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九年级1-7墨子篇章
《墨子》

《墨子》墨子亲士【原文】入国〔1〕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2〕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3〕;桓公〔4〕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5〕。
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6〕而大丑也。
太上〔7〕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解】〔1〕入国:治理国家。
〔2〕缓:怠慢,耽误。
〔3〕文公:晋文公,名重耳。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出走:逃亡。
〔4〕桓公:齐桓公,名小白。
春秋时齐国国君。
〔5〕遇:遭遇,遭受。
吴王:名夫差。
春秋时吴国国君。
摄:震慑。
〔6〕抑:容忍,忍耐。
〔7〕太上:最好的。
【译文】治理国家,如果不体恤爱护有才能的人,那么国家就会灭亡。
看到贤能的人不立即亲近,那么这是对国君的怠慢。
没有贤才就不能应付急难,没有士人就无法考虑国家大事。
怠慢贤才,忘记士人,而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从来不会有这样的事。
从前晋文公重耳逃亡国外,而后匡正天下;齐桓公离开国家,而后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遇吴王夫差灭国的耻辱,而后成为震慑中原诸侯国的贤君。
三人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取得成功,都是由于对治理国家能够忍耐奇耻大辱。
最好的是不要失败,其次失败了而能够成功,这叫做善于用人。
【原文】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1〕财也,我无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进不败〔2〕其志,内〔3〕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是故逼臣〔4〕伤君,谄下伤上。
君必有弗弗之臣〔5〕,上必有谘谘之下〔6〕,分议者延延〔7〕,而支苟〔8〕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
【注解】〔1〕足:充足,满足。
〔2〕败:衰败,丧失。
〔3〕内:退。
〔4〕逼臣:宠爱的臣子。
〔5〕弗弗之臣:直言进谏的臣子。
〔6〕谘谘(zīzī)之下:敢于争辩的臣子。
【世纪金榜】初中语文文言文《墨子》原文和译文

原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
老师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凭借您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允许我献给你千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墨子【古籍精品原文】

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目录∙01章亲士∙02章修身∙03章所染∙04章法仪∙05章七患∙06章辞过∙07章三辩∙08章尚贤(上)∙09章尚贤(中)∙10章尚贤(下)∙11章尚同(上)∙12章尚同(中)∙13章尚同(下)∙14章兼爱(上)∙15章兼爱(中)∙16章兼爱(下)∙17章非攻(上)∙18章非攻(中)∙19章非攻(下)∙20章节用(上)∙21章节用(中)∙23章节葬(上)(亡) ∙24章节葬(中)(亡) ∙25章节葬(下)∙26章天志(上)∙27章天志(中)∙28章天志(下)∙29章明鬼(上)(亡) ∙30章明鬼(中)(亡) ∙31章明鬼(下)∙32章非乐(上)∙33章非乐(中)(亡) ∙34章非乐(下)(亡) ∙35章非命(上)∙36章非命(中)∙37章非命(下)∙38章非儒(上)(亡) ∙39章非儒(下)∙40章经(上)∙41章经(下)∙42章经说(上)∙43章经说(下)∙44章大取∙45章小取∙46章耕柱∙47章贵义∙48章公孟∙49章鲁问∙50章公输∙51章囗囗(亡)∙52章备城门∙53章备高临∙54章囗囗囗(亡) ∙55章囗囗囗(亡) ∙56章备梯∙57章囗囗(亡)∙58章备水∙59章囗囗(亡)∙60章囗囗(亡)∙61章备突∙62章备穴∙64章(亡)∙65章(亡)∙66章(亡)∙67章(亡)∙68章迎敌祠∙69章旗帜∙70章号令∙71章杂守原文01章亲士作者:佚名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
《墨子》的主要内容

《墨子》的主要内容《墨子》墨子和墨家学派的言论,汇集在《墨子》一书里。
据《汉书•艺文志》载,《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从《墨子》书的体裁、内容、形式的不同来分析,既非一人,也有时间早晚的区别,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记载墨子主要思想的二十三篇。
《鲁问》记,墨子曾告诉弟子魏越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国家熹(喜)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
国家务夺侵凌,即(则)语之兼爱、非攻。
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提出的这十大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既是墨子针对当时不同国家弊病灵活运用的政治主张,又是墨子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墨子》书中的这十篇原来都各有上中下三篇,今缺七篇,存二十三篇。
从今所存有上中下的各篇来看,文义大同小异,当系三个墨子弟子记录分别整理而汇编在一起的。
第二,记载墨子言行的十二篇。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体裁跟儒家的《论语》相似,当为墨子弟子记载的墨子言行,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四篇,亦记墨子之言,但记纂成篇,当晚于上述五篇。
《亲土》、《修身》、《所染》三篇,过去有不少治墨子的学者认为是儒家的伪窜,理由是与儒言相近。
这一说法的根据只是这些篇中某些话好像是儒家的言词,而没有从思想体系的考察得到证明,因而很难确立。
儒墨两家的时代相近或相同,所使用的语言虽有时相同而含义却是各异。
正如《韩非子•显学》所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第三,记载墨子后学诋斥儒家的《非儒》一篇。
儒墨两家齐名,但在一些重要论点上是相对立的。
孔墨的后学亦互相诟毁。
孟子为孔子的后学,以能言距杨墨为圣人之徒,是闲先圣之道。
墨子的后学,也可能将非儒者作为墨子之徒,认为是在捍卫墨子之道。
有人认为《非儒》篇中没有子墨子曰,当不是记墨子之言;又篇中所诋者为孔子及其弟子,而对反墨家最力的《孟子》却未提到,大概《非儒》写成在《孟子》以前。
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九年级1-10吕氏春秋章句

吕氏春秋章句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
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
〖译文〗一万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役有不被射中的。
万物繁盛茂美,如果用以伤害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被伤害的;如果用以养育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长寿的。
所以圣人制约万物,是用以保全自己生命的。
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译文〗如今我的生命属于我所有,而给我带来的利益也是极大的。
以它的贵贱而论,即使贵为夫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以它的轻重而论,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换;以它的安危而论,一旦失掉它,终身不可再得到。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译文〗天覆盖万物,没有偏私;地承载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选交替,役有偏私。
天地、日月,四季施其恩德,于是万物得以成长。
圣人生於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於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译文〗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
老师受到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
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於朝,君子不与交友。
〖译文〗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击发扬光大。
听从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作“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作“叛”。
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乐之务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适。
〖译文〗愉快的关键在于使心情平和,使心情平和的关键在于行为合宣宜中。
俗定而音乐化之矣。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公输《墨子》教学课件共70张

【译文】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 死我。杀了我,宋国就没有谁能守卫抵抗了,就可以 攻下了. 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 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来入侵了。即使 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
整体感知课文
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 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待 公输盘诎
公输盘服 楚王曰“善” 楚王曰“善”
阅读探究(一)阅读1-2段,明确: ❖ 3墨子见到公输盘, 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 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 4.墨子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 5.“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 了攻宋的计划了吗?
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 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 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 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 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 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 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 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 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绩。鲁班 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 6.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 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 7.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理屈,这三次对 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3、阅读探究 墨子见到公输盘, 就请他帮助自己 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 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 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 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言。”
距 通 "拒",抵抗,防备
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九年级1-7墨子篇章

墨子章句兼相爱,交相利,〖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译文〗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
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译文〗爱护他人,给他人带来好处的人,天必定给他降福;相互厌恶和残害人的人,天必定给他降祸。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译文〗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
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译文〗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译文〗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译文〗墨子说:天底下办事的人,不能没有法则;没有法则而能把事情做好,是从来没有的事。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
”〖译文〗一只眼睛所看到的,不如两只眼睛所看到的;一只耳朵听到的,不如两只耳朵听到的;一只手操拿,不如两只手强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译文〗君子不在水中照镜子,而是以人作镜子。
在水中照镜,只能看出面容;用人作镜,则可以知吉凶。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九年级1-5荀子章句

荀子章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酰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译文〗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译文〗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译文〗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译文〗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
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
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译文〗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译文〗见有善行,一定要恭谨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惊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
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译文〗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章句
兼相爱,交相利,
〖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译文〗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
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译文〗爱护他人,给他人带来好处的人,天必定给他降福;相互厌恶和残害人的人,天必定给他降祸。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
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译文〗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
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译文〗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译文〗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译文〗墨子说:天底下办事的人,不能没有法则;没有法则而能把事情做好,是从来没有的事。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
”
〖译文〗一只眼睛所看到的,不如两只眼睛所看到的;一只耳朵听到的,不如两只耳朵听到的;一只手操拿,不如两只手强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译文〗君子不在水中照镜子,而是以人作镜子。
在水中照镜,只能看出面容;用人作镜,则可以知吉凶。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
〖译文〗这是因为王公大人治理国家不能做到尊贤使能。
在一个国家中,如果贤良之士
多,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大;如果贤良之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小。
所以王公大人的急务,将是如何使贤人增多。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译文〗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
〖译文〗得意之时不可不举用贤士,不得意之时也不可不举用贤士。
如果想继承尧舜禹汤的大道,就不可不尚贤。
尚贤是政治的根本所在。
”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译文〗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
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译文〗现在小范围内做不对的事,人们就都知道指责其错误;大范围内做,却不知道指责其错误,反而跟着称赞他为义举。
这可以算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是以天下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译文〗大的不攻打小的,强的不欺侮弱的,多的不残害少的,狡诈的不欺骗愚笨的,尊贵的不傲视卑贱的,富足的不傲慢贫困的,年壮的不掠夺年老的。
所以天下众国,不以水火、毒药、刀兵相互杀害。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译文〗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
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