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的复杂性与科斯定理

外部性的复杂性与科斯定理
外部性的复杂性与科斯定理

第10组:实验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外部性的复杂性与科斯定理

胡石清乌家培

(福建泉州华侨大学商学院)

摘要:外部性分为简单外部性和复杂外部性,对于简单外部性,科斯定理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但是对于复杂外部性,D-O模型说明了基于自利理性的分析是有局限的。从个体理性的二元性出发,引入社会理性,复杂外部性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关键词:外部性复杂性自利理性社会理性

一、引言

外部性是指在特定的经济活动中,未参与决策的一方受到了经济活动的影响,并且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获得补偿。外部性反映了在经济活动中,活动的实施者(行为方)对其他人(受影响方)的影响,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受影响方的“决策的非参与性”,即受影响方没有参与行为方的行为决策,是行为方的单方面行动;二是受影响方“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获得补偿”,无法将受到的影响反馈给行为方从而得到补偿。外部性的意义正是要揭示在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下,如何解决经济活动对那些没有参与决策的被动受影响方的补偿问题。

外部性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以及反馈机制等,体现了系统的特性,所以,需要用系统观和系统方法来分析。然而,在外部性的研究中,一直没有认识到外部性的复杂性,没有引入系统论方法,采用的仍然是还原论方法,这是外部性研究的局限。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有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之分,简单系统可以采用还原论方法,但对于复杂系统,由于其非线性、涌现等特点,只能应用复杂性理论来研究。复杂性理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热点理论,圣达菲研究所创始人考温把复杂性科学誉为“21世纪的科学”。

解决外部性问题需从系统的角度来从方法上跨越还原论,引入系统论,按照复杂程度区分不同的外部性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外部性,对症下药,解决好现实中的外部性问题。

二、简单外部性与复杂外部性

为了明晰外部性的外延,我们将特定经济活动的行为方作为一个核心,从这个核心出发,不断扩大系统的边界,将系统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划分为不同的“外部”:一是行为方对直接参与者的影响,二是对与特定经济活动紧密联系的其他经济体以及相关产业等间接参与者的影响,三是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受影响对象的不同,把外部性分为第一类外部性、第二类外部性和第三类外部性。

第一类外部性是行为方对直接参与者的影响,这里的受影响方就是活动的另一些直接参与者。这类外部性正是科斯研究的范畴,在科斯学派的一系列案例中,都是指活动的行为方与另一方直接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如养蜂人与果园主的关

系、工厂排污对湖中渔场的影响等,都是特定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对于第一类外部性,由于科斯的贡献,称为科斯外部性,其最大特点是“直接性和简单性”,受影响方受到的影响是直接的,受影响方的数量不多,彼此之间也没有联系,这一外部性主要解决行为方与受影响方的关系,而不需要讨论更大范围内受影响方及其相互关系,所以具有简单性。

第二类外部性是行为方对跟特定活动有紧密联系的其他经济体以及相关产业等间接参与者的影响。在第二类外部性中,受影响方没有直接参与特定的经济活动,但却间接受到了行为方的影响。第二类外部性正是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所研究的范畴,所以又称为马歇尔外部性,其最大的特点是“间接性、紧密型和规模性”,即受影响方受到的影响是间接的,与行为方的关系比较紧密,另一方面,受影响方具有一定的规模,受影响方之间也有复杂的关系,这类外部性呈现出系统的复杂性。

第三类外部性,就是行为方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类外部性包括了很多领域,如公共经济学、环境、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庇古在最先提出“外部性”概念时,其真实意图就是要解决这类问题,所以,将第三类外部性称为庇古外部性。第三类外部性的特点是“间接性、广泛性和松散性”,受影响者间接受到影响是,受影响者非常广泛但相互之间联系松散,这给受影响方对行为方的影响进行反馈带来了困难。这类外部性问题非常复杂,其影响也很深远。以上三类外部性如图1所示。

图1:以行为方为核心的三个系统和三个外部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三类外部性的复杂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一类外部性是对直接参与方的影响,受影响方是少数几个对象,各方的关系相对简单;第二类和第三类外部性,其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的范围比较广泛,受影响方的规模也很大,受影响方对行为方的反馈越来越困难。第二和第三类外部性都不是针对某个或几个对象,而是外部的群体或外部环境,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这就决定了第二和第三类外部性不能按单个受影响方的方式来分析。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涌现性

(Emergence),各个受影响方之间不能简单叠加,只能通过复杂的方法处理。

从第一类外部性到第二和第三类外部性,出现了质的变化,即系统复杂性的出现,例如,在第一类外部性的研究中,受影响方是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个体;而在第二类外部性中,受影响方是一个群体,群体内部又是相互关联的,如公物悲剧模型中,村民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共用品提供问题中各方的机会主义(依赖关系)等,都是第一类外部性所不具备的。而第三类外部性中,有影响方具有更大的规模,如工厂排污对湖水污染的案例,这个案例庇古学派用,科斯学派也用,但两者是有差别的。科斯讨论了工厂排污对渔场养鱼的影响,但并没有讨论工厂排污对湖边众多居民的影响,也没有讨论对湖水生态的影响,只能属于第一类外部性,因为渔场属于污染活动的直接影响者,如果没有渔场,工厂的排污就可以不考虑,并且,这里的受影响方只有一家或者几家,他们之间没有关系。但是,如果工厂排污造成了对湖水的污染,从而影响了湖边众多的居民,这就属于第三类外部性。一方面,工厂的污染是对湖水环境的污染,那么谁来代表湖水与工厂谈判呢?这是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湖边的居民人数众多,每个人的损失可能不是很大,但总损失非常大,如何将大家组织起来呢?这就说明相互之间是关联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965年,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就指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将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时,科斯所谓的“自愿谈判”过程会越来越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使科斯谈判获得帕累托有效。基于此,称第一类外部性为简单外部性,称第二和第三类外部性为复杂外部性。外部性的分类如图2所示。

图2. 外部性的分类

三、科斯定理与简单外部性的解决

外部性的两个特点,即决策的非参与行性和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是解决外部性的突破点。如果能够解决决策的非参与性,那么外部性问题就不存在了,而如果不能解决决策的非参与性,那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来解决外部性。目前解决外部性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种,即庇古税方法和科斯产权理论,从深层次来看,科斯是解决决策的非参与性问题,而庇古是解决反馈机制问题。庇古最早

提出外部性的解决方法,即庇古税方法,但受到了科斯的批评,在科斯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在提出产权理论外,还专门讨论的庇古税的问题,认为庇古税方法限制了经济选择。关于庇古税方法,虽然是希望通过政府的税收或补贴形式解决反馈机制问题,但并不是由受影响方的反馈,所以很难达到效果,这里不再论述,主要讨论科斯的方法。

1、科斯定理

1960年,科斯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后来,斯蒂格勒(Stigler)把该文的结论称之为“科斯定理”,经济学界逐渐认可了科斯定理的存在。但科斯本人并没有详细说明该定理的确切含义,所以科斯定理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较权威的表达方式是:只要交易成本为零,明确的产权界定都会达到经济效率的帕累托最优(效益定理);不同产权的分配方式不会影响资源的配置,即任何产权分配方式都会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中性定理)。(廖卫东,2004)科斯之后,产权理论发展迅速,成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方法。

按照科斯的思路,只要产权确定了,不管产权属于哪一方,在零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市场都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外部性的影响在产权明确的条件下,是可以反馈的,即市场是有效的反馈机制。科斯的解决外部性的方法称为“外部性内部化”,即将外部(受影响方)通过产权与内部(行为方)联系起来,由“产权”使受影响方参与行为方的决策,通过谈判解决外部性问题。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书中写道:“必须决定的真正问题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乙损害甲,关键是避免较为严重的损失。”

2、简单外部性的解决

科斯提出“外部性内部化”,所谓内部化,其实就是将受影响方与行为方构成一个整体,从我们前面对系统的划分来看,这正是将行为方这个第一类系统扩展为第二类系统,即将直接参与方包含进来,这样,“第一类外部”就与“第一类系统”共同构成了“第二类系统”,这就是外部性内部化。而这个外部性内部化的结果就是受影响方可以与行为方直接谈判,事实上已经参与了行为方的决策,从而从源头上解决了外部性。那么,怎样才能使第一类外部与第一类系统结合呢?科斯提出了产权理论,界定产权是形成第二类系统的前提,有了产权作为前提,行为方和受影响方的关系就明确了,行为方和受影响方就有了交易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行为方与受影响方就构成一种市场关系,从而成了一个系统(第二类系统)内部的不同元素。系统内部的元素间有了明确的关系,交易才能进行。以科斯的工厂烟尘对附近居民影响的案例来分析,不管产权属于谁,是工厂自己装烟尘净化器,还是居民装防烟窗,就看居民与工厂计算哪种方式更有效率,通过交易产权来解决。这里已经没有外部性了,因为行为方是否排烟已经是与受影响方(附近居民)一起决策的结果。所以,在科斯这里,外部性是真的解决了。这也正是产权理论发展非常快的原因,因为产权理论对这类外部性的解决具有显著的效果。

科斯的产权理论解决了第一类外部与第一类系统的合并问题,那么,是否也可以利用产权这个概念解决第二类外部与第二类系统合并的问题呢?即也通过外部性内部化,使第二类外部与第二类系统间各元素也产生紧密的联系、从而构成第三类系统,在第三类系统内部解决第二类外部性呢?前面叙述了,第二类外部性是复杂外部性,第二类外部与第二类系统结合,会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第三类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系统内元素的规模上。我们来看“公物悲剧”模型,这是一个第二类外部性问题,如果只有两个村民,可以通过谈判划分出各自的草

地,不会出现草地被过度使用的外部性问题(注意,这里的外部性不是一个村民对另一个村民的直接影响,而是村民养羊对草地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对整个村民养羊的影响,这里的外部性是间接的,还是规模化的),正是由于村民众多,草地无法划分,众多村民不能简单叠加,村民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仅只是产权的关系,所以,仅仅通过产权划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再回过头来看第一类和第二类系统内部,第一类系统内部就只有行为方一个人,这是最简单的系统;第二类系统,是行为方和直接参与方,并且直接参与者规模不大,这还是简单的系统,各元素之间只要明晰了产权关系,就可以依照产权关系来沟通。但是,在第三类系统内部,当系统内部元素规模化之后,还会出现有些人的机会主义心理,那么,同是受影响方,受影响的程度可能不一样,受影响方的心理也会不一样,彼此不同质的、没有关联的个体,而是产生了依赖、坐享其成等相互关系,这就是复杂性,仅考虑这种依赖关系,产权就无法解决。这种复杂性决定了第二类外部与第二类系统的结合不能只靠产权关系,还需要其他的关系才能合并构成第三类系统,也就是说,产权无法将第二类外部性内部化。同样,第三类外部更不可能通过产权与第三类系统合并成一个新的系统。

事实上,当人们将科斯的产权理论应用于环境问题等一些复杂外部性问题时,科斯理论并不是很有效,这也说明了科斯方法的局限,学术界对科斯理论的局限也几乎达成了共识:①在受影响者众多时,科斯定理解决不了搭便车问题;②外部性涉及的人数众多时,他们自愿地组织起来试图将外部性内部化,其成本是巨大的;③建立一系列的产权反而会导致低效率,因为许多产权不是通过法律而是通过一些公共规则建立的。(王冰、杨虎涛2002)这些因素正是形成复杂性的前提。那么,复杂外部性又如何解决呢?除了产权,还需要什么才能使第二类外部与第二类系统合并呢?

四、社会理性与复杂外部性的解决

对于复杂外部性,科斯的产权理论是无法解决的,原因就在于个体的自利性,个体的自利性使个体出现机会主义心理,从而造成了市场失灵。在自利理性下,迪克西特和奥尔森构造的D-O模型说明了复杂外部性是无法解决的,也就是说,复杂组织难以形成。因为一旦复杂性组织形成了,就说明了在一个大的系统内各方能共同参与决策,协调各方的利益,从而解决了复杂外部性。D-O模型给了我们一个悲观的结论,然而,现实并不悲观,虽然复杂外部性问题的确是一个难题,但并不是无法解决,很多人并没有搭便车,而是不断形成各种复杂性的组织,解决各种复杂外部性。如像“全球气候变化组织”这样的组织现在越来越多,不断参与到全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中来,才使得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的复杂外部性问题出现了解决的希望。

1、Dixit-Olson模型

2000年,迪克西特(A.Dixit)和奥尔森(M.Olson)提出了一个共用品提供模型(下面简称“D-O模型”):设有N个成员组成的社会,假定提供一种共用品(common goods,对这个词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如公共物品、公有品,公物,公用品、共用品等,严格来讲,共用品是最恰当的),共用品可以对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的利益为V,而生产共用品的总成本为c。令M为满足不等式MV>c的最小正整数,M代表该共用品得以实现的最低限度的支持人数,所以有MV>c,(M-1)V

有实现也不要付出成本,又设社会最后决定提供共用品的概率为p(p<1)。

D-O模型最后的结论是,随着M的增大,P趋近于0,也即是说,当一个共用品需要更多的人提供时,越不可能提供。这就说明了随着人数增加,科斯外部性内部化的措施“自愿谈判”的均衡结果是接近于“总体无效”。

D-O模型一方面指出了科斯定理在解决复杂外部性问题时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对共用品提供问题提出了挑战,说明了类似于共用品提供问题这样的复杂外部性几乎是无法解决的。但是,正如上面提到的,复杂外部性的解决并不是那么悲观,经济领域内的复杂外部性非常广泛,如果不能解决,只能说明我们人类没有希望。但是,社会是发展的,人类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由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复杂外部性在今天也是越来越广,这些复杂外部性并没有滚成雪球,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有希望解决,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社会存在D-O模型所没有揭示的经济行为,而这正是解决复杂外部性的关键。

仔细分析D-O模型,会发现该模型暗含了经济学的“经济人”基本假设,即人是自利的,自利是人的唯一目标。在这样的假设下,每个人唯一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每个人都是在有搭便车的机会下就一定会搭便车,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人来提供共用品。但是,社会中的人并不都是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还会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经济人假设”中自利理性的偏颇之处。

“经济人”中的理性假设,仅仅只体现了个体的自利性,不妨称为“自利理性”,即个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没有体现个体的社会性。其实个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个体除了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外,也会以整个社会利益为目标,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个体的这种社会性深刻地影响到了人的经济生活中,所以,个体的理性假设也应该体现出人的这种社会性,不妨假设人的这种对社会的关怀为人的“社会理性”,也就是说,个体除了具有自利理性外,还具有社会理性。正是人的这种二元理性,使得共用品提供这样的复杂外部性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2、个体的二元理性假设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经济学分析的基础,D-O模型就是在这样的假设下展开的。然而,很多的实验研究以及社会现实说明人不是单一的自利理性的,在自利理性之外,还具有社会理性。即个体的理性具有二元性,个体的理性包括“自利理性”和“社会理性”,二者在个体的理性中,反映的个体目标的多向性,自利理性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社会理性追求社会的利益及其他目标。个体的社会理性假设,计算机仿真领域早已经有学者提出来,在基于Agent的计算中,多主体系统(MAS: Multi-Agent System)中各个Agent需要具有不同的特征,而Agent的社会性就是一个方面,N. R. Jennigs 和J. Campos根据人类处理问题的推理方式,设计出具有社会理性的Agent的决策框架,提出了社会理性的概念。(Jennigs & Campos,1997)这说明研究经济问题必须突破个体单一理性的假设。复杂外部性的解决,不可能仅仅依靠个体的“自利理性”,还必需建立在个体的“社会理性”上。

胡石清等构造了个体理性二元假设(胡石清、乌家培,2009),假设每一个人既具有自利性,又具有社会性,既不是纯粹的自利理性,也不是纯粹的社会理性,而是既追求个体利益,又追求社会利益的综合体。社会中人员众多,个性各不相同,有的人过于自我,凡事都只考虑自己,有的人则善于换位思考,凡事考虑群体利益。社会中人的社会理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人的二元理性假设如图2

所示。

图3. 个体理性的分解

设R为一个人的理性,R

d 为个人的自利理性,R

s

为个人的社会理性,则有:

R= R

d + R

s

,令R=1,有R

d

+ R

s

=1,那么R

s

意味着个人的内心里社会利益占的

比重(R

d 则相反),称R

s

为社会理性系数,反映个体的社会理性程度。

3、复杂外部性的解决

对于简单外部性问题,基于自利理性的科斯定理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复杂外部性问题,D-O模型说明了仅仅基于个体的理性是无法解决的。考虑个体的社会理性,按照科斯的案例分析方法,这里以一个“河流污染”的案例来研究。(1)案例说明

假设有一条大的河流,河边住了100万人,另有100家大企业,向河里排放污水。每家企业如果购置污水处理设备,将污水净化后再向河里排放,每年的设备运转和维护需要100万元,如果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河里,就可节省这100万,但造成的污染影响为100(万)*100(家)*ε(外部性系数),假设ε=-3,那么对河水的污染总损失就是30亿元,分摊到每个居民头上,每个居民每年受到300元的负面影响,由于并没有规定是企业可不可以直接排污,也没规定居民是否可以享受洁净河水,所以,居民需要成立一个“大河保护协会”,维护河水的洁净,争取政府通过一个法案保护河水的洁净,这需要100万元。在这个案例中,企业会怎么选择,居民又会如何选择呢?

首先,只有居民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民间社团组织----“大河保护协会”,协会才有可能和企业谈判,才有可能将复杂外部性转变成简单外部性。那么,居民能否组成这样一个协会呢?根据D-O模型,在这样的案例中,随着居民人数(n)增多,居民参与协会的概率(p)越来越小,当n趋于无穷大时,p趋于0,但是,D-O模型是基于人的“自利理性”的,也就是说,在人的二元理性中,个体的社

会理性R

s =0,而现实中个体的社会理性R

s

不会等于0。那么,在社会理性下,

协会能否成立呢?

(2 )案例分析

首先构造博弈模型,假设某个居民发起成立“大河保护协会”,他联合了1000个居民参与进来,成立协会,那么每个居民参与进来的费用为1000元,结果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协会成立,但没有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居民享有洁净河水的权利没有法律保障。这样,每个企业节省了100万,每个参与协会的居民,损失为1300元(参与协会的费用1000元和受到污染损失300元),没有参与协会的居民损失为300元。

2)协会成立,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企业还是直接排污,但企业必须补偿每个居民的损失。这样,每个居民由于河水的污染损失300元,但可得到企业300元的补偿,所以,没参与协会的每人的损失为0,而参与协会的居民损失为1000元;每个企业节省了设备费用100万,但要赔偿300万元,净损失为200万元。

3)协会成立,取得了政府支持,企业购置污水处理设备,河水不再受到污染。这样,每个企业要购置设备,费用为100万元,而河水没有受到污染,每个居民的损失为0,但参与协会的居民的费用为1000元。

各种情况的博弈结果如表9和表10。

在两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PE)为(不参与,购置设备),但纳什均衡(NE)为(不参与,直接排污)和(不参与,购置设备),即获得政府的支持,帕累托最优可以与纳什均衡相一致,但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又必须参与协会。注意,这里的企业总收益还要×100,居民的总收益还要×100万。可见,居民参与协会是占劣策略,不会有人愿意参与河流保护协会,这符合D-O模型的结论,并且这种情况现实中也是存在的,如一些河流已经成了臭水沟,一些动物因为滥捕而灭绝(2007年8月8日,科学家正式宣告白鳍豚灭绝)。但是,现实也呈现另外的一面,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很多的人投入到各种保护者协会中去,为了整个社会,为了大自然牺牲一些自身的利益,这正是个人社会理性的体现。只看到个体理性中的自理理性,其实是把人类社会当成了动物世界,而真正的人类社会,就必须考虑个体的社会理性。

在这个案例中,从社会整体利益来分析,企业购买设备要比直接排污要好,因为这里的外部性系数ε=-3 ,当然,对居民来说,最好是不参与,但一旦企业在直接排放,从社会整体利益来分析,参与协会要占优于不参与。所以,对企业来说,社会理性体现为购买设备,自利理性体现为直接排放;对居民来说,社会理性体现为参与协会,自利理性体现为不参与。

对于居民来说,虽然参与协会要付出费用,但事实上,参加协会的人越多,每人付出的费用就越少,如果每个人都参与,那么每个人的费用只有1元钱,远少于承受的污染损失300元(这里体现了网络外部性)。但是,不能期望每个居民都有很高的社会理性,假设居民中社会理性呈一定的概率分布,在100万居民

>0.5),他就会参与协会,设这部分居民的比例中,有的人社会理性高一些(R

s

<0.5),他就会搭便车,这部分居民的比例为p;而有的居民社会理性会低一些(R

s

为(1-p)。企业也可以做同样的假设,设社会理性高的企业的比例为q,而社会

理性低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为(1-q)。协会的成立与参与协会的人数有关,即与p 有关,而协会成立后,能否获得政府的支持也有一个概率,假设这个概率是已知的,综合起来,假设协会成立并获得政府支持的概率为ap(这里a为常数),那么,协会无法成立或不能被政府支持的概率为(1-ap)。

假设协会成立并获得政府的支持。居民中参加协会的人数为p×100万,每个人的费用为1/p元(前面假设100人参加,相当于p=0.1%,所以每人要分担1千元)。企业和居民的理性分布及收益如下表11。

偿,企业和居民的理性分布及收益如下表12。

先来分析居民的期望收益,设居民的总收益为A,期望收益为E(A),企业的总收益为B,期望收益为E(B),则有:

E(A)=-ap[(1/p)p(1-q)+(1/p)pq+0(1-p)(1-q)+0(1-p)q]

-(1-ap)[(300+1/p)p(1-q)+(1/p)pq+300(1-p)(1-q)+0(1-p)q]

=-ap-(1-ap)(301-300q)=300ap-300apq+300q-301(元).

E(B)=-ap[200p(1-q)+100pq+200(1-p)(1-q)+100(1-p)q]

-(1-ap)[0p(1-q)+100pq+0(1-p)(1-q)+100(1-p)q]

=ap(100q-200)-(1-ap)*(100q)=200apq-200ap-100q (万元).

要使得期望收益最大,求E(A),E(B)的一阶条件,得到:p=1/2a ,q=a/(a-1)。

注意,由p=1/2a有ap=0.5,ap表示居民组建协会并获得政府支持的概率,也就是说,当居民获得享有洁净水权利的概率为0.5时,个人和企业可以达到最大的期望收益。而q=a/(a-1),当a比较大时(在前面的案例说明中,假设有100人参与,所以p=0.1%,有a=500),q趋近于1,也就是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强,才能达到企业的最大期望收益。由于ap=0.5,所以,当a很大时,p其实可以很小,而如果a比较小,反而要求p要比较大,所以a反映了一个社会对公益事业的敏感程度;如果p比较大,即社会中居民有比较高的社会参与性,对社会的关注程度高,那么社会中居民和企业更容易达到最大期望收益,如只要p 达到0.01(即社会中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社会理性比较强),参与“河流保护协会”成员的费用就不高了,为1/p,也就是100元,这比都不参与,忍受污染损失300元还要小。所以,河流污染这个案例要解决,主要是需要提高居民的社会参与性,即提高p。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共用品提供问题,在人数非常多的情况下,并不是如D-O模型所反映的那样是无法解决的,而是与一个社会的

社会理性有关,社会理性强,则共用品提供问题容易解决。D-O模型中,正是因为只考虑个体的自利理性,而没有考虑个体的社会理性,所以,当人数众多时,要解决共用品提供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与我们的结论是相同的,说明了D-O模型=0时的一种特殊情形。

是上述案例在R

s

现实社会中,有很多的人社会理性明显占优自利理性,所以很多的公益组织建立起来,这些组织的成立,为复杂外部性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复杂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中,个体的社会理性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个体期望收益和社会整体期望收益的最大化,必须提高个体的社会理性,社会理性的提高,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社团组织中来,组织成员的负担就越来越小,负担越小,就会吸引更多个体的参与,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与之相对的是,在自利理性占优的情况下,由于个体机会主义倾向,都想搭便车,愿意参与协会的人很少,使得每个参与的个体付出比较多,愿意参与的人会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公共组织的形成,就是使外部性的受影响方参与进来,进而影响行为方的决策,达到社会最优。在信息时代,外部性的受影响方的信息交流更充分,公共组织可以形成公众舆论,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吸引更多的个体参与,通过相关途径,合理地引导政府参与,通过政府制订相关法规,达到强制实施。对于复杂外部性,必须激发个体的社会理性,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所以,对于复杂外部性,除了利用市场机制外,还需要其他的机制,如社会资本等,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五、结论

解决外部性一直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外部性问题影响之广,涉及的范围之大是一般经济问题所无法企及的。然而,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却是一个现实的难题,虽然庇古和科斯都提出了自己的外部性解决办法,但庇古税方法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质疑,而科斯产权理论虽然影响了众多经济学者,但其适应范围却很有限,对科斯定理质疑和对科斯定理的赞扬成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主旋律。

科斯的产权理论,解决了简单外部性问题,为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开创了新的时代。对于复杂外部性问题,由于受影响方是间接受到影响,并且人数众多,必须考虑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得复杂外部性的“外部”呈现出复杂性,这样就需要复杂性理论来解决。产权理论可以解决行为方和受影响方的问题,但受影响方本身各个个体之间的关系却无法解决,正如公物悲剧模型中,受影响方个体之间的依赖性,就无法利用产权理论来解决,所以,D-O模型给出了一个令人悲观的结论。但是,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只是由于“经济人假设”中只考虑了个体的“自利理性”,而没有考虑个体的“社会理性”,所以才会有D-O模型悲观的结论。当考虑个体的“社会理性”后,社会理性能够弥补个体理性的不足,解决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解决复杂外部性问题。“河流污染”案例说明了,一个社会,要真正解决复杂外部性问题,必须提高一个的社会理性程度,社会中个体的社会理性越高,个体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也越高,复杂外部性问题就越容易解决。所以,重视社会理性,是解决复杂外部性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Dixit,A.,M.Olson. Dose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Undermine the Cose Theorem?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2000,76:309~335

2. N. R. Jennigs,J. Campos. Toward a social level characterization of socially responsible Agent [J] J. Proc. IEEE Software En g., 1997, 144(1):11~25

3.Pigou,Arthur C. The Econnmic of Welare[J]. 4th ed. London : Macmillian,1962.

4. 胡石清、乌家培. 关于信任的博弈分析[J].当代财经,2009,3.

5.科斯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

6.曼瑟尔?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7.廖卫东. 生态领域产权市场制度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8.平新乔.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6.

9.王冰、杨虎涛. 论正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与绩效—庇古和科斯的正外部性内在化理论比较 [J].东南学术,2002,6

10.宣慧玉、张发. 复杂系统仿真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胡石清,1972年生,男,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数量经济学会会员。邮政编码:362021,电子信箱:hushq@https://www.360docs.net/doc/227055511.html,。

西方经济学第六章答案解析

某个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对其他厂商产生的有利影响,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作()选择一项: A.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B. 生产的外部经济 C.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D. 消费的外部经济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生产的外部经济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某人的吸烟行为属() 选择一项: A. 生产的外部经济 B.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C.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D. 消费的外部经济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按科斯定理,()问题就可妥善解决选择一项: A. 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 B. 只要产权明确,不管交易成本有多大 C. 不论产权是否明确,交易成本是否为零 D. 不管产权是否明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只要产权明确,不管交易成本有多大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公共产品的产权是属于社会,而不属于任何个人是指它的()选择一项: A. 竞争性 B. 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非排他性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非排他性 题目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当人们无偿地享有了额外收益时,称作() 选择一项: A. 外部经济 B. 外部不经济效果 C. 交易成本

D. 公共产品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外部经济 题目6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的分配就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这种观点称为()选择一项: A. 科斯定理 B. 看不见的手 C. 逆向选择 D. 有效市场理论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科斯定理 题目7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科斯定理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

科斯定理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 摘要:科斯定理由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提出,其主要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但是根据某些资料及实践经验显示,科斯定理的前提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未必能够成立,因此科斯定理往往只能在理想状态下才得以实现。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分析科斯定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科斯定理的理解 科斯定理表明:只要确定了产权,那么在处理外部性问题时就可以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而政府干预就无须出现,这时资源配置也能够达到有效。 但是这必须建立在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都为零或者可以忽略不计的条件之上。这是由于在经济的社会中,利益最大化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若要如科斯定理所说,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外部性问题就必须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即把成本降到最低是交易双方的共同目的和理想。 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解释:甲和乙在一个不禁烟的场所坐在一起,甲是一名吸烟者,而且正在吸烟,而乙是非吸烟者。乙坐在旁边感到难受,就叫甲不要吸烟。这时乙掏出5块钱请甲不要吸烟,但是甲烟瘾犯了,不吸烟也同样难受,他觉得虽然乙给了5块钱自己,但是5块钱不足以弥补他犯烟瘾不吸烟的难受,于是他不答应。此时乙就说给甲10块钱,然而这次甲看来这10块钱可以弥补其难受的感觉,他就答应了乙不吸烟,在这桩交易中,甲收了乙的10块钱,觉得有利可图,他答应了乙不吸烟;同样的,乙觉得他自己享受新鲜空气舒服的感觉远远比10块钱重要,也是有利可图的,他愿意付出这10块钱。结果自愿交易、自愿谈判使各自的权利得到保障。科斯定理在此例中得到了实现。 二、科斯定理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问题 对于上面的例子,如果双方的谈判能达成协议,交易似乎已成定局,这也让人产生科斯定理似乎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的感觉。但却忽略了一些问题,例如产权问题。这里我们想说的是土地的产权问题,产权问题不解决,市场本身就无法给出答案。 用一个例子来分析,假如新发现了一个山洞,这山洞应该归属谁?发现山洞的人?山洞入口处的土地所有者?还是山洞顶上的土地所有者?这些取决于财产法。但涉及到这山洞的用途就与财产法无关了,反而与使用者付出的费用的多寡有关。再如把一片水域分为2部分分给甲乙2个农民,但是鱼群是游动的,那么那些鱼是怎样分呢,这也是和付出的费用多寡有关。就用中国目前实际所存在的农村土地产权来说明一下产权问题解决的困难,虽然农村土地所有权属集体,但是按照科斯的解释,土地是用作耕地,还是用于开发商开发商品房,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 境污染及其治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显着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最优资源配置效率。 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污染者所承担的成本远小于社会承担的成本,仅受自身成本约束的污染者终将会使环境污染超过环境的耐受值。而环境保护则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保护者所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的收益,仪受自身利益激励的保护者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就是要找到合适的机制,把环境的价值体现出来,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从而实现环境的外部性有效内部化。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负担”或“污染者付费”的方式。 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命令控制方法。命令控制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管理调整方法,主要通过政府的强制命令迫使污染者将污染的费用(成本)内部化来减少污染,例如设立环境标准以及推广某一种低污染环境技术的应用。具体表现为污染者在排污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迫使污染者将原转嫁给社会承担的污染治理费用转化为污染者自身的生产成本,从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经济刺激方法经济刺激方法是指利用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把外部不经济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经济刺激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庇古手段,其具体手段有排污费和排污税等。另一类侧重于通过市场本身来解

科斯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斯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08保险赵薇 一,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科斯定理旨在描述资源稀缺性必定引发各种经济竞争和交易费用发生,而明晰界定的产权安排则是节省交易费用从而是决定经济效率的基本制度设定。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效率优劣,经济效率优劣取决于交易成本高低,交易成本高低则取决于产权是否明晰界定,而产权明晰效应则又取决于政府是否将产权界定给私人。从制度运行的延伸联系来看,政府效能→产权安排→交易成本→经济效率→经济发展,这就是科斯定理所解释和描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定理所要求的前提往往是不存在的。财产权的明确是很困难的,交易成本也不可能为零,有时甚至是比较大的。因此,依靠市场机制矫正外部性(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者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科斯定理毕竟提供了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科斯定理的应用 红绿灯对交通的改善作用可以用科斯定理来解释。 交通的十字路口是公共资源,通过红绿灯对车辆的交通资源划分符合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的条件,无论开始将资源分配给十字路口车辆的任何一方,都能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达到帕累托最优。红绿灯解决十字路口的堵塞问题就在于其划分了该公共资源的使用权,使产权明晰。 这也是政府通过效能达到产权安排,通过节省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实际例子。 另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国家出台公共场合不准吸烟的规定。 通过这个规定我们可以知道,社会把公共场所空气清洁的权利赋予了不会吸烟的

科斯定理对社会成本问题的通俗解答

科斯定理对社会成本问题的通俗解答 《社会成本问题》是一篇不易阅读又必须认真读一读的论文。为了让读者用最少的精力和最快的速度最准确地把握该文的内容,这里以一个《故事新编》的形式将该文的内容归纳如下: 妲己摘了比干的心,要带回宫里当美容食品烧汤吃,比干赶忙告到法院,要求妲己返还心脏并赔偿损失。法官请来了英国的皮古(Pigou,有人译为庇古)和美国的科斯这两位著名经济学家作为陪审员一起讨论如何判决的问题。 法官说:“妲己摘了比干的心,这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这必须由我们根据公理和传统以及判例进行判决。现在,请你们二位充分发表意见。” 皮古说:“这个问题很好办,让妲己归还心脏并赔偿损失,如果她不愿赔偿就强行征税,并把她赶出王宫,叫她回老家。” 科斯说:“且慢!这样解决并不合适,这是一个有待分析的问题。” (这就是《社会成本问题》第一节《有待分析的问题》的内容。)法官接着问:“据你之见,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科斯答曰:“妲己摘了比干的心固然是对比干的侵害,但是,如果不让妲己吃比干的心,也会使妲己遭受损害,使妲己营养不良。所以,问题具有相互性,处理这个问题要全面权衡利害关系。” (这就是《社会成本问题》第二节《问题的相互性》的内容。)法官又问:“到底怎样权衡利害呢?到底要不要判决妲己返还心脏并赔偿损失呢?”

科斯答曰:“要想权衡好利害关系,必须先考虑交易成本,即比干和妲己谈判的成本。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我们随便怎么判决都没有关系,都可以使产值、利润最大化,损害最小化,资源配置最优化。” 法官大喜,曰:“愿闻其详。” 科斯侃侃道来:“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我们判决妲己…负有损害赔偿责任?和判决妲己…不负损害赔偿责任?,经济结果都一样。” “如果判决妲己败诉,妲己就会主动找比干谈判,愿意付给比干一百万美元,请求比干到心脏市场另外购买一个心脏而不要讨回原来的心脏。这时,买一个心脏只要花费五十万美元,所以,比干肯定会觉得很合算,肯定会同意妲己的要求。而妲己吃了比干的心脏以后会变得更漂亮,舞蹈更优美,歌唱更动听,纣王会更加喜欢她并肯定会赏给她两百万美元的奖金。花了一百万美元而赚回两百万美元,所以对妲己来说也很合算。” “如果判决妲己胜诉又会怎么样呢?”科斯继续发言:“如果妲己胜诉,比干就会主动找妲己谈判,愿意付给妲己三百万美元,请求她将心脏还给自己。这时,妲己想到:…我吃了他的心脏至多赚二百万美元,而不吃他的心脏却可以赚三百万美元,嗯,还是把心脏还给他合算?。所以妲己肯定会将心脏还给比干。比干虽然花了三百万美元,但属于破财消灾,只要保住了有七个孔的心脏,就能继续为纣王效劳,就能继续干大事,一年赚回五百万美元不成问题。所以对于比干来说,花三百万美元也很合算。”

第三章----外部性理论-Microsoft-Word-文档

第三章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的类型 外部性的理论应用 教学目的: 1.理解外部性的定义,了解外部性的类型。 2.能够图解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掌握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 教学重点与难点:帕累托最优定价,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 第一节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定义 图解外部性 一、外部性的定义 1.外部性的定义:英国经济学Marshall,A.提出来的概念。 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它经济主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货币形式或市场机制反映出来。换句话说:外部性是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2.图解外部性

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 外部性的分类 外部性的特征 外部性的测度 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外部性的分类 1. 按有无产权划分 公共外部性 私人外部性 2.按影响方向划分 正的外部性(外部经济):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行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负的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行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3.按影响途径划分 ?金钱的(市场的)外部经济 例:(1)鞋的需求量增加会导致皮革价格上升,影响皮包消费者的利益,但会刺激皮包制造商改造工艺,集约生产,提高皮革的利用效率。 (2)铁路开通与马车运输废业 (3)火车提速与飞机乘客减少的关系 特点:通过市场来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技术的外部经济 概念的缘由:Pigou,A.C.

例:(1)渔场过量捕捞的例子 (2)某一工厂处理废气的技术水平于洗衣价格 4)可转移的外部性 二、外部性特征 1.外部性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经济活动对他人的影响并不反映在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而是在市场运行机制之外。市场机制的基本特征是,如果经济主体的活动引起了其他经济主体收益的增减变化,这一经济主体必须以价格形式向对方索要或支付货币。如果发生了外部性,那么就不会有表现为价格形式的货币支付。因此,外部性发生于市场运行机制之外。 2.外部性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具有伴随性 3.外部性与受损者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性 4.外部性具有某种强制性。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溢出效应,在受影响者看来,这种溢出效应不是自愿接受的,而是由对方强加的。例如,某工厂造成的空气污染,使附近居民因呼吸有害的空气而损害身体。 5. 外部性不可能完全消除 6.负外部性的存在首先引起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差异 三、外部性的测度(清华大学31页) 1)外部费用 2)私人费用 3)社会费用 4)环境费用 5)边际费用 6)边际私人成本 7)边际社会成本 8)边际成本递增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四、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从社会的观点来看:企业核算成本时,应考虑生产的所有费用,包括私人费用和外部费用。 从企业角度来看:只将私人费用纳入成本核算。 从企业角度讲要求的最佳产量大于社会考虑的该厂最佳产量。其差值代表了该企业的“过剩”产量。 2.外部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此时,存在外部收益,社会费用低于私人费用。该企的最佳产出低于社会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摘要: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揭示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根源,另一方面又为如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提供了思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外部性内部化是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所在。从环境的外部性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利用外部性理论,提出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 1、外部性含义 a)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 F i=f(X i1,X i2,X i3,···,X i m,X j n,) i≠j 则可以说生产者(或消费者)j对生产者(或消费者)i存在外部影响。其中F i是生产者i的生产函数或消费者i的效用函数;X i m是生产者(或消费者)i的内部影响因素; X j n是生产者(或消费者)j对i施加的影响。 b)外部性是指当某个企业的经济行为(或某人的消费行为),经过非价格手段,直接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或其他人的效用),并且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加以控制的情况时,对前者来说就存在外部性问题。实际上,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 外部性的产生,实质上是社会边际收益或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收益或私人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差异。当存在外部性时,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边际收益也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边际成本,由于价格信号失真,据此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会使社会资源配置发生扭曲,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就不是有效的。 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环境资源的无产权和零价格制度,致使其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差异,导致了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产生了环境外部性问题。当存在环境外部性问题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并不能导致环境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外部性对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比较,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性和

湖南大学研究生应用经济学01年到10年真题

2010年 一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2.消费者剩余3.科斯定理4.边际储蓄倾向5.市场出清假设6.菲利普斯曲线 二1.用微观经济学原理理论分析我国主要城市房价持续攀升的原因 2.比较分析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 3.简述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乘数效应 4.如果国外市场对我国红酒偏好,用文字说明并画图分析 (1)外汇市场人民币需求会有何变化 (2)外汇市场人民币价值有何变化 (3)我国红酒净出口数量有何变化 三1).完全竞争市场某厂商的生产函数q=8L1/4K3/4,求 1当劳动价格为3资本价格为9,产量为24时,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及总成本 2若劳动价格变为9,上述问题有何变化 3若劳动价格为3资本价格为9,资本数量为10,求短期生产函数 4若资本数量为16,市场价格为5,求劳动需求函数 5若劳动价格为3资本价格为9,求长期生产函数 2)三部门国民经济收入的计算,消费函数为C=100+0.6YD,政府支出250,政府税收100投资50,求1.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2.个人储蓄和政府储蓄3投资乘数KI 4.个人消费 四1.完全竞争市场为什么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2.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 2009年 一名词解释(6*5=30) 1 净出口函数 2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3 库兹涅茨曲线 4 无差异曲线 5 边际效益 6 纳什均衡 二简答题(12*4=48) 1 简述“挤出效应”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2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如何影响利率变动? 3 简述厂商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间的关系? 4 为什么说不完全竞争(例如垄断)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 三(16*2=32) 1 名义货币供给M=200,价格水平P=1,货币需求L=0.2Y-4R,消费函数C=100+0.75Yd,投资I=140-5R,政府购买G=600, 税收政府T=0.2Y,转移支付TR=100. (1)求IS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3)政府收支状况。 2 某产品边际成本MC=4+Q/4,,(单位分别是万元,百台)边际收益MR=9-Q/4, (1)求从1万台到5万台时成本和收益如何变化? (2)产量为多少时利润最大?(已知条件简化后 原题汉字太多,我记不很清楚了。不过只是在MC和MR解释了它们的定义。数字不会错!)四论述题(20*2=40) 1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是否收入达充分就业状态?若经济起初处与充分就业状态,政府想增加消费而减少私人投资,且收入不超过充分就业水平,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图论述说明。 2 为什么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C=MR,可以写成MFC=MRP? 在完全竞争产品市场

第六章外部性理论讲述

第六章外部性理论 第一节外部性的涵义与分类 “自然的经济制度(即市场经济)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出于天意的,因为在其中,每一人改善自身处境的自然努力,可以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即在追求他本身利益时,也常常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1776 一、外部性的涵义 ?外部性指的是经济主体从其经济行为中得到的利益不等于该行为带来的社会利益,从而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又称为“外部效应”、“外部经济”、“外部影响”、“外在性”等。 ?正外部性:利益,增加他人的福利 ?负外部性:成本,对他人造成损失 07-09年金融危机:外部性的解读 金融危机:负的外部性 ?房地产投机社会成本(即由房地产泡沫引起的金融体系不稳定)大

于房地产投机的私人成本。 ?金融机构的社会成本(不良资产问题、大型金融机构不能倒闭、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等)大于金融机构的私人成本。 ?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国际性社会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大于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私人成本。 ?外部性逃逸不出地球,全世界埋单。 正的外部性:个人收益<社会收益 ?当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从而使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 负的外部性:个人利益>社会利益 ?当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上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危害,而他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从而使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大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 我们身边的外部性

二、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关系 ?公共物品现象事实上是收益外部化的表现,也即正外部效应。例如:教育 ?作为公共品的教育:诚实和美德来源于良好的教育 ——使学生融入社会 ——教会学生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提高整个国家的生产力 ?年轻一代从一开始就要学会不仅仅只为自己活着,而是为整个民族。 ?“要立志站在学术的前沿上,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要培养充满正义和力量的人格,养成付诸理性的思维习性。” ?视频:帝国春秋——教育的外部性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联系密切 ?公共物品现象是正外部效应,而负的外部效应也往往与公共物品有关。 ?污染成为外部成本,因为清洁的空气或水也是公共物品。公路、桥梁这类产品的消费中产生的拥挤成本也是外部成

科斯定理的案例

科斯定理的案例 我们举一个数字例子(在西方,有关科斯定理的论述,包括科斯本人的文章在内,往往实用简单的数字例子。这里的例子取自波林斯基《法律学和经济学引论》,利特尔和勃朗出版社,波士顿,1983年版,第11-14页):假设有一工厂,它的烟囱冒出的烟尘使得5户居住于工厂附近的居民所洗晒的衣服受到损失,每户的损失为75元,从而5户损失的总额为375元。 要想矫正这一受污染之害的状态,又假设只存在两种治理的办法:第一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除尘器,其费用为150元;第二是给每户提供一个烘干机,使它们不需要去晒衣服,烘干机的费用假设为每户50元,因此第二种办法的成本总和是250元。显然,在这两种解决办法中,第一种是比较节约的,它的成本较低,代表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这种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在西方经济学中被成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关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面还将加以解释。 按照科斯定理的含义,上述例子中,不论给予工厂以烟囱冒烟的权利,还是给予5户居民晒衣服不受烟囱污染的权利(即上述的财产所有权的分配),只要工厂与5户居民协商时其协商费用为零(即上述的交易费用为零),那末,私有制的市场机制(即私人之间自由进行交易)总是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结果(即采用安装除尘器的办法)。

为什么如此?按照科斯等西方学者的解释,如果把排放烟尘的财产所有权给予工厂,即工厂有权排放烟尘,那末,5户居民便会联合起来,共同给工厂义务安装一架除尘器,因为,除尘器的费用低于5架烘干机,更低于晒衣所受到的烟尘之害(375元)。如果把晒衣服不受烟尘污染的产权给予5户居民,那末,工厂便会自动地给自己安装除尘器,因为,在居民具有不受污染之害的产权的条件下,工厂有责任解决污染问题,而在两种解决办法中,安装除尘器的费用较低。 因此,科斯定理宣称,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只要产权明晰化,不论产权归谁,私有制的市场机制总会找到最有效率的办法,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当然,科斯定理的结论只有在交易费用为零时才能得到。如果不是如此,结果便会不同。例如,假设在工厂具有排放烟尘产权的条件下,如果5户居民联合在一起共同行动的费用很大,例如为125元,那末,为了共同行动给工厂安装除尘器,总支出是275元(125+150=275)。在这样的情况下,5户居民便会各自去购买一架烘干机,因为,这样做只费250元。显然,这不是一个最有效率的结果。关于科斯定理,大致的意思便是如此。科斯本人并没有对该定理加以精确的证明,仅仅使用了类似上述的数字例子加以说明。

外部性的复杂性与科斯定理

第10组:实验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外部性的复杂性与科斯定理 胡石清乌家培 (福建泉州华侨大学商学院) 摘要:外部性分为简单外部性和复杂外部性,对于简单外部性,科斯定理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但是对于复杂外部性,D-O模型说明了基于自利理性的分析是有局限的。从个体理性的二元性出发,引入社会理性,复杂外部性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关键词:外部性复杂性自利理性社会理性 一、引言 外部性是指在特定的经济活动中,未参与决策的一方受到了经济活动的影响,并且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获得补偿。外部性反映了在经济活动中,活动的实施者(行为方)对其他人(受影响方)的影响,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受影响方的“决策的非参与性”,即受影响方没有参与行为方的行为决策,是行为方的单方面行动;二是受影响方“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获得补偿”,无法将受到的影响反馈给行为方从而得到补偿。外部性的意义正是要揭示在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下,如何解决经济活动对那些没有参与决策的被动受影响方的补偿问题。 外部性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以及反馈机制等,体现了系统的特性,所以,需要用系统观和系统方法来分析。然而,在外部性的研究中,一直没有认识到外部性的复杂性,没有引入系统论方法,采用的仍然是还原论方法,这是外部性研究的局限。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有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之分,简单系统可以采用还原论方法,但对于复杂系统,由于其非线性、涌现等特点,只能应用复杂性理论来研究。复杂性理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热点理论,圣达菲研究所创始人考温把复杂性科学誉为“21世纪的科学”。 解决外部性问题需从系统的角度来从方法上跨越还原论,引入系统论,按照复杂程度区分不同的外部性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外部性,对症下药,解决好现实中的外部性问题。 二、简单外部性与复杂外部性 为了明晰外部性的外延,我们将特定经济活动的行为方作为一个核心,从这个核心出发,不断扩大系统的边界,将系统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划分为不同的“外部”:一是行为方对直接参与者的影响,二是对与特定经济活动紧密联系的其他经济体以及相关产业等间接参与者的影响,三是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受影响对象的不同,把外部性分为第一类外部性、第二类外部性和第三类外部性。 第一类外部性是行为方对直接参与者的影响,这里的受影响方就是活动的另一些直接参与者。这类外部性正是科斯研究的范畴,在科斯学派的一系列案例中,都是指活动的行为方与另一方直接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如养蜂人与果园主的关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在没有交易成本、财产权规定明确且可实施的情况下,外部性并不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这一定义中包含了三个经济学名词:交易成本,财产权,外部性。要理解科斯定理,需要将这三个名词解析清楚。 首先,什么是交易成本。简单而言交易成本是指除价格外影响交易的成本的总称,它起源于所有权的转移。例如,我一晚50,如果有人想要,一般会看我长的帅不帅。。。这个所谓的帅,就是交易成本中的一种。没有交易成本,就是指根本不管我长的怎么样。。。; 其次,财产权在科斯定理中,可以简单理解为所有权,这个比较简单,就不赘言; 最后,什么是外部性。外部性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我们已经学习过,通常政府解决外部性有二:征税,补贴。而科斯定理为了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而提出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我将为大家举例说明: 假设一条河边有两家企业:造纸厂和养鱼场。众所周知造纸厂是重污染企业,对养鱼场的影响可想而知。假定造纸厂在生产过程中对养鱼场生产造成的损失有30元,而(无论是谁)为造纸厂安装净水装置的费用为29元。 1.假设这条河流的所有权归养鱼场拥有,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造纸厂赔偿养 鱼场30元——而这个行为可以理解为造纸厂向养鱼场购买向河水中排放污水的权力,二是造纸厂自己购买29元的净水装置; 2.假设这条河流的所有权归造纸厂拥有,即其拥有向河水中随意排放污水的权力,咋一 看似乎养鱼场无能为力了,但若养鱼场的经营者是理性的经理人,他一定会与造纸厂方谈判,为其安装29元的净水装置——这个行为可以看做养鱼场向造纸厂购买其不排放污水的权力;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这条河流的所有权归谁所有,最终的选择都是用29元解决问题,即用(两种方法中)最优方式解决问题。 要实现上面的情况需要符合三个假设: 1.产权明晰,即河流到底归哪方所有是明明确确的; 2.产权可交易。这里的产权是指向河流中污水排放权。若这个权力不能交易,则不会出 现购买净水装置的选项; 3.交易成本为零。若在谈判中,养鱼场要付出哪怕一元的交易成本,其总成本都不会小 于造纸厂排放污水所造成的损失,谈判也就没有必要进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新解释下科斯定理:如果存在产权划分,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理论

第一节外部性理论 1、含义: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在缺乏任何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一方所承受的、由另一方所导致的后果。用效用函数表示为:U A =U A (X1 ,X2 ,X3 ,X4…… ;Y )。其中X i (I=1,2,3 ……,n) 表示 A 的行为,Y 表示除A 以外的所有其他个体的行为。其经济学含义是:一个人的效用除由其自身决定外,还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能由其自身控制的。换言之,一个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而且还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 2、分类: 1)外部成本:如果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而前者未补偿后者,就称为外部成本,或负的外部经济; (2)外部收益:如果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前者无法向后者收费,就称为外部收益,或正的外部经济。 3、外部性理论的渊源及演进 (1)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马歇尔在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大致内容是:一个厂商的生产成本既取决于该工业的规模,也取决于各个厂商本身的规模。在分析这一问题时,马歇尔直接使用了外部经济的概念,为正确分析外部性问题奠定了基础。 (2)庇古的观点:庇古1920 年出版的《价值与财富》一书中论述了外部性,认为“ 外部性造成了私人边际产品与社会边际产品的之间的不一致”,并认为经济学家有责任解决这一问题。在治理外部性的经济手段方面,庇古从“ 公共产品” 问题入手,分析了厂商生产过程中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问题,认为两种成本的差异构成了外部性,从而提出了征收“ 庇古税” 作为治理外部性的方法,所以经济学上把征收“ 庇古税” 以治理外部性的经济手段叫庇古手段。 (3)奈特的观点:奈特在1924年发表的《社会成本解释中的一些错误》的论文,对庇古外部性成本的计算提出了异议。奈特认为,庇古在平均成本计算时没有把土地的费用计算在内,而只是把可变生产要素的成本计算在内,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其观点是:由于土地是私有的,只有将地租计算在平均成本之内才能得出最优的产量。此外,对于“外部不经济”产生的原因奈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外部不经济”源于对稀缺资源缺乏产权界定,若将稀缺资源划定为私人所有,则“外部不经济”将得以克服。可见,奈特已注意到了“外部不经济”产生的产权原因,开辟了对“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新方向。 (4)科斯的外部性理论:1960 年科斯发表了题为《社会成本问题》的论文,与庇古等人所持观点不同,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非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因此,有效产权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可解决外部性问题。同时他认为庇古在对外部经济进行治理时只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一方进行限制是不对的,相反,双方都应当承担责任,只对一方进行限制,不利于该厂商的经营。科斯将外部性与产权以及制度变迁联系起来,将外部性引入制度分析之中,使人们对外部性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科斯的主要理论建立在较强的假定前提之下,而这些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满足,使其理论难以成为政策依据。尽管如此,他提出的通过确立产权以消除外部性的思想对于解决环境问题仍具重要意义。 (5)米德的观点:1962 年米德发表了《竞争状态下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全面分析了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和不经济,他将外部经济产生的原因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无偿生产要素的作用。他以苹果园和养蜂场为例,认为苹果园面积的增加可以使养蜂场的蜂蜜的产量增加,但是养蜂场不必为蜂蜜的增加向苹果园支付费用。对这类外部性调整的方式有:(1)对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目录 什么是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由得主(Ronald H. Coase)命名。他于1937年和1960年分别发表了《厂商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两篇论文,这两篇文章中的论点后来被人们命名为著名的“科斯定理是研究的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关于的论断。 科斯定理的基本含义是在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表达的,而“科斯定理”这个术语是(George Stigler)1966年首次使用的。

科斯定理较为通俗的解释是:“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也有人认为科斯定理是由两个定理组成的。即为史提格勒的表述:如果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会自动使达到。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可以表述为: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的选择将会对产生影响。 科斯定理的构成 科斯定理由三组定理构成。 的内容是:如果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会自动达到。 如果科斯第一定理成立,那么它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就是:在大千世界中,任何经济活动的效益总是最好的,任何工作的效率都是最高的,任何原始形成的安排总是最有效的,因为任何交易的费用都是零,人们自然会在内在利益的驱动下,自动实现的最优配置,因而,没有必要存

在,更谈不上产权制度的优劣。然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经济社会一切领域和一切活动中,交易费用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因而,是建立在绝对虚构的世界中,但它的出现为科斯第二定理作了一个重要的铺垫。 通常被称为科斯定理的反定理,其基本含义是: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交易是有成本的,在不同的下,交易的成本可能是不同的,因而,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也不同,所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产权制度的选择是必要的。科斯第二定理中的交易成本就是指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的交易费用。在至上的科斯定理中,它必然成为选择或衡量产权制度效率高低的惟一标准。那么,如何根据选择产权制度呢 描述了这种产权制度的选择方法。第三定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如果不同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成本相等,那么,产权制度的选择就取决于制度本身成本的高低;第二,某一种产权制度如果非建不可,而对这种制度不同的设计和实施方式及方法有着不同的成本,则这种成本也应该考虑;第三,如果设计和实施某项制度所花费的成本比实施该制度所获得的收益还大,则这项制度没有必要建

关于科斯定理和庇古税在中国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应用的探讨2

关于科斯定理和庇古税在中国解决外部性问题应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对外部性、庇古税和科斯定理的概念及其应用范围的分析,从概念以及适用范围方面来探讨可以适用于中国的方面,以及在中国应用方面的不适用方面,针对各个概念及其使用范围,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庇古税和科斯定理的结合,得出可将庇古税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结合的观点,通过购买的排污权和交易,进而成为政府收税的指标的观点。关键字:外部性庇古税科斯定理中国应用环境污染 引言 在讨论交通拥挤的经济学分析时,我们引入了外部性的概念分析出由于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导致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从而使得社会成本缺失的现实。之后又引入了科斯定理和庇古税,对社会成本远高于私人成本这一问题进行调控,由于社会用品无法私有化,必须通过加收税金提高私人成本,但加收税金这一点也面临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均衡性导致的繁杂不统一的情况。而实际上,外部性问题在中国则多表现在环境污染的问题上,而科斯定理和庇古税也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的差别,表现为不同的处理措施。本文基于外部性原理和科斯定理、庇古税的实施条件,浅显的分析关于科斯定理和庇古税在中国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应用,以期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以供参考。 外部性概念及介绍 2.1外部性的概念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外部性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后者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定义:一类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角度来定义;另一类是从外部性的接受主体来定义。简单来说,即为一方的效用除由自身决定外,还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能由其自身控制的。换而言之,一个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而且还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 2.2外部性的影响效果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或称正外部经济效应、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或称负外部经济效应、负外部性)。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例如,私人花园的美景给过路人带来美的享受,但他不必付费,这样,私人花园的主人就给过路人产生了外部经济效果了。又如,隔壁邻居音响的音量开得太大影响了我的休眠,这时,隔壁邻居给我带来了外部不经济效果。放到今天需要探讨的大问题中,即也可以为这样的例子:花园园主依靠养蜂场的蜜蜂进行花粉传播,而养蜂场场主则在花园开花时才能进行采蜜活动和加工,双方都从彼此间获益,即为外部经济;河流上游的化工厂用水过后向河流中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下游的生活居民和渔场无法使用河水,并且受到利益的损害,即为外部不经济。 2.3外部性的稳定性 所谓稳定的外部性是指可以掌握的外部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协调方式,使这种外部性内部化。格林伍德与英吉纳分析了不稳定的外部性。他们的分析方法是这样的:假定一个厂商对另一个厂商的影响是任意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就会遇到风险,厂商在考虑最

《社会成本问题》以及“科斯定理”的一些理解

《社会成本问题》以及“科斯定理”的一些理解 科斯在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突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易成本和产权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社会成本问题》是现代产权理论的经典之作,其精髓之处在于交易成本的提出何处是权力的界定。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经济思想,如损客具有相互性,交易成本为证,出事权利界定的重要性等。我想先从我理解的角度谈一下整篇文章的架构,以及我对后来出现得“斯科定理”的理解和看法。 文章一开始便提出了讨论的主题: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工商业企业的行为。并指出解决此类问题大都采用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即限制甚至是惩罚施害者。而科斯对此提出质疑。紧接着在第二节科斯进一步列举了医生和糖果制造商使用机器的例子来说明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面对这类问题时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如何制止和惩罚造成损害的一方,而不是相互影响或者说相互损害。第三节和第四节科斯用牛群与谷物的例子分别讨论了“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和“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他说:“在这种(对损害不负责任的)情况下资源配置同在引起损害的企业承担损害责任时的情况一样”,都是最优化的。这就是后人总结的科斯定理的起源。 第五节科斯列举了四个案例分别是“斯特奇斯诉布里奇曼”案(关于医生和糖果制造商使用机器间的冲突)“库克诉福布斯”案(关于工厂排放硫酸氨气体影响漂白剂的问题)“布赖恩特诉勒菲弗”案(关于邻居间烟尘妨害问题)和“巴斯诉格雷戈里”案(关于地下室通风的问题),用此来说明继续阐述他的观点。可以看出科斯是在掌握了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严密论证的。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空洞的说理。 在第六节中科斯指出前面所有的论述都是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分析,而现实中并非如此。“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这些工作常常是成本很高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在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科斯讨论了我们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三种交易制度——市场、企业和政府。他认为,

科斯定理 (2)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什么是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命名。他于1937年和1960年分别发表了《厂商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两篇论文,这两篇文章中的论点后来被人们命名为著名的“科斯定理是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关于交易费用的论断。 科斯定理的基本含义是科斯在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表达的,而“科斯定理”这个术语是乔治·史提格勒(George Stigler)1966年首次使用的。 科斯定理较为通俗的解释是:“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也有人认为科斯定理是由两个定理组成的。科斯第一定理即为史提格勒的表述:如果市场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市场机制会自动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科斯第二定理可以表述为: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将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科斯定理的构成 科斯定理由三组定理构成。 科斯第一定理的内容是: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 如果科斯第一定理成立,那么它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就是:在大千世界中,任何经济活动的效益总是最好的,任何工作的效率都是最高的,任何原始形成的产权制度安排总是最有效的,因为任何交易的费用都是零,人们自然会在内在利益的驱动下,自动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因而,产权制度没有必要存在,更谈不上产权制度的优劣。然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经济社会一切领域和一切活动中,交易费用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因而,科斯第一定理是建立在绝对虚构的世界中,但它的出现为科斯第二定理作了一个重要的铺垫。

科斯定理的适用范围

科斯定理的适用范围 文中作者提到: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 只是在讨论外部性例如污染问题时才提到它;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和说明科斯定理的应用范围时, 强调科斯定理的应用范围有限,只应用于某些特定环境,它通常应用的领域并非是现实世界的常态。 庇古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捍卫习惯法原则:造成某种损害的一方应受指责,或被要求赔偿损失。根据庇古的论点,习惯法的这种规则通过社会成本内在化来促进经济效益。在有些情况下,他发现习惯法中存在着种种缺口,这就需要补充立法,诸如对污染者征收与污染的社会成本相等的税款。在政府必须采取行动纠正某种损害的情况下,科斯否定了庇方的如下看法。科斯认为无论财富分配如何不同,公平与否,只要划分得清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是最优的,而用不着政府从中“插一杠子”。那么政府的作用就是明确产权,并且有效地保护产权。 我们要知道,科斯定理就其本身也是有其局限性。 首先,它的假设条件太苛刻。只有当交易成本为零,才能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结果。而在现实中,交易成本不可能等于零。其次,即使交易成本为零,现实中也存在西方学者所说的策略性行为。由于存在策略性行为,就不会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那种帕累托理想状态。这种策略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中国也有。比如在城市里拆迁,经常碰到“钉子户”,你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他就是不搬迁。这种行为就是策略性行为。最后,科斯定理忽视了收入分配的效应。这是最重要的理由。科斯定理企图论证的是:不同产权的分配方式不会影响资源配置

效率,即:任何产权分配方式都会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文中作者指出一些科斯的拥护者武断认为:公有制产权不清晰, 只有实行私有化, 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把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变为私有产权, 产权才清晰, 经济才有效率。该种观点大错特错,科斯本身的局限性就限制了其成为万能公式,国家的发展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产权的配置,一定程度上是会提高效率,但却不是绝对。政府应该有范围的运用。 权利的初始配置取决于各种约束条件。在进行权利初始配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统筹兼顾(如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通行的公平观念、社会利益关系和力量对比,等等)。另一方面,市场机制有可能产生不平等,甚至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权利的重新配置(如遗产税、累进个人所得税、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等)调节收入分配,以追求平等、公平等社会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