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
浅谈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

浅谈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作者:江文瑶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06期摘要:藏族是我国民族史上一个古老民族,发源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居民中的一支。
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与内地平原的差异,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区别。
藏民族选择了与其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构成了他们的文化艺术,其中舞蹈艺术就是其一。
例如:藏民们为了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方便劳动同时减轻劳动负担,于是在长期的劳动中逐渐形成了前倾含胸和梗头弯腰的这样一种体态。
后来在此体态的基础上又结合所谓“一顺边”和膝盖松弛,屈膝颤动等有特色的动作。
这些动作特点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后被融入了藏族民间舞蹈动作当中。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颤膝;体态;“一顺边”民族舞蹈要体现“民族性”也就是要展现其艺术特色及艺术个性,必须要通过其舞蹈的民族化内容、形式以及动作等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是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联系在一起的。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古老民族,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其中有部分藏民因为历史原因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的周边地区,如云、青、甘、川等省。
遵循“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这一规律。
藏民族选择了与其所在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而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成为形成藏族舞蹈文化的素材之一。
总体来说有做塌腰前倾态、“一顺边”之美、膝盖松弛,屈膝颤动这三个动作特点,它们成为藏族民间舞蹈动作风格的显著特点。
一、“颤膝”动作的分类在西藏民间舞蹈的诸多动作中,“颤膝”这一动作是最典型的。
关于其产生有两种观点,一是与服装有关。
藏民族属于高原居民类,其气候寒冷多变,人们根据自然环境一般穿宽大的长袍进行劳作,但是长袍在劳作中会有很多不便,所以通常在劳动时会把袍子的上衣解下,两只袖子系缠于腰间,这样双手就可以劳作。
同时,青藏高原在古时候山路崎岖,有的城镇之间相隔甚远,为了便于长途行走藏民穿软底和软帮的长筒靴子为主。
对藏族舞蹈描述

对藏族舞蹈描述
藏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藏族舞蹈的动作通常较为舒缓、大气,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舞者通过身体的起伏、扭转、摆动等动作,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热爱。
藏族舞蹈的服饰也非常有特色,通常以华丽的长袍、长袖、长靴为主要特点。
服饰上的图案和色彩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体现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音乐方面,藏族舞蹈通常伴随着悠扬的藏族音乐,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总的来说,藏族舞蹈是一种非常美丽、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族舞是西藏地区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动作和特点而闻名于世。
它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包括旋转、跳跃、转身和手臂的动作。
其中,旋转是一种非
常常见的动作,通过身体的转动表达舞者的喜悦和活力。
跳跃动作展示了舞者的高昂情绪,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转身动作则以优雅的姿态展现了藏族舞的柔美和灵动性。
而手臂的动作则是藏族舞中最常见的手势之一,它通过手部的表达来传递舞者的情感和故事。
藏族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舞者的身体协调和柔韧性,舞者需要通过艰苦的训练来掌握独特的舞蹈技巧。
其次,藏族舞具有丰富的民俗元素,可以通过服饰、头饰和道具等方式来展现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此外,藏族舞还注重节奏的变化和音乐的配合,通过舞蹈形式将音乐和舞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获得截然不同的舞蹈艺术体验。
总的来说,藏族舞以其独特的动作和特点而与众不同。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表达
情感和展示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舞蹈形式。
通过欣赏和学习藏族舞,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西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浅析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传承创新

浅析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传承创新浅析藏族舞蹈作为藏族舞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传承创新。
审美特征方面,浅析藏族舞蹈以自然、朴实、神秘为主要特点。
在舞蹈中,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和舞姿,展示出浓厚的藏族风情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浅析藏族舞蹈注重形态的自然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刻画,追求舞者和观众在超越现实境界的舞台上共同感受到一种宇宙和谐的氛围。
在动作运用上,浅析藏族舞蹈强调舞者身体的协调动作,如旋转、跳跃、仰卧等,充分展示出舞者的力量感和舞台魅力。
舞蹈中的手势和动作也非常丰富多样,如手指的微妙运动、手掌的展开等等,这些细致入微的动作使得舞蹈更加生动、细腻。
传承创新方面,浅析藏族舞蹈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基础,在传承方面注重对舞蹈的保护与发扬。
传承过程中,强调师徒相传和口耳相传的方式,使得浅析藏族舞蹈能够得以传承下来并继续发展。
浅析藏族舞蹈也不断进行创新,吸收外来元素并融入到自身的传统舞蹈中,使得舞蹈更加充满活力和时代感。
除了在传统表演场合上展示外,浅析藏族舞蹈还有一些创新实践。
比如在舞蹈剧目的创作中,将现代故事与传统元素相结合,通过舞蹈形式来表达当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还有一些现代舞蹈团体将浅析藏族舞蹈与其他舞蹈形式结合,创作出风格独特的舞蹈作品,为浅析藏族舞蹈注入了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浅析藏族舞蹈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和传承创新。
它的独特性在于充分展示了藏族文化的风貌和民族特色,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舞蹈更具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浅析藏族舞蹈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世人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藏族舞蹈画卷。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其一是柔(柔韧)。
体现在肢体运动中的头、肩、臂、腰之间的自然摆动,优美流畅。
舞者用身体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神韵之美。
其二是屈(屈伸)。
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
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
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动作,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肢“屈”与“伸”的动作。
第三是颤(颤动)。
在肢体动律训练中,着重要求在膝部上有连续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
在藏族舞蹈中,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
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
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
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这种精髓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神韵所在。
其舞蹈技巧: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舞是西藏地区民众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展示了
西藏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俗舞蹈传统。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外开合:藏舞的动作十分流畅优美,注重身体的内外开合。
舞者会通过舞
蹈的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变化。
这种内外开合的动作使藏舞更富有韵律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缓慢的动作:藏舞强调动作的缓慢流畅,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舞者
们舞动手臂、身体和脚步时都会非常细腻,缓慢而有力地将身体表达出来。
这种缓慢的动作使藏舞显得庄重而具有独特魅力。
3. 手势的表达:藏舞中的手势非常重要,通过手势的表达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舞者们会用手掌、指尖等各种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这些手势丰富多样,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4. 圆圈舞:藏舞中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圆圈舞。
舞者们手牵着手,形成一个圆圈,在音乐的伴奏下旋转起来。
这种形式代表着人们团结一心,互相扶持的精神,也是对自然和谐的表达。
5. 空灵的音乐:藏舞的舞蹈伴随着独特的音乐,音乐通常由西藏传统乐器如唢呐、手鼓、竹笛等演奏。
这些音乐带有一种浓厚的宗教色彩,使舞蹈更加神秘而空灵。
藏舞作为西藏地区独特的舞蹈形式,通过独特的动作和特点,展示了藏族人民
的文化内涵和对生活的热爱。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
无论是舞者还是观众,都能通过藏舞感受到西藏人的坦诚和热情,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藏族舞蹈中体态动律特征的背景和意义

藏族舞蹈中体态动律特征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她身上有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质,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的民族文化中体现出来。
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占据人数最多的汉族之外,还有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等,在这些民族中,每个少数民族又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藏族是我国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的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热爱生活,在藏族的舞蹈艺术当中,歌与舞的结合是最典型的特征,作为世界屋脊上最璀璨的明珠,藏族舞蹈有着无可比拟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
藏族民间舞蹈作为藏族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近些年来,不断的被发掘采用,展现出藏民族特有的魅力。
本文通过研究藏族舞蹈的起源、动律特性和体态特征以及传承的艺术价值和发展趋势,对丰富、弘扬藏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艺术的形成是人类日常生活艺术化的展现,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各方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创新舞蹈艺术将内心情感升华演绎,形成一种常规文明艺术。
藏族是我国五大民族之一,其舞蹈艺术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传承,是藏族民族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是藏族人民无数代智慧的沉淀。
藏族舞蹈艺术也展现着藏族人民的心灵世界,其特点奔放豪迈、热情如火,有着高原人民特有的纯粹和开阔,奇艺色彩的服饰搭配,展现了高原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藏族舞蹈是我华夏古国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是藏族民族最为经典艺术形式之一。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藏族人民奔放热情的民族个性以外,藏族民族所生活地方的地域性也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藏族舞蹈具有地域性特点的舞蹈内容对与我们地理文化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艺术形式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是信息化时代可以让民族文化流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挑战是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让民族舞蹈艺术文化很难保全其本身的原生韵味,失去其特有的异域色彩从而随波逐流变成没有特点的通俗性艺术。
藏族“屈伸”动律的审美风格

藏族“屈伸”动律的审美风格(一)韵律美藏族舞蹈中的“屈伸”在颤动时,膝部的动作是幅度小,频率大的。
因此重心下沉的时候会有负重感。
这种负重感就要求舞者加强对膝部控制力,对节奏的把握以及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膝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屈伸的基础动作训练完成后,舞者就可以以膝关节为支点,带动上肢,腹部,背部,头部等进行联动动作。
从而让整个形体形成优美,饱满的舞蹈动作[4]。
慢屈伸能带给人安静祥和的和谐美感。
而快屈伸则带来的是一种自由洒脱,粗狂的美感。
膝部的屈伸颤动带动上身左右摇摆,加之手臂的甩袖动作,大、重、宽的形体语言形成了流动的造型美,也展现出藏族舞蹈淳朴,雄健的艺术魅力。
例如藏族经典的锅庄舞,屈伸颤动运用非常之多,大颤、小颤、柔颤、硬颤、扭颤、摆颤等,形成了锅庄舞独特的颤动韵律,将藏族舞姿在舞蹈中充分展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之美。
(二)韧性美藏族舞蹈的整体风格是大气沉稳的。
屈伸动律在其舞蹈风格中起着重要作用。
屈伸中的膝盖韧性,张弛和延伸是藏族舞蹈内在气质体现的重要条件。
不论舞蹈是绵长抒情的,还是快速激烈的,膝关节的发力总是围绕着韧性来说的。
膝关节屈伸带动了整个舞蹈动作使其充满弹性,犹如连绵不绝的山川,给人大气沉稳的美感[5]。
在藏族舞蹈《我的歌》中就大量运用到了屈伸动律。
通过有节奏的屈伸动律,将不同律动幅度的舞者进行区分,巧妙的融合到了整体舞蹈画面的构图中。
不同的屈伸动律又形成了起伏不断的动态美感,将藏族人民追求幸福,向往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充分展现了出来。
舞者张弛有度的身体律动,不断变幻的舞姿都将屈伸动作的韧性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屈伸动律是藏族舞蹈动作中最为重要的要素。
屈伸动律使得藏族舞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藏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和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心的写照,也让藏族舞蹈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感。
因此,在进行藏族舞蹈的学习和创作时,一定要将屈伸动律充分的了解清楚,并熟练的掌握屈伸动律的动作要领和技巧,才能真正掌握藏族舞蹈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
摘要:藏族是我国民族史上一个古老民族,发源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居民中的一支。
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与内地平原的差异,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区别。
藏民族选择了与其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构成了他们的文化艺术,其中舞蹈艺术就是其一。
例如:藏民们为了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方便劳动同时减轻劳动负担,于是在长期的劳动中逐渐形成了前倾含胸和梗头弯腰的这样一种体态。
后来在此体态的基础上又结合所谓“一顺边”和膝盖松弛,屈膝颤动等有特色的动作。
这些动作特点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后被融入了藏族民间舞蹈动作当中。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颤膝;体态;“一顺边”
民族舞蹈要体现“民族性”也就是要展现其艺术特色及艺术个性,必须要通过其舞蹈的民族化内容、形式以及动作等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是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联系在
一起的。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古老民族,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其中有部分藏民因为历史原因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的周边地区,如云、青、甘、川等省。
遵循“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这一规律。
藏民族选择了与其所在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而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成为形成藏族舞蹈文化的素材之一。
总体来说有做塌腰前倾态、“一顺边”之美、膝盖松弛,屈膝颤动这三个动作特点,它们成为藏族民间舞蹈动作风格的显著特点。
一、“颤膝”动作的分类
在西藏民间舞蹈的诸多动作中,“颤膝”这一动作是最典型的。
关于其产生有两种观点,一是与服装有关。
藏民族属于高原居民类,其气候寒冷多变,人们根据自然环境一般穿宽大的长袍进行劳作,但是长袍在劳作中会有很多不便,所以通常在劳动时会把袍子的上衣解下,两只袖子系缠于腰间,这样双手就可以劳作。
同时,青藏高原在古时候山路崎岖,有的城镇之间相隔甚远,为了便于长途行走藏民穿软底和软帮的长筒靴子为主。
这样一整套的穿着使得藏民膝盖压力很大,在行走中会产生膝部颤抖的感觉,于是被引入到舞蹈中,就有了“颤膝”这一动作;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藏族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到多种劳动工具,如用铁锹铲土等,而在进行这些劳动时,就产生了膝盖的屈伸活动。
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美化形成“颤膝”。
其代表样式是“以膝盖上下运动为颤动的核心”,这就与有的舞蹈动作中的膝盖颤动有所不同,它要求舞者无论在快速灵活还是缓慢柔韧的舞蹈中膝部有弹性地做均匀、连绵不断的颤动。
在藏舞蹈剧目中,“颤膝”这一动作常可以见到,例如《顶碗》。
“颤膝”的作用在于依赖膝部的柔软性带动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动作(有时也会带来对膝盖部分的损伤)。
“颤膝”动作细分有“碎颤膝”“软颤膝”“硬颤膝”这三种为主。
首先“碎颤膝”。
其日常训练科目是“踢踏”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冈嗒”。
目的是让膝部有弹性,培养脚腕子的灵活性和脚下的节奏感。
视觉效果是频率较快。
特别“冈嗒”的动作是藏族踢踏舞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碎颤膝”的动作面貌是通过膝部的碎颤来带动脚掌离地约15度,但颤膝不能有断开的感觉。
其次再看“软颤膝”。
它的代表性训练为“弦子”舞作铺垫。
因为“软颤膝”是“弦子”舞的动律核心动作。
据传说“弦子”舞来源于青藏高原巴塘的地区,是藏民于自娱自乐而随意产生舞蹈动作。
做“软颤膝”训练时,膝盖要有柔软松弛性、连贯性和控制性。
动作面貌是“伸屈”刚劲有力、连绵不断,并且蹲的时候要有弹性和韧性,就像弹簧一样。
最后是“硬颤膝”。
它是“锅庄”舞的基本动作特征。
它虽然也是注重“屈伸”,但与上述两种“颤膝”动作相比,变化更多且节奏感更强。
讲究动作要有连续性和停顿感,上身的舞姿要随脚下步法而动。
“锅庄”舞的动作素材来源于劳动时为了减轻体力负担的一种身体自然进行的自我协调,舞蹈动作以脚部的踏跺和交叉步为主,到舞蹈的高潮阶段通常是演化为大幅度的跳跺、跳踢、下跪等动作。
所以这就要求课堂上练习“硬颤膝”动作时,要先把关节与韧带活动开,练习时要注意膝盖部分的柔韧性及控制性,尽量把动作幅度放大,先把动作学会后再要求动作的规范性,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另外,还有一种“锅庄”舞,其特点是双臂动作幅度较大,动作粗犷,整体特点在于悠、点、拧、甩、摆、跺、踢等动作的表现。
其中它的韵律在于腿的颤要连绵不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三种“颤膝”以及相对应的藏族舞蹈形式都是注重下肢的运动,而下肢运动的核心重点在于膝部
的不同运动以及律动,所以膝部的训练对藏舞来讲是尤为重要的。
二、独特体态和“一顺边”的形成
藏族生活的高原环境形成了藏民们的劳动生活习性,从而又影响其舞蹈中的独特体态。
首先,藏民们经常要背水、挤奶、爬山等,这些劳动长期持续下来,他们上身前倾、含胸,因为藏民在背水时,重量都在背上和腰上,上身很难直立起来所以要上身前倾、梗头、含胸才能减轻负荷;其次是服饰道具方面,藏男子常戴金子或黄铜的大耳环,女子喜欢往头上装饰些金、银、玛瑙、珍珠等头饰,因此头、脖子、胸等也很难直立起来;再次,是地理自然环境的因素,藏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当人处于高原区气压比较低的情况下,气息会变得迟缓,天气寒冷时上身便自然而然的向里缩,长期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就造成了人们含胸,身体前倾的体态”。
由此三点,我们说藏族舞蹈中的体态随之产生。
这样一种梗头,上身前倾、含胸或弯腰弓背的体态面貌,在粗犷豪迈、柔颤多变、沉稳有力的“卓”、优美流畅、动作连绵不断的“弦子”、朴实自如、洒脱灵活的“堆谐”中都可以看见,贯穿在整个藏族民间舞蹈中。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体态的藏舞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有关,藏民在念经和磕头时都是两手合掌放在胸前、低头、上身含胸向前倾。
因此可以说藏族民间舞蹈中的体态特征是与其生活劳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许多因素紧密相连的。
再看舞蹈中的“一顺边”。
它反映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道理。
“一顺边”也是与高原居民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联
系。
藏民们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行走困难。
罗雄岩老师对此说:“藏族人民背水时,脚落地时身体重心多移向一侧,而手也移向一侧自然微摆,于是自然形成了一顺边的自然体态。
这种来源与劳动者智慧的创造,行动起来最省力,又能减少危险,这种体态就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艺术美”。
由此可见,这是他们为了减轻体力负担的一种自我协调,吸纳到舞蹈中就是一种最朴实的艺术创造。
同时,它也折射出身体协调的美感和“顺”的协调。
三、结束语
民族舞蹈顾名思义要体现“民族性就必须考虑到该民族的地理生存环境、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只有从这些方面研究才能逐渐构建出各民族的舞蹈动作特征。
例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身体的下部,而上身的动作较小;有的地区舞蹈动作泼辣洒脱等等,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性”。
当生活中的动态升华为艺术、舞蹈之后,它们可以更好地艺术化、舞台化、舞蹈化地体现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宗教信仰等等。
藏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表达藏族人民思想情感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语言。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