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卤代芳烃的毒性

合集下载

9章--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9章--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CH2=CH-C=C(CH3)2 CH3
共轭,稳定!
CHCH2CH2CH3 喹啉(碱)
Br
81%
苄基型卤烃 C-Br易断,E1、E2均较快
CH=CHCH2CH3
(3) 与金属镁反应
纯醚
CH2Cl + Mg 60%
CH2MgCl
(4) 与二烷基铜锂的反应
纯醚
Br + (CH3)2CuLi 75%
纯醚
(b) 芳基锂试剂的生成
Cl + 2Li 醚
Li + LiCl
键能大于Ar-Br 活性大于镁
Br + CH3CH2CH2CH2Li
Li + CH3CH2CH2CH2Br
• 与烷基锂的化学性质相似,芳基锂的亲核性和碱性均比相应的格氏 试剂强。
• 在合成应用中,有机锂一般充作中间体,不须分离即可直接使用。
反之,当芳环上连有R-、RO-等供电子基时,将会使碳负离子趋于更不 稳定,水解及亲核取代反应更难进行。
(b) 消除-加成机理(苯炔机理) • 当苯环上没有较强的吸电子基存在时,卤原子被取代的反应是按
照消除-加成机理进行的 :
非正常三键
NH2-
Cl -HCl H NaNH2/液NH3
条件苛刻
NH2“苯炔”
-
N+ O O-
Cl OH Cl OH Cl OH
-
N+ O O-
-O N+ O-
-
O N+ O-
氮上正电荷直接分散负电荷 最稳定,对真实结构贡献最大
-O
Cl
N+ -
OH
O
-O -O
Cl
N+

09第09章_卤代烃

09第09章_卤代烃

sp3
构型反转
此图取自于K.彼得C.福尔特等著《有机化学结构与功能》,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总目录
特点:
① 反应过程:
反应物→过渡态→产物 一步协同反应,即旧键 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是同 时进行的,反应过程形成 过渡态。
② 结构变化:
CSP3 →CSP2 →CSP3
③ 立体化学:构型反转
④ 能量变化(右图)
第九章 卤代烃
(halogenated hydrocarbon )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一、分类 二、命名 第二节 一卤代烃 一、物理性质 二、光谱性质 三、结构特点 四、化学性质 第三节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一、SN2和SN1反应历程 二、SN2和SN1的立体化学 三、影响亲核取代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节 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一、分类 二、结构特点 三、反应活性 第五节 卤代烃的制备 第六节 重要的卤代烃 第七节 有机氟化物
第四节 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一、分类

乙烯式:RCH=CHX,ArX 烯丙式:RCH=CHCH2X,ArCH2X 孤立式:RCH=CH(CH2)nX (n≥2)
二、结构特点

乙烯式:p-π共轭使键的强度增大,不易断裂。 烯丙式:因形成C+后存在p-π共轭,故其活性增大。
总目录
三、反应活性
总目录
第二节 一卤代烃
一、物理性质(自学) 二、光谱性质
1. IR:处于指纹区 2. HNMR:X—C—H δ:3~5
总目录
三、结构特点
卤原子电负性大于碳,使C—X键的电子云偏向 卤原子,为极性键。 C—F
偶极矩 C· m 键长 nm 键能 kJ· mol-1 6.7× 10-30

卤代芳烃的毒性

卤代芳烃的毒性

卤代芳烃的毒性第九章卤代芳烃的毒性第一节卤代有机化合物一、卤代作用在陆生和淡水水生生物中很少见到以共价结合的卤素作为必要的组分而存在,但甲状腺素中有共价键结合的碘。

卤离子易于同碳原子结合,尤其是不饱和碳原子,可改变分子的特性。

: (1) 增加分子量、比重、熔点和沸点,降低蒸汽压(2) 增加混合物的稳定性。

C-X比C-H结合更强。

二、卤代有机化合物的环境行为联苯类:ClClClClClCl联苯3,3’,4,4’,5,5’-六氯联苯呋喃:ClClOClClOO呋喃二苯并呋喃 2,3,7,8-四氯代二苯并呋喃(2,3,7,8-TCDF)二噁英:OOOClClClClOOO对-二噁英二苯并二噁英 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噁英(2,3,7,8-TCDD)有机卤化物水溶性很差。

卤化程度越高,水溶性越差。

但可与其他非极性物质混溶,即有机卤化物是亲脂的。

易于转移到脂肪组织中储存而很少参与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

持久性和亲脂性是生物浓缩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水溶性和挥发性是在环境中迁移的决定因素。

在水生和海洋环境中,一些低氯代或对位氯代的同系物可溶于水或挥发到大气中,而高氯代的同系物则附在颗粒物上,并沉降。

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1、在大气中的转移PCBs污染最初是在赤道至中纬度地区,然而目前在北极和其他遥远地区都发现了PCB,这其中大气传输的作用不可忽视。

大气:高挥发性的卤代物迅速扩散,低或中等挥发性卤代物被短距离输送或存留在其他物质中相当时间。

在大气中的损失途径主要有两条:(1)直接光解和与OH、NO3等自由基以及O3作用。

尤其是OH自由基,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0.6%的PCBs由于OH基反应而消失。

(2)雨水冲洗和干湿沉降。

实现从大气向水体或土壤的转移。

2、在土壤中的迁移土壤中PCBs主要来源于颗粒沉降,有少量来源于污泥作肥料,填埋场的渗漏以及在农药配方中使用PCBs等。

PCBs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很弱,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PCBs含量迅速降低。

有机化学--第九章 卤代烃

有机化学--第九章 卤代烃
34
卤素交换反应,可通过加入相转移催化剂而加速。 例如:
相转移催化卤离子交换反应,已用于工业生产上。
35
(6)与硝酸银作用*
卤代烷与硝酸银的乙醇溶液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
不同的卤代烷,其活性次序是:RI>RBr>RCl;当 卤原子相同而烃基结构不同时,其活性次序为: 3°>2°>1°,其中伯卤代烷通常需要加热才能使反应 进行。此反应可用于卤代烷的定性分析。
26
由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发生的取代反应,称为亲核取 代反应。卤代烷所发生的取代反应是亲核取代反应,可 用代表式表示如下:
27
(1)水解
卤代烷与强碱的水溶液共热,则卤原子被羟基(— OH)取代生成醇,称为水解反应。例如:伯卤代烷与强 碱(如NaOH等)的稀水溶液共热时,主要发生取代反应 生成醇。
28
41
偕和邻二卤代烷还可以脱去两分子卤化氢生成炔烃,尤其是 邻二卤代烷脱两分子卤化氢是制备炔烃的一种有用的方法。例如:
上述脱卤化氢的反应一般分两步进行,首先生成乙烯型卤代烃,它很 不活泼,常常需要在很强烈条件下才能进一步脱卤化氢,且离去基团 处于反式时反应速率快。
42
邻二卤代环烷脱卤化氢时,也可能生成共轭二烯烃。 例如:
15
16
特性:
①碘代烷和溴代烷,尤其是碘代烷,长期放置因分解产生游离碘 和溴而有颜色。 ②一卤代烷有不愉快的气味,其蒸气有毒。氯乙烯对眼睛有刺激 性,有毒,是一种致癌物(使用时应注意防护)。一卤代芳烃具有 香味,但苄基卤则具有催泪性。
17
③在卤代烃分子中,随卤原子数目的增多,化合物的可燃性降低。 例如,甲烷可作为燃料,氯甲烷有可燃性,二氯甲烷则不燃,而四 氯化碳可作为灭火剂;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可燃,而四氯乙烯则不 燃。某些含氯和含溴的烃或其衍生物还可作为阻燃剂,如含氯量约 为70%的氯化石蜡主要用作阻燃剂,可作为合成树脂的不燃性组分, 以及不燃牲涂料的添加剂等。

第九章 卤代烃 9-1

第九章 卤代烃 9-1

2. 与PX3反应( X = Cl、Br、I )
3R-OH + PCl3 3CH3CH2OH + I2 2P + 3I2
P
3R-Cl + P(OH)3
亚磷酸
3CH3CH2I + P(OH)3
2 PI3
3. 与亚硫酰氯作用
R-OH + SOCl2 R-Cl + SO2↑ + HCl↑
四、氯甲基化(柏朗克反应)
§ 9.11 多卤代烃简介
§ 9.12 氟代烃简介
卤代烃是烃分子中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子卤素(F、Cl、
Br、I)取代的衍生物,它在自然界中存在极少,绝大多数 是人工合成的。
比比皆是的聚氯乙烯制品,千家万户使用的冰箱中的致
冷剂、防火必备的四氯化碳灭火剂等到,都是卤代烃。 卤代烃也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它经常起着 从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桥梁作用,是有机合成中 经常用到的化合物。 人们在使用卤代烃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六六六被禁用,DDT被取缔。近年来,科学家证明臭氧层 空洞的形成与使用氟氯烃有关。
β-溴萘
§ 9.3
一、以烃为原料
烷烃直接卤代
卤代烃的制法
此法简单,但副产物多,得不到纯净物。 R-H + Cl2
光照
R-Cl + HCl
光照
CH3-CH-CH3 Cl 烷烃的溴代反应的选择性比氯代要好。
CH3-CH2-CH3 + Br2 hν CH3CH2CH2Br + CH3-CH-CH3 127℃ Br 丙烷 3% 97 %
卤代烷分子尽管有极性,但不溶于水,能溶于醇、醚等到 有机溶剂。 卤代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蒸气有毒,尤其是碘代烃 毒性较大。

第九章 卤代烃

第九章   卤代烃

H C C I
H C C I F
F CH3
(E)-2-氟-1-碘丙烯
Br
Cl
(Z)-1-氟-1-溴-2-碘乙烯
Cl
CH2Cl
CH2OH
Br
1-氯环己烷
苯一氯甲烷
Hale Waihona Puke 3-氯-5-溴苯甲醇9.1.2 卤烷的制法
卤代烃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多已成盐)。 所以卤烃必须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来制备。主要有以 下几种方法:
亲核取代反应可用下面反应式表示
Nu
-
+
C
+
X
-
Nu
C
产物
+
X离去基团
亲核试剂
(Nucleophile)
底物
亲核试剂 (Nu):带负电荷的离子或带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
Nu =
HO-、RO-、-CN、NH
3、-ONO2、ROH、H2O
..
..
底物:反应中接受试剂进攻的物质。 离去基团:带着一对电子离去的分子或负离子。 由亲核试剂进攻引起的取代反应称为亲核取代反应(用SN表示)。
卤代烷与水作用,水解为醇,反应是可逆反应。如:
CH3CH2Br + H2O CH3CH2OH + HBr
一般情况下,反应很慢。为增大反应速率,提高 醇的产率,常加入强碱(NaOH),使生成的HX与 强碱反应,可加速反应并提高了醇的产率。
CH3CH2Br + NaOH CH3CH2OH + NaBr
此反应工业用途不大,因卤烷在工业上是由醇制 取,但可用于有机合成中官能团的转化。用于复杂 分子中引入羟基(先卤代,再水解)。
例如:
在多卤烷的命名中,常用“对称”和“不对称”、 “偏”等字样来命名多卤烷。例如二氯乙烷的两个异 构体:

有机化学第九章卤代烃

有机化学第九章卤代烃

B、编号:以双键或叁键位置最小(从靠 近双键或叁键一端开始编号)。
C、书写名称:与卤代烷烃相似。例如
2019/9/15
9
CH2= CH-CH-CH2-Cl CH3
Cl
3-甲基-4-氯-1-丁烯 2-甲基-1-氯-3-丁烯 ×
CH3
4-甲基-5-氯环己烯
CH2=CCH2CH2Cl CH3
2-甲基-4-氯-1-丁烯
C H C l3 C H 3C H 2C H 2C l ( C H 3 ) 2C H C l
( C H 3) 3C B r
2019/9/15
三 氯 甲 烷 ( 氯 仿 )C H 2=C H -C H 2B r 烯 丙 基 溴
正 丙 基 氯 异 丙 基 氯
C H 2C l 氯 化 苄 ( 苄 基 氯 )
2.分子中C-X 键的键能(C-F除外)都比
C-H键小。
2019/9/15
15

C-H C-Cl C-Br C-I
键能KJ/mol 414 339 285 218
故C-X 键比C-H键容易断裂而发生各种化 学反应。
一、亲核取代反应
在RX中的X常被OH、RO、CN、RCOO、 NH3、H2O 等取代生成相应的衍生物醇、醚、 氰、酯、胺等化合物。
同系列中,卤代烷的相对密度随碳原子 数的↑而↓。
2019/9/15
14
§9-3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这是由于官 能团X原子所引起的。C-X键比C-H键键能小, 因此C-X键比C-H键更易断裂发生各种反应。
1.分子中 Cδ Xδ 键为极性共价键 ,碳带部分 正电荷,易受带负电荷或孤电子对的亲核试剂 的进攻。
第九章 卤代烃

第九章卤代烃化合物

第九章卤代烃化合物

氯丙稀 生物监测指标:烯丙基硫醇尿酸

氯丁二烯 生物监测指标:3-氯-2-羟基-3-丁烯硫醇尿酸 3,4-二羟丁基硫醇尿酸

第二节 饱和卤代烃

三氯甲烷(氯仿)
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工业上常见的有机溶剂 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毒性: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肌、肝肾、胚胎, 致癌致畸
二氯乙烷

代谢过程与苯相似 生物监测指标:呼出气中氯苯 尿中4-氯邻苯二酚和4-氯酚 样本采集 呼出气:班后采样 尿样:聚乙烯塑料瓶收集班末尿


呼出气中氯苯的测定
(一)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原理 终末呼出气采集后,用活性炭富集,二硫化碳 解吸后进样,经FFAP色谱柱分离,火焰离子 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 积定量。

常见芳香族卤代烃: 氯苯、二氯苯、氯甲苯、氯化联苯等 毒性:刺激皮肤黏膜 引起全身中毒,损失肝肾、神经系统

第一节 不饱和卤代烃
氯乙烯



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液态可少量经皮肤 吸收 致癌物,可诱发多种肿瘤 生物监测指标:终末呼出气中氯乙烯含量 尿样中硫代二乙酸含量
氯乙烯样品采集
呼出气: 脱离工作现场,在空气清洁场所采集 平静呼吸5~6次后采集终末呼出气

(二)离子色谱法
原理: 血液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质、SPE-Ag柱和 SPE-H柱除氯后,再经过0.22µm滤膜过滤,经离 子色谱法柱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保留时间定 性,峰面积定量。
第三节 卤代芳烃类
氯苯



氯苯是人工合成化学物,主要应用于生产医药、 农药(如DDT)、色素等有机合成的吸附剂和 中间体。 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吸收。 体内主要分布于附睾和肾周的脂肪组织中。 对中枢系统具有抑制和麻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卤代芳烃的毒性第一节卤代有机化合物一、卤代作用在陆生和淡水水生生物中很少见到以共价结合的卤素作为必要的组分而存在,但甲状腺素中有共价键结合的碘。

卤离子易于同碳原子结合,尤其是不饱和碳原子,可改变分子的特性。

:(1)增加分子量、比重、熔点和沸点,降低蒸汽压(2)增加混合物的稳定性。

C-X比C-H结合更强。

二、卤代有机化合物的环境行为联苯类:ClClClClClCl联苯3,3’,4,4’,5,5’-六氯联苯呋喃:OO OClClClCl 呋喃二苯并呋喃2,3,7,8-四氯代二苯并呋喃(2,3,7,8-TCDF)二噁英:OOOOOOClClClCl对-二噁英二苯并二噁英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噁英(2,3,7,8-TCDD)有机卤化物水溶性很差。

卤化程度越高,水溶性越差。

但可与其他非极性物质混溶,即有机卤化物是亲脂的。

易于转移到脂肪组织中储存而很少参与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

持久性和亲脂性是生物浓缩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水溶性和挥发性是在环境中迁移的决定因素。

在水生和海洋环境中,一些低氯代或对位氯代的同系物可溶于水或挥发到大气中,而高氯代的同系物则附在颗粒物上,并沉降。

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1、在大气中的转移PCBs污染最初是在赤道至中纬度地区,然而目前在北极和其他遥远地区都发现了PCB,这其中大气传输的作用不可忽视。

大气:高挥发性的卤代物迅速扩散,低或中等挥发性卤代物被短距离输送或存留在其他物质中相当时间。

在大气中的损失途径主要有两条:(1)直接光解和与OH、NO3等自由基以及O3作用。

尤其是OH自由基,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0.6%的PCBs由于OH基反应而消失。

(2)雨水冲洗和干湿沉降。

实现从大气向水体或土壤的转移。

2、在土壤中的迁移土壤中PCBs主要来源于颗粒沉降,有少量来源于污泥作肥料,填埋场的渗漏以及在农药配方中使用PCBs等。

PCBs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很弱,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PCBs含量迅速降低。

土壤中PCBs的损失主要是PCBs的挥发,尤其是高氯取代的联苯,生物降解和可逆吸附都不能造成PCBs的明显减少。

3、在水中的迁移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和随工业、城市废水向河、湖、沿岸水体的排放等方式进入水体。

四、卤代芳香族化合物卤代酚、卤代苯(溴苯、对二氯苯和六氯苯)的毒性主要是对肝肾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多卤代芳香烃化合物(PHAHs)包括PCB、PCDFs(多氯二苯并呋喃)、PCDDs(多氯苯并二噁英)、TCDD(2,3,7,8-四氯苯并二噁英)。

PHAHs对实验动物可引起三致毒性,是公认的人类可能致癌物,并有肝脏、免疫、发育、生殖、甲状腺、酶及卟啉等多种毒性作用。

多氯苯多溴联苯——灭火剂,毒性比对二氯苯强多氯联苯:209种同系物,性质稳定。

变压器和电容器的绝缘液体、农药、油漆、润滑油等的添加剂,热传导系统的传导介质,以及塑料的增塑剂等等。

已使用40年,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废物排放、储油罐泄漏、挥发和干湿沉降等原因进入土壤和水环境。

对于PCB的认识来源于1968年日本的米糠油中毒事件:1968年3月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区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认为是饲料中毒,后又发现许多人患有原因不明的皮肤病,痤疮样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累计患者达1684人,死亡30多人。

发现死者五脏和脂肪中有PCBs,初期症状为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疹,其后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急性肝坏死、肝昏迷而死。

起因:一家米糠油工厂由于操作失误在油中混入了脱臭工艺中使用的PCB。

PCDF:PCB长时间受热、有机物燃烧可转化TCDD:有机物燃烧(含氯固体垃圾燃烧、汽车尾气排放)。

1999年比利时生产的鸡饲料中被发现含有二噁英,这种饲料涉及荷兰、法国和德国,该四国的畜禽类产品和乳制品纷纷被禁止进口、销售,被销毁,引发继“疯牛病”之后的全球食品安全大恐慌,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欧元。

比利时首相和商务部长引咎辞职,联合政府垮台。

五、卤代芳烃的生物转化(一)二噁英的代谢1、吸收:二噁英的主要吸收途径有消化道、皮肤和肺,其吸收的程度与化合物的种类、吸收途径及投入媒体有很大关系。

溶解于植物油中的TCDD吸收率约为90%,与食物混和时的吸收率为50-60%。

消化道吸收无明显的动物种属差异,皮肤的吸收率约为1%,且大部分停留在皮肤的角质层。

附着在空气颗粒物上的二噁英约有25%被肺吸收。

吸入后没有到达肺以及被肺排出的二噁英大部分经过吞咽移行到消化道内,被进一步吸收。

因此,除了爆炸事故等意外情况下,人们日常生活中二噁英的总摄取量的90%来自于食物,特别是肉类、乳制品等动物性食品,在婴儿主要来自母乳。

2、分布:经口主要分布于血液、肝脏、肌肉、皮肤、脂肪,特别是在肝脏和脂肪组织等脂质丰富的地方。

TCDD的分布有一定种属差异,人主要蓄积在脂肪,实验动物除豚鼠外主要蓄积在肝脏。

其他同类化合物的分布无明显种属差异。

血清中TCDD浓度和脂肪中TCDD浓度有良好相关性。

3、代谢与排泄:一般来说二噁英比较难以代谢,而且有明显的种属差异。

在某些实验动物中可将其部分代谢成极性产物,并与葡萄糖醛酸内酯结合,经胆汁或尿排泄。

代谢物的毒性较原形降低。

二噁英主要经粪便排泄,其速度有显著的种属差异。

在人体内的半衰期长达1-10年,因此人体内二噁英蓄积量与年龄呈正相关。

而在啮齿类动物中的半衰期相对较短,灵长类的半衰期是啮齿类的10-40倍。

4、母子间的移行:二噁英可通过胎盘移行到胎儿体内,但胎儿体内浓度一般不会高于母亲;还可借助乳汁移行到婴儿体内。

(二)生物转化在厌氧条件下,可发生间位和邻位脱氯作用——酶促作用,非常缓慢。

多细胞生物中,PCB的生物转化都由P450单加氧酶引发——羟化作用或环氧化作用(有氯原子的置换或脱去)→氧化产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出,或者与GSH结合→经代谢转化为巯基尿酸→在肠道形成巯基产物→(甲基化后)砜→亚砜→脂肪和其他组织中第二节毒性作用一、二噁英的毒性作用1、致死作用与消瘦综合症(the wasting syndorm,废物综合症)毒性极强,2,3,7,8—TCDD对豚鼠的经口LD50仅1μg/Kg,是KCN的1000倍。

与其他急性毒物不同的是使动物死亡时间长达数周。

特点是染毒几天内出现严重的体重下降,肌肉的脂肪组织急剧减少直至死亡,故称之为消瘦综合症。

低于致死剂量也可引起体重减轻,而且呈剂量-效应关系。

机制:可能是通过下丘脑下垂体改变了体重设置点而影响进食量。

2、胸腺萎缩可导致动物胸腺萎缩,以胸腺皮质中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人类胸腺也是敏感器官。

3、氯痤疮二噁英毒性的一个特征是氯痤疮。

它使皮肤发生增生或角化过度、色素沉着,以痤疮形式出现。

可发生在人、猴、裸鼠及兔耳,经皮及全身染毒均可发生氯痤疮,但仅在高剂量时出现。

临床上难与青春期痤疮相区分,诊断主要根据接触史与发病年龄。

4、肝中毒各种动物中均可见二噁英染毒所致肝毒性,损害程度取决于所试动物种属。

以肝肿大、实质细胞增生与肥大为共同特征,严重时导致死亡。

5、免疫毒性:表现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抑制、抗病毒能力下降、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免疫失调——导致各种自身免疫疾病的产生。

而且潜伏期长。

研究表明20年前接触TCDD的人检查时发现免疫抑制仍然存在。

6、生殖毒性(尤其以男性雌性化突出)雄性雌性化:抗雄激素作用。

引起睾丸形态发生改变,输精管中精母细胞和成熟精子退化、精子数量下降、生精能力下降,所涉及的动物包括恒河猴、大鼠、小鼠、豚鼠和鸡,这些改变与睾丸生产雄激素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血清中雄激素下降有关。

最近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生产中接触TCDD水平与睾丸酮水平呈负相关,而血中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激素LH增加。

人对PCDD/DFs的抗雄激素作用较鼠类更加敏感。

二噁英可抑制雌性激素的作用:表现为抗雌性,如TCDD可使大小鼠及灵长类雌性的受孕、座窝数及子宫数量减少。

机制可能是通过Ah受体反应,二噁英诱导酶的活化使雌二醇羟化代谢增加,从而导致血中雌二醇水平降低。

另一机制可能是使雌激素受体减少。

7、发育毒性和致畸性二噁英对几种动物有致畸性,也对啮齿类动物发育构成毒性,其中小鼠对致畸性最敏感,低剂量处理不产生母体毒性,却可使胎鼠产生腭裂和肾盂积水。

PCDD/Fs作用机制可能与类固醇激素相似,使发育中的胎儿对PCDD/Fs的敏感性比成人高的多,对母体不产生致死的接触剂量可使胎儿死亡。

参加越战的退役美军的妻子自发性流产和所生子女出生缺陷增加30%。

由于二噁英及其类似物是以PCDD/Fs和PCBs混合物形式存在,人体接触猴的致畸性与生殖毒性难以确定。

但二噁英及其类似物可导致其子女皮肤、粘膜、指甲和趾甲色素沉着增加,新生儿牙齿腐蚀——外胚层发育不良。

8、致癌性2,3,7,8-TCDD对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利用啮齿类动物进行的长期经口实验,证明其致癌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肾、甲状腺,还有皮肤、软组织,且存在种系和性别差别。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群接触2,3,7,8-TCDD及其类似物,与人群所有癌症的总体危险性增加有关。

1997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TCDD列入人类致癌物。

机制:二噁英与Ah受体结合及其随之与DNA结合均为可逆。

本身不具备突变性,现有的方法尚未检出二噁英与DNA的加合物。

根据大小鼠的致突变实验表明,2,3,7,8-TCDD是强有力的促癌剂,却是非常弱的启动剂,甚至没有。

Ames实验、体外哺乳类细胞培养实验均为阴性,也表明其没有遗传毒性。

因此2,3,7,8-TCDD是无遗传毒性的致癌物,主要表现为促癌作用。

二、二噁英的毒性机制二噁英的毒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二噁英的某些毒性作用的出现与芳香烃受体(arylhydrocarbon receptor,Ah受体)的结合有关。

因此其毒性可分为Ah受体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两类,后者在暴露浓度较高时出现。

(一)Ah受体是细胞质中一种成分。

人类和哺乳类细胞中存在,是一种可溶性蛋白。

是以多种芳香类化合物为配体的转录因子。

根据涉及的配体不同又被命名为二噁英受体(dioxin receptor)或TCDD受体。

已知Ah的外源配体几乎都是疏水性的芳香类化合物,包括PAHs、卤代芳烃及芳香胺类。

相当部分在自然界中原先不存在,是由于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后引入环境。

Ah应该有一定的内源配体,但目前还不清楚。

Ah受体的参与的转录调控过程:1、配体与受体的结合。

可与Ah受体结合的配体必须是平面的或者是可以共平面的。

Ah配体中最具潜力的是TCDD,其他的如PCDFs、偶氮苯、含3个以上氯原子的PCB等平面分子。

2、配体-受体复合体的移位。

Ah受体的原始存在形式是两分子热休克蛋白HSP90(90KDa)和另一个46Kda蛋白形成的多聚体蛋白复合体(280Kd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