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社会》教案修订版
2023年《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2023年《我与社会》教学设计《我与社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借助他人的评价,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相识自我。
2、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他人的看法,培育学生良好的沟通实力与心理承受实力。
3、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情愿改正。
教学重点:相识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难点:学会真诚地和别人沟通,把表扬当作提示,不断地完善自己,懂得用宽容、乐观的心态去感受别人的目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激情导入同学们,老师有一件事情想请你帮忙,好吗?我们相识了这几天,你们对我有什么印象,你们能不能送给老师几句真诚赞美的话?二、以他人为镜,提升自我相识1、第一面镜子:家长在小组内沟通父母写给自己的话,可以大声读,也可以交换看。
了解自己在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2、其次面镜子:同学(1)阅读教材中的活动提示,组织学生探讨活动中要留意的事项。
(2)学生分组开展“我是谁”的嬉戏,老师参加小组活动。
3、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三、活动拓展1、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可以做我们的镜子。
2、打算三张小纸条,找三个你认为了解你的同学,把纸条给他们,让他们写下他们眼中的你。
最好能说明评价的理由。
3、学生记录下别人的评价,并表明自己对别人评价的看法。
4、学生自我评价,填写“同学眼中的我”一栏。
5、小组沟通“同学眼中的我”。
6、老师总结:通过别人的评价,我们可以发觉每个人都各有特点。
别人的评价你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
激励学生不断以人为鉴,完善自己。
四、实践园地1、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相关的人。
2、老师可当堂或事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加以下面主动的评价,完成“老师眼中的我”一栏。
3、可让学生提前或在课后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采访,完成其他填写内容。
4、学生对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德育目标]:知道良好的爱好爱好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智育目标]:了解自己,相识自己,悦纳自己。
我与社会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我与社会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分享暑期的经历,学生能够熟知了解社会生活的途径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感受。
2.通过探究与分享,学生能够明白社会生活的意义,能够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责任意识)3.通过绘制“关系网”及讨论,学生能够掌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积极的态度投身社会实践,并在其中锻炼和发展。
(健全人格)教材分析: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积极的态度投身社会实践,并在其中锻炼和发展。
难点:学生能够明白社会生活的意义,能够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分享问题:暑期做了什么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或者发生了什么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通过展示教师暑期生活的照片以及教师印象深刻的事,引导学生交流分享。
二、讲授新课感受社会生活1.展示河北暴雨、台风、大运会、学生帮父母看店、体验田间劳作的图片。
问题:这些事情有的就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与我们息息相关,而有些则发生在千里之外,我们是如何了解社会生活的呢?通过将学生回答的途径在黑板上进行分类,引出了解社会生活的途径:媒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旅游、日常观察、体验生活等等。
知识点①:了解社会生活的途径(补充知识点)2.通过总结上一环节暑假生活的分享以及阅读书本p3,引导学生得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感受——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知识点②:参与社会生活的感受p33.通过将“幼儿与父母玩闹”的图片以及“学生打篮球”的图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掌握感受社会生活个人层面的意义。
通过提出问题“回想自己孩提时期是否关注如垃圾分类、社区规范停车等问题”,引导学生明白感受社会生活社会层面的意义。
通过展示金砖国家峰会、大运会首金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此刻自己是体会到了国家荣誉感、是否比曾经的自己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引导学生明白感受社会生活国家层面的意义。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教案第一章:认识社会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1.2.1 社会的概念:人类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组织、制度和规范,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1.2.2 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发展性、互动性。
1.2.3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口、物质、文化、制度。
1.3 教学活动:1.3.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中?1.3.2 小组讨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1.3.3 案例分析:分析社会现象,理解社会规律。
第二章:家庭与社会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家庭和谐对社会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2.2.1 家庭的概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爱的小型社会单位。
2.2.2 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
2.2.3 家庭的作用:情感支持、生活照顾、教育培养、社会化过程。
2.3 教学活动:2.3.1 家庭照片分享:让学生带来家庭照片,分享家庭故事,感受家庭温暖。
2.3.2 小组讨论: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家庭和谐对社会的影响。
2.3.3 角色扮演:模拟家庭场景,让学生体验家庭关系和责任。
第三章:学校与社会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个人在校园文化中的责任。
3.2 教学内容:3.2.1学校的概念:教育机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
3.2.2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3.2.3学校的作用:教育培养、文化交流、社会化过程。
3.3 教学活动:3.3.1 校园参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学校设施和组织结构。
3.3.2 小组讨论: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个人在校园文化中的责任。
3.3.3 主题演讲:邀请校友或社会人士分享学校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四章:朋友与社会4.2 教学内容:4.2.1 朋友的概念:朋友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
《我与社会》优秀教案

《我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社会关系的不同类型。
2.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难点: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社会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社会的联系。
2.提问学生:“你在生活中参与了哪些社会活动?”
2.新课讲授
1.感受社会生活: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分享,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的
丰富多彩,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
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
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介绍不同的社会关系,
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
3.小组讨论
1.讨论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2.分享自己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感受。
4.课堂总结
1.总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
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布置作业:观察自己身边的社会现象,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社会
生活的感受。
我与社会教案(精选15篇)

我与社会教案(精选15篇)我与社会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自己周边大人们学习的情况,感受当今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
2、感受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给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学习就会落伍。
3、在观察中找到身边的榜样,并从大人们“学而不厌”、“学习不止”中受到鼓舞。
二、教学重点:通过看图,让学生知道当今社会,不论男女老少,都不断地学习,接受新鲜事物。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大人们“学而不厌”、“学习不止”的精神。
教学关键点:通过学习,启发学生珍惜时间,抓紧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和本领。
三、前准备:a)教学课件。
b)要求学生做好调查,家里的人近两年来新学到什么知识和本领,现在又在学什么?四、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检查调查结果。
(学生都说出家里人近两年新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教师以一个学生小明家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一下。
)2、电脑出示课本40~41页的八幅图,每幅图都有旁白说明3、小组讨论:他们都那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学习?4、引出课题:大家都在学5、师说:小明爷爷是一位种田能手,很多事情都干,是村里有名的能人。
现在,爷爷遇到了新问题。
电脑出示书中42页的三幅图。
6、教师小结:通过过去是劳动能手,今天却遇到了新问题,说明了社会进步真快呀!天天都有新变化。
大人们在抓紧时间学习。
我们要和他们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
我与社会教案第2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议。
3、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
二、教学重点认识、了解规则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议。
教学关键点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
三、课程准备(a)教学课件(b)搜集有关规则作用的典型正面反面事例(c)课堂游戏所需的'三个小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a)介绍一位新朋友扬扬,并和他一起唱《文明用语》这首儿歌。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教案第一章:了解社会与个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一员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2 教学内容社会的定义与特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解社会的定义与特征分析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社会和个人关系的看法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作业:写一篇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短文第二章:家庭与社交圈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与社交圈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在家庭与社交圈子中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家庭与社交圈子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家庭的定义与作用社交圈子的类型与作用家庭与社交圈子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家庭与社交圈子的重要性讲解家庭的定义与作用分析家庭与社交圈子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在家庭与社交圈子中的经验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作业:画出自己的家庭与社交圈子图,并写上对个人的影响第三章:学校与社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在学校与社会中建立良好关系3.2 教学内容学校的作用与责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引入话题:讨论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讲解学校的作用与责任分析学校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在学校与社会中的经验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作业:写一篇关于学校与社会关系的短文第四章:社会与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与文化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4.2 教学内容社会的定义与特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社会与文化的重要性讲解文化的定义与特征分析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不同文化特点的看法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作业:写一篇关于社会与文化关系的短文第五章:社会规范与法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与法律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遵守社会规范与法律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规范与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2 教学内容社会规范的定义与作用法律的定义与作用社会规范与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社会规范与法律的重要性讲解社会规范的定义与作用分析社会规范与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社会规范与法律的认识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作业:写一篇关于社会规范与法律关系的短文第六章:社会责任与服务社会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责任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服务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承担社会责任6.2 教学内容社会责任的定义与表现服务社会的意义与方式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与途径6.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社会责任与服务社会的关系讲解社会责任的定义与表现分析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享承担社会责任的经验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作业:制定一份个人服务社会的计划第七章:社会变迁与个人适应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变迁的原因与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应对社会变迁的方法7.2 教学内容社会变迁的原因与过程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策略应对社会变迁的方法与技巧7.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社会变迁与个人适应的关系讲解社会变迁的原因与过程分析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应对社会变迁的经验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作业:写一篇关于社会变迁与个人适应的短文第八章:社会问题与个人参与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定义与类型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分析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8.2 教学内容社会问题的定义与类型个人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分析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技巧8.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社会问题与个人参与的关系讲解社会问题的定义与类型分析个人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解决社会问题的经验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作业:调查一个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第九章:社会参与与个人发展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的含义与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参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积极社会参与的方法9.2 教学内容社会参与的定义与意义社会参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积极社会参与的方法与技巧9.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社会参与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讲解社会参与的定义与意义分析社会参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享积极社会参与的经验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作业:制定一份个人社会参与计划第十章:构建和谐社会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含义与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10.2 教学内容和谐社会的含义与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方法与技巧10.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和谐社会与个人责任的关系讲解和谐社会的含义与特征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经验10.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作业:写一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短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了解社会与个人重点和难点解析:学生对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的理解是本章的核心。
第1课时《我与社会》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教学设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一)丰富的社会生活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提示:同学关系。
提示:师生关系。
提示:母子(女)关系。
提示:消费关系。
3.分析:四幅图片及社会关系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提示:我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活动三:情景图片展示我是消费者 我是大哥哥1.读图分析:在这些社会关系中,人的身份是一定的吗?提示:在社会关系中,人的身份不是确定不变的。
名师教学设计《我与社会》完整教学教案

确认识“个人与
就在现场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午饭通常是在现场吃 学生构建网络 社会的关系建立
碗泡面或盒饭,晚上有时候八九点钟才到家,回家 图并讲解
的基础”。
躺下一会儿就能睡着。即便如此,他和妈妈也为自 己能够帮助灾区人民早日渡过难关而感到值得。
思考:我们在参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有什么意 义呢?
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2)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了哪些联系?
(通过观察小明一天的生活,我们发现:他每天的 生活都离不开农业、工业、建筑业、纺织业、五金 业等所提供的物品,离不开与父母、老师、同学, 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学生说的兴趣与 热情,通过不同 的场景,引导学 生感受社会生活 的绚丽多彩。
通过丰富的活动 让学生谈谈参与 社会生活的感 受。
活动二:小明的见闻 见闻分享一:最小志愿者
男孩名叫胡智博,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发生特大
通过学生亲自动 手画图和排练解 决难题,提升学 生兴趣,促进学 生理解
2
洪水灾害后,他动员母亲一起加入救援大军,帮助
对知识进行概括
灾区人民搬运大米、矿泉水、方便面等救灾物品。
总结帮助学生正
胡智博每天早晨 7 点起床,8 点到救援现场,累了
学生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并讲解几种主要 的社会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织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 由各种关系拼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 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 在 Party 中,小明如何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 绍自己?
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学习
情 感 态 度 和 感受社会生活,学会承担社会责任。 价值观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社会》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我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法、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大家都比较喜欢《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他真的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是与世隔绝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一站:我与社会。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合作释疑。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做好补充)
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②什么是社会化?
(学生发言后,学生点评,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师:通过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深入分析、探讨。
2、社会关系网
让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社会关系网状图,问学生:这个关系网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
讨论:①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会相关?
②请同学们举例说说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各
业有什么样的联系?
③如果离开了社会,人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就这些话题进行讨论,体会日常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
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
由此可见: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2、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活动一:配着教材第56页的插图,给学生讲心理学中的“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表明,应当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封闭的环境则会限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活动二:情景探究《狼孩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总结: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三:小辩论
让学生分成两组,对以下的两个话题进行辩论:
①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②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
让学生搜集资料素材,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设计辩论这一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
七、教学总结
在本站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体会社会对自身的影响,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社会中,为理解下一站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