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

合集下载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室壁瘤超声诊断标准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室壁瘤超声诊断标准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罕见的心肌病,其特点是心室壁肥厚和非对称性心肌肥厚。

在进行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时,医生需要根据一系列的标准来确定病情,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 心脏超声图像在进行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诊断时,医生首先需要通过心脏超声图像来观察心室壁的肥厚情况。

通过超声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心室壁的肥厚程度,以及是否存在非对称性的肥厚。

医生还需要观察心室壁的运动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收缩功能异常。

2. 心脏流量多普勒超声心脏流量多普勒超声可以用来观察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情况,以及评估心脏瓣膜的功能。

在进行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时,医生需要通过多普勒超声来评估心室壁肥厚对心脏血液流动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心脏瓣膜功能异常的情况。

3. 心脏超声造影心脏超声造影是一种通过注射造影剂来显示心脏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在进行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时,医生可以通过心脏超声造影来更清晰地观察心室壁的肥厚情况,以及评估心腔的大小和形态。

4. 心肌活检心肌活检是通过取心肌组织样本来检查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在进行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时,心肌活检可以帮助医生确认诊断,尤其是在其他检测手段无法确定诊断的情况下。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需要结合心脏超声图像、心脏流量多普勒超声、心脏超声造影和心肌活检等多种检查手段来进行综合评估。

只有全面而准确地评估了这些指标,才能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做出精准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可以更好地完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病的亚型,通常在年轻人中发现,并且与心脏运动功能和心律失常相关。

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心脏超声图像、心脏流量多普勒超声、心脏超声造影以及心肌活检的参数。

而建立准确可靠的诊断标准对于正确治疗和预后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心脏超声图像是影像诊断中的关键工具,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个案分析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个案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年9月第10卷第27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个案分析吴飞雪(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柳州54500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cardiac apex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指病因不明,且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下的肥厚型心肌病[1-2]。

AHCM在肥厚型心肌病总发生率中约占20%,多发于男性患者,好发人群年龄在30-50岁[3]。

AHCM起病隐匿、发病缓慢,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头晕、疲乏、心前区疼痛,随着病程进展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偶尔造成猝死[3]。

在散发AHCM患者中,约30%会发生基因的突变,从而出现一定的遗传概率[4]。

本文特分析了1例AHCM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详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因“发现心电图异常1天”于2020-04-2219:40:00非急诊车送入院。

病例特点:(1)老年男性。

(2)现病史:自诉1天前社区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不齐,左心室肥厚,ST-T异常。

平素无胸闷、气促不适,无端坐呼吸,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无胸痛,矇无畏寒、发热,无头晕、黑、晕厥,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与治疗来我院急诊就诊,急诊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左心室肥厚,ST-T改变。

急诊“冠心病?”收入我科。

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未监测。

(3)既往史:既往史无特殊,无药物过敏史。

(4)查体:体温36.5℃,呼吸20次/分,脉搏79次/分,血压174/ 77mmHg。

神志清楚。

全身皮肤粘膜未见苍白发绀。

啰颈静脉无充盈。

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音。

心界叩诊不大,心率79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未闻杂音。

腹平坦,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肝区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无水肿。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因】(一)发病原因迄今尚未阐明。

Perloff认为,肥厚型心肌病是由于胎儿发育中的心肌对循环中儿茶酚胺反应异常,或胎儿期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受体相互作用的位置不当,造成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和不对称性肥厚。

也有人认为与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或心脏对儿茶酚胺过度敏感有关。

业已证实,肥厚型心肌病有家族发病倾向,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与组织相容抗原(HLA-A、B)系统有关,而部分散发病例与HLA抗原无联系。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大多数发生在男性,可能通过隐性遗传。

Yamaguchi等认为,本病进展缓慢,且多在中年才出现典型表现,故可能系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包括高血压、剧烈运动、慢性缺氧、酗酒、儿茶酚胺和遗传等因素长期刺激心肌,导致心肌肥厚,在同一家族中既可表现为心尖肥厚型,也可呈经典的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

据统计,本病有1/3~1/2病例无明确的家族史,属散发性。

(二)发病机制心肌肥厚在心尖处尤为明显,可厚达15~35mm(平均25mm)。

心室腔不扩大或有变形、缩小。

心尖处可闭塞。

晚期病例偶尔因反复心衰心腔也可扩大。

二尖瓣位置前移,可伴乳头肌肥厚。

部分病例可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镜检可见心肌纤维肥厚,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细胞和核异常肥大、变形,可伴有灶性纤维化和斑块样增生,心尖处内膜增厚等改变。

本病的病理生理异常主要是左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不良和充盈受阻,部分病例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继之可出现肺淤血和左右心功能不全的征象。

【症状】1.症状本病虽有遗传倾向,但发病年龄以30~50岁居多,男性远比女性多见。

约1/3~1/2病人有心肌病家族史。

1/3~1/2病人可能有高血压、长期剧烈运动或酗酒史。

由于本病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和压力阶差存在,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经典的肥厚型心肌病为少,故多数病人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发现。

本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部分病例可有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

心内科肥厚型心肌病疾病诊疗精要

心内科肥厚型心肌病疾病诊疗精要

心内科肥厚型心肌病疾病诊疗精要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的特点是以左心室肥厚为主(也有发生在右心室者),但往往是不对称性肥厚,且常累及室间隔。

典型病例的左心室容量正常或减少。

常有左心室流出道收缩期压力阶差。

有家族史者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所致。

典型的形态学改变包括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和疏松结缔组织增多。

心律失常和早年猝死常见。

临床上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两类。

亦有根据病变部位分为室间隔肥厚型、心室中部肥厚型、心尖肥厚型和对称性肥厚型。

一、遗传学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共涉及11个肌节收缩蛋白基因,>400个位点突变,大多数HCM是由心脏B肌球蛋白重链(MHC)、肌球蛋白一结合蛋白C和肌钙蛋白T突变基因所致。

此外,与心脏代谢有关的两种非肌节蛋白基因的突变,例如磷酸腺昔一活化蛋白激酶的丫2调节亚单位PRKAG2和溶酶体关联膜蛋白2(LAMP-2)可引起青少年心脏糖原贮积症,亦有心肌肥厚。

临床表现酷似肌节性HCM,常伴有预激综合征。

二、病理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心腔缩小,心房常扩张和肥厚,左心室不同区域的肥厚程度不均匀,大多数HCM患者室间隔和前侧壁肥厚较游离壁后段明显。

组织学改变为心肌肥厚;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的平行排列,围绕结缔组织成旋涡样;细胞内肌原纤维结构破坏,相互交叉;常有明显纤维化,有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瘢痕;病变在肥厚的区域之间散在分布,基质结缔组织成分增多。

HCM中普遍存在壁内冠状动脉异常,如管腔缩小、管壁增厚;在广泛心肌纤维化的部位,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二尖瓣叶增大、增长,与二尖瓣前叶相对处的左心室内膜壁上常有一纤维斑块,后者是二尖瓣与室间隔碰击所致。

三、病理生理(一)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流出道梗阻是由二尖瓣的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和收缩中期与室间隔接触所造成的。

引起SAM的机制是左心室射血产生高速射流通过狭窄的流出道流出,将二尖瓣瓣叶吸向室间隔(即漏斗效应,venturiphenomenon)o二尖瓣反流是SAM的后果,往往为轻到中度,严重二尖瓣反流很可能有二尖瓣本身异常,例如黏液样变性所致的二尖瓣脱垂。

【内科学】心肌疾病:肥厚型心肌病

【内科学】心肌疾病:肥厚型心肌病

【内科学】心肌疾病: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一)临床表现1.症状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常因猝死或在体检中被发现。

当存在流出道梗阻时,出现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活动后心悸气促、心绞痛、晕厥或近似晕厥。

HCM患者出现气促是由于流出道梗阻、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明显的二尖瓣返流导致的左心房压力升高所致;心绞痛症状与心肌肥厚致心肌供氧/耗氧不平衡有关;晕厥则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或流出道梗阻加重所致,亦可能与HCM患者合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

晚期出现心力衰竭表现。

2.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心脏轻度增大,可听到第四心音,心尖部常可听到收缩期杂音,流出道有梗阻的患者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较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该杂音具有以下特点: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取下蹲位,使心肌收缩力下降或使左心室容量增加,均可使杂音减轻;相反,如含服硝酸甘油片、应用强心剂药或取站位,使左心室容量减少或增加心肌收缩力,均可使杂音增强。

(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1.胸部X线检查心影轻度增大或不明显,心力衰竭者心影呈明显增大。

2.心电图以左心室肥大,ST-T改变,在心前区导联出现巨大倒置T波最为常见。

有时可出现病理性Q波,多见于室间隔部。

与间隔纤维化有关,其他尚可在V1导联R波增高,R/S比增大。

室内传导阻滞和前期收缩亦常见。

APH型患者可在心前区导联出巨大的倒置T波,常被误诊为冠心病。

部分患者常合并预激综合症。

3.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常显示室间隔的非对称性肥厚,舒张期室间隔的厚度与后壁之比≥1.3,间隔运动低下。

有梗阻的病例可见室间隔流出到部分向左心室内突出、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前移(SAM)、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致舒张功能障碍。

彩色多普勒对了解杂音起源和计算梗阻前后的压力差有重要意义。

APH型则心肌肥厚限于心尖部,以前侧壁心尖部尤为明显。

4.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多无异常。

心导管检查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压上升,有梗阻者在左心室腔与流出道间有收缩期压力差,心室造影显示左心室腔变形,呈香蕉状、犬舍状、纺锤状。

左室心尖肥厚

左室心尖肥厚
心脏二维及左心造影提示: 左室心尖肥厚,以正心尖明显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3.其他检查
冠脉造影
冠脉呈左优势型。前降支中段管腔于收缩 期轻度受压,节段长约30mm,余管腔未见 明显异常,冠脉血流TIMI III级 意见:前降支肌桥
心电图
窦性心律,心率67bpm ST-T异常,V4-V6导联T波低平, 无深倒置的T波,左室高电压及ST下移
一例左室心尖肥厚汇报
目录
1 病史介绍 2 超声心动图 3 其他检查 4 诊断总结
1.病史介绍
●患者,男,46岁,吸烟20余年;
● 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夜间卧位时发作, 位于胸骨后呈针刺样,每次发作数秒至10余分钟 不等,伴胸闷,气短,出汗,休息后可缓解;
● 14年曾于外院行冠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结果未带);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概 述
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属于非梗阻性心肌病;
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和压力阶差;
主要是心尖部心肌肥厚;
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好发于40-50岁的男性;
临床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 多因心动图异常或体检发现。
4.诊断总结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常用辅助检查
血生化
TG 8.52mmol/L (<1.7) HDL-C 0.55mmol/L(1.16-1.42) sh同型半胱氨酸 31.8umol/L(<15)
3.心电图
4.诊断总结
IF值/核心目录/
? 投稿技巧/征稿 心尖肥厚信型心息肌…病…
最新 书/刊
检索培训
文献分析/ 研究热点
文献 工具4.诊断总结 Nhomakorabea4.诊断总结
心电图:ST-T改变,T波低平,无典型心尖肥厚型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哪些症状?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哪些症状?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症状,尤其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症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什么表现?得了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会怎样?以及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哪些并发病症,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常见症状:心悸、胸痛、胸闷、乏力、头晕*一、症状本病虽有遗传倾向,但发病年龄以30~50岁居多,男性远比女性多见。

约1/3~1/2病人有心肌病家族史。

1/3~1/2病人可能有高血压、长期剧烈运动或酗酒史。

由于本病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和压力阶差存在,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经典的肥厚型心肌病为少,故多数病人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发现。

本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部分病例可有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

胸痛可酷似冠心病心绞痛,但一般持续时间长,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往往无效。

此外,可有头晕、乏力等。

晚期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征象,偶尔可猝死。

*二、体征(1)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呈抬举性有滞留感的搏动,有时呈三重心尖搏动。

在收缩期前抬举之后有两个收缩期膨胀,第2个出现在收缩晚期。

(2)第一心音(S1)正常,常可闻及第三、第四心音,心尖区可有收缩期1/6~2/6级杂音,个别为3/6级或3/6级以上,常提示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3)多数病例心胸比例正常,心脏无明显增大,约1/3患者心胸比例51%;(4)晚期病人可有心衰体征。

三、诊断本病诊断不难,关键是要提高警惕。

临床上凡疑及本病者均应作超声心动图(最好做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

凡有上述典型改变者均能由此确诊。

仅极少数患者需进一步作左室造影。

*以上是对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并发症,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常见并发症:猝死、感染性心内膜炎*一、并发病症其并发症同于肥厚性心肌病,可出现心律失常、动脉栓塞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但较少出现心脏性猝死和心力衰竭。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的累及心肌的疾病。

典型者室间隔肥厚较游离壁明显,引起左室流出道狭窄,又名为原发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diopathic Hypertrophic Subaortic Stenosis,IHSS),或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

部分为同心性肥厚,不伴梗阻,或心尖部肥厚,后者称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入院评估】一、病史采集要点1、现病史(1)详诉起病过程:起病缓急、诱因,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心绞痛、头晕和晕厥,详细询问运动耐量情况。

已作过检查如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等的结果,已用治疗及其经过。

(2)心律失常情况:详细询问有无心律失常发作,以及发作频度、持续时间、类型及相关治疗情况。

(3)注意询问有无猝死史,以及发生时的诱因、症状及缓解情况。

(4)既往治疗的医嘱遵从情况。

2、既往史:有无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病史。

3、个人史4、家族史:约1/3患者有明显家族史。

要详细询问直系亲属中是否有类似发病情况。

二、体格检查要点1、心脏体征:心尖搏动位置和范围,有无震颤,心界大小,心脏杂音的部位、时相、性质、强度、传导、随体位等变化,以及用药后对杂音的影响。

2、典型体征: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有抬举性冲动,或有心尖双搏动。

通常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有递增-递减型喷射性杂音,不向颈部传导,部分可伴收缩期震颤,但心尖及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病人可没有杂音。

凡增加心肌收缩力或减轻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洋地黄类、异丙肾上腺素(2μg/min)、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作Valsalva动作、体力劳动后或过早搏动后均可使杂音增强;凡减弱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血管收缩药,β受体阻滞剂,下蹲,紧握掌时均可使杂音减弱。

部分病人可听到二尖瓣变形产生的二尖瓣返流性杂音,为心尖部吹风样杂音,并向左腋下传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9
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2009 NO.01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交 流 园 地
体方法是根据伤员呼吸频率、脉率和运动反应的得分计算出3项分数之和,即为该伤员呼吸-脉率-运动法的分值(表4),如伤员有(1)高能量或复合致伤机制;(2)外伤部位是头、胸或腹3个部位中一处以上;(3)头或躯干的贯通伤;(4)伤员是老年或儿童时。

此4项中的任何一项均评1分。

无上述伤因、伤位、伤型和年龄不得分,将伤员呼吸-脉率-运动法的分值减去上述

项得分之
和即为该伤员院前伤情分级评分。

最高分为12
分,最低分为

分,
12分为轻伤,11~10分为中度伤,9~8分为重伤,7~6分为严重伤,5~1分为危重伤,0分为临床死亡。

以上分类的根本目的是把有生命危险的重伤员与一般伤员分开,及时把重伤员进行抢救或送往创伤医院。

为此,要求分类“快”而“准”。

“快”要求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在几分钟内对伤情作出判断:“准”就是不要把生命危险的重伤员误为轻伤员,造成类选不足。

由于多发伤各部位伤情轻重度和反应不一,必须根据伤情变化和医疗条件的好转而随时变更,当伤员在现场时间延滞时,应每15分钟就重新分类1次。

因此创伤急救一方面要求发展和改进院前急救技术,提高现场判断和抢救水平;另外要求急救人员能熟练准确地使用现场分类法,使创伤救治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8-10-31
表4 呼吸-脉率-运动法分值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是心肌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是1979年由日本学者报道的。

其病变部位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

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占肥厚性心肌病的2%~24%。

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或心脏对儿茶酚胺分泌过度敏感有关。

本病发病年龄以30~50岁居多,男性多见。

半数患者有高血压,长期剧烈运动或酗酒史。

此病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造影上有其特征性表现。

其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和心电图ST-T改变。

缺乏特异性,容易和冠心病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相混淆。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目前,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尚无金标准,一般首先以心电图改变为诊断标准。

其主要特点是:(1)胸前导联T波倒置,以V3,V4,V5多见。

且TV4>TV5。

(2)ST段压低,以V3~5最显著。

(3)左心室高电压。

(4)Q-T间期延长。

(5)Q波常消失。

对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心脏超声。

心脏彩超文献报道的标准为:心尖部室壁厚度>1.3cm,当心室收缩时,心尖部室腔暗区消失。

但目前采用的心脏超声检查不包括心尖部的检查。

故对心尖病变为主肥厚型心肌病容易遗漏。

这就需要临床医师结合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表现提醒超声检查人员必须观察心尖四腔心切
简述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
付丽新
(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心医院 辽宁沈阳 110121)
【摘要】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是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在临床中容易漏诊,需要结合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表现,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照影确诊。

【关键词】心尖部 心肌病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照影【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09)01(a)-0169-01
面,了解心尖部左心室各壁厚度,避免漏诊。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确切地把肥厚型心肌病和冠心病区分开来。

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发现特征性心肌病改变。

这种介入性检查方法可以确定诊断。

凡怀疑本病患者均应做心脏彩超或uFCT,及时追踪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心电图的改变,避免延误病情和盲目治疗。

参考文献
[1]刘玉明.心尖肥厚心肌病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1984,23(8).[2]吴可光,徐长新,王慧中,等.心尖肥厚心肌病一例[J].中华医
学杂志,1986,76:507.
[3]贾冬林,祝晓东.心尖肥厚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7.
[4]刘宏武,智光.左心室照影及冠状动脉照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
肌病[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04,12:4.
【收稿日期】2008-10-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