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

B.“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

《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C.“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

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

2.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B.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

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确保社稷的稳定长久。

D.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

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

直接明了地告诫唐太宗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警惕人民“覆舟”的危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谏太宗十思疏 精品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  精品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文本名句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二、魏征的名言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2.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3.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4.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 (1)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一词多义①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立命之地:②信⎩⎪⎨⎪⎧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忌不自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3)古今异义 ①凡百元首.. 古义: 今义: ②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今义: ⑥何必..劳神苦思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三驱以.为度: 虽董之以.严刑:②而⎩⎪⎨⎪⎧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择善而.从之: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2)简能.而任之:(3)则思正身以黜恶.:(4)择善.而从之:(5)乐.盘游:(6)必固.其根本:(7)则思知止以安.人:(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3.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严刑:(3)则思三驱以为度:(4)终苟免而不怀仁:(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6)而况于明哲乎:(7)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具体意义是什么?答:2.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答:1.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答:2.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答:3.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答: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学案(含答案)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学案(含答案)

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含答案)第19课谏太宗思疏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浚源2塞源3载舟4壅蔽5谬赏答案1jn2s3zi4yn5mi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毋”,不要2通“震”,震慑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必固其根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今义尽情。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认为。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今义走路。

答案1树根。

2放纵性情,含贬义。

3以之为,把当作。

4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3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1安2信3求答案1形容词,安定/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动词,养,奉养/动词,安置,安放2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名词,信用/动词,相信/副词,随意3动词,追求/动词,探求/动词,请求/动词,索求4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能而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7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居之下2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3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之人4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8形容词用作动词,达到远方9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形容词用作名词。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与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与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与答案[ 基础知识 ]1.名句默写。

(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

( 2)不念,,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 5),择善而从之,则,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B、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C 、简能而任之(精简)D、宏兹九德(此)3.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B、虽董之以严刑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D、代百司之职役哉4.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克终者盖寡B 盖在殷忧善始者实繁C 则思慎始而敬终臣虽下愚D 虽董之以严刑不念居安思危总此十思5. 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A、乐盘游B、则思正身以黜恶C、宏此九德D、何必劳神苦思6.对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最终只能使人们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有仁慈之心,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并不心里佩服D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 14 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谏太宗十思疏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谏太宗十思疏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逸邪,则思正身以黜恶;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三、《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选编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4.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要赏罚得当。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四、谏太宗十思疏成语探析谏太宗十思疏是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运用了大量的成语,使得文章语言精炼,形象生动。

在此对该文涉及到的成语作简要介绍。

(一)、直接运用的: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重点篇目-《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重点篇目-《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谏太宗十思疏》一、课文再读挖空落实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并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臣闻求木之长.[________]者,必固其根本..[________];欲流之远者,必浚.[________]其泉源;思国之安者,________。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理.[____________],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____________]乎!人君当.[____________]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____________]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____________]。

不念居安思危,________,德不处其厚,情不胜.[____________]其欲,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______________]元首,承天景.[______________]命,莫不殷忧..[______________]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________,能克.[____________]终者盖.[____________]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________;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____________]。

虽董.[__________]之以严刑,振.[__________]之以.[__________]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____________,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____________]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高危则思谦冲..[____________]而自牧.[____________]惧满溢则思江海下.[____________]百川,乐盘游..[____________]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__则思正身以黜.[____________]恶,________________则思无因喜以.[____________]谬赏,罚所及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答案一、自主学习略二、合作探究1. 掌握下列重点词语①浚:必浚英泉源(疏通,深挖)③景:承天景命(大)⑤克:克终者盖寡(能够)⑦牧:则思谦而自牧(养)⑨黜:则思正身以跚恶(排斥)2. 通假字①振之以威怒(通“箴”,威吓)3. 词类活用②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④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⑥作:将有作(建造,兴建)⑧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⑩简:简能而任之(选拔)①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②重: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权)③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④终:克终者盖寡(副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⑤虚: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使动用法,使……虚)⑥正: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使动用法,使……正)⑦宏:宏兹九徳(使动用法,使……光大)⑧乐: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意动用法,以……为乐)⑨能,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作需,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4. 古今异义的词①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②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

②今义:尽情)③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

②今义:认为)②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④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

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徳)5. 句式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垃)③终苟免(刑罚)而不怀仁(省宾语)6. 成语积累①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②恃才傲物: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

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③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

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④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亳不费力;治:平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课前诵读】唐太宗和魏征小故事
(一)
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

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

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

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

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二)
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

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成语积累: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戒奢以俭
【课前预习案】
一、注音
求木之长.()塞.源()载.舟()夫在殷.忧()
懈怠
..()浚.其泉源()黜.恶()谗.邪()
戒奢.以俭()谬.赏()壅.蔽()垂拱.()
二、文言实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
(3)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4)永保无疆之休.
(5)凡百
..元首(6)承天景.命
(7)能克.终者盖寡(8)将有作.
(9)则思谦冲.以自牧.(10)则思江海下.百川
(11)则思正身以黜.恶(12)代下司.职
2、古今异义。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必固其根本
(2)则纵情以傲物
3、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然后归纳该组属于哪一类活用现象。

)(1)
貌恭而不心服
(2)
①江海下百川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3)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②居域中之大
③惧谗邪④择善而从之
⑤则思正身以黜恶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⑦居安思危
(4)
①智者尽其谋②必固其根本
③知止以安人④正身以黜恶
⑤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⑥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5)
何必劳神苦思
(6)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三、文言虚词

(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虽董之以严刑()
(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则思谦冲而自牧()
(3)垂拱而治()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简能而任之()
(3)代百司之职役哉()
(4)将崇极天之峻()
四、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言行,震之以威怒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课堂探究案】
1、研习第一段,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2、研习第二段,思考:
(1)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3、研习第三段,思考:
(1)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

请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概括“十思”的内容。

(2)“十思”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何联系?
(3)做到十思的结果又会如何?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请你谈谈魏征的“十思”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课前预习案
二、文言实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疏浚(2)主持掌握(3) 督查(4)喜庆,福禄(5)所有的
...(6)大(7)保持(8)建造,兴建(9)谦虚(10)居于……之下(11)斥退(12)管理
2、古今异义。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树根(2)放纵情感
3、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然后归纳该组属于哪一类活用现象。

)(1) 名作状 (2) 名作动 (3) 形作名
(4) 形作动(5)形容词使动 (6)动作名
三、文言虚词
以(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目的连词)
(2)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目的连词)
(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并列)
而(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转折连词)
(2)则思谦冲而自牧(并列)
(3)垂拱而治(修饰)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顺承)
之臣闻求木之长者(取独)
(4)简能而任之(代词)
(5)代百司之职役哉(助词的)
(4)将崇极天之峻(助词的)
四、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泉水流远啊。

2、虽董之以言行,震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句虽然可以用严酷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被动句担心被蒙蔽,就想着使心谦虚下来来采纳臣下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