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图片与原文)

合集下载

山海经(原文)

山海经(原文)

山海经目录南山经卷一西山经卷二北山经卷三东山经卷四中山经卷五海外南经卷六海外西经卷七海外北经卷八海外东经卷九海内南经卷十海内西经卷十一海内北经卷十二海内东经卷十三大荒东经卷十四大荒南经卷十五大荒西经卷十六大荒北经卷十七海内经卷十八第一部分五藏山经卷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䧿(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ɡòu今音gǔ)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īnɡxīnɡ),食之善走。

丽 (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或通“蛊”,读gǔ)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yǎ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

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bó tuó,佩之为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尙鳥付鳥( chǎng fū),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guàn guàn,佩之不惑。

山海经原文

山海经原文

山海经原文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山海经目录南山经卷一西山经卷二北山经卷三东山经卷四中山经卷五海外南经卷六海外西经卷七海外北经卷八海外东经卷九海内南经卷十海内西经卷十一海内北经卷十二海内东经卷十三大荒东经卷十四大荒南经卷十五大荒西经卷十六大荒北经卷十七海内经卷十八第一部分五藏山经卷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ɡòu今音gǔ)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īnɡ xīn ɡ),食之善走。

丽(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或通“蛊”,读gǔ)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yǎ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

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bó tuó,佩之为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尙鸟付鸟( chǎng fū),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山海经(原文)

山海经(原文)

山海经目录南山经卷一西山经卷二北山经卷三东山经卷四中山经卷五海外南经卷六海外西经卷七海外北经卷八海外东经卷九海内南经卷十海内西经卷十一海内北经卷十二海内东经卷十三大荒东经卷十四大荒南经卷十五大荒西经卷十六大荒北经卷十七海内经卷十八第一部分五藏山经卷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䧿(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ɡòu今音gǔ)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īnɡxīnɡ),食之善走.丽 (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或通“蛊”,读gǔ)疾.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yǎ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

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bótuó,佩之为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尙鳥付鳥( chǎng fū),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guàn guàn,佩之不惑。

山海经(原文)

山海经(原文)

山海经目录南山经卷一西山经卷二北山经卷三东山经卷四中山经卷五海外南经卷六海外西经卷七海外北经卷八海外东经卷九海内南经卷十海内西经卷十一海内北经卷十二海内东经卷十三大荒东经卷十四大荒南经卷十五大荒西经卷十六大荒北经卷十七海内经卷十八第一部分五藏山经卷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䧿(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ɡòu今音gǔ)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īnɡxīnɡ),食之善走。

丽 (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或通“蛊”,读gǔ)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yǎ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

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bó tuó,佩之为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尙鳥付鳥( chǎng fū),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guàn guàn,佩之不惑。

山海经(原文)

山海经(原文)

山海经目录南山经卷一西山经卷二北山经卷三东山经卷四中山经卷五海外南经卷六海外西经卷七海外北经卷八海外东经卷九海内南经卷十海内西经卷十一海内北经卷十二海内东经卷十三大荒东经卷十四大荒南经卷十五大荒西经卷十六大荒北经卷十七海内经卷十八第一部分五藏山经卷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䧿(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ɡòu今音gǔ)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īnɡxīnɡ),食之善走。

丽 (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或通“蛊”,读gǔ)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yǎ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

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bótuó,佩之为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尙鳥付鳥( chǎng fū),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guànguàn,佩之不惑。

《山海经》_异兽图

《山海经》_异兽图

【 水 麒 麟 】
奉万 书物 而之 昆 至情 仑 。, 山 是很 上 可少 著 使出 名 人没 的 逢, 神 凶除 兽 化非 , 吉当 浑 的时 身 吉有 雪 祥圣 白 之人 , 兽治 能 。理 说 天人 下话 ,, 才通
【 白 泽 】
一 种 鸟 , 型 状 如 鹤 , 一 足 , 有 红 色 的 纹 和 白 喙 。
, · , ……
【 狴 犴 】 Bì 'àn
【异兽】夔牛 《山海经· 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 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 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 天下。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 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 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 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 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 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夔与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只 以上是第一只 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 但 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 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了。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 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 食之可却邪病。
似 《它 每 象 公威 虎 天的 当 威 好力 狴 有 禄形 衙 风 义, 犴 威 识象 门 凛 仗狱 , 力 余, 长 凛 义门 又 , 龙它 官 囚 执上 名 故 种虎 坐 此 言部 宪 立 》视 堂 除 ,那 章 于 :眈 , 装 而虎 , 狱 『眈 行 饰 且头 形 门 俗, 政 在 能形 似 。 传环 长 狱 明的 虎 』 龙视 官 门 辨装 , 子察 衔 上 是饰 是 九看 牌 外 非便 老 种, 和 , ,是 七 ,维 肃 还 秉其 。 各护 静 匐 公遗 它 有公 回 伏 而像 平 所堂 避 在 断。 生 好的 牌 官 ,传 好 肃 的 衙 再说 讼 穆 上 的 加狴 , 四正 端 大 上犴 却 曰气 , 堂 它不 又 狴。 便 两 的仅 有 犴。 有 侧 形急 。 ,

《山海经》山海经全文

《山海经》山海经全文

《山海经》山海经全文成书确指说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

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

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山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

进入二十世纪,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该学说发端于刘师培,他在《西汉今文学多采邹衍说考》中,根据《墨子》所记神仙家言,亦以齐邦为盛推断,他主张《史记·大宛列传》与《山海经》并提的《禹本纪》疑亦衍书。

另外《山海经》的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

泛指说现今,学术界的讨论的焦点是的北人与南人之争。

北人说中,主要有秦人创作说和中原洛阳人创作说。

顾颉刚在《禹贡全文注释》称,《禹贡》的籍贯同《山经》一样,可能是秦国人。

而郑德坤和日学者小川琢治则认为,《山经》中多对中原地区山川、矿产的记述,从而得出中原洛阳人创作的观点。

南人说中主要有巴、蜀人说,楚人说。

吕子方、蒙文通是巴、蜀人说的代表者。

吕子方以大荒海内多有记载巴、蜀之地的事迹为证据,提出巴、蜀人说。

而蒙文通则认为《海内经》四篇是古蜀国的作品,大荒巴国作品、《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是接受了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人的作品。

楚人说的代表袁珂先生认为书中所写神话故事与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歌》等关系密切,且行文中多用楚地之语,如《海内经》中关于都广之野的记载,播琴一词就是出自楚地,,楚地的人称呼播种为播琴,另《西次三经》中服之使人不厌一句中,厌俗称魇,是四川人说的发梦颠。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經 (81)山經·南山經 作者:佚名南山經之首曰鵲山。

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饑。

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麗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金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裏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

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東三百七十裏曰杻陽之山。

其陽多赤金。

其陰多白金。

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

其中多玄魚,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又東三百里柢山。

多水,無草木。

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

食之無腫疾。

又東三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

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又東三百曰基山。

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

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為畏。

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鵸鵌,食之無臥。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青護-言]。

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

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又東三百五十裏曰箕尾之山,其尾踆於東海,多沙石。

漢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淯,其中多白玉。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裏,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

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瑩為席。

南次二山之首曰櫃山,西臨流黃,北望諸東南四百五十裏曰長右之山。

無草木,多水。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又東三百四十裏曰堯光之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