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解释和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读:解题、介绍作者

1、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guàn)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走近文本,基础积累

分析课文第一段

(一)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浚其泉源()塞源()

(二)重点字词解释

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浚其泉源()积其德义()臣虽下愚()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塞源而欲流之远()

(三)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而况于明哲乎?()

4、居安思危()

(四)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今义()古义()

2、人君当神器之重今义()古义()(五)一词多义

1、固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高大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高大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居

1)居域中之大:据有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4、以

戒奢以俭(动词,用、行)

伐根以求木茂(连词,表示目的)

(六)判断文言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七)重点句子翻译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总结本段出现的成语: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第二段

(一)读准字音

殷忧()载舟覆舟()

(二)重点字词解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既得志()傲物()董之以严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三)通假字

震之以威怒()

(四)古今异义

1、凡百元首今()古()

2、则纵情以傲物今()古()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今()古()(五)一词多义

1、盖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地判断)

2)盖在殷忧(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2、以

竭诚以待下(连词,来,表目的)

纵情以傲物(连词,导致,表结果)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介词,用)

(六)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翻译重点句子:

1、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结本段出现的成语: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读准字音

虑壅蔽()惧谗邪()黜恶()谬赏()

解释重点字词

诚能见可欲()将有作()思谦冲以自牧()

惧满溢()思三驱()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信者效其忠()垂拱而治()代百司之职役()

(三)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下百川()

2、乐盘游()

3、则思正身以黜恶()()

4、惧谗邪()

4、何必劳神苦思()()

5、宏兹九德()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古今异义

1、则思三驱以为度今()古()

(五)一词多义

1、诚

1)诚能见可欲:如果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2、以

1)则思知足以自戒(知止以安人,三驱以为度,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连词,用来,表目的

2)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导致,表结果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3、下

1)思江海下百川()4)令初下()

2)虚心以纳下()5)受下赏()

3)竭诚以待下()

4、善

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2)善始者实繁:好

5、能

1)诚能见可欲:能够

2)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词)

6、思

1)则思……(等句):考虑

2)总此十思:要思考的东西

(六)判断特殊文言句式

1、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谦冲而自牧()

2、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翻译重点句子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总结本段出现的成语:

第四课时

走进课堂,合作探究

(一)梳理课文,探究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课文第二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3、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请以表格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温馨提示】作者提出的“十思”,也可以概括为“五戒”:

(二)探究论证方法

1、第一段中有哪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比喻句:

观点:

2、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本文第二、三段也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三)研究作者智慧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1、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要中听,你能说说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做的吗?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附课内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 ,逆“圣听” ,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 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 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 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b5E2RGbCAP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 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 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 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 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 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 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p1EanqFDPw 2、谏:规劝、劝戒;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 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 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 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DXDiTa9E3d 三.研习课文一、二段 朗读指导: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 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RTCrpUDGiT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 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5PCzVD7HxA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 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jLBHrnAILg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 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 思”及意义。 xHAQX74J0X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要点 1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作为一种公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

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

第一课鸦片战争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上党区三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组集体备课导学案[来源主备人崔海军复备人:审批人:学生姓名: 年级 班组 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 课时: 1 年月日 1、知道: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学习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任务与问题方法与要求暴露区(二次备课)一、自主学习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阅读教材1——2页,思考以下问题。 1、标题中的“烟”是指什么?它是什么东西? 2、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来源:学*科*网Z*X*X*K] 3.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他在何时何地销烟? 4、林则徐为何不“烧烟”? 5.虎门销烟有何意义? 6.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教材P3—4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思考如下

回答: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和结束的标志分别什么?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三>、阅读教材P4—5页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思考如下回答: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中国主权有何危害?其历史地位如何? 2、《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有哪些? [来源:学&科&网] 二、合作探究 1、联系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和当今毒品对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危害,谈谈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只有几十艘兵船、几千士兵的英国侵略军打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三、学生交流展示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班级:姓名: 《谏太宗十思疏》自主学习方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一、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2 、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3.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二、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疏浚()壅()蔽谬()论黜()恶无()因怒而滥刑人君当()神器之重 一、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10分钟) 疏通,深挖)大) 监督)能够) 建造,兴建)修养)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Module 1 Unit 1 导学案

Module 1 How to learn English Unit 1 Let’s try to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possible 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一、listening Task one: listen an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 What are they going to talk about? A. ways to study English B. ways to learn Chinese C. ways to speak English 2. Do you need to understand every word? A. Yes, I need B. No, I don’t C. I don’t know 3. What can you know through reading? A. I can know a lot about English B. I can know a lot about the world C. I can know a lot about the word Task two: listen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Work in pairs. Talk about problems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give advice. 二、

练习 一、短语翻译: 1.欢迎回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英语的好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尽力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尽可能多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何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忘记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做某事是个好主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怎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听收音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有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也是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逐步认识 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写信给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同意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表示建议的句型结构) 1.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总是说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我们试着尽可能多地说英语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要忘记把正确答案写在错误的旁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天大声拼读新单词是个不错的主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听收音机怎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为何不试着找一些英文笔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Writing. Mark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给他一些建议。 文章包括:Mark 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你给他的建议,注意人称、时态。(写在作文本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称之。唐代、、史学家。曾主持编撰《隋书》《群书治要》,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贞观十一年上《十思疏》,有诗五古《述怀》等30多首。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的一种文体,又称、,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的道理。(用原文词语回答) 3、名句填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 (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2)素材:“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读译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 2、当:当神器之重() 3、景:承天景命()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 6、作:将有作() 7、牧:则思谦而自牧()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 10、简:简能而任之()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 清o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1)修改

《谏太宗十思疏》强化练习 一、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谏. ⑵逡.其泉源 ⑶求木之长. ⑷乐.盘游 ⑸壅.蔽 ⑹谬.赏 ⑺滥.刑 ⑻黜. ⑼塞.源而欲流长也 ⑽载.舟覆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通 ) 3.重点实词 ⑴谏太宗十思疏.: ⑵凡百..元首: ⑶克.终者盖寡: ⑷殷忧..而道著: ⑸董.之以严刑: ⑹奔车朽索....: ⑺则思三驱..以为度: ⑻虑壅蔽..: 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5.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6.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引申义,重要的。 ⑵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走路。 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现代汉语中“纵情”是“尽情”之意。 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古义: ;今义:“以为”常用于“认为”义。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 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安人 ⑴ 恩所. 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 洗 ⑵ 必竭诚. 以待下 诚. 能见可欲 ⑴ 求木之长者. 则智者.尽其谋 ⑶ 终. 苟免而不怀仁 克终.者盖寡 ⑵ 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⑷ 信. 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⑸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不念居安.思危 则思知止以安 . 人 ⑹ 欲固.其根本 根木固. 而求木之长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 何如哉 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 闻达于诸侯 ⑻

7.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乐盘游②必固其根本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④何必劳神苦思 ⑤宏兹九德⑥则思知止以安人 8.文言句式 ①震之以威怒。②董之以严刑 ③三驱以为度 13.背熟全文,名句填空 ①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③怨不在大,;,所宜深慎。 ④诚能见可欲,;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惧满溢,;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则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惠,。 14.自主翻译重点句子。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三、能力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奢.侈(shē) 疏浚.(jùn) 谦冲.(chōng) B.壅.蔽(yōng) 黜.恶(chū) 堵塞.(sāi) C.装载.(zǎi) 繁茂.(mù) 懈怠.(dài) D.垂拱.(gǒng) 谗.邪(chán) 殷.忧(yīng)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四年级下册英语Module1_unit1_London_is_a_big_city.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英语导学案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课题:Module1 unit1 London is a big city. 奋斗目标:1、能正确认读新单词。 2、掌握重点句型:”This is...?””It’s...?” 重点:文中涉及到的重点单词。 难点:运用重点句型:”This is…””It’s...?”介绍景物名称及特点。 学法指导:讲解,小组合作练习 预习案:英汉互译 1.城市____________ 2.whose____________ 3.美丽的____________ 4.close____________ 5.船 6.queen____________ 探究案:1.It’s a book about London.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about “意为:____________ 2.Is it your house?意为: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一个一般疑问句,作肯定回答为Yes, .否定回答为____________ 3.Whose house is it ?句中whose 意为_____________ .就某一物品是谁的进行提问,后接名词。 例如:Whose pen is it?这是谁的书? 4.It’s the Queen’s house.本句中Queen’s意为__________像这样的用法, 例如:这是汤姆的书。 This is __________book. A.Tom B.Tom’s 巩固案:单项选择 ()1.It’s a book_________English. A、with B、about C.to ( ) 2.It’s_________house. A、Amy B、Amys C. Amy’s ( )3.-----______house is it? -----_______It’s the Queen’s house. A、Who B、Whose C.Who’s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讲课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

谏太宗十思疏 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高一班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解释和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读:解题、介绍作者 1、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guàn)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走近文本,基础积累 分析课文第一段 (一)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浚.其泉源()塞.源() (二)重点字词解释 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浚.其泉源()积其德义 ..() 臣虽下愚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 ..之大()塞.源而欲流之远() (三)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而况于明哲 ..乎() 4、居安.思危.() (四)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今义()古义() 2、人君当神器 ..之重今义()古义() (五)一词多义 1、固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高大?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高大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居? 1)居域中之大:据有?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4、以 戒奢以俭(动词,用、行) 伐根以求木茂(连词,表示目的) (六)判断文言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七)重点句子翻译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总结本段出现的成语: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a)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 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五步导学案(无答案)

第1课鸦片战争的五步导学案 一、明确任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记住<<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鸦片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化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祖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三)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二、自习学习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_____________ 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 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 ___________ 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 私___________ 。 2、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________________ 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收缴的鸦片在_______________ 海滩被当众销毁。_______________ 是中国人民禁 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 _________ 年______ 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工,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 提督___________ 战死。 4、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 ___________________ 率众抵抗,力竭牺牲。8月初,英军到达______________ 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5、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 约_ 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有开放_________________ 、、、、五处为通商口岸;割 _______________ 给英国;赔款______________ 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 纳| |,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6、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得的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权利。 7、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签订了中美___________________ 和中法_______________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______ 。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三、小组合作,合作探究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针对鸦片走私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本原因? 2、战争结局如何? (三)<<南京条约>> 的签订 1、签订时间?有何特点?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还有哪几个国家同国签订了哪几个条约? 四、展示交流 1、简述虎门销烟的过程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二)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三)解决办法:①讲读结合;②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 学生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课文分析 一、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以下就是精心推荐《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

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 义。 学习重点: 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学习内容:1.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课堂训练: (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壅.蔽()懈怠.()浚.()谗.邪()黜.恶()谬.赏()滥.刑()豫.游()垂拱.()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B.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 D.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事物 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冲动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 ..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亏无为之大道 ..哉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震之以威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人君当神器之重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善.始者实繁择善.而从之 B. 居域中之大.怨不在大. C. 臣闻求木之长.者塞源而欲流长.也 D. 不念居安思.危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和() ①臣虽下愚②必竭诚以待下③则思江海下百川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4.翻译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