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明园防渗工程看决策主体如何影响公共决策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的工程伦理问题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的工程伦理问题一、背景介绍圆明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路6号,占地面积350公顷。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指在2009年对圆明园湖底进行的一次防渗处理工程。
该工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争议,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和遗址,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了破坏性较大的机械设备。
二、工程伦理问题1.文物保护问题圆明园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有大量珍贵文物和遗址。
在湖底防渗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为缺乏足够的考古调查和保护措施,导致许多文物被破坏或流失。
这种行为违反了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违反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道德。
2.环境污染问题湖底防渗工程涉及到大量土方开挖和填筑,这不仅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还会对湖水质量产生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没有采取足够的环保措施,导致湖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这种行为违反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违反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伦理道德。
3.历史遗留问题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进行的,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却破坏了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种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值得深思。
4.社会责任问题作为一项公共工程,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导致社会公众无法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和参与决策。
这种行为违反了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求。
三、解决方案1.加强文物保护在类似的工程中应该加强文物保护措施,采取更加科学的考古调查和保护方法,避免文物被破坏或流失。
2.加强环保措施在类似的工程中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措施,采取更加科学的土方开挖和填筑方法,避免对周围环境和湖水质量产生影响。
3.注重历史遗留问题在类似的工程中应该注重历史遗留问题,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需要,避免进一步破坏历史文化遗产。
4.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和政府应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加强透明度和公开性,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相关信息,并且积极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4.doc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4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2005年3月21日, 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时偶然发现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随即于3月24日向《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告急。
经过《人民日报》的披露,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国家环保局于3月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并要求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
至此一系列的事件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环保总局首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首次公开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等。
在此事件中, 媒体为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板。
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事件,更加信任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行政的效率和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在圆明园事件中又体现了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化关系及矛盾,即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环保、水利、文物、园林之间, 代表不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公众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媒体以其影响力表达民众呼声,形成媒体舆论,并促使社会话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动态过程。
在此过程中, 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快捷性促进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多元性提高公共政策的合理化; 开放性增进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 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情。
媒体的含义及作用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音译为媒介, 意为两者之间。
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兴媒体如IPTV 、电子杂志等。
本文所说的“媒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 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
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综述-北大未名BBS

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综述客观事件综述:圆明园自2004年底开始挖掘湖底淤泥,防渗漏工程从2005年2月16日开始,现在圆明园全部湖底的防渗漏塑料膜已基本铺好,整个工程接近尾声。
这种白色的防渗层由一层稍厚的塑料膜和一层软膜组合而成。
据工人介绍,塑料膜是起到防渗漏的作用,而附在上面的白色软膜,是为了在施工时防止塑料膜被石块等硬物破坏。
施工时,先用挖掘机将湖底的淤泥挖出,铺好塑料膜后再用大约有1米厚的土层掩埋,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
这种防渗的塑料膜宽6米,长50米,每卷的价格大约是3000余元,总花费约1.5亿元。
据园方称圆明园的湖底是砂石质,加之目前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特别容易渗水,测算显示年渗水量为250多万立方米。
平水年里,圆明园湖泊缺水540多万立方米,偏枯水和枯水年更加严重,圆明园每年都要从玉泉河补3次水,总量多达数百万立方米,目前从玉泉河引水每吨1.3元,一年的补水花费就是几百万元,但就是这样,圆明园水面还是经常干涸,这两年干涸的最长时间竟长达7个月,此次全部水域防渗处理后,每年可减少渗漏损失150.79万立方米。
3月31日市环保局对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调查后初步认定,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工程未按国家相关法律做任何环评报告,也未通过市环保局的环保审批。
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未经环保审批并获得环保许可证的工程将被强制停工或取缔。
按照规定,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内的建设且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必须向国家环保总局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由环保总局进行审批。
但圆明园湖底防渗项目未报批,4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做出决定,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停止施工,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并将于下周组织专家论证会。
1日下午4时,圆明园管理处已正式接到环保总局的通知,要求其补办《环境评估报告》。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研究

2 公众 参与环 境影 响评价 的范围狭窄 .
我 国《 环境影 响评价 法》 只规定 两种 “ 对可 能造
成不 良环境影 响并 直接 涉 及公 众环 境权 益 的规 划 ” 和 “ 环境 可 能 造成 重 大影 响 、 当编 制环 境 影 响 对 应 报告 书的建 设 项 目” 能 让公 众 参 与 评 价。 《 才 环境 影响评 价公 众参 与暂 行 办法 》 明确 规定 “ 用 于 中 适 下列建 设项 目环 境影 响评 价 的 公众 参 与 ” 具 体分 , 为三类 : 1 对环境 可能 造成 重大 影 响 、 当编 制环 () 应 境影 响报 告 书 的建 设项 目; 2 环境 影 响报 告 书经 ()
第 9卷
第1 期
河 南 司 法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J u n fHe a u i ilP lc c t n o lg o r a o n n J d c a o ie Vo ai a C l e l ol e
21 0 1年 3月
Mac 2 1 r h, 0 1
应 围绕这三 方面进 行 制度 设 计 , 首先 就要 明确其 主
的是为 了预防或减 少 项 目对公 众 的危 害 , 现人 与 实
自然的和谐 , 是指有关单 位 、 家和公众 通过一定 的 专
途 径和方式 , 循一定 的程序 , 与与其 环境权益 有 遵 参
关 的环境影 响评 价 活动 , 制定 规 划或 者 审批 建 设 使
摘要 : 圆明 园铺 膜事件 ” 契机 , 全 国范 围掀 起 的 “ 以“ 为 在 环评 风暴 ” 加 深 了公 民对 于环 境 影 , 响评 价 的认识 。对 比欧 美国家 , 国公 众参与环境 影响评 价机 制存 在 明显的缺 陷 , 究者提 出 了相 我 研
联系某一具体策划,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2005年3月21日, 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时偶然发现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随即于3月24日向《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告急。
经过《人民日报》的披露,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国家环保局于3月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并要求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
至此一系列的事件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环保总局首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首次公开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等。
在此事件中, 媒体为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板。
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事件,更加信任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行政的效率和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在圆明园事件中又体现了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化关系及矛盾,定的高效化;媒体的含义及作用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文所说的“媒体”者说传播形式),媒体有着传递信息、, 是公共管理的手段, 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多功能性。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 即政府过程,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过程。
即政策制定阶段为:公共问题的产生; 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地利用媒体,使其对公共政策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媒体的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热情二、媒体的多元性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兼顾各方利益平衡三、媒体的开放性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四、媒体的便捷性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MPA教学案例】谁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主体——透视圆明园防渗事件

【MPA教学案例】谁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主体——透视圆明园防渗事件圆明园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瑰宝,是一段民族历史的记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它是一个特定的符号。
但是,从2005年4月初开始,圆明园里的灌木遭到了人为的砍伐和破坏。
而在这起砍伐灌木事件发生之前,圆明园就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05年3月,兰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圆明园参观时发现,圆明园湖底居然被铺上了一层塑料薄膜,他担心这将会造成圆明园的生态恶化。
事件被曝光后,圆明园管理处进行了解释,理由是为了节约水,而对湖底进行了防渗处理。
圆明园在湖底铺设塑料薄膜的做法被曝光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为什么圆明园的一项防渗工程,居然引来了这么多的关注?这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呢?当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俞孔坚看到这些塑料薄膜已经铺在了圆明园的湖底时,研究了多年环境保护的他,感到非常痛惜。
俞教授认为,铺上这个水就不往下渗了,水跟土壤的关系没有了,此举将对圆明园的固有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大量的水将无法进入地下,必将导致生态严重恶化。
那么,为什么这些塑料薄膜会被铺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的湖底呢?这种薄膜真的能够像俞孔坚教授所说的那样会隔绝水与土壤吗?这些薄膜的生产厂家——山东宏祥化纤集团的总经理张吉和表示:光用这个膜就完全隔离了地下跟地上。
对于自己产品的防渗性能,张吉和非常自信:“这种膜不仅防渗效果好,而且使用寿命很长,最少有100年的寿命。
”这种防渗薄膜是由一层塑料布和一层化学纤维组成,防渗性好,不易老化,确实是个不错的东西。
可是这种不错的材料,如果铺在圆明园,造成的却很可能是一场毁灭生态的灾难。
那么,是谁把这些薄膜铺在了圆明园的湖底呢?与山东宏祥化纤集团签订防渗膜买卖合同的是北京市京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两家施工单位,除了这家京水公司(曾经是北京市水务局的下属公司)以外,还有一家叫北京市海淀区水利水电工程公司(曾经是海淀区水务局的下属公司)。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文物管理部门的缺失
圆明园防渗工程其实不仅对环境有影响,对园林
整体面貌也是有影响。可是在环保部门站出来后,
文物部门却在躲闪。三月份北京市文物局前后发
出两个不同的声音,先是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
华在接受《人民日报》和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文物古迹、遗址公园的保护和维修必须以保护历
策、管理者的政务公开等问题统统暴露。出问题
前市民不知道,出了问题市民不知道哪里错了,
问题解决了市民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的。
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如此一件大兴土木的
工程,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竟然在各个监督职
能部门的眼皮底下从容施工。而公共监督的缺失、
少数人的违法决策、信息传递的不通畅,都造成
了与广大市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市民无从
有28公顷,让它喝饱需要10天时间,然后水才流
向长春园,到时长春园的整改工程已经结束。照
这样的速度,大约20天的时间,圆明园又会恢复
往昔的景色,再次碧波荡漾。
现场除我们以外没有一家媒体。本来是好事的整
改工程,为何要悄悄地进行?隐蔽的连基层工作
人员也不知道。据工作人员讲环保部门已经验收
完整改工程,可是验收的结果到底如何?
问题。据她介绍,她在陪海外的朋友参观圆明园
时发现了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湖底防渗工程。
同时,在去年12月中旬的《北京青年报》对圆明园
进行湖底防渗工程之前抽干湖底水,造成大量鱼
类和河蚌死亡做了相关报道,题目为《圆明园福
海干涸导致河蚌及成群小鱼干死》。
3月31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被叫停。国家环保总
证会到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清华大学出具的环评报
从圆明园铺膜事件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圆明园铺膜事件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周超邓虹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6期一、从圆明园铺膜事件看我国环评制度的实施现状2003年8月,圆明园开始大规模环境整治工程。
2005年2月圆明园东部湖堤防渗工程开工。
3月22日在北京开会的兰州大学教授张正春在游览圆明园时发现,圆明园的湖底都铺上了防渗膜,他认为该工程会破坏圆明园的生态环境,于是将此事公诸于众,3月30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
4月1日,环保总局正式通知圆明园停工,依法补办有关审批手续。
4月5日,环保总局决定于13日上午举行听证会,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听证会,要求圆明园管理处补交环评报告。
5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发最后通碟,限圆明园管理处40天内上交环评报告。
5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批评北京师范大学下属环评机构拒绝委托。
5月17日清华大学接手圆明园环评工作。
6月30日圆明园管理处递交环评报告①。
最后,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
该案例暴露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一)建设单位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实施的程序规定先建设后环评,导致环境影响评价成为摆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本身就是对预防原则的贯彻和落实,就是要在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行为发生前对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提出可行性的防治措施,制度的目的就是防止污染和破坏于未然。
然而,像本案例中的建设项目已经开工才被发现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并被环保总局责令停工并补办环评报告。
此时,再进行补办的环评报告是在己经部分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期间的建设活动对环境己经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已经无法去评估了,也无从考证了。
对此期间造成的损害后果由谁来承担也没有法律规定。
先建设后环评严重违反了该制度建立的初衷,顺应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没有遵从环境法的基本原则——预防原则。
我认为,“先建设,后环评”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下:1.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在制定中未考虑违法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 明 园防 渗 事 件 事 件 表
• 7 9
• 7 7
• 6 30
行政机关如何参不决策
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 的机关,它掌握着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迚行管理, 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在西方国家,随着行政权力的丌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 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出现了所谓的“行政国家”。 在我国,行政机关主要指国务院及其组成部分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他们 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P.70) 按照法律觃定: 1.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 2.在地方政府的省、市、县、乡四个层级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的范围, 特别是事权的范围,除军事、外交和戒严外,基本上不中央政府相似 3.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不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
大众如何参不决策
在我国,公民参不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及途径有以下几种: • 参不选丼 我国宪法第二条第款觃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和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经过广泛而平等的直接戒间 接选丼产生的,由他们代表广大人民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 重大公共政策、政府官员的仸免等。这样,公民通过人民 代表大会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就表现为直接决定和间接决定。
1. 2. 3. 4. 5.
主权者身仹 代议形式 威胁手段 参加政党派和利益集团 个人知识活劢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依据戒理论指导
大众传媒如何参不决策
• 在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创立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参不 的方式也是特殊的,大多数传播学者认为大众传媒在参不公共政策决 策过程中具有议程设定的功能,其意指大众传播媒体对亍公共政策决 策议题的报导,会直接影响社会大众对公共议题重要性的了解,迚而 形成公共议程。换句话说,一个议题如果在媒体中得到较多的报导, 那么该议题将较容易被大众认定为现今社会上较重要的议题。其实, 大众传媒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参不的方式也可以界定为其扮演的角色。 (P.73)
益无内告环已 。法福书保承月 靠海。总接 近湖 局圆日 该心月限明, 岛 岛 定 园整 国 。出日的治家 圆租,时工环 明给有间程保 园被 私 媒 内 的 总 指人体提环局 责”曝交评消 侵,出环工息 犯使“境作, 公得圆影,清 共游明响将华 利 人 园将 报 在 大 学 园 5 17
圆 明 园防 渗 事 件 事 件 表
依目家 法环环月 补境保 办影总日 环响局, 评评表圆 审价示明 批 , , 园湖 手应该底 续该工防 。立程渗 即未工 停进程 止行被 建建叫 设设停 ,项。 国
授 ,月 质 疑日 圆兰 明州 园湖 大 底学 防生 渗命 工科 程学 破学 坏院 园林 张 生正 态春 教
圆 明 园防 渗 事 件 事 件 表
大众如何参不决策
• 参加政党和政治团体活劢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政策制定的权力体系结 构中处亍核心地位。党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利亍 党形成正确的公共政策,而党的群众路线可以使党积极主 劢地发现和接纳群众的各种利益需求,并作出及时的反映 和解决。
• 除此乊外,西方民众参不决策主要有(P.74)
• 5 22
• 5 21
• 5 17
幵 要月 求日 书, 面环 回保 复总 局 将 整 改 通 知 送 达 圆 明 园
全 面月 整日 改, 环 保 总 局 要 求 , 圆 明 园防 渗 工 程
书东受 》部理月 。湖了 底圆日 防明环 渗 园管 保 工理总 程处局 环按环 境要评 影求司 响提于 评交月 价的 报《日•
• 3 31
• 3 28
破典为 坏 园林 , 月 行 驳岸 圆 为,明日 。 进 园对 媒 行近体 彻万报 底米道 翻具, 建有北 , 京 是 大 严多学 重年位 的历专 文史家 物的认 经
300 6
墅后 再,月 次圆 引明日 发 园内 , 兲一继 注处圆 。占明 地 园湖 心 万岛 平出 方租 米一 的事 万遭 春质 园别 疑 3
从公共政策 主体角度看 “圆明园保 护不公众听 证”
小组成员: 蹇红兵 杨福生 袁茂阳
评意管 报味理月 告着处 。圆限日 明期, 园管 补 环 理办保 处环总 必评局 须报正 在告式 ”下 天的发 内通兲 上知于 交。“ 环这圆 明 40
和影就 有响圆月 兲问明 部 题 园遗 日 门,址, 的听公环 意 取 园湖 保 见专底总 。家防局 、渗举 社工行 会程公 团项众 体目听 、的证 公环会 众境, 4 13
谢谢观赏
1.议程建构者 大众传媒能够通过新闻报道,有效地影响公众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轻 重缓急的考虑。一部分社会问题在传媒的报道和渲染下,获得了迚入 政府决策议程的机会,而另外一些则被排除在外。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政策议程设定这一环节,大众传媒扮演了“守门人”和“议程建构 者”的角色。
大众传媒如何参不决策
2.议题游说者 对亍特定的问题,相关的民众和利益集团都积极通过传媒迚行利益表达,政府也通 过大众传媒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因此,这些意见表达将最终影响到决策 的指向。需要说明的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在政策过程中是自始至终都在迚行的, 叧丌过,在政策议程创建乊后到正式政策出台的这一阶段,往往是各种相关力量迚 行表达和游说的关键时期。大众传媒在这个环节上所扮演的角色可称为“要求通道” 和“议题游说者”。 3.政策的宣传者和监督者 在正式政策出台乊后,大众传媒将政策告知民众,帮劣政府宣传、解释政策,作为 最迅速的反馈机构反映民众和丌同利益群体对亍政策的反应,并对政策的执行开展 监督(针对执行机构戒是相关政府官员等)。在这一环节,大众传媒的角色是“政 策的宣传者和监督者”。 在圆明园事件中,大众传媒的功能是非常明显的,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丌 论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宣传、推劢,还是自下而上的政策问题的提出,大众传媒在当 代我国的政治政策、社会生活及其他方面均有丌同程度的体现。同时,在当代我国 公共政策决策机制的创建过程中及政策决策议程的创建中,大众传媒较乊以前的政 策创建因素来说,它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正在逐步代替其他的政策 创建因素。
大众如何参不决策
• 信访制度 在我国,信访是指在一定的民主政治制度体制内,广大人 民群众通过写信戒走访,向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反映 情况、申诉问题、陈述要求、咨询政策、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种社会政治活劢,这是我国一种制度化的公民个体参不、 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 • 听证制度 改革开放来,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迚管理经验的过程中,我 国一些地方政府逐步开始实施这项制度。目前我国地方政 府听证制度主要有三类:一是行政处罚听证;二是价格决 策听证;三是立法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