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防渗工程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 改进方案与环境对策措施作为历史上以水景园为特征的皇家古典园林,水系曾是圆明园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的功能载体。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时代动荡和自然变迁,圆明园水体逐步萎缩。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启动整治工程以来,在圆明园遗址规划的指导下,山形水系恢复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近年来,北京市干旱少雨的气候,以及不断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圆明园水域蒸发量和下渗量加剧,在补水紧张的情况下,圆明园出现了部分湖面干涸,水域面积不断减小的局面。
为了防止圆明园生态系统的恶化和退化,保障遗址公园发挥基本规划功能,在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圆明园必须采取综合节水与补水措施。
10.1 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圆明园座落在清河古河道上,局部潜水含水层相对封闭。
潜水含水层通过上、下游径流和微弱越流交换,与周边地下水发生水力联系。
由于受到连续干旱和局部地下水开采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位自1997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导致圆明园区地表水的渗漏量增大。
圆明园不同湖泊之下的地层渗透性具有较大差异性,绮春园粘性土层的渗透性较低,渗透系数10-5cm/s左右;福海和长春园区中砂砾石地层渗透性强,渗透系数为10-1~10-3cm/s。
防渗工程实施前,若不考虑区域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圆明园东部湖水最大渗漏量为363.4万m3/a。
若考虑现状区域潜水水位持续下降,圆明园东部全部采用土工膜防渗,湖水年渗漏量为48.5万m3,圆明园区的潜水位以每年0.11~0.12m速度下降。
圆明园各水体的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在相同的外界扰动情况下,长春园的水体水质较为敏感,而福海的水质则相对较为稳定。
因此,在长春园水质水量维护中,应尽可能以更高的标准构建其底栖和水生生态系统,并强化水体交换。
铺设防渗膜阻碍了天然地层中地下水的下渗过程,在一定水量补给条件下,容易在防渗膜上部的底泥中出现营养物质和盐分的积累,从而加大水质恶化的风险。
圆明园东部防渗工程的水体受TN、TP的影响较为显著,防渗工程实施后,如果不能保证适当的水体交换量,有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的工程伦理问题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的工程伦理问题一、背景介绍圆明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路6号,占地面积350公顷。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指在2009年对圆明园湖底进行的一次防渗处理工程。
该工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争议,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和遗址,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了破坏性较大的机械设备。
二、工程伦理问题1.文物保护问题圆明园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有大量珍贵文物和遗址。
在湖底防渗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为缺乏足够的考古调查和保护措施,导致许多文物被破坏或流失。
这种行为违反了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违反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道德。
2.环境污染问题湖底防渗工程涉及到大量土方开挖和填筑,这不仅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还会对湖水质量产生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没有采取足够的环保措施,导致湖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这种行为违反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违反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伦理道德。
3.历史遗留问题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进行的,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却破坏了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种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值得深思。
4.社会责任问题作为一项公共工程,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导致社会公众无法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和参与决策。
这种行为违反了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求。
三、解决方案1.加强文物保护在类似的工程中应该加强文物保护措施,采取更加科学的考古调查和保护方法,避免文物被破坏或流失。
2.加强环保措施在类似的工程中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措施,采取更加科学的土方开挖和填筑方法,避免对周围环境和湖水质量产生影响。
3.注重历史遗留问题在类似的工程中应该注重历史遗留问题,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需要,避免进一步破坏历史文化遗产。
4.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和政府应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加强透明度和公开性,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相关信息,并且积极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圆明园防渗工程资料

潘岳指出,尽管防渗膜目前并未被证明有毒性, 但天然防渗方法显然比铺设防渗膜符合生态要 求。在湖底与湖岸边大面积铺设防渗膜虽然能 够形成并维持较大的水域景观,能在短期内使 水生生物得以恢复,但由于阻碍了水体交换和 侧渗补给,将会对湖底和湖岸边的植物生长产 生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 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 重破坏。因此,该工程大面积铺设防渗膜是不 科学的,也是不应提倡的,必须进行全面整改。
圆明园防渗工程
相关资料
圆明园事件历程(2005年)
-3月28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正春教授,质疑圆 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破坏园林生态。 -3月31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被叫停。国家环保总 局表示,该工程未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该 立即停止建设,依法补办环评审批手续。 -4月13日,环保总局举行公众听证会,就圆明园遗址 公园湖底防渗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听取专家、 社会团体、公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
但由于该工程是在重要的人文遗迹内实施,且 事先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缺少对湖底防渗工 程合理性的充分论证,没有对各湖体的地质条 件和环境影响等进行深入研究,因而未能选择 更加适宜的防渗方式,铺设防渗膜阻碍了天然 地层中地下水的下渗过程。在有限水量补给条 件下,容易在防渗膜上部的底泥中出现营养物 质和盐分的积累,加大了水质恶化的风险。东 部防渗工程的水体受总氮、总磷的影较为显 著,如不能保证适当的水体交换量,有可能导 致湖水污染。
圆明园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
铺上防渗膜后,施工人员在衬砌驳岸, 即所谓的防侧渗处理
防渗前的荷花茂密茁壮
防渗前的荷花茂密茁壮
拍摄于2003年6月,水生植物及芦苇生 长得非常茂密
作防渗后,原本茂密的芦苇明显稀少了,经补种过的荷花虽 然还能见到,但比上年现颓势
圆明园防渗工程

反方—圆明园管理处
防渗是无奈之举,一:北京非常缺水,要不来水,每次补水都非常麻 烦;二是水很贵,补不起。目前从玉泉河引水每吨1.3元,一年的补 水花费就是几百万元;几年之后,水价会更高,我们就更用不起了。
5月10日,环保总局正式下发关于“圆明园管理处限期补办环评报告” 的通知。这意味着圆明园管理处必须在40天内上交环评报告。
5月17日,国家环保总局消息,清华大学已承接圆明园整治工程的环 评工作,将在环保总局限定的时间内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
5月22日媒体报道,北京大学6位专家认为,圆明园对近万米具有 300多年历史的经典园林驳岸,进行彻底翻建,是严重的文物破坏行 为。
发现园内正在进行大规模铺设防渗膜的工程。张正春立即向媒体发出呼吁: 救救圆明园! 3月30日,海淀区政府组织专家召开论证会。随后,环保局、文物局、水务 局等多家部门相继卷入争论之中。 3月30日,圆明园防渗工程被国家环保总局紧急叫停。此时工程已近尾声。 4月1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组织的“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召 开。 4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就防渗工程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专家讨论会。 4月13日上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召开,在一片争议声中召开 的听证会又在争议措施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节水要求和环境影响等多种 因素,实事求是地考虑工程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果,统筹计算其环境、经济 和社会成本。
第一,对圆明园东部尚未实施湖底防渗工程的区域,不再铺设防渗膜,全面采取天然 粘土防渗;
第二,绮春园除入水口外,已铺的防渗膜应全部拆除,回填粘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 岸边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
圆明园防渗工程施工方案

圆明园防渗工程施工方案一、项目概述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十大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园林建筑风貌而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圆明园的地下水位上升,导致了地下宫殿、地下宫门、水法、水榭等部分出现了渗水现象,严重威胁到了园区建筑的安全和保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圆明园管理部门决定对园内部分地下建筑进行防渗工程,保护园区历史建筑,恢复古代园林风貌,提升园区整体品质。
二、施工目标1. 对园内地下宫殿、地下宫门、水法、水榭等部分进行防渗处理,防止水渗漏。
2. 实现施工效果持久稳定,确保园区建筑的安全和保护。
3. 减轻地下水位压力,降低园内地下宫殿和其他建筑物的结构风险。
三、施工方案1. 工程前期准备首先,要对园区全面进行勘察和测量,了解地下水情况和建筑物结构。
要提前制定好施工计划,包括工期安排、材料采购等。
2. 土建工程(1)清理施工现场:清理地下建筑周围的杂草、垃圾,保持施工场地整洁。
(2)园区防渗处理:对地下宫殿、地下宫门、水法、水榭等部分进行渗透处理,使用专业的防渗材料,确保防渗效果。
(3)地下排水系统:根据地下水位情况,设计和建造优质的排水系统,减轻地下水位压力,降低建筑结构风险。
3. 设备安装(1)安装防渗设备:根据工程要求,安装专用的渗透处理设备,确保施工效果持久稳定。
(2)检测设备:安装地下水位监测和排水设备,对工程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
4. 施工技术(1)施工工艺:采用专业的防渗工艺,确保施工效果和施工质量。
(2)施工措施:建立施工安全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5. 管理与监督(1)严格管理: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施工质量。
(2)施工方案: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确保施工效果。
四、施工材料1. 防渗涂料:选用高品质的防渗材料,持久耐用,确保施工效果。
2. 排水设备:选用专业的排水设备,确保地下水位压力得以减轻。
3. 监测设备:选用先进的地下水位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施工效果。
圆明园防渗工程案例评析

圆明园防渗工程案例评析圆明园防渗工程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工程,其目的是减少水流的渗透和侵蚀,保护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
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因此进行防渗工程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目标是保护和修复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
由于地下水位的升高和湿地面积的增加,导致园内的建筑和文物遭受到水分的浸泡和侵蚀,严重威胁到圆明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因此,防渗工程的实施是为了减少水流渗透和侵蚀,确保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修复。
其次,圆明园防渗工程采用了多种科学技术手段。
为了达到防渗的目的,工程团队利用了地下隔水层的原理,在园区周边建设了隔水带,减少了地下水的渗透进入园内。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对园区的地面和地下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处理,提高了地面的防渗能力。
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地质探测和监测工作,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长期稳定性。
第三,圆明园防渗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由于圆明园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工程施工面临着土质松软、地下水位高等问题,这对工程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施工方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土方开挖、地下水排泄、工程开展等多个环节的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同时,需要保证对历史文物的保护,避免对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造成二次破坏。
最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实施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景观,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防渗工程的实施可以减少水流的渗透和侵蚀,保护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为后代传承和研究提供了保障。
总结起来,圆明园防渗工程是为了保护和修复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而进行的工程。
工程采用了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了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难题。
实施防渗工程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代的研究和了解提供了保障。
该工程案例为后续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圆明园遗址公园湖底防渗: 价廉自然的

圆明园遗址公园湖底防渗: 价廉自然的“粘土”还是昂贵有污染的“防渗膜”?文/谭云近来,圆明园遗址公园环境综合整治防渗工程的事态发展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在关注,作为一个在海外从事20年水土资源的研究人员,我也不由自主的在思考,圆明园公园湖底防渗工程该如何收场?觉得有话要说。
我的话希望是对社会负责任的。
通过各种媒体初步了解到众多专家的观点,有赞成目前采用的防渗措施的,也有很多坚决反对的。
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水”是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灵魂。
还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 北京严重缺水,圆明园也不例外严重缺水。
圆明园公园管理处认为圆明园湖底渗漏严重,所以采用了目前的铺设防渗膜的工程措施。
目前的防渗工程,采用防渗膜,膜上再添加0.5到1.5米的覆土,用来栽种水生植物,侧防渗则是用水泥石料完成的。
湖底防渗这个概念本身不应该有错,关键是铺设防渗膜是不是适合圆明园这个遗址公园,采用的防渗措施是不是最佳方案,会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是否和周边环境及园林生态景观协调,是否能永久解决渗漏问题。
如果按照目前的方案实施,铺设防渗膜后,不利影响是显然的,许多专家也都表述过:例如防渗膜在水域环境中的老化碎裂,给湿地土壤带来无法清除的塑料污染。
还有专家认为目前的防渗膜埋在湖底的泥土中甚至将危害湿地植物的根系发育,从而使植物生长不良,这对水质净化极其不利。
铺设防渗膜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会受到限制或基本隔绝,防渗膜就阻断了对地下水的补充。
将来如果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的压力将会把膜从土层中推举出来。
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些隐患当然会引起公众的担心。
当我在媒体中了解到圆明园防渗工程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我们应该用地球赋予我们的天然材料----粘土。
经过近期仔细查找专业文献以及和同行们的研究讨论,我的想法得到了中国及其他国家一些水土界面专家的认同。
我认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湖底防渗工程,不仅需要科学防渗,更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与自然和谐!如果我们采用粘性较强的土壤作为防渗材料,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大都可以避免。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工程伦理问题的再描述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工程伦理问题的再描述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工程项目。
这个项目旨在修复和保护圆明园的湖底,以防止水体渗漏和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
然而,在这一工程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些伦理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
首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实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圆明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在历史和文化上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价值。
因此,对于湖底的防渗工程,我们必须在尊重文化遗产、保护其独特价值的前提下进行。
然而,湖底防渗工程也面临一些伦理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修复的程度和方法。
如何平衡修复和保护的目标,确保修复工程不会对湖底的文化遗产造成过度干扰,是一个伦理难题。
我们需要权衡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以制定出尽可能完善和可行的工程计划。
其次,湖底防渗工程还涉及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的伦理问题。
修复湖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我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这些资源,以确保公平、高效地进行工程。
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平衡修复湖底与满足其他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冲突。
此外,湖底防渗工程还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一个需要伦理思考的问题。
我们必须意识到,湖底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
在进行工程时,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存在着一些工程伦理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通过平衡修复和保护的目标、合理分配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式,我们可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实施工程,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只有在伦理和道德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修复圆明园湖底,让这一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30日,海淀区政府组织专家召开论证会。随后,环保局、文物局、水务 局等多家部门相继卷入争论之中。
3月30日,圆明园防渗工程被国家环保总局紧急叫停。此时工程已近尾声。 4月1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组织的“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召 开。
4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就防渗工程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专家讨论会。 4月13日上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召开,在一片争议声中召开 的听证会又在争议声中结束。
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主任 李皓:在2000亩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遗址 的湿地区域铺上防渗膜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没有做过也不敢做的事情。
群众代表 刘福成:圆明园不是某些人的公园,是老百姓的公园,是世
界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要竭力保护圆明园。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 李景奇:我们去洗手间,然而经过选手间的时候, 他却丝毫没有停留的意思,径直往门外而去。
6月30日环保总局环评司于6月30日正式受理了圆明园管理处按要求 提交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反方—圆明园管理处
防渗是无奈之举,一:北京非常缺水,要不来水,每次补水都非常麻 烦;二是水很贵,补不起。目前从玉泉河引水每吨1.3元,一年的补 水花费就是几百万元;几年之后,水价会更高,我们就更用不起了。
正方—专家、媒体、市民
事实上,固化河道的做法早在多年前就遭到生态专家激烈反对,北 京市水利局于2002年公开承诺,北京水系改造不再搞“铜帮铁底”。
圆明园管理处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将圆明园当作摇钱树!”民间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负责人梁从诫Βιβλιοθήκη 当着记者的面一针见血地 指出。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廖晓义女士更是一语中的:“他们就是在 搞商业开发!最终让圆明园变成一个奢华的娱乐场所。这是问题的
5月10日,环保总局正式下发关于“圆明园管理处限期补办环评报告”
的通知。这意味着圆明园管理处必须在40天内上交环评报告。
5月17日,国家环保总局消息,清华大学已承接圆明园整治工程的环
评工作,将在环保总局限定的时间内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
5月22日媒体报道,北京大学6位专家认为,圆明园对近万米具有 300多年历史的经典园林驳岸,进行彻底翻建,是严重的文物破坏行 为。
圆明园是“遗址”也是“公园”。防渗做完后,还会种荷花、芦苇,
养鱼,圆明园的风光会更漂亮。不仅如此,在做防渗时还留出了游船
的旅游线路。防渗后蓄满水,就能满足更多游客划船游玩的需求。
圆明园管理处:“铺防渗膜是为了保证圆明园常年有水,保护圆明园
的生态系统,我看不出防渗与生态恶化有什么必然联系。”
防渗工程共耗资3000万元,全部是由海淀区政府出资。
多花700万元。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博士认
为,不能把圆明园等同于一般的公园,它 的真正价值在于“遗址”,而不是“公 园”。游客们去圆明园,最想看的是被破 坏的遗址,而不是去划船、去游览。如果 过分强化圆明园的游玩功能,就会本末倒 置,误导游客。
辩论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 李景奇: 我们采用土工复合膜(防渗膜)防治的做法, 符合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和技术规范,有利于维持、保护圆明园的生 态系统,对调节周边小气候有积极的作用。
被“塑封”的圆明园应该是丑陋的。曾风景如画的那片 “海”如今真已成“沧海桑田”。微风拂面,空气中弥 漫着工地特有的土腥味儿。
承载着一段悲怆耻辱的历史,圆明园是我们这个民族挥之不去的心中 之痛。那么一个“失魂落魄”的圆明园就这么“裸露”在眼前,被车 辙碾压的湖底就像一道道鞭打的伤痕。站在干涸而枯黄的湖底,突然 忆起鲁迅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好事情毁于一旦。
本质。”
“几百万的水费怎么能和圆明园的生态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相提并论?那是 无价的。湖底被铺上了一层防渗膜,这对 圆明园来说将是一次彻底的、毁灭性的生 态灾难和文物破坏。”被媒体称为“质疑 防渗工程第一人”的张正春气愤地称“圆
明园在自断‘命根’,是部门利益的短视
行为。
“在圆明园的管理者眼里,最迫切的是工作人员的生存问
圆明园那“残山剩水和断壁残垣”中蕴藏的象征意义,超过了任何墨 书纸写的典籍文献。这就是今天我们难以释怀的隐痛:如此重要的文 化遗产,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才引起这样的关注和讨论。
圆明园事件历程
从2003年8月开始,圆明园进行大规模环境整治工程。 3月22日,“世界水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参观圆明园时, 发现园内正在进行大规模铺设防渗膜的工程。张正春立即向媒体发出呼吁: 救救圆明园!
圆明园防渗工程
霍铭群
万园之园—圆明园
她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从1709年开始营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
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总面积达347公顷。它的陆 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等于一个颐和园。1860年和 190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抢掠并付之一炬。
处理措施
潘岳强调,整改措施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节水要求和环境影响等多种
因素,实事求是地考虑工程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果,统筹计算其环境、经济 和社会成本。
第一,对圆明园东部尚未实施湖底防渗工程的区域,不再铺设防渗膜,全面采取天然 粘土防渗; 第二,绮春园除入水口外,已铺的防渗膜应全部拆除,回填粘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 岸边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
第三,长春园湖底高于40.7米的区域要立即拆除防渗膜,回填粘土,湖岸边也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 第四,对福海已经铺设的防渗膜进行全面改造。以砂石为主的回填区域,要去除掉表层的砂土,铺 设上天然粘土,原湖底的淤泥土要全部回填。必须统筹规划园内用水,增加来水量,尽可能利用中 水,保证来水的水质,园内的水体质量也要严加保护防止污染。
题。他们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圆明园共有职工1700多人, 一年门票收入只有2100万元。“如不加强管理,职工吃饭 问题都难以保证。”去年8月1日前,北京市公园湖泊生态 环境用水的收费标准是每立方米0.3元,在此之后,环境 用水涨到了每立方米1.3元。按“圆明园开放区湖底年渗 漏量近700万立方米”的算法,如果每年要补足水最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