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教案教学设计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华夏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汉语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掌握一定的汉语文化知识。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
2. 华夏文化的代表作品:《诗经》、《论语》、《道德经》等。
3.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4.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绘画、戏曲、民间舞蹈等。
5. 华夏建筑特色:宫殿、园林、寺庙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华夏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分析代表作品,介绍传统节日和艺术形式。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华夏文化的相关知识。
3. 互动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华夏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华夏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分析代表作品,介绍传统节日和艺术形式。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华夏文化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活动:1. 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华夏文化的魅力。
2. 传统手工艺制作:教授学生制作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陶艺、刺绣等,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3. 传统体育活动:介绍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少林功夫等,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展现华夏文化魅力课文原文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余玮夕阳映照下,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单路口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显出惊人的气势与高贵的气质。
建筑物南面和东南两个入口各面宽54米,高9米,进深14米,上面的10层房屋是用两榀两层高的巨型钢架托起来的,下面一根柱子也没有。
大厦内部巨大的园林空间,通过屋顶玻璃天窗和一面垂直透明的玻璃幕墙与室外联系,加之两侧玻璃大门的衬托,整个建筑显得晶莹剔透;而在夜里,厅堂内灯光闪耀,大厦更似一个充满诗意的水晶宫。
好一个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这绝妙之作便出自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之手。
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对建筑产生兴趣纯属偶然。
在上海读书时,周末他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意念。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他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1948年。
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
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黄金搭档。
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
12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
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
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七年级语文下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掌握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参观博物馆或文化景点,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和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内容:第1课:《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和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
3. 课文理解:(1)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2.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反思和改进。
注意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第2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第4课《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导入语设计(苏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4课《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导入语设计(苏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1.导语设计之一:课文的标题是〝展现华夏文化魅力〞,假如只看题目,大伙儿想想课文会是描述哪方面内容的呢?请二、三个学生起来回答。
明确:假如只看标题大伙儿会以为写的是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
但课文记叙的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的事迹,如此就给读者留下了摸索的空间,明明是写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物,什么缘故讲〝展现华夏文化魅力〞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起来解决那个咨询题。
2.导语设计之二:美国的〝9·11〞事件震动了世界,它不仅摧残了美国的世贸大厦,铸造了世纪之初的人类惨案,同时它也摧残了人类杰出的艺术品——双子大厦。
前不久,美国提出了重建世贸大厦的议案,一时之间世界各大建筑家纷纷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大伙儿都想美国政府能采纳自己的方案,使自己的作品与自己的名字成为不朽的精品,长留于史册,最后,两个杰出的方案被采纳,投入了最后的论证时期。
〔展现图片〕那么我们中国有没有如此的大建筑师呢?有,他确实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
〔展现贝聿铭的图片及其要紧成就。
〕好,那就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走进建筑大师贝聿铭展现华夏文化魅力的一生。
3.导语设计之三: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了一篇课文«梵天寺木塔»,«梵»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工匠喻皓。
自古以来,文学家通过杰出的文章,华美的诗歌词赋流芳千古。
书法家在书法作品中泼墨挥笔,使英名长留史册。
同样音乐家的作品也是古今传唱,成为经典。
那么建筑家对人类的奉献又是什么呢?对,建筑品。
成功的建筑品,耸立人间,经历风吹雨打,长留人一辈子。
任世上朝代更替,社会变化,而那些精美绝伦的建筑品却能长留人间,长留人心。
大伙儿谁明白天安门的设计者是谁?明确:明朝的建筑家蒯祥。
他和喻皓差不多上我国古代杰出的工匠建筑家,在现代,我国也有如此的大建筑家响名海内外,他确实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当前文化多元的大环境下,探究和传承中华文明和文化遗产的教育理念和思路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课程是承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塑造学生丰富人文素质、培养综合文化素养的关键环节。
在语文教育中,课程设置不仅应当弘扬中华文化精髓,更要肩负起培养国民精神的使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使每一个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的同时,汲取其中优秀品质,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本节《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属于苏教版七年级必修内容,旨在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介绍和体验,让学生了解并敬仰多彩的中华文明。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华文化悠久历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②熟悉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色,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髓;③掌握中华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如“中国四大发明”、“中国的传统节日”等。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信自主的人格;③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①积极传递正能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②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意识,发扬中华文化光荣传统;③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基础概念2. 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主要发展阶段3. 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历史渊源和应用现状4.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5. 中国的传统习俗与礼仪(如古代婚礼、礼节会馈、餐桌礼仪)6. 中华经典文化表现形式(如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等)安排:第一课时: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开学典礼观看节目、点燃纪念日、展示校园文化等活动,为课程铺垫。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课文的标题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如果只看标题会以为写的是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
但课文记叙的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的事迹。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明明是写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物,为什么说“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呢?全文除开头语以外,用小标题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语:描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点明这篇人物通讯描写的对象。
作者用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方法,竭力铺叙夕阳映照下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惊人的气势和高贵的气质。
仅从两个入口的数字就可以想见其气势的惊人,从大厅内部巨大的园林空间就可以想见其气质的高贵。
这就一定会引起读者的思考:这样的建筑出自谁人之手呢?然后作者点出本文描写的对象——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
“绝妙之作”是对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评价,承上;“世界顶级建筑大师”是对贝聿铭先生的评价,启下。
第一部分,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
这一部分共两段,写贝聿铭早期在建筑业获得的成就。
主要用概述的方法进行记叙。
第一段先概述贝聿铭的求学经历。
他先后在3个大学攻读建筑,而且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都是美国最好的大学,这就为他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后概述他在柴根道夫的公司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12年期间的设计工作。
第二段写自己成立建筑公司初期贝聿铭设计的一些特点和有影响的一些设计。
这一段时期他设计的特点是“关心平民的利益”。
为说明这一特点,除概述外,作者举出他在费城设计的3层社会公寓为例,并列举了他由此获得的一系列荣誉,这一系列荣誉都是表彰他“关心平民的利益”的。
第二部分,在非议之中屡创建筑奇迹。
这一部分写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突出成就,重点写他具有世界影响的3座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证明贝聿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第一是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
这座图书馆1964年设计,1979年建成。
“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世界建筑大师行列”,可见这一作品的水平之高。
“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是它的主要特点。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华夏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使学生掌握华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如汉字、诗词、书法、绘画等;(3)培养学生对华夏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华夏文化的魅力;(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华夏文化;(3)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华夏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华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介绍华夏文化的起源,如古代文明、神话传说等;(2)讲述华夏文化的发展历程,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3)分析华夏文化发展的原因,如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
2. 第二课时:华夏文化的核心元素(1)汉字: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如甲骨文、金文、小篆等;(2)诗词: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词,让学生欣赏和品味;(3)书法与绘画:介绍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历程,欣赏经典作品。
3. 第三课时:华夏文化的艺术瑰宝(1)音乐:介绍古代音乐的形式和特点,欣赏经典曲目;(2)舞蹈:讲解古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欣赏舞蹈表演;(3)戏曲:介绍戏曲的种类和特点,欣赏戏曲片段。
4. 第四课时:华夏文化的民俗风情(1)传统节日:介绍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2)饮食文化:讲解华夏饮食的特点和地域差异;(3)民俗工艺:介绍剪纸、泥塑、刺绣等民俗工艺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5. 第五课时:华夏文化的智慧与思想(1)儒家思想:介绍儒家的创始人、代表作品和思想观念;(2)道家思想:讲解道家的起源、代表作品和思想观念;(3)佛教文化:介绍佛教的传入、发展及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华夏文化相关的图片,如古代建筑、艺术品等;2. 视频:华夏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传统技艺表演、节日庆祝等;3. 教材:选择适合的华夏文化教材或辅助材料,如《中国文化史》等;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如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课文所介绍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课文所介绍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的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描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讲解课文所介绍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4. 实践环节:(1)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案例教学:选取典型的传统文化案例,分析其内涵和价值,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杰出的艺术成就
赤诚的爱国之心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掌握书下生字词。 (2)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质疑的能力,提高学 生口语表达、对文字的概括、加工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爱 国主义思想情感。
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解释词语: 剔透 轩然大波 · · 遴选 萦系 ·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出: (1)在美国的建筑界, 贝聿铭 (1) 是怎样一步一步初露头角的? (2) 在人们的非议中,贝聿铭设计的哪些建筑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3) 你对贝聿铭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研读课文 〈一〉感悟贝聿铭的杰出艺术成就。 1、(1)、出示快速阅读方法,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阅读方法:即不出声,不四视,眼光沿中轴线左右移动,视幅要宽……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术成就的句子。
感受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现贝聿铭的爱国之心的句子。
迁移: 1、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 2、学生谈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
从刚才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感受到了 大家的爱国之情,我们只要立足现实, 打好基础,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必能像贝 聿铭那样拥有高超的技艺,定会展示华 夏文化的魅力。
作业: 围绕“爱国”这一主题,请你写一篇文章、 画一副画、或者用其它的形式来表达你的爱 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