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核舟记习题(附答案)
核舟记的练习题

核舟记的练习题一、选择题1. 《核舟记》是哪位作者的作品?A. 苏轼B. 李白C. 王维D. 杜甫正确答案:A2. 《核舟记》中描述的核舟是由什么制成的?A. 石头B. 金属C. 木头D. 核桃壳正确答案:D3. 核舟上的人物雕刻得非常精细,以下哪个描述不正确?A. 人物表情丰富B. 人物姿态各异C. 人物穿着华丽D. 人物大小一致正确答案:D4. 《核舟记》中提到的“东坡赤壁”,与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 曹操B. 孙权C. 苏东坡D. 王羲之正确答案:C5. 核舟的制作技艺体现了哪种文化?A. 书法文化B. 绘画文化C. 雕刻文化D. 建筑文化正确答案:C二、填空题6. 《核舟记》中,作者描述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件艺术品是用________制成的。
7. 核舟上雕刻的人物中,有一人正在________,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动作的精细刻画。
8. 核舟的制作者在雕刻时,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使得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
9. 《核舟记》中提到的“东坡赤壁”,与苏东坡的________有关。
10. 核舟的制作技艺,体现了我国古代________的高超技艺。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核舟记》中核舟的制作特点。
12. 《核舟记》中,作者通过核舟表达了哪些思想或情感?13. 根据《核舟记》的内容,分析核舟上的人物雕刻艺术。
四、论述题14. 论述《核舟记》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五、阅读理解题15. 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 这段文字描述了核舟的哪些部分?(2) 核舟的窗户上刻有哪两句话?这些句子分别出自哪里?(3) 从这段描述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核舟的哪些情感?六、应用题16. 如果你有机会参观一个关于《核舟记》的展览,请你设计一个展览的宣传海报,并简要说明你的设计思路。
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

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核舟记》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王安石C. 欧阳修D. 司马光答案:A. 苏轼2. 《核舟记》中描述的核舟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A. 玉石B. 金属C. 木头D. 核桃壳答案:D. 核桃壳3. 核舟上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哪些?A. 渔翁和小孩B. 书生和老者C. 将军和士兵D. 僧侣和信徒答案:B. 书生和老者4. 核舟记中,苏轼对核舟的制作技艺有何评价?A. 技艺平平B. 令人赞叹C. 难以置信D. 毫无价值答案:B. 令人赞叹5. 核舟记中提到的“舟子”指的是什么?A. 船夫B. 船上的人C. 船的主人D. 船上的物品答案:B. 船上的人二、填空题6. 《核舟记》中,苏轼描述的核舟上共有______人,其中______人坐着,______人站着。
答案:五,二,三7. 核舟记中,苏轼提到核舟的尺寸是______。
答案:长约八分有奇8. 在《核舟记》中,苏轼认为核舟的制作者______具有极高的技艺。
答案:王叔远9. 苏轼在《核舟记》中提到,核舟上的人物形象生动,如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舟尾横卧一棹,舟中坐三人,东坡右手执卷轴10. 《核舟记》中,苏轼对核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用______来比喻核舟的精巧。
答案:鬼斧神工三、简答题11. 苏轼在《核舟记》中是如何描述核舟的精细程度的?答案:苏轼通过细致的观察,描述了核舟上的人物、船只、器具等细节,如舟尾横卧一棹,舟中坐三人,东坡右手执卷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舟尾横卧一棹,棹左右舟子各一人。
舟子的神情、动作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极高的精细程度。
12. 《核舟记》中,苏轼对王叔远的评价是什么?答案:苏轼对王叔远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王叔远的技艺达到了令人赞叹的地步,用“技亦灵怪矣哉”来形容王叔远的技艺,认为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论述题13. 根据《核舟记》的内容,分析苏轼对核舟艺术的理解和评价。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核舟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核舟记》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1.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高可.(大约)二黍许B.矫.(举)首昂视C.两膝相比. (比较)D.清风徐. (缓缓地)来2.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B.士卒多为.用者C.为.人五,为窗八D.中轩敞者为. 舱3.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绝.类弥勒(绝):很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4.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 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答案1. C (比:靠近)2.D (例句为:是,A. 做,这里指雕刻,B.被,C.雕刻,D.是)3.B (A.绝:极,C.如:好像,D.了了:清清楚楚)4.A (A,诎,通假字,屈,弯曲)试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核舟记》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核舟记》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二黍许( ) 罔不( ) 贻余( ) 箬篷( ) 糁之( ) 多髯( )倚之( ) 一楫( ) 椎髻( ) 篆章( ) 壬戌( )( )2.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
因( ) 象( )(2)尝贻余核舟一贻( )(3)箬篷覆之之( )(4)雕栏相望焉焉( )(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矫( ) 属( )(6)其船背稍夷夷( )(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了了(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 盈( )3..找出以下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通 ( )(2)诎右臂支船 ( ) 通 ( )(3)左手倚一衡木 ( ) 通 ( )4.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朝编著的《》,,朝人,全文全面照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
(2)核舟的主题是,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左边的刻字出自,右边刻字出自。
文中最能表达王叔远构思奇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对核舟技艺发出赞美之情的语句是。
5.以下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中轩敞者/为舱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尝贻余核舟一。
(赠)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观察)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奇异)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尚、竟然)7.以下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8.以下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中轩敞者为舱B.通计一舟,为人五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 B.语气助词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
以下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
(完整版)核舟记测试题_附答案

核舟记一、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 (奇妙精巧 )2.罔不因势象形(顺着)3.尝贻余核舟一(赠).........4. 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语气5. 高可二黍许(上下)6. 启窗而观 ( 打开 ).....7. 箬篷覆之 (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 8. 雕栏相望焉 ( 正对着 ) 9. 水波不兴(起)......10. 石青糁之(用石青)(涂抹)11. 中峨冠而多髯者(胡须) 12. 如有所语(说话).......13.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14. 佛印绝类弥勒 ( 极像 ) 15. 矫首昂视(举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不相类似 ) 17. 珠可历历数( 分明可数的样子 ) 18. 居右者椎髻仰面......19. 视端容寂( .视线)(神色)20. 若听茶声然 ( 好象⋯的样子 ) 21. 其船背稍夷 ( 平 ).....22. 钩画了了 ( .清楚明白 ) 23. 长曾不盈寸(竟然)(满) 24. 修狭者为之(长而窄)......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诎右臂支船 ( 通屈弯曲 )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3.左手倚一衡木 ( 通横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头)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以至鸟兽、木石(树木)文曰“初平山人”(是)③奇:明有奇巧人(奇异)④有:明有奇巧人(动词表示存在)长约八分有奇(零数)长约八分有奇(通又)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启窗而观(表示修饰)为人五;为窗八(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示转折)⑦可:高可二黍许(大约)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词)珠可历历数也(可以)此中人语云(说)四、按要求填空1.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作者是魏学咿,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核舟记》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1.给加粗字注音。
(1)罔不(2)贻(3)箬篷(4)八方有奇(5)石青糝之(6)髯(7)天启壬戌(8)篆章2.解释加粗词。
(1)罔不:(2)尝贻余核舟一:(3)绝类弥勒:(4)诎右臂支船:(5)篆章:(6)视端容寂:(7)曾不盈寸:(8)桃核修狭者:3.《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二、阅读阅读课文1~3节,回答问题。
(1)下面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xú)者为东坡B.苏黄共阅一手卷(juǎn)C.石青糁之(sǎn)D.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2)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高可(大约)二黍许B.矫(举)首昂视C.两膝相比(比较)D.清风徐(缓缓地)来(3)在这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________同________解释________(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B.士卒多为用者C.为人五,为窗八D.中轩敞者为舱(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
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参考答案: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
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故刻为船舱、船篷。
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
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
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
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
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
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参考答案:1.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
这样先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后文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2.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A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 )( ) 衣褶.( ) 罔.不( ) 贻.( ) 有奇..( )( ) 虞.山( ) 诎.( ) 楫.( ) 壬戌..2.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________________》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____________》中的句子。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人( )(1)有奇巧..势象.形( )( )( )(2)罔不因...(3)尝贻.余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第1页共13页(6)长曾不盈.寸(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9)如有所语.( )(10)其两膝相比.者( )(11)佛印绝类弥勒( )..(12)矫.首昂视( )( )(13)神情与苏、黄不属..(14)珠可历历数也( )..(15)若.听茶声然.( )(16)其船背稍夷.( )( )(17)钩画了了..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 )(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第2页共13页(3)诎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7)荡胸生曾云( )( )B组5.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能以径寸之木.( ) (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3)明有奇.巧人( ) (4)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5)为.宫室、器皿、人物( )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7)高可.二黍许( ) (8)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第3页共13页6.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中轩敞者/为舱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7.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语气助词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D.动词,可译为“去”“往”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核舟记大道之行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二黍许( ) 罔不( ) 贻余( ) 箬篷( ) 糁之( ) 一楫( ) 椎髻( ) 篆章( ) 壬戌( )(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罔不因势象形. 因: 象: 尝贻余核舟一贻:箬篷覆之之:
雕栏相望焉焉: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矫: 不属:
其船背稍夷夷: 钩画了了了了: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盈: 石青糁之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奇可许
其两膝相比者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修:为:
3.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思.
4.找出下列通假字,写出本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2)诎右臂支船通(3)左手倚一衡木通
5.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朝编著的《》,作者, 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
(2)"核舟"的主题是,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
" , ."
6.翻译下列句子。
(1) )罔不因势象,各具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亲:子:子:)
⑵女有归(归:)⑶谋闭而不兴(兴:)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作:)⑸故外户而不闭(闭:)⑹大同(同:)9.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10.《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
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大道的内涵是、、。
11.《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12.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8.译句: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繁华初级中学初三语文练习题(006)
课题: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编制:王金秀审核:王汝霞 2016年2月20日
1.给下列字注音。
阙()湍()曦()溯()漱()襄()属()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故渔者歌曰:“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绝巘多生怪柏()()⑨或王命急宣或()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亭午()夜分()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飞漱其间漱()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夕日欲颓.()(7)庭下如积水空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1)《答谢中书》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记承天寺〉写景的名句是“
”
(2)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答谢》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
4、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8.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人,《答谢》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人。
(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