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学生版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生版导学案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5、农民以鬻子者
6、无以,则王乎!
7、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8、不赂者以赂者丧
9、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0、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课后作业
1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2、请其矢,盛以锦囊
1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4、余船以次进
1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6、高祖以圣武定鼎
17、以资政殿学士行
1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0、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1、木欣欣以向荣
22、作《师说》以贻之
23、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4、背晋以归梁
课堂反思
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
个性备课部分
装订线
三、掌握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当堂检测
虚词“以”练习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自以寿不得长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今义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今义
3、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貌恭而不心服
江海下百川
惧谗邪
必固其根本
知止以安人
正身以黜恶
宏兹九德
4、一词多义
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作为一本中国历史名著,《谏太宗十思疏》是一份被广泛传阅的疏文,它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通过对辽宣宗威武雄姿背后的弊端和非得已的政策,以及对李世民故事的考察,来告诉太宗“以昔堂之会,钧言细事,今不若某日之谏”。

《谏太宗十思疏》在言辞上激越澎湃,虽然当时并未给予一个满意的回应,但是让人们深深领悟到了百姓对国家和王朝的期望和担忧。

既然谏言能引起历代统治者的关注和被广泛传颂,它有些什么值得高一学生去学习呢?那么,下面这份学案也是围绕这个问题设计的。

一、基本情况本节为导入,介绍了《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神秀。

重点提醒学生注意:《谏太宗十思疏》是以百姓之口来谏猛士之王,全文自始至终表现出了人民对于国家和王朝的期望和担忧。

同时,这份学案也提醒学生注意到这份疏文的写作语言及行文风格。

二、历史背景本节通过文字及图片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唐朝以及唐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要着重介绍一下辽宣宗及他治下的“历史”,强调其中的庸俗和弊端,以配合后面指出文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

重点是为下一节铺垫。

三、文本分析本节为分析部分,让学生详细分析文本,探究“十思”是从哪些方面谏猛士之王。

具体包括:1.辽宣宗“贪于奢靡”,浪费钱粮。

2.辽宣宗“虐于民生”,不顾百姓疾苦。

3.勇将多因政争降职离任,对于国防带来的巨大问题。

4.对于诸侯的区别,“所任者皆以勋爵相加,鼎晏常滥,朝廷日损,刻隶愈重”。

5.误人子弟:“子弊夫优则赏,子弊夫优则罚,此非教化之美,亦实流俗之病”。

6.军队演武过于夸示政绩而忽视了实战时的很多问题。

四、文本内涵与当代中国这一部分通过对文本思想内涵进行梳理,让学生能够较全面地认知到神秀的思想观念,主张和建议,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它的现实意义。

具体讨论:1.谏猛士之王是神秀所提倡的一种忠于人民、注重百姓福祉的“国家治理理念”,当代中国也需要这种理念去引领人民群众,建立起人民公认的国家法治。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是魏徵。

这篇文章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安”“信”“求”“治”等多义实词,“以”“哉”等虚词和句式特点等语言现象。

2、理清文本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即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出劝谏主题。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今的借鉴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学会虚心接纳他人意见,或诚挚地给他人提出批评意见。

二、课前自主学习(一)了解相关文史知识1、魏徴小传魏徴(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魏徴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

魏徴提倡“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史以“诤臣”称之。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境,可以明得失。

魏徴没,朕亡一境矣。

”2、进入背景贞观十一年(637),唐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徴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魏徴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徴,并将此疏放置案头,以资警戒。

3、关于“疏”疏,即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它起源于汉代,用途较广,论谏、陈乞、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

(二)预习课文,辨识字音求木之长.()浚.其泉源()懈怠..()壅.蔽()谗.邪()黜.恶()谬.赏()滥.刑()宏兹.九德()豫.游之乐()垂拱.()三、参照页下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完成下面练习1、解释重点实词必浚.其源流当.神器之重无疆之休.承天景.命克.终者盖寡虽董.之以严刑则思谦冲.以自牧宏.兹九徳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将有作.2、成语积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2、辨析一词多义【固】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②日益骄固【克】①能克终者盖寡②克己复礼【信】①信者效其忠②愿陛下亲之信之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④忌不自信【诚】①必竭诚以待下②诚能见可欲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以】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②则思三驱以为度③则思知止以安人【安】①不念居安思危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如今安在哉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3、归纳以下各组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类型并加以解释(1)①则思江海下.百川(2)貌.恭而不心.服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3)君人者,诚能见可欲..(4)文武争.驰,君臣无事(5)①居安.思危(6)①必固.其根本②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②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③则思知止以安.人(7)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②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重4、区别古今异义词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 )③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安”“信”“求”“治”等多义实词,“以”“哉”等虚词和句式特点等语言现象。

高中语文必修下 15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 15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单元导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

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敬仰。

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

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本单元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的任务展开。

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文本解读】魏征是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的政治家,《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

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素养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3.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4.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技巧,领会魏征的精神品格。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魏征(580—643),字,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

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 20卷,已散佚。

2.了解文体知识——疏“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句子;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魏征(580- 643), 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

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

后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

谥号“文贞”,入凌烟阁。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2、写作背景:
这篇奏秦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

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

3.题目解说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

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4.文体知识:
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 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情、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等。

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5.给加点字注音
浚.其泉源()戒奢.以俭()殷.忧()载.舟覆舟()
虑壅.蔽()黜.恶()谬.赏()弘兹.九德()
二、阅读第一段
1.解释字词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
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人君当.()神器
..()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翻译重点语句: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理解文段大意:
(1)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用原文回答)
三、阅读第二段
1.解释加点字词
凡百
..()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
..()道著
..(),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
也?夫在殷忧,必竭诚
..()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
..()以傲物
..()。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2、翻译重点语句:
(1)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理解文段大意:(用原文回答)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语句是哪句?
四、阅读第三段 1、解释加点字词:
君人者,诚.( )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以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 )兹九德,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 )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 )。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 )职,役.( )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翻译重点语句:
(1)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理解文段大意: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十思”?
2、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用原文回答) (作者认为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五、艺术特色
1、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成语积累】
卑以自牧:牧,养。

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居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恃才傲物: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

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资料链接】
鹞死怀中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君臣恩怨
魏征本来是李世民的政敌。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但太宗却重用了这位前太子的心腹。

在李世民夺权成功后,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关系时,魏征却神色自若的表明,如果太子能听他的话,早就登基了,没你李世民什么事。

李世民听了没有生气,反而很赏识魏征的坦率,毕竟各为其主,于是马上重用魏征,魏征也吃惊于李世民的度量,于是对李世民知无不言。

魏征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贡献了杰出力量,他向李世民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使得贞观年间形成兼听纳谏的风气。

唐太宗也在魏征的建议下大办“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会,邀请百官一同参与,力图寻求一条实现天下盛世的途径,并最终采用魏征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唐太宗万分悲痛,宣布罢朝五日,令文武百官均要参加魏征丧礼,出殡之日,太宗登上皇家禁苑西楼遥望魏征送殡队伍,悲痛不已道:“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可见太宗对这位倚仗的大臣是何等的感情,后对百官说起魏征时讲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

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

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

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

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

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毁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