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导标显示屏幕1. 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2. 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的写作手法;3. 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4. 背诵全文。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魏征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
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构造、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根底上背诵全文。
词语方面,除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词义:安、信、求、治、本、简、克等)和文言虚词(辨析用法:以、哉、所、那么等)外,还要注意古今词语用法的比照,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进展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
一般来说,文言词语的用法有“字字落实”的倾向,词意较实;而越到后来,就越虚化、抽象。
这是一个规律,可以结合下面的跟踪试题认真体会。
本课的成语典故也较多,可参照注解中的提示,查找其出处,以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思路构造】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
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历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详细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
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构造如图:根本固那么木长现实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泉源浚那么流远德义积那么国安历史经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竭诚待下取之易纵情傲物守之难见可欲那么思知足以自戒………理想政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十思)………罚所及,那么思无以怒而滥刑【疑难指津】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精选5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题解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
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A、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1、品读、背诵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在背诵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二、作者简介学生自学助学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义三、题解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三、初读课文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1)斯亦……也(2)虽……而况……乎(3)岂……乎(4)何必……哉4、读准语调、停顿四、讲读分析第一段1、补充注释: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3、分析回答问题:(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6)本段可分为几层?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五、讲读分析第二段1、补充注释: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3、分析内容(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7)全段可分为几层?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六、分析第三段1、补充注释:2、分析内容:(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明确: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赏罚不公(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4)本段可分为几层?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问题,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解决问题(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七、总结全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并背诵全文,并翻译难懂语句。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学习流程】一、新课导入二、文学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
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2、写作背景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
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
本文为其中一篇。
3、文体知识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谊)等。
三、课前预习(一)正字正音载.舟(zài )殷.忧(yīn )懈怠..( xiâ dài )浚.其泉源(jùn )黜.恶(chù)谗.邪(chán )戒奢.以俭(shē)谬.赏( miù)壅.蔽(yōng)垂拱.(gǒng)(二)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三)古今异义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始终;彻底。
古义:指树木的根。
②凡百元首..。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句子;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基础积累:1、作者简介:魏征(580- 643), 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
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
后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
谥号“文贞”,入凌烟阁。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2、写作背景:这篇奏秦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
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
3.题目解说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
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4.文体知识: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 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谏太宗十思疏》课型:新授课班级:高一授课教师:时间: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3.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二.自主预习(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预习内容和预习题)文学常识链接1、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
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2、写作背景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
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
本文为其中一篇。
3、文体知识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奏议的五种方式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诽:背地里议论)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三.课堂导学(拓展部分:课堂程序,要讨论的问题及表格,拓展资料,拓展练习,补充例题及其他需要大量板书的内容)(一)文本研读1.正字正音载舟(zài)殷忧(yīn )懈怠(xiè dài )浚其泉源( jùn )黜恶(chù)谗邪(chán )戒奢以俭(shē)谬赏( miù)壅蔽(yōng)垂拱(gǒng )2.初读文章,概括文段大意:第1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è)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
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
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文章先从“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说起;接着从它的反面“纵情傲物”会导致丧失民心、危及社稷来间接阐述论点;道理既明,然后据此提出“十思”,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进一步具体化,用以说明“积其德义”的落实方法和实践办法;同时指明长期保住人心归向,便会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4、研习第一段,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
作者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5、研习第二段,思考(1)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二)课堂探究
1、(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答:(1)一是“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俭);二是“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待人方面:戒骄傲自满(谦);三是“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慎);四是“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正);五“无因喜谬赏”“无以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明)。
(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选做题】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其劝谏的特点吗?
五、[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
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
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
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
”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
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或曰:‘赏太厚。
’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此导人使谏也。
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
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
”此悦而从谏也。
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
’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
’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
此难于受谏也。
”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
人苦不自觉耳!”(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A.戴胄奏罪当.徙人君当.神器之重 B.比.政治若何比.一二年
C.见谏者悦而从.之陛下虽从.臣言 D.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意.终不平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C)
A、凡百元首
..受谏 D、人苦不自觉
..耳
..若何 C、勉强
.. B、比政治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C)
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这是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5.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