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九年级1-10吕氏春秋章句
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两则1、简介作者: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人。
“引婴投江”,“刻舟求剑”两则均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六年级(预备班)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七单元第二十八课《<吕氏春秋>两则》”。
2、作品原文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注释译文1.过:经过2.方:正在,正要3.引:牵,拉4.故:原因5.善:擅长6.虽:尽管7.岂:难道 8.遽:就,遂9.任:处理 10.悖:荒谬11.涉:渡 12.坠:落13.遽:急忙,快 14.契:用刀刻15.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6.惑:糊涂17.若:像 18.求:寻找19.求剑若此:像这样寻找剑(一)引婴投江有个从江边经过的人,看见有人拉着孩子想要投入江中,小孩啼哭起来。
那(渡江的)人问他原因。
(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小孩的父亲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二)刻舟求剑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急忙在船上用刀刻(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而剑却没有动。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的吗?4、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
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
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哲理引婴投江:我们要懂得变通,根据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第14卷《本味篇》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火,衅以牺。
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
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
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者臊,草食者膻。
恶臭犹美,皆有所以。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
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腴。
[返回]厨祖伊尹与《本味篇》厨祖伊尹与《本味篇》文/键卫相传古有《伊尹书》,早已失传。
有学者认为,《吕氏春秋·本味篇》可能是以当时流传的《伊尹书》为素材写成的。
《本味篇》记述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
文中以伊尹的口气首先发表了一通烹调宏论,大意是:动物作为饮食原料,可分为三大类:生活在水里的有腥味;食肉的有臊味;吃草的有臊味。
尽管它们原来的气味都很不好,但都能被烹制成美味可口的菜肴,而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原料采取不同的烹制方法。
决定菜肴滋味的诸因素中,水是最基本的因素。
要凭酸、甜、苦、辣、咸这五味和水、木、火这三材来进行烹调,鼎中多次沸腾,多次变化,是靠火候控制调节的。
有时要用猛火急烧,有时要用微火慢烧。
消灭腥味,去掉臊味,除净膻味,烹出美味,全在于掌握火候,千万不能违背火候运用的规律。
调味的学问,在于甘、酸、苦、辛、咸五味的巧妙配合。
投放调料的先后次序和用量的多少,都是有讲究的,剂量的差异是很微小的。
鼎中的变化,微妙深奥,用语言难以表达。
高明的厨师,虽然自己心中有数,也难于用口头说得那么清楚。
这就如同射箭、驾车,如同阴阳变化生万物,以及四时推移变化的规律一样。
作为一个厨师,你精通烹调之道,才能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达到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咸而不苦涩,辣而不刺激,清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
《吕氏春秋》10句金言,很经典很有内涵,说透现实!

《吕氏春秋》10句金言,很经典很有内涵,说透现实!春秋时期,秦国吕不韦把手下的门客组织起来,共同编写了一部皇皇巨著,叫做《吕氏春秋》。
全书共有二十多万字的内容,通贯古今,文采飞扬。
《吕氏春秋》10句金言,很经典很有内涵,说透现实。
1、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
君子智慧依仗着自身,而不会去依仗着别人。
2、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想要快速学习,获得知识,首先应当先尊敬自己的老师。
3、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
——《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身处平安的时候,要考虑到可能到来的危险,在显贵的时候,应当想到贫穷。
在得到的时候,应当去思考即将失去。
4、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吕氏春秋·义赏》将池塘中的水都放出去,然后再去抓鱼,一定会得到很多鱼。
但是等到来年再去捕鱼,便没有什么鱼可以捕获了。
5、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人农民,得到了一口大钟,想要将大钟挪走,但是有太沉重,于是便叫人用铁锤将其打碎。
这个农民还怕别人听到声音,来抢钟,便赶紧将自己的二所读起来,以为这样别人便听不到声音了。
6、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不放弃小的利益,大的利益便不会到来。
不舍弃小的忠诚,便不会有大的忠诚。
7、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
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吕氏春秋·过理》纣王将比干杀死,取出他的心观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孔子听到这件事情说:“纣王但凡开了一窍,比干都能够免于一死。
”8、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居间人的根本所在,最上等的是凭借志向,其次是凭借事业,最次才是看功绩。
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九年级1-8孙子兵法章句

孙子兵法章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译文〗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
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贻;〖译文〗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
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
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部队就象从天而降,敌不及防。
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译文〗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译文〗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意图。
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译文〗将士卒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氏春秋》白话全译完整版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
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
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吕氏春秋》经典智慧语录解读精选

《吕氏春秋》经典智慧语录解读精选1.事师之犹事父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表明对老师的尊重。
2.言之易,行之难。
3.君子反道以修德。
4.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慎小》。
本句大意是:将领一道失误的命令,将导致全军覆没,身死名裂。
此句强调了三军统帅在说每句话、发布每道命令时都必须慎之又慎;所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在两军对垒时,情况千变万化,危机四伏。
统兵的将领必须仔细分析敌情的变化,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军破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
此句说明军令的重要,身为将帅的人必须慎之又慎。
5.甘露时雨,不私一物。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私:偏爱。
这两句大意是:甘霖雨露对天下万物都是公平的,它不因偏爱而独降于某一物上。
过两句通过自然现象,说明了理政、处事应出以公心。
不可偏私的道理。
6.乱国之俗,甚多流言。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精谕》。
流言:不符合实际的言论。
这两句大意是:混乱国家的习俗,通常会有很多流言蜚语出现。
国家混乱,人心惶惶;众口杂辞,惑言熏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不胫而走。
国情如此,这十国家就危险了,这两句说明流言盛行,是国家混乱的一个标志,应引起治国者的高度注意。
7.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大乐》公:正直无私。
道:道德。
意思是和平源于公正,公正源于道德(的培养)。
8.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世上人的心性修养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是一切事务治理好的前提。
9.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10.言极则怒,怒极说危。
11.夫乐有适,心亦有适。
12.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13.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如果用墨绳严格地量取木材,那么房屋就不能建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章句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
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
〖译文〗一万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役有不被射中的。
万物繁盛茂美,如果用以伤害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被伤害的;如果用以养育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长寿的。
所以圣人制约万物,是用以保全自己生命的。
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译文〗如今我的生命属于我所有,而给我带来的利益也是极大的。
以它的贵贱而论,即使贵为夫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以它的轻重而论,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换;以它的安危而论,一旦失掉它,终身不可再得到。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译文〗天覆盖万物,没有偏私;地承载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选交替,役有偏私。
天地、日月,四季施其恩德,于是万物得以成长。
圣人生於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於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译文〗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
老师受到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
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於朝,君子不与交友。
〖译文〗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
击发扬光大。
听从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作“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作“叛”。
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乐之务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适。
〖译文〗愉快的关键在于使心情平和,使心情平和的关键在于行为合宣宜中。
俗定而音乐化之矣。
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
故先王必托於音乐以论其教。
〖译文〗风俗的形成是音乐潜移默化的结果。
所以,政治清明的时代,考察它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风俗了,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政治了,考察它的政治就可以知道它的君主了。
因此,先王一定要通过音乐来宣扬他们的教化。
乐所由来者尚也,必不可废。
有节,有侈,
有正,有淫矣。
贤者以昌,不肖者以亡。
〖译文〗音乐的由来相当久远了,定然不可废弃。
其中有的适中合宜,有的奢侈放纵,有的纯正,有的淫邪。
贤人用它而发达昌盛,不肖的人用它而国灭身亡。
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世浊则礼烦而乐淫。
〖译文〗土质恶劣,草木就不能生长;水流浑浊,鱼鳖就不能长大,社会黑暗,礼仪就会烦乱,音乐就会淫邪。
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译文〗君主怎么能不务求施行仁德、爱抚人民呢?君主施行仁德,爱抚人民,人民就爱戴他们,人民如果爱戴他们的君主,那就都乐意为他们去死了。
万物不同,而用之於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故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於用之。
〖译文〗万物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但人们使用它们却各有不同,这是治乱、存亡、死生的根本所在。
所以,国土广大,兵力强盛,未必安定,尊贵富有,未必显赫,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们。
穆行之意,人知之不为劝,人不知不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译文〗。
“穆行”的含义是:不因为别人了解自己就受到鼓劢,也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感到沮丧,德行没有比这更高尚的了。
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
三者咸当,无为而行。
〖译文〗天要顺行,顺行才能生万物;地耍牢固,牢固万物才得安宁,人要诚信,诚信才能被听用。
天地人三者都各得其所,就可以无为而行了。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
〖译文〗试看上世古书,禹、汤、文武的辅
臣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由于他们功劳大的缘故。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
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译文〗荣华富贵不是自己来的,是靠功劳得来的。
如今世人功劳很少而企望很大,这是欺骗。
没有功劳而谋求荣华富贵,这是诈取。
欺骗、诈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
空中之无泽陂也,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
凡谋物之成也,必由广大众多长久,信也。
〖译文〗孔穴中没有池沼,水井中没有大鱼,新林中没有大树。
凡是谋划事情取得成功的,必定是着眼于广大、众多、长久,这是确定无疑的。
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
〖译文〗所以说,“天下大乱了,就没有安
定的国家,整个国家都乱了,就没有安定的采邑,整个采邑都乱了,就没有平安的个人。
”
务本莫贵於孝。
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
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译文〗致力于根本,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君主做到孝,那么名声就卓著荣耀,下面的人就服从,天下的人就赞誉;臣子做到孝,那么侍奉君主就忠诚,居官就清廉,面临灾难就能献身,士人百姓做到孝,那么耕耘就用力,攻必克,守必固,不疲困,不败逃。
孝道,是三皇五帝的根本,是各种事情的纲纪。
《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
”〖译文〗《商书》上说,“刑法三百条,罪过没有比不孝顺更重的了。
”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译文〗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後将无复,非长术也。
”
〖译文〗把池塘弄干了来捕鱼,怎能不获得鱼?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烧光了来打猎,怎能不获得野兽?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诈骗的方法,虽说现在可以苟且得利,以后就不能再得利了,达不是长久之计。
”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
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必在己,无不遇矣。
〖译文〗君子自己的作为是,尊敬别人而不一定被别人尊敬,热爱别人而不一定被别人热爱。
尊敬热爱别人,在于自己,被别人尊敬热爱,在于别人。
君子依仗在于自己的东
西,不依仗在于别人的东西。
依仗在于自己的东西,就能无所不通。
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译文〗最大的智慧不显现,担当大事的人成就较晚,最优美的乐音听来无声。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
〖译文〗治理天下和国家,莫过于用德,莫过于行义。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
利虽倍於今,而不便於後,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
〖译文〗天下杰出的凡士,考虑的是天下长远的利益,而自己必定要身体力行。
即使对现在有加倍的利益,只要对后世不利,也不去做,即使能长久安定,只要这些是为自己的子孙谋利,也不去做。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译文〗物类相同的就互相招引,气味相同
的就互相投合,声音相同的就互相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