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浅析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浅析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学院:XXX专业:XXX姓名:XXX学号:XXX日期:XXX指导老师:XXX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事务领域,直接行使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实践日益广泛,成效愈益显著,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必须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基层民主政治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割。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需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过程。

在这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依靠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世代相继的多方面的建设和创造性的实践。

其中包括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以社区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建设;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基层民主建设。

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人民当家作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但是,在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东方大国,如何使亿万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建构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我国,经过长期的政治实践,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建设之路。

所谓基层民主政治,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具体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发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渐成为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目标,紧紧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局部执政环境下,确立了发展基层民主的原则,探索并开始实践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形式。

中国民主发展历程

中国民主发展历程

中国民主发展历程中国民主发展历程是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和民主制度方面所经历的变革和发展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民主发展历程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实践。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致力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尝试。

例如,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调人民的民主权利。

然而,在这一阶段,中国面临着内外的挑战,政治稳定和经济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民主发展的进程相对较慢。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及经济转型时期的政治改革(1978-1997年)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对政治体制的反思和需求。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实践,试图推动民主发展。

1982年,中国颁布了新的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强调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也进行了一些地方性的选举实践,试图探索基层民主。

然而,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仍然注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的步伐相对较慢。

第三阶段: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997-现在)自1997年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

例如,200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的代表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

此外,中国也进行了一些试点性的选举和民主实践,例如村委会选举和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等。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强了公民参预和民主监督的机制建设,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度。

总结:中国民主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实践。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到改革开放以及经济转型时期的政治改革,再到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中国政府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逐步推动了民主发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民主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点,例如权力集中、公民参预度不高等问题。

浅析我国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和经验

浅析我国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和经验
2 1 年 第 1 期 02 3 ( 总第 2 2 ) 5期 世 纪桥 源自No. 3, 01 1 2 2
S i i a h j Qi o
( n r1 .5 Ge ea 2 2) No
浅 析我 国城 市基 层 民主政治 建设 的历 程和 经验
迟秋 源 , 国平 章
(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 南 昌 3 0 1 ) 3 0 3
实 际 , 序 渐进 的探 索创 新是 推 进 我 国城 市 基层 民 主 政 治 建 设 的 根 本 , 断 完 善 各 项 制 度 和 法 律 是 推 进 我 国城 市基 层 民 主 政 循 不 治 建设 的保 障等 。
关 键 词 : 市基 层 民 主 ; 程 ; 城 历 经验
胡 锦 涛 同志在 十 七 大 报 告 中 明确 指 出 “ 发展 基 层 民 主 , 障 人 民享 有 更 多 更切 实 的 民主权 利 。人 民依 法 直 保 接 行使 民主权 利 , 理基 层 公共 事 务和公 益 事业 , 管 实行 自 我 管理 、 自我服 务 、 自我教 育 、 自我 监督 , 干 部实 行 民主 对 监 督 , 人 民 当家 作 主 最有 效 、 广 泛 的途 径 , 是 最 必须 作 为 发 展 社 会 主义 民主政 治 的基 础性 工 程重 点 推 进 。 … 层 ”基 民主 政治 建设 是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义基 本政 治 制度 的重 要 组成部分 , 而城 市 基 层 民主政 治 建设 又是 我 国基层 民主 政 治 的基 础 。它 不 仅关 系着 城 市 的健 康 发 展 , 响着 我 影 国社 会 主 义 民 主政 治 建设 的发 展 , 时也 影 响 着社 会 主 同 义 和谐 社会 的构 建 。 建 国以来 我 国城 市 基层 民主 建设 的历 程 我 国 的 城 市 基层 民主 政 治 , 源 于 新 中 国 成 立 初 发 期, 在经 历 了 “ 文革 时期 ” 曲折 发展 后 , 苏 并探 索 于改 的 复 革 开 放 初期 , 于 中国 共产 党 第 十 五届 中央 委 员会 第 五 并 次 伞会 后步 入全 面发 展 阶段 。 ( ) 市基 层 民主 政 治建设 的 萌 芽时期 一 城 建 国初 期 , 为更 好发 展 社会 主义 民主 , 党领 导 各级 政 府 运用 马克思 主义 基 本原 理并 结 合 中 国当时 的实 际展 开 了对城 市 民主政 治建 设 的探索 。 15 90年天津探索性的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城市居民委 员会 , 成为 了我 国城 市基层 民主政治 建设 的历 史开端 。 这 15 年 6 , 93 月 彭真 向毛 泽 东及 中共 中 央报 告工 作 时 说 :城 市 居 民委员 会 的组 织 是需 要建 立 的 。它的性 质 是 “ 群 众 自治组 织 , 是 政 权组 织 。 ……居 民委 员会 应 由居 不 民小 组 选举 产 生 , 城 市基 层 政 权 或其 派 出机构 的统 一 在 指 导下 进行 工作 。 “ ”

试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试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收稿 日期 :0 9 9 7 2 -- 00
作者 简介 : 蒋
奕( 9 3一) 女 , 17 , 广西平乐人 , 贺州学院艺术系党总支书记 , 师 , 讲 法学硕士 。
第 5期

奕: 试论我 国农村基 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 18 宪法关 于村 民委 使 9 2年 员 会 的规 定具 体化 。

务 院发 出了《 于 实行 政 社 分开 建 立 乡政 府 的 通 关 知 》 正 式 宣 告 结 束 人 民公 社 体 制 , 立 乡 政 体 , 建 制 。通知要 求 在 改 革 “ 社 合 一 ”的农 村 管 理 体 政
制 的同时 , 按照 村 民居住 状况设 立村 民委员 会 , 这
为进 一步 推 进 村 民 自治 ,9 4年 2月 , 19 民政
果, 完善村民 自治的现实要求。 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 , 产到 户 , 包 打破 了原 有 的农 村社 会 的经济 结 构 , 放 了农 村 社 会 生 产 力 。在 这 场 农 村 经 济 体 解 制改革 中 , 广大 农 民开 始 作 为 独 立 的经 济 主体 自 主经 营 、 自负盈 亏 , 产 经 营 自主 权 得 到扩 大 , 生 为 维 护既 得 的经 济利 益 , 们 必 然 要 求在 政 治 层 面 他 上重 建新 的农 村 治 理 结 构 , 定 混 乱 的农 村 社 会 稳
肯定 与支 持 ,92年 7月 2 日, 真在 全 国政法 18 2 彭 工作会 议 上 发 表 讲 话 指 出 : 村 民 委 员 会 过 去 是 “ 有过的, 中间一个 时期 没有 , 几年 有些 地方 又建 近
立 起来 了 , 是群 众 自治 性 组 织 , 家 订立 公 约 , 大 大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福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福

文化大革命
这是疯狂的十年,混
乱的十年。
这是让人痛心疾首
的十年,让人不堪回 首的十年。
这是左倾思想占绝
对统治地位的十年
......
感受历史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文革”
1.“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的表现 。
在批斗中,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 国家主席的尊严,……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 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 侵犯。
思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答案提示 (1) 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 起来。 “文化大革命” 严重侵犯了人民民主权利,与法制观念淡 薄、法制不够完善和法制遭到践踏有直接关系。 (2)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没社 会主义法制。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 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3)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稳定的政 治制度,人民民主才能得到更可靠的保障。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课堂探究:结合我国的历史、 党的历史和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探究分析“文化大革命” 发 动且持续十年之久的原因?
秦 始 皇
明 太 祖
雍 正 皇 帝
1、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封建传 统根深蒂固, 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2、严峻的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
制影响多,民主法制少; (2) 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 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经 济文化; (3) 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 成。

中国特色基层民主建设的形成发展与成就

中国特色基层民主建设的形成发展与成就

中国特色基层民主建设的形成发展与成就发布时间:2021-05-07T10:00:04.15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4期作者:陈杰[导读] 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民主,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民主,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道路中,我们逐渐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群众城乡社区自治理论、制度和实践。

一、对马克思主义民主建设和自治理论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民主建设和自治理论是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马克思、恩格斯考虑到不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同条件时,天才地预见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可能采取直接自治或间接自治两种不同的自治形式。

究竟无产阶段革命胜利以后是采取直接自治还是间接自治,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总的指导原则,这就是依据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阶级的状况而定。

马克思主义的自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一思想从本质上规定了社会主义民主自治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明确了民主自治两种不同的形式。

这为后人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留下充分余地,也为创新社会主义民主自治理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缺少充分的民主实践,并受到实践的局限,在他们的民主自治理论构想中,缺少对发展直接民主自治的具体设计,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如何发展基层民主、人民如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方面的问题,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自治的构想,不失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1课时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1课时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探究3 探究3:以下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
项目 时间 1965年 1995年
工业总 产值 2 400 万元 5.35亿 元
农业总 产值 5亿元 23.3亿
人均收入
817元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 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 答案:①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 荣的政策; 荣的政策;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③西藏人民的艰苦奋斗。 西藏人民的艰苦奋斗。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 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 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 家的建设。 家的建设。 2.作用 2.作用 (1)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1)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2)可以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可以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可以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互助。 (3)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互助。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互助 (4)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保障整个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4)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保障整个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

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摘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而基层民主尤其是乡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大厦的根基和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突破口。

回顾和正确认识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各阶段的特点,对于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民主改革和建设,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农村活力、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的实现途径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民主;历史进程;基本特点乡村民主,又叫草根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大厦的根基。

我国是农业大国,毛泽东曾经说过,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

那么如何赢得农民,根据我们的国情,必须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即经济上给予土地,解决农民的吃饭和生存问题,政治上给予民主,解决农民的发展和权利问题。

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赢得农民,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秘訣。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根据地包括延安实行的普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过程中遵循的走民主新路,以至于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出台和村民自治的推行,这一系列的探索都表明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在实践中步履艰难的发展着、前进着的。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一、第一阶段(1919.5.4—1949.10建国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

从此民主作为在西方最早出现的概念被我国人们所知晓。

也正是由于五四运动我国民主革命的主体、领导力量、目标任务发生了变化,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目标。

同时紧紧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局部执政环境下,确立了发展基层民主的原则,探索并开始实践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形式,与此同时,乡村民主建设也开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民主建政思想逐步渗透到农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实现主权独立和民主之间的紧密关系,并精辟地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率先发起了革命性变革,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全国。

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

亿万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迫切希望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西罗城县、宜山县(现已改为宜州市)的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

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选择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


1982年12月修改《宪法》时,全国人大第一次把农民创造的“村
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并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逐步明确了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路径和优先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要求。

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促进“基层民主生活的制度化”。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并明确把基层民主概括为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三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四项重要制度之一,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