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导学案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3.初步体会文中的语言艺术及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

15.1《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1《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书学习目标:1.了解“谏文”的一般特征,感受骈散相间的言语力量。

2.鉴赏理性表达的艺术,领会士人体国情深的担当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1. 自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字词,疏通文意。

2.【温故知新】《谏太宗十思疏》与第五单元所学的《谏逐客书》同属“谏文”,请结合文本填写下面表格,尝试归纳“谏文”的一般特征。

3.【思有所据】细读“十思”部分,判断下列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的五则史料各可作为哪一条的佐证?①贞观五年,九月,上修仁寿宫,更命曰九成宫。

又将修洛陽宫,民部尚书戴胄表谏,以“乱离甫尔,百姓弊,帑藏空虚,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②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

屡与囚博戏。

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既而悔之,曰:“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

”③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群臣屡请封禅。

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

④贞观八年,贞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陽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上怒,欲治其谤讪之罪。

⑤贞观十一年,八月,上谓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

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忘,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无一事烦民,夫亦何伤!”【学习任务一】谏为心声,“情”脉中贯1. 明体式,知特征:结合课前学习任务2,明确“谏文”的一般特征。

2. 读文本,感其诚:唐太宗读罢此疏,赞其“诚极忠款,言穷切至”。

诵读全文,找出文章中可以读出这种情感态度的语句,品味其语言特点。

不仅要注意字音和句读,还要注意体会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联。

【学习任务二】婉曲渐进,述之以“理”本文题为《谏太宗十思疏》,作为核心内容的“十思”却仅占据很短篇幅。

有人认为这是“轻重失当”,就此提出两种修改方案:方案一:删去前两段,开篇直陈“十思”。

方案二:修改前两段的内容如下,使前后比例相当。

臣闻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一、导读: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二、走近文本,基础积累(一)读准字音求木之长.()塞.源()载.舟()夫在殷.忧()懈怠..()()浚.其泉源()黜.恶()谗.邪()戒奢.以俭()谬.赏()壅.蔽()垂拱.()(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3、根不固而求木之长.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5、居安.思危.6、能克终.者盖寡7、君.人者,诚能见可欲8、则思知止以安.人9、则思江海下.百川10、乐.盘游11、忧.懈怠12、则思虚.心以纳下13、则思正.身以黜恶.1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5、何必劳.神苦.思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2、凡百元首..3、则纵情..以傲物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则思三驱以为..度6、役聪明..之耳目..重要字词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4、诚.能见可欲5、则思谦冲..以自牧.6、承天景.命翻译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 精品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  精品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文本名句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二、魏征的名言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2.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3.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4.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 (1)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一词多义①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立命之地:②信⎩⎪⎨⎪⎧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忌不自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3)古今异义 ①凡百元首.. 古义: 今义: ②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今义: ⑥何必..劳神苦思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三驱以.为度: 虽董之以.严刑:②而⎩⎪⎨⎪⎧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择善而.从之: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2)简能.而任之:(3)则思正身以黜恶.:(4)择善.而从之:(5)乐.盘游:(6)必固.其根本:(7)则思知止以安.人:(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3.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严刑:(3)则思三驱以为度:(4)终苟免而不怀仁:(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6)而况于明哲乎:(7)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具体意义是什么?答:2.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答:1.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答:2.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答:3.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答: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并背诵全文,并翻译难懂语句。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学习流程】一、新课导入二、文学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

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2、写作背景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

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

本文为其中一篇。

3、文体知识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谊)等。

三、课前预习(一)正字正音载.舟(zài )殷.忧(yīn )懈怠..( xiâ dài )浚.其泉源(jùn )黜.恶(chù)谗.邪(chán )戒奢.以俭(shē)谬.赏( miù)壅.蔽(yōng)垂拱.(gǒng)(二)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三)古今异义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始终;彻底。

古义:指树木的根。

②凡百元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高一班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解释和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读:解题、介绍作者
1、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guàn)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走近文本,基础积累
分析课文第一段
(一)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浚.其泉源()塞.源()
(二)重点字词解释
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浚.其泉源()积其德义
..()
臣虽下愚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
..之大()塞.源而欲流之远()
(三)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而况于明哲
..乎()
4、居安.思危.()
(四)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今义()古义()
2、人君当神器
..之重今义()古义()
(五)一词多义
1、固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高大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高大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居
1)居域中之大:据有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4、以
戒奢以俭(动词,用、行)
伐根以求木茂(连词,表示目的)
(六)判断文言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七)重点句子翻译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总结本段出现的成语: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高一班姓名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第二段
(一)读准字音
殷.忧()载.舟覆舟()
(二)重点字词解释
凡百
..元首()承天景.命()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既.得志()傲物.()董.之以严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可畏惟
..()..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三)通假字
震.之以威怒()
(四)古今异义
1、凡百元首
..今()古()
2、则纵情
..以傲物今()古()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今()古()
(五)一词多义
1、盖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地判断)
2)盖在殷忧(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2、以
竭诚以待下(连词,来,表目的)
纵情以傲物(连词,导致,表结果)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介词,用)
(六)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翻译重点句子:
1、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结本段出现的成语: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高一班姓名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读准字音
虑壅.蔽()惧谗邪
..()黜.恶.()谬.赏()
解释重点字词
诚.能见可欲()将有作.()思谦冲.以自牧.()
惧满溢
..()思慎始而敬.终()..()思三驱
虑壅.蔽()则思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信.者效其忠
()垂拱
..()
..而治()代百司之职役
(三)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下.百川()
2、乐.盘游()
3、则思正.身以黜恶.()()
4、惧谗邪
..()
4、何必劳.神苦.思()()
5、宏.兹九德()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四)古今异义
1、则思三驱以为
..度今()古()
(五)一词多义
1、诚
1)诚能见可欲:如果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2、以
1)则思知足以自戒(知止以安人,三驱以为度,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
连词,用来,表目的
2)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导致,表结果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3、下
1)思江海下百川()4)令初下()
2)虚心以纳下()5)受下赏()
3)竭诚以待下()
4、善
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2)善始者实繁:好
5、能
1)诚能见可欲:能够
2)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词)
6、思
1)则思……(等句):考虑
2)总此十思:要思考的东西
(六)判断特殊文言句式
1、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谦冲而自牧()
2、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翻译重点句子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总结本段出现的成语: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高一班姓名
第四课时
走进课堂,合作探究
(一)梳理课文,探究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课文第二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3、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

请以表格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温馨提示】作者提出的“十思”,也可以概括为“五戒”:
(二)探究论证方法
1、第一段中有哪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比喻句:
观点:
2、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本文第二、三段也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三)研究作者智慧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1、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要中听,你能说说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做的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