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功能不全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合集下载

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诊疗

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诊疗

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诊疗发表时间:2010-12-30T10:19:40.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3期供稿作者:李智敏[导读] 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cardiac dysfunction)亦称慢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李智敏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四医院 150026)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3-0142-02【摘要】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cardiac dysfunction)亦称慢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病变最终导致的心功能失代偿表现,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

【关键词】心力衰竭功能不全诊疗 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因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来我院的就诊住院患者60例。

男38例,女22例,年龄30~76岁,平均(52±15)岁。

其中缺血性心脏病38例,高血压心脏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心脏瓣膜病7例。

入选患者均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程度参照NYHA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1例,NYHAⅢ级24例,NYHAⅣ级15例。

对照组2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经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检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脏疾患。

【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功能不全。

右心功能不全多继发于左心功能不全,全心功能不全又称双侧心功能不全,临床上最常见。

1.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综合征。

2.右心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体循环过度充盈,静脉压力增高,各脏器淤血、水肿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以体循环淤血为主的综合征。

3.全心功能不全此时左右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同时存在。

由于右心功能不全的存在,左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反而减轻。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诊断心功能不全时,首先应确诊病人有心脏病,然后根据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和心源性水肿等特点,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慢性心功能不全 病情说明指导书

慢性心功能不全 病情说明指导书

慢性心功能不全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慢性心功能不全概述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cardiac insufficiency)出现症状时称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多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因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而影响了心室充盈和(或)射血的能力,进而造成组织淤血和(或)缺血。

可表现为咳嗽、咳痰、体力下降、呼吸困难、恶心、腹胀等症状。

治疗目标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英文名称:chronic cardiac insufficiency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慢性心功能不全无遗传性,但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可导致慢性心功能不全发病部位:心脏常见症状:咳嗽、咳痰、体力下降、呼吸困难、恶心、腹胀主要病因:多种因素所致的心室射血能力减低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检查、肝功能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血浆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测定、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细胞因子检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 线检查、核素心室造影、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心内膜心肌活检重要提醒:慢性心功能不全可引起心功能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同时要做好控制饮食等生活管理,争取减缓疾病的进展,延长寿命。

临床分类:1、根据发病部位又可分为左心力衰竭、右心力衰竭和全心力衰竭。

2、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可分为(1)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源于心排血量不足、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射血分数降低和心脏扩大,即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2)舒张性心力衰竭:因心室顺应性下降导致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心力衰竭,代表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正常,临床描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可以并存。

心功能不全的症状

心功能不全的症状

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导致身体各部分供血不足的一种病症。

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是多样化的,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首先是呼吸困难。

心功能不全会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肺部充血,导致心脏和肺部之间的液体交换不畅。

这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气喘和感到窒息的感觉。

患者可能需要用额外的枕头垫高头部来缓解呼吸困难。

其次是疲劳和体力下降。

心功能不全会导致供血不足,使整个身体的供氧和营养不足,从而引发身体乏力、疲劳和体力下降。

即使是简单的日常活动,也会让患者感到非常疲倦。

第三是水肿。

心脏泵血不足会导致体内的液体潴留,尤其是在腹部、腿部和脚踝,引起浮肿。

这是因为心脏无法有效将血液推到全身,导致液体积聚在身体的低处。

患者可能会发现腿部和脚踝肿胀,甚至在晚上脱掉袜子时出现凹痕。

另外,心功能不全还可能导致心悸、心绞痛。

心脏供血不足时,心脏本身感受到缺氧的刺激,从而引发心悸和心绞痛。

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跳不稳、胸闷、疼痛或紧迫感。

此外,心功能不全还可能引发咳嗽和咳痰。

心脏泵血不足导致肺部充血,刺激肺部的感觉神经,引起咳嗽和咳痰。

这可能是血性痰液或粘稠的白色痰液。

最后,心功能不全是否伴有明显的症状还与病变的程度有关。

初期心功能不全可能症状较轻,患者可能只感觉到轻微的疲劳和体力下降;而在晚期,症状可能更加明显,患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呼吸困难、水肿和心绞痛。

总的来说,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症状可能相对较轻,有些则相对较严重。

任何出现呼吸困难、持续性的疲劳、水肿和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心功能不全的分级与诊断标准

心功能不全的分级与诊断标准

心功能不全的分级与诊断标准
心功能不全的分级有多种标准,但常用的主要有Killip分级法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法。

Killip分级法将心功能不全分为四级:
1. 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2. 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3. 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4. 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NYHA分级法将心功能不全分为四级:
1. 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
吸困难等心衰症状。

2. Ⅱ级(轻度):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

3. Ⅲ级(中度):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衰症状。

4. Ⅳ级(重度):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活动后加重。

请注意,这些分级标准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且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所有级别的症状。

如果您有关于自己健康状况的疑虑,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详细评估。

慢性心功能不全

慢性心功能不全

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组织的需求。

这种心脏疾病会逐渐恶化,导致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认识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一、病因慢性心功能不全通常是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

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变、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脏肌肉受损或收缩功能减退,从而影响心脏泵血能力,引发慢性心功能不全。

二、症状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多样,常见的有气急、乏力、轻度体力活动即感不适、水肿等。

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因此病人还可能出现心悸、晕厥、胸闷、咳嗽等症状。

严重的慢性心功能不全还可能导致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这些情况都需要紧急处理以避免危及生命。

三、诊断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确诊通常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

医生将认真询问病人的病史,包括心脏病史、现有症状等。

体格检查中,医生会听诊心脏杂音和观察水肿情况。

此外,还需要进行一些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以评估心脏功能和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有时候,还可能需要进行冠脉造影等特殊检查。

四、治疗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首先,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基石,包括血管扩张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不同途径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减轻病人的症状和改善预后。

其次,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人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体重、限制盐摄入、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

同时,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减少压力等也有助于控制病情恶化。

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例如,冠心病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可能需要冠脉搭桥或冠脉支架等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可能需要进行瓣膜置换手术。

心功能不全症状

心功能不全症状

心功能不全症状
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无法有效地完成泵血功能,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的一种病理状态。

心功能不全症状的表现非常多样,其中常见的症状有疲劳、呼吸困难、水肿、心悸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症状。

首先是疲劳。

心功能不全患者常常感到疲劳乏力。

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无法满足全身组织的氧和营养的需求,导致全身疲乏。

患者在进行轻微身体活动后就会感到疲劳,甚至在休息时也无法完全缓解疲劳感。

其次是呼吸困难。

心功能不全患者常常出现呼吸急促、气喘和咳嗽等呼吸困难症状。

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不全,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液回流受阻,使肺淤血加重,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困难。

患者在平卧位或夜间睡觉时呼吸困难症状加重。

第三是水肿。

心功能不全患者常常出现心脏性水肿,主要表现为浮肿和压痛,尤以下肢为多见。

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不全,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液回流受阻,使毛细血管内压升高,促使液体渗出到间质和组织内,导致水肿。

此外,心功能不全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晕厥等相关症状。

这些症状的发生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脑供血不足有关。

心悸是指心脏跳动加快或不规则,胸闷是指患者感觉到胸部受压迫或气短。

头晕和晕厥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导致脑部缺氧。

总之,心功能不全症状的表现非常多样,其中常见的症状有疲劳、呼吸困难、水肿、心悸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还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心脏健康,提高心脏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以下将详细介绍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典型症状,患者常常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

2. 体征,包括颈静脉压力升高、心脏听诊可闻及心脏杂音、下肢水肿等。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

2. 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3. 免疫学检查,包括心肌肌钙蛋白、BNP等。

三、影像学检查。

1. 心电图,可见心房扩大、心室肥厚、心律失常等。

2. 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3. X线胸片,可见肺淤血、心影增大等。

根据上述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肺部疾病等。

在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时,需要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此外,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反应和并发症的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过程,需要医生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以便进行科学、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提高对患者的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心功能不全分级和诊断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和诊断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和诊断标准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导致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

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I级、II级、III级和IV级。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四个级别的诊断标准。

I级心功能不全:无明显症状,即在日常活动中不会感到疲劳、气促或心悸等不适症状。

但是,如果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疲劳感。

II级心功能不全:在日常活动中会出现轻度的疲劳、气促或心悸等不适症状。

但是,这些症状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只有在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时,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

III级心功能不全:在日常活动中会出现明显的疲劳、气促或心悸等不适症状。

这些症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能需要进行休息才能缓解。

只有在进行轻度的体力活动时,才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

IV级心功能不全:在日常活动中会出现严重的疲劳、气促或心悸等不适症状。

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能需要卧床休息才能缓解。

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严重的不适症状。

除了以上的症状外,心功能不全还可能伴随着其他症状,如水肿、心律不齐、胸痛等。

因此,诊断心功能不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目前,诊断心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是心脏超声检查。

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腔大小、心肌收缩情况、心瓣膜功能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电图、血液检查等方法来辅助诊断。

总之,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个级别。

诊断心功能不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

及早发现和治疗心功能不全,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心功能不全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临床表现
典型的心力衰竭诊断并不困难。

左侧心力衰竭的诊断依据为原有心脏病的体征和肺循环充血的表现。

右侧心力衰竭的诊断依据为原有心脏病的体征和体循环瘀血的表现,且患者大多有左侧心力衰竭的病史。

值得注意的是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

早期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可不明显,常能自由活动,坚持工作,劳力性气促和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左侧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但常不引起注意,并常因白天就诊时缺少阳性体征而被忽视,如不详细询问病史、不仔细检查、未发现舒张期奔马律及X线典型表现,易被漏诊。

颈静脉充盈和肝肿大是右侧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如一般体检不易注意颈静脉,心力衰竭时肝肿大多在剑突下,肋缘下不能触及,即使发现肝肿大也常因不伴气促、水肿而不考虑心力衰竭,不注意检查肝颈静脉返流等。

心力衰竭的某些症状和体征也见于其它疾病。

因此心脏病患者的气促、水肿和肝肿大等也不一定都是心力衰竭所致。

如劳力性气促可由阻塞性肺气肿、肺功能不全、肥胖或身体虚弱引起。

夜间呼吸困难也可由支气管哮喘发作引起。

肺底湿罗音可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或肺炎引起。

心力衰竭引起的湿罗音大多为两侧对称性的,偶见于单侧、或仅有哮鸣音。

下肢水肿可由静脉曲张、静脉炎、肾脏或肝脏疾病、淋巴水肿等所致,还可在久坐或月经前后、妊娠后期发生;妇女原因不明性下肢水肿亦不少见。

另外,心力衰竭时可因长期卧床液体积聚在腰骶部而不发生下肢水肿。

肝肿大可由血吸虫病、肝炎、脂肪肝引起。

颈静脉充盈可由肺气肿或纵隔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引起。

胸水可由胸膜结核、肿瘤和梗塞引起;腹水也可由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腹膜结核、肿瘤引起。

二、病理改变
心力衰竭时常伴心脏扩大,但正常大小的心脏也可发生心力衰竭,如急性心肌梗塞。

肺气肿时心脏扩大可被掩盖;心脏移位或心包积液又可被误认为心脏扩大。

可见,为了正确诊断心力衰竭,避免漏诊和误诊,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结合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