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浅谈藏族舞蹈中颤膝的重要性

浅谈藏族舞蹈中颤膝的重要性

浅谈藏族舞蹈中颤膝的重要性摘要:藏族舞蹈的肢体动作幅度不大,起舞时,下半身为主要发力点,发力过程中,舞者的膝盖有规律的进行颤动。

在颤膝的带动下,舞者的脚步变得轻盈而又规律,调整呼吸,配合上身运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舞动形势。

藏族舞蹈训练时,会调整膝盖的运动方式,使膝盖处于松弛状态,舞者在放松的状况下完成藏舞动作。

藏族舞蹈既有柔美的一面,也有粗矿豪放的一面,而舞蹈姿势大多通过“颤膝”进行体现。

藏族舞蹈风格独特,训练方式值得研究,舞者在学习藏舞期间,需要了解这类舞蹈的表演风格,从根本上了解舞蹈的含义。

藏舞表现出的是藏族人民,勤勉坚韧、简朴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和精神,舞蹈中蕴涵了藏族的文化和藏民的精神,本文阐述藏族舞蹈中颤膝的重要性。

关键词:藏族舞蹈;颤膝;重要性“颤膝”是藏族舞蹈中的核心要素,舞者表演时通过这一方式展示藏族舞蹈的魅力。

颤膝主要是膝盖部位动作,这一动作表现了藏族舞蹈的魅力,体现出藏舞的表演风格和文化魅力。

藏族地域独特,处于高原地带。

藏民的生活劳作需要经常爬山,长期的生活习惯使得藏民的身体形成独特结构,上半身松垮,拥有弓腰曲背的习惯。

膝盖作为大腿的连接点,完成身体的弯曲动作,藏族舞蹈就结合了藏民的运动方式体现出舞蹈独特的魅力。

藏族舞蹈训练期间,需要舞者进行膝盖的弯曲,改变膝盖的松弛度。

藏舞进行期间,需要舞者控制好膝盖的弯曲度,做舞蹈动作时,不论舞步的快慢缓急,都需要保证动作的连续性,展现出舞蹈的力量。

舞动期间需要保持身体放松,放松程度不够不能保证舞蹈的连贯性。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文化,它在视觉上给人们造成冲击。

通过有效的“颤膝”训练可以让舞者将藏族舞蹈精髓充分体现,掌握舞蹈动作,学习藏族舞蹈技巧。

舞者也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舞蹈动作当中,通过舞蹈作品完成情感抒发。

在藏族舞蹈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刚劲豪迈的舞蹈特性让藏族舞蹈体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在膝关节的带动下,更多有趣的舞蹈步伐随之出现。

时而琐碎细腻,时而单一连贯,时而温婉柔情,时而威武雄壮。

藏族舞颤膝动作要领

藏族舞颤膝动作要领

藏族舞颤膝动作要领藏族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

作为藏族舞蹈的一种,颤膝舞是一种充满力量和动感的舞蹈形式,它以膝部的颤动为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藏族舞颤膝动作的要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藏族舞。

一、颤膝动作的基本要领颤膝舞是一种需要大量锻炼的舞蹈形式,它要求舞者拥有良好的体质和技巧。

在颤膝舞中,膝部的颤动是最基本的动作要领。

舞者应该保持双脚分开,双手自然下垂。

然后,舞者应该将重心放在膝盖上,用力收缩膝部肌肉,使膝盖快速颤动。

颤动的幅度应该适宜,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免影响舞蹈的美感和节奏感。

二、颤膝舞的技巧要领除了基本动作要领外,颤膝舞还有一些技巧要领。

首先,颤膝舞要求舞者具有良好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舞者需要通过音乐的节奏来控制膝部的颤动,使舞蹈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其次,颤膝舞还要求舞者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由于颤膝舞的动作比较激烈,需要舞者保持平衡,避免跌倒或受伤。

最后,颤膝舞还要求舞者具有良好的身体柔韧性和耐力。

在颤膝舞中,舞者需要快速的移动和变换姿势,需要有良好的身体柔韧性和耐力来支撑舞蹈的演出。

三、颤膝舞的表现形式颤膝舞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热情的舞蹈形式,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颤膝舞中,舞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姿势、动作和表情来表达不同的含义和情感。

比如,舞者可以通过颤膝的快速颤动来表达激情和热情,也可以通过舞姿的柔美和优雅来表达温柔和柔情。

颤膝舞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来进行调整。

比如,在庆祝活动和节日庆典中,颤膝舞可以表现出欢乐和祝福的情感;而在战争和抗灾救援等场合中,颤膝舞可以表现出坚强和勇敢的精神。

四、颤膝舞的文化内涵颤膝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颤膝舞代表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传统。

通过颤膝舞,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藏族舞颤膝动律组合讲解

藏族舞颤膝动律组合讲解

藏族舞颤膝动律组合讲解哇塞,说起藏族舞的颤膝动律组合,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想象一下,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藏族的小伙伴们欢快地跳着舞,那颤膝的动作就像是草原上被微风吹动的小花,轻轻摇曳。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颤膝到底是咋回事。

你看啊,它可不是随随便便地抖抖膝盖,而是有节奏、有韵律的。

就好像你的膝盖变成了会唱歌的小精灵,跟着音乐的节拍跳动。

当我第一次尝试这个动作的时候,哎呀,那可真是手忙脚乱!我的膝盖就像不听使唤的调皮鬼,完全找不到感觉。

老师在旁边着急地喊:“膝盖放松,要有弹性!”我心里直嘀咕:“这弹性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后来,老师给我们做示范。

只见她的膝盖一上一下,那么自然,那么流畅,仿佛她整个人都融入到了音乐里。

我忍不住问旁边的小伙伴:“你说老师咋就跳得这么好呢?”小伙伴眨眨眼说:“那是因为老师练得多呗!”于是,我们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慢慢地,我好像找到了一点窍门。

膝盖不再那么僵硬,开始能跟着音乐的节奏动起来啦。

这时候,我心里那个美呀,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你知道吗?颤膝动律组合可不光是膝盖在动,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得配合好。

比如说腰,得跟着膝盖的动作微微扭动,就像随风摆动的柳枝。

还有肩膀,也得放松,不能太紧绷。

这就好比一辆汽车,每个零件都得协调运作,才能跑得又快又稳。

在练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也会互相帮助。

“哎,你这个膝盖再抬高一点。

”“对对对,就是这样,保持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特别热烈。

再说说表情,跳藏族舞的时候,表情可重要啦!要笑得灿烂,仿佛看到了最美的风景。

眼睛也要有神,就像能看到远方的雪山和草原。

这感觉,就像是你正在给大家讲述一个特别美好的故事。

现在想想,学习藏族舞的颤膝动律组合,虽然过程有点辛苦,但真的特别有趣。

它让我感受到了藏族舞蹈的魅力,也让我明白了,只要坚持,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呀,如果你也对藏族舞感兴趣,那就大胆地去尝试颤膝动律组合吧,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的!。

浅谈“颤膝”在藏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浅谈“颤膝”在藏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艺术研究•176【参考文献】[1]刘茂妍.浅谈古代藏族传统舞蹈中"颤"的作用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4,(16).[2]杨镇.藏族舞蹈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创新技术发展战略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技术学报(中旬),2013,(07).[作者简介:斯朗卓玛,西藏昌都市康巴文化艺术团,854000。

]文/斯朗卓玛浅谈“颤膝”在藏族舞蹈中的重要性摘要 我国西藏地区在舞蹈方面拥有着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西藏地区的民族舞蹈在我国众多的舞蹈之中具有着独特的艺术文化性质,藏族民族舞蹈在历史的传承方面也拥有着深厚的历史,西藏地区传统的民族舞蹈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舞蹈的方式演变成了男女互相交替、舞唱相结合的独特特色,而西藏地区的“颤膝”技巧在发展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西藏地区人民一场舞蹈表演的好坏。

本文通过对西藏地区传统舞蹈有关知识进行查找研究,从西藏地区民族传统舞蹈的发展和历史由来进行研究分析,对我国西藏地区民族舞蹈“颤膝”在舞蹈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分析。

最后从我国西藏地区舞蹈所具有的“颤膝”技术和“颤膝”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艺术文化价值进行出发,对西藏地区民族传统舞蹈的“颤膝”技巧做出了一定的描写。

关键词 藏族舞蹈;颤膝;重要性藏舞是表现出我国西藏地区人们独特个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西藏地区人们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用各种不同的舞蹈来进行放松自我、享受生活,来表达出西藏地区人们对于自己家乡以及对自然和劳动的热爱之情。

而西藏地区舞蹈的五大元素之一,也就是“颤膝”,是我国西藏地区舞蹈所拥有的最基本元素。

“颤膝”作为我国西藏地区传统舞蹈中重要的基本元素之一,是我国西藏地区传统舞蹈动作中的一个典型,是我国西藏地区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

1 藏族舞蹈概述藏族地区中的人民在进行各种表演藏舞的肢体舞蹈动作的时候,大都没有表现出一种沉稳厚重的传统民族文化气息,舞蹈者的肢体动作脚尖而轻快,他们由于居住者和地域的不同,而在各种艺术风格上和艺术特色上具有着很大的的差异,却在各种肢体语言动作和演出人的各种精气神上面,却具有着很大的艺术一致性。

浅析藏族舞蹈中“颤”的训练意义—以《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为例

浅析藏族舞蹈中“颤”的训练意义—以《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为例

浅析藏族舞蹈中“颤”的训练意义,以《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为例摘要:民族民间舞蹈在对自身身体素质锻炼方面和自身情绪抒发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训练价值。

藏族舞蹈最基本的动律就是膝盖的发力、颤动,将膝盖较有节奏的颤和运动作为舞蹈的核心动律,从而逐渐的将此运动规律形成舞蹈动作,用膝盖颤动的幅度大小、节奏快慢,我们可以区分出来藏族舞蹈不同的的风格特点。

以对藏族舞蹈《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赏析出发,浅析在藏族舞蹈中“颤”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和其训练的意义,以及“颤”在藏族舞中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性,“颤”是怎样贯穿在藏族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里面。

关键词:藏族舞蹈;“颤”;《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引言《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这支舞蹈具有藏族人民的风格和特征,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西藏,了解藏族舞的特征,其中的“颤”这一动律贯穿于整个舞蹈。

藏民族的宗教信仰稍微比较浓烈,他们独具特色的宗教信仰和高原地理环境,也形成了藏族舞蹈最具特色的舞蹈动律“颤”。

浅析藏舞中“颤”到底有着怎样民族特色和训练意义,有助于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更加的理解到藏族舞蹈的艺术特点,由浅入深,在对藏族民间舞中“颤”的训练意义研究中慢慢了解藏族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和重要意义。

对藏族舞蹈中“颤”的训练意义的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了解到藏族舞蹈中颤的特点。

1 藏族舞中“颤”的由来1.1 农牧文化影响藏族舞蹈的发源地西藏,地处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多为河流、拥有广阔的面积且地理海拔居高。

藏族人民以游牧为主,农牧文化逐渐的在历史条件和社会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

因为地区海拔较高,这也就造成了以游牧为主的劳作方式,再加上青藏高原路都比较崎岖不好走,气候温差又较大,而且山高会造成缺氧,人们的劳动节奏不能太快,习惯穿软靴子行走,搬货物时习惯用后背来承重。

在这种奇特的高原环境中,藏族人民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劳动方式,因为天气的原因,他们经常穿着特别沉的长衣服,在干活的时候把衣服挂在腰上面,因为衣服的原因,他们在行走时身体也会自然的向前面倾斜,走路的时候也不会特别的,快比较慢步伐比较沉重,拖着身体走。

浅谈藏族舞蹈中下肢动律的重要性

浅谈藏族舞蹈中下肢动律的重要性

浅谈藏族舞蹈中下肢动律的重要性摘要:藏族舞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它表现了艺术的力量和悠久的文化内涵。

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特有的身体动作闻名于全世界,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下肢动律是藏族舞蹈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它在舞蹈的表现和表演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本文就从多个方面来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藏族舞蹈;认知;特点;下肢动律;来源;重要性由于人类居住的地理气候、语言与服装差异、宗教影响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藏族发源于我国雅鲁藏布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甘肃、青海以及云南等地,它的民族分布地域是非常广阔的,是我国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

藏族形成了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特点,其中富有鲜明特点的藏族舞蹈成为藏族文化的产物之一,对于藏族民族文化的研究,首先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舞蹈成为了首要研究对象。

一、对藏族舞蹈的初步认知(一)藏族舞蹈的概念藏族舞蹈可分为“卓”和“谐”两类。

其中“谐”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

它分为四种,分别是“果谐”、“锅庄”、“堆谐”、“谐”。

藏族舞蹈是一种以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的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与汉族舞蹈与周边其他名族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

藏族舞蹈可以分为三类:一、民间舞蹈,是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

这类舞蹈在西藏歌舞中是数量最多的,最常见的。

因地域的不同,民间舞蹈因此分成南北两派。

南北两派的舞蹈也因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表演风格。

南派舞蹈的特点是上身要有动律,脚步舞蹈动作多变,例如“热巴”,它是一种综合的舞蹈,是以跳“铃鼓舞”为主,是一种特色的舞蹈。

它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或者是许多人一起表演的多人“铃鼓舞”。

该舞蹈以手持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全身的动作多变,十分的欢腾热烈。

北派舞蹈的特点是下肢动律多,上身平稳,例如“锅庄”也可以叫“卓”,是古代人们围着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的歌舞,其中有“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主要是下肢动作,后来融入了羌族的原始的舞蹈动作,加入了上身的摆手、转胯等动作,使得舞蹈动作更加的丰富有趣。

藏族舞蹈中“颤”的训练意义——以典型组合《库玛拉》为例

藏族舞蹈中“颤”的训练意义——以典型组合《库玛拉》为例
一 、 北 京 舞 蹈 学 院 对 于 藏 族 舞 蹈 中 “颇 ”的 意 义 总 结
藏 族 人 民 生 活 在 高 原 地 区 ,那 里 长 期 缺 氧 ,昼 夜 温 差 也 很 大 , 所 以 可 以 说 从 客 观 上 增 加 了 他 们 的 劳 动 阻 力 。藏 族 人 民 是 一 个 具 有 虔 诚 宗 教 信 仰 的 民 族 ,藏 传 佛 教 深 深 的 烙 印 在 每 个 藏 民 的 心 中 。所 以 说 ,正 是 因 为 以 上 两 个 因 素 , 造 就 了 藏 族 民 间 舞 的 中 “颤 ” 的 风 格 特 点 。 “藏 族 民 间 舞 蹈 中 ,松 胯 、弓 腰 、上 身 微 前 倾 等 是 常 见 的 基 本 形 象 ,它 和 高 原 地 区 繁 重 的 劳 动 生 活 ,人 们 虔 诚 的 宗 教 心 理 、宗 教 礼 仪 以 及 习 俗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当 他 们 跳 舞 时 ,这 些 动 作 会 很 自 然 地 体 现 在 舞 蹈 动 作 中 , 使 动 态 形 象 带 有 明 显 的 宗 教 心 理 因 素 。然 而 ,这 些 动 作 主 要 来 自 劳动 者 为减 轻 体 力 负 担 的 自我 协 调 ,带 有 艺 术 性 的 创 造 ,因 此 从 舞 蹈 角 度 来 看 ,又 具 有 另 外 的 一 种 美 ,即 劳 动 形 成 的 身体 各 部 分 协 调 的 美 … …膝 部 松 弛
民族 民 间舞 在 这 样 的 一 种 对 传 统 、典 型 组 合 的收 集 与 整 理 中 逐 渐 提 炼 出 了 自 己 的 风 格 特 点 和 训 练 特 色 ,于 是 ,元 素 教 学 法 就 在 舞 蹈 学 院 的 民 族 民 间 舞 训 练 中 运 用 开 来 。 北 京 舞 蹈 学 院 的 民 族 民 间 舞 的 教 学 采 用 元 素 教 学 法 ,以 基 本 体 态 、脚 位 、手 形 、手 位 及 常 用 手 臂 动 作 介 绍 为 基 础 ,再 进 行 单 一 特 定 的 组 合 训 练 。以 藏 族 为 例 子 。 由 于 膝 关 节 的 屈 伸 和 颤 动 是 藏 族 舞 蹈 最 突 出 的 风 格 性 标 志 ,从 此 处 人 手 解 决 膝 盖 的 韧 性 、松 弛 、 延伸 的控 制 能 力 ,以此 来 掌 握 藏 族 民 间 舞 的 内在 气 质 和 风 格 特 征 。 舞 蹈 学 院 在 附 中 的 时 候 就 开 始 对 《库 玛 拉 》进 行 学 习 ,之 所 以 选 择 库 玛 拉 。很 大 一 部 分 原 因 是 在 于 库 玛 拉 是 “踢 踏 ”当 中 比 较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组 合 ,它 通 过 膝 盖 的 颤 动 ,以 及 配 合 上 身 的 随 动 ,以 此 来 达 到 对 于 膝 盖 柔 韧 性 训 练 的 目 的 。 教 材 主 要 选 择 藏 族 舞 蹈 中 具 有 共 同 特 征 的 动 作 元 素 作 为 训 练 内 容 ,通 过 选 取 这 几 种 舞 蹈 有 代 表 性 的 组 合 来 掌 握 藏 族 民 间 舞 的 身 体 形 态 和 审 美 风 格 ,来 感 受 藏 族 舞 蹈 文 化 的 深 厚 底 蕴 。本 文 以 藏 族 舞 蹈 动 律 “颤 ”为 切 入 点 ,并 以 组 合 《库 玛 拉 》作 案 例 分 析 ,以 此 来 探 讨 在 藏 族 舞 蹈 的 训 练 中 “颇 ”动 f:-It 的 教 学 意 义 。

浅谈藏族舞蹈《库玛拉》中“颤”的重要性

浅谈藏族舞蹈《库玛拉》中“颤”的重要性
“劲 也 是 身 韵 的 组 成 部 分 。 何 者 为 “劲 ”?即对外在呈现 的舞蹈动作 的节奏和 力度的控制处理 。展现不 同动作 需要不 同的 用力方法 ,所用 的力度也不尽相 同。唯有做 到 “气、力、形 ”的有机统一 ,才能使身韵 有 “劲 ”,才能使身韵合理用 “劲 ”。
事实 上 ,藏 区人 民具 有虔 诚 的宗 教信 仰 ,当他们跳 舞时,会 自然而然地将宗 教元 素融入到舞蹈动作里 ,通过美丽动感 的躯体 动态来进行情绪表达 。同时,这种 舞蹈还减
轻身心的负担,通过 自我调节来创造 一种幸 福 、 温 暖 的 艺 术 感 染 力 。 所 以, 不 同 于 其 他 舞蹈的美感 ,藏族舞蹈呈现出的是一种 藏族 人 民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韵律美 。尽管藏族舞 蹈 的风格 和类 型 多种 多样 ,但 是主 要包 含 “颤 ”、“顺 ”、“绕 ”、“开 ”、“左 ”这 五个 典型特征 ,更是构成藏族舞蹈的重要部分 。 从来源上来说 ,这五个部分代表着藏族 的历 史 文 化 、宗 教 信 仰 、 风 土 人 情 ,更 体 现 一 个 民族 的生 产 、生 活 、文 化 等 活 动 ,具 有 浓 厚 的地域性和 民族性 。
【关键词】:藏族舞蹈 ;库玛拉 ;舞蹈特 征
藏族 人 民主要 居住 在 我 国的青 藏 高原 地区 ,“高 原反应 ”非常 明显 ,藏 民长 期饱 受缺氧折磨。 同时 ,藏族还是具有浓厚宗教 信仰的虔诚 民族 ,他们 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 这片被藏传佛教深深打上 了烙 印的大地上 。 独特的高原地势和虔诚 的宗教信仰 ,造就 了 藏族 民间舞不 同于其他 民族舞蹈 的一个最显 著 的风格特 点一 “颤 ”。松胯 一 弓腰 一上 身 微前倾是藏族 民间舞蹈 中最为熟悉 的几个基 本形象 ,它和藏族人 民虔诚 的宗教信仰 、宗 教礼仪 以及藏族人 民勤劳朴实 的民风休戚相 关 ,这些独特而美好 的情结会 自然而然地地 融入到舞蹈动作 中,通过这些生动活泼 的动 态形象将他们 的宗教情怀展 现得 淋漓 尽致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

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

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引吭高歌;平坦的坝子上尽情欢舞。

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

藏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他们事事可舞。

每逢节日、婚嫁、聚会都要歌舞一番;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西藏舞蹈与生活密切结合,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一、藏族舞蹈中“颤”的形成藏舞的种类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繁花似锦,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元素,以及动律。

藏舞的五大元素包括“颤”“开”“顺”“左”“绕”,其中“颤”是藏族舞蹈最基本的元素。

这一最基本的元素蕴含了藏族舞蹈的典型风格,细腻而不失洒脱的表演和浓郁神奇的藏文化,而成为藏舞的精髓。

(一)“颤”的背景来源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藏舞中“颤”元素既有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痕迹,更重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调解,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创作。

1、农牧文化的影响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域辽阔,河湖众多,资源丰富,是一个面积大、海波高的高原地区。

它北界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望东南接云南省,西南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

西藏特殊的地质面貌,使它的地理风光别具特点,这里冰雪山峰、藏北草原、藏东森林,自然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如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

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区又形成特殊的生活习俗与风土人情。

藏族人民接受的主要是农牧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

由于高原海拔高,必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缺氧,再加上崎岖不平的山路、寒冷的天气,藏族人民总是穿着宽大厚重的长袍,劳动时便把两只长袖系于腰上,在行动上也自然会使身体前倾,走动时感觉比较迟缓和沉重。

这种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渗透进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被渲染出浓郁的高原色彩,这种情境特征便也自然地反映在了藏族的民间舞蹈中。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进而有了“颤”这一元素。

2、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族藏传佛教是印度的密教、中原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地区的苯教三者融合的宗教文化,还保存着原始宗教多神崇拜的活动。

藏传佛教宣扬“快速成佛”观念,认为“谁只要一心诵念六字明咒,供花献佛,祭祀烧施就可以升登佛界”;如把经文贴在特制的经筒上,转一匝就等于读一遍经文,绕寺庙一周也有同等效力。

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向往幸福生活的群众,再加上以政教合一的行政方式推行宗教,于是藏传佛教深入人心,成为藏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主宰和共同的宗教意识。

这种宗教意识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一切活动,在民间舞蹈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

藏族民间舞蹈多是载歌载舞的形式,歌词和舞蹈中常融入很多宗教文化的成分,反映出人们的宗教意识。

例如:歌词中常歌颂活佛、喇嘛与寺庙,因为这些是人们心中神圣之化身;舞蹈中多表演孔雀,因为孔雀是神鸟,吉祥的象征,可以逢凶化吉。

正是在这种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的影响下,藏族民间舞蹈中的松宽、弓腰、屈背的体态也随之形成,更进一步奠定了“颤”这一元素的重要性。

(二)“颤”的形成在藏族舞蹈中,最具有特色的动律之一是膝部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这个特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农牧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双重影响,藏族舞蹈中的颤膝随之形成,并贯穿于藏舞中的每一个舞蹈形式和艺术作品中。

二、藏舞中“颤”的作用藏族舞蹈极为丰富,形式种类繁多。

首先,藏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歌中有舞,舞中有歌,载歌载舞,歌舞一体,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弦子”、“踢踏”、“锅庄”这三种舞蹈是藏族百姓喜闻乐见、参与性最强的表演形式。

其传播最为广泛,因而可以说也最具有代表性。

这三种舞蹈在动律上都有共同的特点:膝部有规律的颤动。

(一)弦子“弦子”以优美、柔颤、富有歌唱性著称。

其起源于四川巴塘,流传整个藏区。

藏语称为“谐”,巴塘语叫“叶”。

在藏族的历史中,它是最普遍、最繁盛的艺术形式。

每逢节日集会时,在胡琴的伴奏和带引下,众人围成圆圈起舞,时而围集,时而散开,时而又似长龙摆尾绕圈而行,一起抒发着心中的欢乐的情绪。

随着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舞步也顺着带有一定的颤法,它的“拖步”、“点身转步”等表现了这一特点。

弦子舞舞姿圆润、流畅、优美抒情,多彩的长袖在空中飞扬,是一种群众自娱性的舞蹈,也是藏族人民祈愿祝福吉祥的舞蹈。

“依”即弦子,青海玉树的称谓。

流行语青海玉树、囊谦、称多等地区。

通常用作自娱、工余、节庆时,男女老少均可表演,内容多为歌颂家乡景物,诉说风土人情,表达男女爱情,反抗剥削压迫,以及描述舞蹈者的舞姿、装饰等。

每一曲调配以不同的组合。

舞时男女各半,围成圆圈,以男一班(领头者)拉起牛角马尾胡,边唱边领舞,顺时针方向转圈。

调到高潮是,速度加快,男子舞步加大,超过女舞者而自成一小圈,女舞者在外圈,围成半圆,形成日月同辉的吉祥图案。

基本动作是甩长袖、跺双脚。

即以腰为轴扭动双胯。

每逢节日,舞众围篝火狂欢通宵达旦,尽兴而终。

弦子舞的主要动作有:拖步、斜拖步、单撩、双撩、三步一撩、单靠、常靠等。

在舞蹈中要求舞者膝部保持松弛、屈伸和颤动,并由膝部的屈伸和颤动加上重心的移动以带动上身左右晃动;手臂通常随脚下的节奏和甩袖、撩袖、抛袖等动作,形成流动的造型美。

(二)踢踏“踢踏舞”藏语称为“堆谐”,也是藏族舞蹈中最丰富、最具有变现力和最能发挥特长的表演形式之一。

“堆”原是藏族对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的称呼。

“堆谐”是该地区与谐相似的舞蹈,后来这种舞蹈传入拉萨、昌都、甘孜等地,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式,并以拉萨地区最盛行,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拉萨踢踏舞”或“踢踏舞”。

因此,“堆谐”有两个含义:一指原来该地区的歌舞;一指现在流行于各地的“踢踏舞”,一般多指后者。

起初踢踏舞多为半职业性艺人的表演,经过长期发展,逐渐称为一种具有鲜明节奏、舞姿热情奔放、富有群众基础的新型民间舞蹈。

踢踏舞的主要步法有:退踏步、抬踏步、滴答步、悠踏步、悠滑步等,舞蹈以膝部屈伸律动带动整个脚掌随音乐节奏在地面上做有规律的踏步。

每种步法最大的特点是,多在弱拍时脚掌抬起,膝盖伸直,强拍时脚掌踩下,膝盖直,脚步灵活。

步法稳重扎实,变化丰富,节奏性强,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踢踏舞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下肢活动为主,而下肢动作以膝盖的颤动为核心,可以说膝盖是颤动贯穿于踢踏舞始终。

而这种日积月累的重复性势态,必然会对下肢具有广泛的训练作用,促使下肢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1、首先从下肢控制能力的角度分析一下:踢踏舞的基本动律是以膝盖的颤动为核心,这种颤动是平均的,具有节奏性的,这就要求膝关节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力。

过去的民间艺人表演“堆谐”时能做到“头顶一碗酒,跳而不洒出”,就在于适度掌握了膝盖的颤动规律,是膝盖具有控制力,才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种控制力不是僵硬的,而是收放自如的。

以连续不断的动律来形成一种内力,从而避免看单纯控制带来的紧张。

它在快速均匀颤动的节奏中让膝盖获得一种压力状态下的自由。

2、藏族舞蹈队下肢的训练表现在对下肢韧性的磨练。

在基本动律连续不断的颤动中,不仅使膝盖得到高度的控制性和韧性,同时也使肌肉和韧带产生了一种拉伸。

由于其动律训练多处于稍蹲状态,使大、小腿肌肉处于紧张的控制状态,而均衡的颤动又自然缓解并防止了僵硬。

膝盖的前屈,使大腿韧带,腓侧韧带等韧带拉伸,这不同于静止地放松、伸长,而是在短距离中反复运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控制性是反弹性和韧性。

它所形成的这种反弹力和韧性无论是在旋转还是在进行中;无论是在腾踏还是在翻身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性动作中,都能成为一种内在的助动力。

3、下肢是灵活性与节奏性的训练是踢踏舞下肢训练价值的另一重要方面。

藏族踢踏舞所特有的这种对下肢灵活性与节奏性的训练价值,是由它的动律特点所决定。

因为它的基本动律是小而快,均匀且连续不断的膝关节颤动,由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的重心移动,使手臂动作多依随而动,从而形成以下肢动作为主的特色。

踢踏舞的基本动律,基本步法就是要求膝盖是运动达到收放自如,而“颤”则贯穿于整个藏舞是每个动作中,奠定了藏舞动作的基调。

无论是松弛柔美,还是粗狂豪放,都是通过膝部动律的“颤”体现着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三)锅庄“锅庄”藏语为“卓”,是圆圈歌舞的意思。

锅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舞蹈,盛行在藏区草原及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广大牧区。

每逢婚庆、节日,人们便围成圆圈,自右而左绕场。

不同地区锅庄的舞蹈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牧区的锅庄奔放豪迈,彪悍粗犷;而农区的锅庄则稳沉豪爽。

但它们有着同一的规律和特点——依然以屈伸和颤动为主要动律,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躯干、上肢随步法以抬、跳、跺、跨、踏等动作为主,具有整体运动感,表现出藏族舞蹈中一种憨厚、深沉的个性特征。

三、藏舞中“颤”的重要性西藏为世界所瞩目,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西藏已成为终极的自然风景,是高处艺术,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方净土,也许再没有比西藏更能给予创作上的灵感了。

这种灵感一旦被敏感的艺术家们捕捉到,于是就有了世界性影响的《阿鼓姐》,就有了《母亲》、《牛背摇篮》、《舞铃声生》。

然而藏舞中“颤”这一精髓元素也始终贯穿于这些藏舞中的每一个细节。

(一)《母亲》《母亲》由张继刚编导,舞蹈由藏族舞蹈家卓玛表演。

这是一个独舞作品,编导用藏族舞蹈弦子是动态作为基本元素,表现看一位斑白头发、沧桑皱纹、拘偻身体,仿佛生命已经逝去大半是藏族老阿妈。

这位阿妈高大伟岸,像喜马拉雅山一样的坚毅,像高原圣湖一样的宽容平静。

虽然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苍老的痕迹,她却依然在每每回头时,露出慈祥的微笑、、、、、、编导和演员将世上所有是母爱共性浓缩在一个弓腰缩背、颤颤巍巍的年老母亲是形象上,这种无私是付出和给予,耗尽了所有生命是能量,怎能不让观众产生强烈是心灵碰撞?编导巧妙是提炼了藏族舞蹈松腰坐跨、上身松弛是体态特征,并且使用了大幅度的压低上身前倾90度是姿态,来塑造舞蹈中人物了个性,这种压弯了腰是苍老母亲形象也是编导对所有母亲最动情的赞颂。

舞蹈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舞蹈朴实、自然、气氛沉稳、凝重,描写了母亲是辛劳。

舞台上,巨大的念珠挂在舞台天幕上,一位身着藏袍是老阿妈老态龙钟、腰弯背屈的造型,深深吸引着观众。

晨曦,从阿妈的账房里飘出了乳白的炊烟,她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是啊,这循环不尽的昼夜轮回,这夜以继日的操劳,生活是艰难都印刻在那弯曲是形体之中。

第二段:舞蹈优美、流畅、情绪开朗、放达,表现了母亲对生活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