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趣谈“理趣诗”

合集下载

2021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备考: “理趣”专题(含答案)

2021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备考: “理趣”专题(含答案)

2021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备考:“理趣”专题1·2020全国三卷: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略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队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即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湿,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练。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2·2020全国三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3·2004年青海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古代诗歌专题古诗词中的理趣

古代诗歌专题古诗词中的理趣

古代诗歌专题古诗词中的理趣古代诗歌专题古诗词中的理趣古代诗歌专题古诗词中的理趣结合教研组教案整理修改韩晓蓉古诗词中的理趣,主要是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人生哲理或感悟,给人以启示。

一、【真题回放】(20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秦诗之理趣: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从而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的道理。

元词之情趣: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大练考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看叶罗与之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下第西归罗与之抛却银袍制芰荷,春风一曲紫芝歌。

古来至宝多横道,何事荆山泣卞和。

【注】卞和游荆山,得到一块玉,献给王。

以为石头,乃抱玉哭于荆山之下。

后名之和氏璧。

8.《看叶》诗情趣盎然,含蓄而富有哲理。

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这两句诗充满了禅机哲理,言近旨远,意味深长。

示例一:春天是短暂的,热爱生活的人们不应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

(2分)说明看问题不要停留于眼前或表面,应有长远的眼光。

(3分)示例二:看花,万紫千红易凋,花虽烂漫,但繁华匆匆,瞬即逝;看叶,绿叶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

(2分)说明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

(3分)示例三:看花应不如看叶,平淡方始永恒。

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

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诗歌理趣题型(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诗歌理趣题型(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歌理趣题型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楼》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了急雨来临前的景象。

B.《西楼》第三句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同时又照应了题目。

C.《城南》前两句写春雨迅猛,池塘水满,群山高低不齐,两边山路崎岖。

D.《城南》这首诗清新隽永,婉曲蕴藉,寓意深刻,与《西楼》风格不同。

2.有人认为,曾巩这两首诗,《西楼》充满“情趣”,《城南》充满“理趣”。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桃花林古度①几树桃花一色红,野人篱落见春风。

种来无意看偏好,开到多时赏复空。

可奈蝶蜂群采处,亦闻鸡犬数声中。

曾宜潘岳②《闲居赋》,别有芳名自不同。

[注]①林古度:字茂之,明末清初诗人。

明亡后,家财尽失,以遗民自居。

②潘岳:西晋文学家,有才名,做官多次。

后因母病去官,时年五十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几树”与“一色”两个数量词巧妙地点出篱笆旁桃花盛开、颜色纯粹的美景。

B.鸡犬与蜂蝶相和,“鸡犬数声”与《桃花源记》中的“鸡犬相闻”异曲同工。

C.诗人认为潘岳《闲居赋》中描写的桃花比“篱落”旁的桃花更具有美名。

D.本诗从不同角度描写桃花,借桃花寄托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4.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

”请分析本诗颔联蕴含的理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应和之作,诗人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更形象。

诗歌理趣一点通(一)

诗歌理趣一点通(一)

比喻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从生活中吸取 养料才能拥有丰富的学识。 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 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新 意
强化训练一:
观书有感(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战舰。 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才能移行。
诗歌理趣一 “点 ”通(一) ——借景说理
青分李村 张璐知识准备: Nhomakorabea哲理
“哲”者,智也。(《尔雅》) “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 的道理或事理。
哲理诗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1、借景说理 2、托物说理 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 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 考。 即事说理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注释]
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字面解读
观书有感 (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的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 的云影,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给人一种清澈而明朗的感觉, 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 断为它送来活水。
【字面解读】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 前行的壮观景象;春水未至舟难行, 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般轻,顺水 自在而行。
【理趣赏析】
1、要想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必须要有足 够的知识积累。 2 、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 做起看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陈师道诗歌理趣

陈师道诗歌理趣

陈师道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以理趣
见长。

所谓理趣,是指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意义,让人在欣
赏诗歌的同时,也能获得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陈师道的诗歌大多以自然为主题,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妙与
神秘。

他在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细腻的描
写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人性等
主题的思考。

例如,他的《登幽州台歌》中写到:“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歌以天地
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
对生命和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陈师道的诗歌还注重表现个性和独立思考,反对当时流行
的华丽的宫廷诗歌和跟风的文学现象。

他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了对时代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总之,陈师道的诗歌以其深邃的理趣和独特的个性,成为
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

最新谈谈诗歌的“理趣”

最新谈谈诗歌的“理趣”

谈谈诗歌的“理趣”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

比如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说理诗,但是它十分生动有趣。

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

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典故。

这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所说富有“理趣”的诗作。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敝帚稿略》卷二)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明代的丰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缶音集序》)的话,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法去写诗,其结果就会象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其实井非否定“理”,而是强调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艺家都认为诗歌贵有“理趣”,而不能坠入“理障”或“理臼”。

所谓“理障”和“理臼”,都是指说理诗中那些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的作品而言的。

浅谈古代诗歌的理趣

浅谈古代诗歌的理趣

浅谈古代诗歌的理趣作者:吴淑群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12期在谈古代诗歌的理趣之前,我们先看两首古诗: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另一首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两首古诗历来是公认的山水名篇,这两首七言绝句,都以庐山为描写对象,但从立意构思来看,它们却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

为此,我们将两首诗作比较分析。

这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诗人面对巍峨的庐山,远望阳光灿烂、紫烟缭绕的香炉峰,看见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银光耀眼的瀑布,不禁在内心喊道:啊,那不是天上的银河跌落到了人间吗?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精警的比喻,通过对香炉峰瀑布的夸张描写,烘托出庐山的雄伟气氛;诗中跳荡着作者狂喜的豪情,以强烈的感染力激发读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庐山西林寺的题壁诗。

诗人没有像一般歌咏山水的作品那样,摄取一个侧面或几个镜头,具體描述庐山的富有特征的景象,而是概括地抒写游览庐山的一个总印象: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亘绵长的山梁;从侧面看庐山,它又成为一座耸立峭拔的山峰;当你再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的时候,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又是各式各样互不相同的形象。

从这个印象出发,作者不胜感慨地说:我们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形象,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之中,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

这两首绝句,虽然都在歌咏庐山,但兴趣却迥然不同;一首旨在传情,一首意在达理。

《望庐山瀑布》借景抒情,在景物描写中体现诗人的情思,属于一般的抒情诗;《题西林壁》寓理于物,揭示客观事理,我们称之为理趣诗。

那么,什么是理趣呢?我们说如果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某种哲理,使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就说这首诗含有理趣。

北宋时代欧阳修的一首题为《画眉鸟》的七绝,就是运用比兴以鸟喻人的。

看到山林间生动活泼的画眉鸟,诗人脑海中浮现出锁在金丝笼中的画眉鸟来,两种环境中的两种鸟儿的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

于是诗人感叹地说:我这才懂得,坐听笼中鸟儿那无精打采、死气沉沉的鸣叫,远不如放它们到山林中去自由自在地歌唱!很明显,诗人在此并不是吟咏欣赏鸟儿的闲情逸致,而是在借题发挥,抒发人生的体味,那就是:对禁锢思想、扼杀个性的社会现象的抨击和对广开言路、广开才路的理想境界的憧憬。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技巧之诗歌的表现手法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技巧之诗歌的表现手法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技巧之表现手法高考古典诗歌鉴赏中,诗歌表现手法知识点比较多,各家说法不一。

本篇力求简洁,以例代说,比较容易区分。

阅读时要紧扣标题提示,细心体会。

一、白描手法:运用朴素简洁的文字勾勒人物、事件、景物等情态和面貌,不加以修饰和渲染。

运用白描手法写作的诗词“看似平常却奇崛”,“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诗人以真情挚意专注于其种事物,充分调用所把握的文字挥写诗章,白描手法就会大获成功。

(一)刻画人物:例1: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试分析白描手法的运用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1、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5、“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染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这样拼死拼活地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趣谈理趣诗趣谈理趣诗一、何谓理趣有这么两首诗,它们咏歌的是同一个对象,但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只要比较一下就知道他们的差别所在。

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另一首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须多加分析即可看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旨在惊叹庐山瀑布的神奇壮观,重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夸张、想象等浪漫手法来完成的。

西林壁是庐山西林寺的一座墙壁。

苏轼此诗与西林寺并无关系,也是抒发在庐山生发的感慨。

这种感慨并非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夸张庐山瀑布的壮美神秀,而是意在阐述自己由此生发的人生感受:前两句是要告诉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异;后两句则揭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生活哲理。

如果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首浪漫主义杰作的话,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首充满理趣的哲理诗。

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

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

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

像我们熟悉的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歌主要叙述诗人隐居中的感受,其中像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都蕴有丰厚的人生哲理,且不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和其中含蕴的归隐之趣,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表达的老庄忘言之境,即使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类描述,它也意在告诉我们:鸟倦飞而知还,夕阳西下时刻也飞回山峦。

为什么人要眷恋官场之上,滚滚红尘之中,而不知山林之乐呢?但是从整首诗的表达方式来看,他并非一味议论,而是以描叙为主。

所谓哲理诗,这是在宋代哲理诗派出现后才真正在中国古典诗坛上被认可的一种诗歌类型。

这个诗派以宋代的理学家程颐、张载和朱熹等为代表,他们通过诗歌来宣传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理学主张,虽然不排除形象思维,但主要是通过叙事加议论的表达方式,而且以议论和阐发哲理为主,其代表作如朱熹《观书有感》和陆九渊的《仰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仰首》朱熹和陆九渊虽皆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却大相径庭:朱熹突出天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并认为要想穷天理就必须窒人欲,将天理与人的本体相对立,以此来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这首《观书有感》并非是游览方塘,而是借此谈他读书的感悟:小小方塘之所以能清净明澈,容纳天光云影,主要是它有一个永不枯竭的源头。

人心要保持清净明澈,也必须借助圣贤阐述的天理来荡涤人欲,这样才能格物致知,永远高尚纯洁,这就是他读书时的感受。

陆九渊则以直承孟子为学源,以本心为本体,以易简为功夫,以自由为境界,构建起心学体系。

他认为现实中之所以有恶存在的原因在于本心被放失、被蒙蔽,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除心蔽,恢复心的本然至善。

一个人只要不失其赤子之心,依本心而行,行为无不善。

这首《仰首》中所塑造的倚身天外、高度张扬的超人形象,并不同于李白等浪漫诗人的夸张想象,而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诠释和诗意化,当然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虚幻。

二、理趣诗的分类理趣诗有多种分类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诗歌的内容上分类,另一种以表现手法分类。

1、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写景咏物、生活中的人生领悟、题画、赠答以及直接用于哲学论辩包括佛偈、禅宗语录、机锋等诸多方面。

第一,写景咏物中的理趣。

诗人在游历之中,登览之时,受到自然景物的触发,从而产生对自然、对万物、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如欧阳修的这首《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诗中谈的是一只画眉鸟的感受,通过山林生活和金笼生活的比较,表达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是的,锁之以金笼,过的自然是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也不会有山林之中的风雨侵袭和鹰隼的猎杀,但唯一的优长是可以不受约束的自在啼,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百啭千声随意移。

说到这里,我想读者完全可以了解,此诗与其说是谈画眉鸟的感受,一只鸟的生活选择,倒不如说是诗人据此对人生的感悟,是诗人的人生选择。

我怀疑这首没有编年的诗是写于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由河北都运使贬往滁州之时。

因为在此之前,随着新政的深入,保守势力开始反扑,指责新派为朋党,改革派中坚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相继罢去,欧阳修出于正义感,陆续写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著名疏章,为改革派辩诬,指斥保守派,于是遭到保守派更大攻讦,诬告他与外甥女有私,虽经勘验为构陷,但仍被贬官滁州。

政敌以此来打击欧阳修,但对欧阳修来说,倒是一次心灵的解放。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当时地僻事简,林壑幽美,政事之余,带着宾客徜徉于琅琊山一带的山水林泉之间,山花红紫,绿树高低,听着画眉鸟自由的鸣叫,这当然比在朝堂之上受窝囊气要自由得多,也轻松得多。

我们从他当时写的《醉翁亭记》中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一点。

在那篇著名的游记中,诗人以一个乐字贯穿其中: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宾客之乐,最后是太守之乐。

在欧阳修作于滁州的诗歌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类似《画眉鸟》的那种生活感受,如初到滁州时写的《幽谷晚饮》:山势抱幽谷,谷泉含山泓。

旁生嘉树林,上有好鸟鸣。

鸟语谷中静,树凉泉影清。

写景咏物中的理趣阐释,往往是先描绘客观景物,或是回忆某种人生经历,然后再阐释其中的哲理或是某种人生领悟。

这首《画眉鸟》的前两句先描绘林中的美景和画眉鸟在其中自由自在鸣叫的情形,然后再阐发内心的感受。

王安石的这首《登飞来峰》就是如此: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作于庆历七年(1047),是年春王安石由大理评事调任浙江斳县知县,此诗即写于由京都赴斳县路上游杭州时所作。

飞来峰在杭州灵隐寺旁。

据说在晋咸和年间,僧惠理登此山,发现他是印度中天竺国灵鹫山的小岭飞来此地。

因此命名为飞来峰,亦叫灵鹫峰。

王安石此诗就是抒发登上飞来峰上宝塔后的人生感受。

有人曾在只缘身在最高层做文章,认为此诗写于王安石拜相之后,理由就是诗中有身在最高层几字。

其实,诗的佳处就在于空灵,如此坐实,不但与诗意以及士大夫做人的低调不符,(作为宰相的王安石无论如何也不会自诩身在最高层的)而且如此解释,也大大减弱了此诗的涵盖面和哲学意蕴。

因为此诗并非在说一个身居高位人的登塔感受,而是道出一个普遍真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才能不被浮云等遮蔽障目,这也是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感受,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也是此诗的理趣所在。

苏轼是中国最杰出的古典诗人之一,其诗的构思、气势、语言,无不有过人之处,但其中蕴含的理趣,我想也是许多读者喜爱其诗歌的主要原因。

前面曾举过他的《题西林壁》,其实,类似像《题西林壁》这样充满哲学意蕴和人生思考的佳作还很多,如:此生归路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慈湖夹阻风》之二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慈湖夹阻风》之五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第二,生活抒怀中的理趣。

它同前一种的差别在于并非具体于某一次登览或游历,而是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或是起居之中,或是散步之时,或是某次品茗或弈棋之际,如王安石的这首《午枕》: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敧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此诗写的是春日梦醒时分的感受,时间但在罢相闲居钟山之时。

此中自然有现实的感受,神宗此时已去世,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新法尽废,回想起来,当年的豪情壮志,日以继夜的兴利除弊,不过像一场春梦。

自己现在一人困居山间,连一个倾诉的对象也没有,眼看兴废更迭,只不过徒增惆怅而已: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但这首诗的价值并不仅仅限于一个政治家的失意慨叹,它的涵盖面和内在意蕴要深广得多,它对新旧事物的更迭、世事的沧桑变化,富贵荣华的兴废起落都有探讨,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其中含蕴着深深的理趣。

其中的旧蹊埋没开新径就是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旧事物总是要被新事物取代的,即使一时的曲折反复,也改变不了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规律,他与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扬州初逢,乐天席上见赠》),芳林新叶催陈叶(《乐天见示伤微之》)皆是表达同一人生哲理。

只不过眼下不是除旧布新而是除新布旧,这种历史颠倒的兴废才使诗人愁绪万端。

宋代词人辛弃疾也有一首梦觉词,表现的则是另一种人生哲理,题为《鹧鸪天·睡起即事》:水荇参差动绿波。

一池蛇影噤蛙。

因风野鹤饥犹舞,积雨山栀病不花。

名利处,战争多。

门前蛮角日干戈。

不知更有槐安国,梦觉南柯日未斜。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时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的辛弃疾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落职,不得不在四十二岁有为之年闲居铅山带湖并长达十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隐居生活中,辛弃疾一方面不忘北伐大计,词作中不断抒发统一中原的壮志和被谄遭诬的忧愤,如这首词中的因风野鹤饥犹舞,积雨山栀病不花皆是用喻体表白自己的志向和抒发自己的不平;另一方面,归正以后所遭受的接连不断的打击和因坚持理想不断遭到的攻讦,又使他感到名利场中是非太多,小人的征名逐利,不过像蜗角触蛮为着蝇头微利,争逐不已,到头来不过是南柯一梦,虚幻而已。

这就带有人生的终极思考,有一种老庄哲学的意趣。

而且,这也从个人遭际的感慨向大千世界的思考,带有更广的涵盖面了。

在另一首题咏诗《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中,也作了类似的思考,只不过涵盖面更加广阔,是把人类放到整个自然宇宙之中: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

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

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更著一杯酒,梦觉大槐宫。

记当年,嚇腐鼠,叹冥鸿。

衣冠神武门外,惊倒几儿童。

休说须弥芥子,看取鹍鹏斥鷃,小大若为同。

君欲论齐物,须访一枝翁。

在另一首闲居此中,他又从飞舞的尘土中,再一次进行类似的思考:静看斜日隙中尘。

始觉人间何处、不纷纷。

这类思考,都是发生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并无一个完整的事件,所以我们把它皆归入第二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源自庄子哲学中的人生虚幻感,在士大夫遭受打击、人生坎坷之际,最容易浮现和表达,而在元代前期更为集中,它几乎成了元代前期所有有才华的、正直的士大夫文人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归趋,如元初的文坛领袖关、马、郑、白几乎一致发出这种感慨: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闲适》: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