍等。
经典型发热待查诊疗流程

(四)发热待查的治疗原则
1、体温控制
(1)体温≤39℃的发热: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2)>39℃的过高温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 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症治疗予以镇静、抗癫痫。
查体:体温38.6℃,血压128/80mmHg,脉搏96次/分,呼吸20 次/分。神清,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 音。心率96次/分,律不齐,未闻及心脏杂音,未问及心包摩 擦音。腹平坦,无胃型、肠型、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曲张, 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 Murphy 征(—),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 水肿。
(二)病因初筛(第一阶段)
3、根据病史和体检的结果完善辅助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思路为根据PDC分析: ①鉴别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 ②感染性疾病的定位,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胆道感染等,多具有对应的局 部症状,尤其不要遗漏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局灶感染等; ③非感染性疾病分为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其他类疾病,多为全身累及,少局部定位表现,需根据临 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推论。肿瘤中最常见的为淋巴瘤,结缔组织病中最常见为SLE、成人still病等, 其他类疾病中包括药物热等。 根据可能的诊断,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二)病因初筛(第一阶段)
1、病史采集: (1)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必须同时满足发热床表现,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 (2)记录热程:热程短(数周)、热程中等(数月)、热程长(数年)。 (3)判断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等。 (4)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①常见全身症状②呼吸系统③消化系统④循环系统·········。 (5)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根据病史询问的病程进展,观察辅助检查结果动态变化。 (6)了解相关病史:特别是一些流行病学史对于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既往发热病史、用药史、外科手 术史、输血史、动物接触史、职业史、业余爱好史及旅游史等。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大脑皮层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驰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
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
发热待查诊疗常规

发热待查的诊疗常规一、概述:1、发热的定义: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C以上时称为发热。
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C,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C,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ofUnknownOrigin,FUO)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2).体温数次超过38.3;(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C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X106/L,体温大于38.3C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
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二、发热的机制PGE'蜕其范]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加管运动中枢内讪件致妙昭if匚管收耶产热口.嗨卸刖,内皮用1肝1及"他I单核武活索引已.u广细胞激活闺7G4发热巨嗡和I胞内皮细胞楙巴细胞此他却I 胞4- 凌素壮反您毒爽拽■也热刖“小》断PC前列腺累PG3前列腺素耳三、发热的病因(原因):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发热原因待查诊断思路

*
产热器官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散热器官
直接导致 发 热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体温调节中枢
*
下丘脑
后 部
少数冷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产热反应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位
前 部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刺 激
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咽炎(所谓 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
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单核细胞增加
恶心、呕吐、腹泻
结 核 病
*
近年来,国内外结核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且
结核病是FUO 中最常见的全身性感染之一
不典型结核常见 粟粒性结核并非少见,且结素试验常可阴性 肺外结核约 50% 胸部放射学检查正常
(2) 皮疹、粘膜疹
*
玫瑰疹(roseola) 、巴氏线(Pastia lines.可以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呈皮折红线 )、柯氏斑(Koplik氏斑) 、搔抓状出血点 慢性移行性红斑:莱姆病 淡紫色眼睑Gotton 征:皮肌炎 皮下结节:结节性脂膜炎
(3)淋巴结肿大
*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兔热病、弓形虫病、HIV感染,以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
局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局限性感染、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的转移等
6、辅助检查及化验
*
血、尿、粪常规,胸片、B 超、血沉等
感染病
血、中段尿、粪、骨髓及痰等病原体培养;冷凝集试验、嗜异凝集反应、肥达反应、外斐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涂片查真菌;痰、粪涂片查寄生虫卵;影像学检查感染病灶等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4.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 (1)伴皮疹
①感染性疾病(EB病毒感染、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②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SLE、皮肌炎、成人still病等) ③肿瘤(淋巴瘤等) ④其他(药物热等) (2)伴淋巴结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全身性) 脾肿大( 感染性、充血性、免疫反应、血液系统 疾病、局部占位)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若未获得诊断线索,可进行发热病因的初步非特异性筛查 以提供有用的病因诊断线索。
• 应用非特异性检查结果的线索时应注意: ①非特异性检查异常指标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越大,对病 因诊断的提示价值越大; ②非特异性检查的结果在提示诊断线索的同时也能够作为 排除某些疾病的线索; ③非特异性检查线索需要综合流行病学、病史、体格检查 中的线索,综合分析,归 纳出最可能的病因 诊断方向。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建议15:诊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感染等可凭借疗效 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 建议16: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建议17:原则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
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谢谢!
筛查手段。PET-CT的意义在于指示可疑病灶部位, 为下一步的检查指明方向,不能仅凭PET-CT 的结果做出诊断。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1.体温控制: 建议12: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而无需处理发热。 建议13:对于体温在39-40℃的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 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 衡。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 建议14:对于体温>40℃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 染性休克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 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 发。
临床案例:发热

临床案例:发热发热⼀、病历资料1.观病史 患者,男性,65岁,因"反复发热、咳嗽1⽉余"就诊。
患者1⽉前⽆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8.5℃,咳嗽,咯少许⽩痰,⽆咯⾎、盗汗、头痛、畏寒,⽆黄染,⽆咽痛,⽆恶⼼、呕吐,⽆腰酸、腰痛,⽆⾎尿,⽆尿频、尿急,⽆关节痛。
在社区卫⽣服务中⼼就诊检查发现⾎常规:WBC12.6×10/L,N82.0%。
胸⽚检查提⽰:左下肺少许斑⽚状影,诊断"左下肺炎"。
给予头孢呋⾟3.0g⼀天两次静滴治疗及复⽅⽢草合剂等对症治疗。
⽤药3天后,体温略有下降,37.0~37.5℃,继续给予头孢呋⾟静滴治疗1周后,咳嗽症状略有改善,但患者再次出现发热,37.5~38.0℃,伴有咳嗽,⽆咯⾎、咳痰,发热时伴有下肢乏⼒。
为进⼀步诊治来社区卫⽣服务中⼼就诊。
发病以来,睡眠⽋佳,⾷欲⼀般,精神尚可,⼆便正常,体重明显减轻,半年内体重减轻4kg左右。
2.既往史否认结核病、伤寒、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重⼤⼿术史,否认药物⾷物过敏史。
否认⾼⾎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
否认冶游史,已婚已育,育1⼦,有烟酒史30年,20⽀/3天,少量饮酒,以饮黄酒为主。
否认家族中存在糖尿病、⾼⾎压、结肠癌等遗传家族病史。
3.体格检查T38.0℃,P91次/min,R18次/min,BP126mmHg/74mmHg。
神清,⽓平,⽪肤、结膜⽆明显瘀点、瘀斑。
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
咽⽆充⾎。
双肺呼吸⾳粗,左下肺闻及少量⼲湿啰⾳。
HR91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
腹平软,⽆压痛,未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肠鸣⾳3~5次/min。
四肢关节⽆明显肿⼤及畸形,可见杵状指,四肢肌⼒肌张⼒正常,⽣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4.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常规检查:RBC4.2×10/L,Hb135g/L,PLT161×10/L,WBC12.6×10/L,N82%,LY12%,MO3.1%,E1.9%。
发热的诊疗思维

发热的基本理论
定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 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 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 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人体体温范围
腋窝温度
比口腔温度 略低0.2~ 0.4℃
口腔温度
36.3 ~37.2℃
血液病
非
感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染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性
实体肿瘤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发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热
神经源性发热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炎。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定义: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
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 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 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散热
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过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状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急骤上升,骤降 无规则
能 不定期
回归热,霍奇金病、周 期热 结核病、风湿热、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
不明原因发热
Hale Waihona Puke 定义:发热3周以上,体温(肛温)38.3℃以上,入院后1周 仍无法明确诊断。经“1周详细的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 。
临床分类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烟、年龄40岁以上→肺癌。
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系统疾病。 发热伴有尿急、尿频、尿痛→泌尿系统疾病 发热伴有贫血、皮肤粘膜出血、关节痛→血液系统、 结缔组织疾病。
查体
如牙龈红肿、结膜充血、肝脾肿大;心脏 杂音、肺部呼吸音罗音、腹部压痛等
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 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 血液系统疾 病,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 凶险
概念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 发热。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
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少许患者为非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
各种病原体、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物、抗 原抗体复合物;
内源性致热源
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
外源性致热原
产生致热原细胞 内源性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
临床病因以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感染性发热
一般感染:常见病原体感染如:一般的细
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特殊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病、
钩体病、登革热、伤寒、非典、禽流感等。
问诊要点
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病程、程度、频度(间歇性或持续 性)、诱因;
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尿急尿痛、腹痛、关节肿痛、皮疹、 出血等;
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如精神状况、食欲、体重状态、睡眠及大小
便情况;
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
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服药史、
职业特点等。
发热伴有咳嗽、咳痰→呼吸系统疾病→⑴寒战、胸痛、 咳铁锈色痰→大叶性肺炎;⑵盗汗、消瘦、结核菌素
试验阳性→结核病;⑶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丝,抽
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特点:一 般为低热。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38.1-39℃
39.1-41℃ 41℃以上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热型 发热特点 39-40℃以上 波动不超1 ℃ 。 39℃以上,波动大, 超2℃。 无热期与发热反复 交替。 逐渐上升,逐渐下 降,逐渐升高 体温能否降 至正常 否 否 能 能 常见疾病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 伤寒 败血症、风湿热、重症 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布鲁菌病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组织巨噬细胞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血管收缩 散热 体温升高 躯体运动神经 寒颤 产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炎症等。特 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
冰帽、冬眠降温。
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特点: 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控制原发病后,体温 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