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宋词精选及赏析阅读

合集下载

小学生宋词精选-《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小学生宋词精选-《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小学生宋词精选-《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是宋代词人吕本中的作品,这是一首借喻明月来倾诉别离之情的词。

上片写别后相思时只有天上的明月可以陪伴,下片以月亮的“暂满还亏”喻人的暂聚久别。

全词纯用白描手法写出,颇有民歌风味,情感真挚,朴实自然。

结构上采取重章复沓的形式,深得回环跌宕、一唱三叹的妙处。

上下片主体相同,只是稍加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匠心独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的宋词精选,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宋代: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译文及注释译文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

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刚刚圆满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君:这里指词人的妻子。

一说此词为妻子思念丈夫。

江楼:靠在江边的楼阁。

暂满还亏:指月亮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

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鉴赏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

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

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

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

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

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

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小学生精选宋词赏析

小学生精选宋词赏析

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轼、辛弃疾、陆游(豪放派)、柳永、清照(婉约派),人们说的“辛”指的是轼和辛弃疾。

类别:(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中调(59一90字以)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创作风格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精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及赏析】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人,生于金人占领下的原北宋地区,21岁时在家乡发动起义,抗击金军,后投奔南宋。

由于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他的抗金大志难以实现,他只被安排做过几任地方官,晚年闲居在长达二十余年。

壮志难酬的他将满腹悲愤、一腔忠勇都寄托在词中,雄浑奔放,气势磅礴,继轼之后,把豪放词推向发展高峰。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上片夜景,意在写静,却出之以动。

鹊啼、蝉鸣、蛙喧,愈闹而愈静,是为动中见静法。

下片时转景移,山雨欲来,心绪由安闲而焦躁。

结韵妙语:就急欲避雨而言,先推出茅店,后补以“忽见”,则恍惚惊喜之态,跃然纸上;就全篇而言,至此点出夜行者,返照全词,则无一不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见闻和感受,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宋词精选原文与解析

宋词精选原文与解析

宋词精选原文与解析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展示了宋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和深厚的情感表达。

本文将为读者精选数首宋词原文,并进行对其解析,带您领略宋词的艺术魅力。

一、《青玉案·元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解析:这首词是宋代文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词中描绘了一幅元宵节的美好景象和丰盈的情感。

从"东篱把酒黄昏后"这句开头,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温馨的氛围中。

"有暗香盈袖"则表达出节日的喜庆和浓烈,以及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词末的"人比黄花瘦"则是通过对自身形象的描绘,暗示诗人对岁月的感慨和精神的空虚。

二、《浪淘沙·夜泊秦淮近眠起》夜泊秦淮近眠起,夜游应是艳遗钱。

月色三分满,江水十分清。

沙边石上摇金线,光入明珠缀紫烟。

争渡斜阳里,心期隔在天涯远。

解析:这首词是宋代文人杨慎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开篇便直接点出了夜晚停泊在秦淮河畔的情形。

接下来的几句以月色和江水的描绘为主线,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思绪。

"争渡斜阳里,心期隔在天涯远"则是通过对"心期"(对某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将自身与诗中人物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三、《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析:这首词是宋代文人杨花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开篇描绘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在雨中的景象,通过不同的场景和描写手法展现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

"而今听雨僧庐下"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自身感慨的诗人的心情。

四、《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解析:这首词是宋代文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对小学经典唐宋诗词的鉴赏

对小学经典唐宋诗词的鉴赏

对小学经典唐宋诗词的鉴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颜色的语言形式。

我在此整理了对学校唐宋诗词的鉴赏,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对学校唐宋诗词的鉴赏11、《题龙阳县青草湖》元代唐珙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译文:秋风吹起,湖面泛起水波,似乎洞庭湖突然老去,长了皱纹一样,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发。

喝醉后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清朗的梦中,我好像卧在灿烂的星河中。

2、《残菊》清代曹雪芹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临时分手莫相思。

简析:此诗为清代宏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诗,贾探春(蕉下客)作,是海棠诗社菊花诗中的最末一首。

此诗作为小说人物诗,深刻呈现了探春富于冷静理性的性格。

“残菊”即“残局”,暗寓大观园少女们的悲剧命运。

3、《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明代唐寅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孤负一作:忘了;虚负一作:误了)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

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

从早晨到晚上始终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思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思念你!对学校唐宋诗词的鉴赏21、《枫桥夜泊》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孤独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赏析: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简单的儿童宋词精选5首

简单的儿童宋词精选5首

简单的儿童宋词精选5首1.简单的儿童宋词精选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宋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一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婉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2.简单的儿童宋词精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少儿宋词精选及诗词鉴赏-《长相思·游西湖》

少儿宋词精选及诗词鉴赏-《长相思·游西湖》

少儿宋词精选及诗词鉴赏-《长相思·游西湖》《长相思·游西湖》是宋代词人康与之的词作。

词以西湖景物为背景,上片写现实,下片写回忆;通过叙述回忆中的欢乐以反衬现实中的忧愁,思妇情怀,宛然如见。

词的风格自然朴素,毫无斧凿痕迹,似民歌的天籁,如西子的淡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长相思·游西湖》的宋词精选及诗词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长相思·游西湖》宋代:袁正真南高峰。

北高峰。

南北高峰云淡浓。

湖山图画中。

采芙容。

小小红船西复东。

相思无路通。

词句注释长相思: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因南朝梁陈乐府《长相思》而得名。

又名《双红豆》、《忆多娇》等。

双调三十六字。

平韵格为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仄韵格如是压仄韵。

南高峰,北高峰:杭州西湖诸山中南北对峙的高峰。

侬:人。

油壁车:四周垂帷幕,用油漆涂饰车壁的香车。

九里松:据《西湖志》,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时,植松于行春桥,西达灵隐、天竺路,左右各三行,每行隔去八九尺,苍翠夹道,人行其间,衣皆绿。

[2]白话译文南有高峰,北也高峰,两峰之间,一片湖光锁在烟霭迷蒙之中。

春天来了,面对美好的湖光山色,愁绪万千种。

郎的情意浓浓,妾也情意浓浓,妾坐油壁香车,郎骑青骢宝马,记得,在九里松初次相逢。

赏析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

公元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

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迁北上元都。

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量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

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贱行,并赋诗相送。

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这首词出于《宋旧宫人诗词》,从这首词的题材、风调,乃至语言,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

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

“南高峰,北高峰”,聪明的作者就巧妙地利用现存的两座山峰的名字领起,起笔通俗、简洁,而又自然地将词引入特定的环境之中。

经典的儿童宋词赏析【五首】

经典的儿童宋词赏析【五首】

【导语】宋词是中国⽂学宝库中⼀颗宝贵的明珠,词⽐诗的构句更为⾃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

下⾯是分享的经典的⼉童宋词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的⼉童宋词赏析 ⼘算⼦·咏梅 陆游〔宋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主。

已是黄昏独⾃愁,更着风和⾬。

(着同:著) ⽆意苦争春,⼀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如故。

这是陆游⼀⾸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

陆游⼀⽣酷爱梅花,写有⼤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贵品格。

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的影⼦,正如他的《梅花绝句》⾥写的:“何⽅可化⾝千亿,⼀树梅花⼀放翁。

”这⾸《⼘算⼦》,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

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屋⽟堂,不属达官贵⼈所有。

后⼆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摧残中开放。

它植根的地⽅,是荒凉的驿亭外⾯,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的⼈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任百花嫉妒,我却⽆意与它们争春⽃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

如果结合诗⼈⼀⽣累遭投降派的打击⽽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树梅花⼀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之可惩”的精神。

⽐王安⽯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意更深沉。

陆游⼀⽣的政治⽣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为秦桧所嫉;孝宗时⼜为龙⼤渊、曾觌⼀群⼩⼈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洁的品格的化⾝。

唐宋⽂⼈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不同。

少儿宋词及诗词鉴赏-《过零丁洋》

少儿宋词及诗词鉴赏-《过零丁洋》

少儿宋词及诗词鉴赏-《过零丁洋》《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过零丁洋》的宋词精选及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过零丁洋》宋代: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及译文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思想感情“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

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宋词精选及赏析阅读【篇一】小学生宋词精选及赏析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溪头)赏析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篇二】小学生宋词精选及赏析阅读:清平乐·春归何处宋代: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篇三】小学生宋词精选及赏析阅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萧萧一作:潇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

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

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篇四】小学生宋词精选及赏析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代: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

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流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

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不少离愁别恨。

一个“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将作者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作者的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将要远行的友人。

通过形象的比拟,传达出自己惜别的深情。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用问句拉出友人的行迹。

在开头的两句,作者把山水合写,写出了友人归路如同郁结离愁的眉峰一般连绵起伏。

由于归路的山重水复,友人便走进了作者的眉峰之中,也就是作者的视线里。

这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友人走在作者深情送别的目光中,越走越远,身影越来越模糊,直至消逝。

一路山水承载深厚的人情味,默默地替作者送走那远去的朋友。

朋友在作者的眼中走远了,然而友情却深深存封于作者的心中。

正是这深厚的情谊让作者安排山水来送自己的朋友。

从而上片便形成一种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远去朋友的无限眷恋,和对朋友归途艰辛生活的深切挂念。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

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

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

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作者在友人临行之际,从心底发出的深情祝愿。

但愿友人追随春天的步伐回到江南,和春天同在。

“千万”二字道尽了作者殷殷叮嘱之意。

美好而真挚的祝愿,将作者那深沉的惜春之情、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给读者一种含蓄的感觉。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

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

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有两点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构思别致。

词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二是比喻新颖。

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

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