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木构架制作施工-木柱

合集下载

古代建筑之柱、柱础

古代建筑之柱、柱础

中国古建筑构件——柱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

如柱、梁、坊、斗拱、檩、椽等。

而负责制作组合、安装这些大木构件的专业称作大木作。

柱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

一、柱的分类(一)、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

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此外还有人像柱、束竹柱等(二)、按柱的断面形式分中国古代建筑中大多使用圆柱。

此外尚有方柱、八角柱、凹棱柱等断面形式。

(三)、按柱所在位置及功用不同分类按柱所处位置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具体分主要有以下几种: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

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部分的重量。

2、金柱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

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

相邻檐柱的金柱称外围金柱(又叫“老檐柱”)在外围金柱以内的金柱称里围金柱。

若一座建筑中没有用里围金柱,则外围金柱即简称金柱。

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的屋面重量。

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达上层屋檐,并承受上层屋檐重量,这样的金柱叫重檐金柱。

3、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

中柱直接支撑脊檩,将建筑物进深方向的梁架分为两段。

中柱常用在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内空间。

4、山柱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

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悬山建筑的山面。

在门庑建筑或民居中常可看到。

5、童柱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

因其下端不落地,所以柱均比较性。

这类柱常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

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

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

7、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

柱建筑物中用来承托上部重量的杆体。

古建木亭施工工艺标准[详]

古建木亭施工工艺标准[详]

木亭子工程一、古建木构架制作古代建筑的房屋由柱、梁、桁、椽等构件组成。

(一)柱制作方法如下:(1)选料。

大式做法,柱高按60个斗口,柱径6个斗口。

(2)放十字中线。

将柱料离地面适当高度放平架起支稳后,两人各执墨斗、角尺在柱料两端找出中点,过中点吊中线,用角尺依中线画十字中线。

(3)放八卦线。

用四六分之,即所谓“四六分八方,四外小加一”。

(4)八卦线后,将柱料放回地面,并使一面(正八方形的任意一条边)与地面成水平,支稳后,用锛或斧子锛砍平直,若锛砍不直可用刨刨削平直,然后弹上楞线,其他各面以此法砍平弹线,即成八卦楞。

(5)将八方的每边3等分,把每个内角的1/3连接起来呈16边形(即时16瓣)。

依每个角顶点为基点,在柱身弹线,砍去楞角,刨光找圆。

做成的圆柱应为规矩圆形,没有死楞,更不能因求圆而将柱径做小。

然后依柱头十字线在柱身上弹上中线。

按柱身的方向(里外面)做好标记。

(6)弹“升”线。

由于前后檐的柱子部向里有一事实上倾斜度,中线就不能做柱的垂直线,所以必须另弹一条柱头至柱脚的垂直线,这条垂直线就叫“升”线。

中线和“升”线是有规定的。

“升”线应按柱每高320厘米,侧脚为2.24厘米,即7/1000。

前后檐柱都向里倾斜,就在柱子中线内侧反弹一道“升”线,安装时以这道“升”线吊直校正(中线仍与柱顶中线相对做为校正依据)。

檐角柱的“升”线弹两面,即山面和檐面各弹一条,因为角柱两面均向里倾斜。

(7)画柱头线、柱脚线及榫卯、柱脚线要以小杖杆上的尺寸为准。

把杖杆平放在柱身上,对齐柱中线,下对“升”线,然后把小杖杆上柱高的实际尺寸,点画在柱子两端,并在柱高的实际尺寸之外两端各量画出柱径的3/10作为镘头榫和管脚榫长。

不要动杖杆,再将柱卯位置点画在柱头上(如与檐柱头交接的大额枋、额垫板及小额枋等)。

按点好的柱高线,用角尺按“升”线拐方。

操作时要照直看正,画签与所画面垂直地画线。

画完一面后,将柱身翻转身翻转画另一面,所画的柱头柱脚轮线要交圈,并在柱脚线上以中线为准,画出立架时校正用的撬口位置线(撬口的尺寸一般宽3.2厘米、深6.4厘米、高1.6厘米~2厘米)。

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设计

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设计

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设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建筑的木结构设计不再是只有中国,而是多次出现在世
界各地。

无论是亚洲、欧洲、非洲还是美洲,各个地方的古代建筑都有被木结构设计所影响。

而木结构设计也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结构设计中有很多不同的部分,包括木柱、木梁、斗拱、斗栱等。

每种部分
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设计和用途。

首先就是木柱,它是木结构建筑中最关键的部分,承受了整个建筑的重量。

在中国唐朝以前,木结构建筑中一般采用立柱架木式的结构,也称“八字柱”,柱子上面用斗拱和斗栱的组合来支撑着横向木梁和屋面板。

到了唐朝及以后,采用斗拱、檩架和悬斗等结构形式来改进八字柱,让建筑的承重能力更强,更为精巧。

而在欧洲,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就是采用了拱形天花板,将
木拱和木梁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搭建天花板,以承受建筑的重量。

在非洲,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也是采用了木质结构,尽管这些木质结构现在已毁,但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他们的设计和实现方式。

今天,还是有许多现代建筑采用了木质结构来体现当时古代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打造具有人文历史气息的现代建筑,如计划中的长沙千古情。

借鉴古代建筑的设计,木质结构可以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也成为了当代建筑师的兴趣所在和研究重点。

总之,木结构设计在古代建筑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了许多不同的用途。

它不仅承担着支撑建筑的重量,还通过其精湛的工艺和创新的设计,成为了古代建筑的精华所在,彰显了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在借鉴古代建筑的设计时,可以借鉴古代木质结构的设计,这将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和启示,使建筑更具魅力、灵魂和内涵。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首先是柱。

古建筑中的柱是承受上部结构荷载的主要构件,通常采用石柱、木柱或砖石柱。

木柱具有轻便、加工方便、吸震和保温的特点。

柱体通常用直径较大的木材制成,有的经过削磨处理,表面光滑,有的则经过雕刻,挂着彩绘等装饰,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梁是横向支撑结构的主要构件,用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使之传递到柱子上。

梁一般由木材制成,形状有方形、圆形等。

梁的两端通常通过插榫的方式与柱子连接,以增加其承载力。

梁可以根据需要分为水平梁、斜梁、竖梁等,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建筑结构需要。

桁架是一种由多个木材构件组成的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和稳定屋顶和天花板等上部结构。

桁架通常采用木制构件,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梁和柱组成。

桁架能够分担梁柱的荷载,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桁架的形式和结构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设计需要进行调整。

楹柱是古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柱子,通常用于作为门户入口的柱子,具有装饰和象征性的意义。

楹柱一般由巨大的木材制成,形状粗壮,高大。

楹柱上通常雕刻着花鸟、神话故事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楹柱在建筑中起到了装饰和象征的作用,使建筑更加庄重和美观。

檩椽是古建筑中连接梁和柱的重要构件,用来支撑梁和屋顶等上部结构。

檩椽一般由木材制成,形状扁平,有的经过雕刻处理,具有装饰性。

檩椽的设计和制作需要考虑到梁和柱的承载能力和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具有多种特点和意义。

首先,木结构具有良好的吸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时减少损失。

其次,木结构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能够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再次,木结构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调性,可以适应不同的建筑设计需要。

最后,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具有丰富的艺术性,经常通过雕刻、彩绘等装饰工艺进行美化,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古建筑木结构构件是古代建筑中使用的木质构件,包括柱、梁、桁架、楹柱、檩椽等。

这些构件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具有吸震、保温、可塑性、可调性等特点和意义。

古建筑木结构木柱加固技术研究

古建筑木结构木柱加固技术研究

关键词:木结构;木柱;轴向压力;加固材料前言现存的古建筑木结构大多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是我国宝贵的遗产,正是由于历史悠久,古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

木柱是主要承担结构竖向荷载的构件,但是柱身出现不同程度的糟朽、开裂,减小了柱子的有效截面,降低了承载能力,极易出现柱子折断或歪闪的现象,甚至出现局部失稳的情况,对古建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选用适宜性的加固技术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工作有重大意义。

针对不同的残损情况,木柱传统的加固方法主要是采用铁钉、螺栓、铁箍、钢筋、附加梁板、附加断面进行加固1】,近几年由于科技发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被应用到木结构加固中来,但是无论何种加固方法都应尽可能地保留建筑物的原貌,做到“修旧如旧”。

我国的研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加固试验,从加固柱的抗弯、抗剪性能、极限承载能力、应力一应变关系、弯矩一曲率关系、徐变特性、疲劳性能以及抗震性能等方面不断探索木结构的加固方法,并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需要完善。

综上所述,本文以木结构的柱为对象,阐述主要的加固技术,并分析加固技术的适宜性,从而对加固技术进行完善改进,以期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

因此对既有的木结构古建筑加固,合理选择可靠高效的加固方法对保护古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不同加固材料的加固技术古建筑木结构的柱的残损会导致承载能力与稳定性有所降低,甚至发生倒塌,因此对木柱进行修复加固是保护古建筑的主要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钢构件、复合纤维增强材料逐渐运用到木结构的加固工作中,我国研究人员运用不同的加固材料对木柱进行了大量的加固试验,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1.1FRP加固木结构柱FRP材料有比强度高、比模量大、可设计性强、耐久性能好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木结构柱的加固中来。

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FRP材料加固木柱的试验,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

大多针对FRP加固的木柱进行轴压试验来研究,邵劲松等人分别对15根环向、横向FRP加固的木柱用液压试验机采用分级加载和连续加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轴心抗压试验,讨论了试件受载后的工作机理和破坏模式,分析了FRP的层数和类型对其承载力和峰值应变的影响,得出了无论是环向、横向FRP加固木柱都可以有效约束木纤维的弯曲变形,从而提高了抗压承载力,改善了木柱的延性2-3】。

浅谈古建筑中的柱、梁和枋的特点及施工工艺

浅谈古建筑中的柱、梁和枋的特点及施工工艺

浅谈古建筑中的柱、梁和枋的特点及施工工艺古建以其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富有变化的群落组合,典雅优美的木作工艺,对比强烈的色彩和绘画越来越受青睐;加之新乡土主义兴起,仿古建筑日渐盛行。

古建筑结构复杂、专业性极强,且只有少部分老木匠掌握古建筑的建造工艺,对于大部分施工人员来说是个难题,技术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探索与总结古建筑的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有利于施工人员对古建结构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

本文将以岳家湖仿古建筑群为例,阐述古建筑中的柱、梁和枋的特点和施工工艺。

古建筑中的柱柱是承受荷载最有力的构件。

下面结合岳家湖仿古建筑群,浅析古建筑群之“柱”。

岳家湖仿古建筑群并未出现古建筑所有的柱子类型,仅有檐柱、金柱、重檐金柱、童柱、雷公柱。

凡位于四个角落的柱子其上部卯眼较其他部位柱子最多。

檐柱位于建筑最为一圈的承受屋檐荷载的柱子。

金柱位于檐柱圈内的柱子,分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

岳家庙并未出现中柱(中轴线上的金柱)。

重檐金柱仅出现在多层的上层檐柱,仅大殿岳王楼第二层有重檐金柱有10根重檐金柱。

童柱多出现多层古建上,较短,下落较大梁背,上顶较小梁枋檩等构件上。

雷公柱在正脊两端或屋顶纵横中点承载四个方向的竖向柱子。

从外观上看,岳家庙仿古建筑群的圆柱均是柱顶直径和柱根直径保持数值一直,同一构筑物柱高数值保持一直,柱顶中心与柱根中心同在一条垂线上,并无古代建筑惯有的从距柱顶处开始按照曲线收缩“卷杀”、“收分”做法,也无柱高从屋面中央向两角逐渐升高的“生起”做法,也无以1:100的比例柱顶内倾、柱根外倾的“侧脚”做法。

柱类构建制作:(1)选好柱料,确定上、下端头,依据尺寸适当截料,在柱料两端直径面上分出重点,吊垂直线,再画出十字中线;(2)圆柱依据十字中线放出八卦线,顺柱身弹出直线,再谈十六瓣线砍刨十六方,直至把柱料砍圆刮光;(3)额枋卯口的高、宽、深各按柱径1/4-3/10,燕尾口深度方向外侧每边各按口深的1/10收分做“乍”,高度方向下端每边按口宽的1/10收“溜”。

古建筑木梁柱嵌肋加固施工技术

古建筑木梁柱嵌肋加固施工技术

古建筑木梁柱嵌肋加固施工技术1. 前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

木结构建筑存在耐久性较差的问题,局部的病害不与时治理,将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因此,保护性修复成为经常性的工作。

目前对古建筑修复时,对于木梁、木柱出现腐朽、虫蛀、开裂的情况时,一般采取更换整柱、整梁,或浇筑水泥混凝土填补受损部位,修复后使受损的构件丧失了作为文物的价值。

采用古建筑木梁柱嵌肋加固施工技术,对古建筑受损较严重的木梁、木柱进行加固修复处理,最大程度地保留受损构件,恢复其承载能力,符合古建筑修复的“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

该技术先后应用到多个工程加固修复施工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 施工技术特点2.1无需更换原有构件,保持原貌:古建筑木梁柱嵌肋加固是在受损部位嵌入不锈钢棒,表面包裹玄武岩纤维布,最大程度地保留受损构件,无需更换木梁柱,保持了古建筑的原貌。

2.2方便施工,缩短工期:由于只对木梁柱受损部分进行局部修复加固处理,不用更换整个构件,易于施工并节约了工期。

2.3 提高承载力:采用本技术对古建筑的木梁柱修复加固,其受损部位得到修复,提高了承载能力。

2.4 安全性提高:更换梁柱前需对古建筑的木梁柱卸载,其安全隐患比较大,而采用本技术施工时不必完全卸载,施工的安全性大大地提高。

2.5 节约造价:与更换新梁柱的施工方法相比,采用本技术可以降低70%的施工成本,大大地节约了修复造价。

3. 适用X围本技术适用于对古建筑的木梁、木柱出现腐朽、虫蛀、开裂的情况大于下列表所示的评定界限或剩余截面验算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时的加固修复。

木柱残损点的检查和评定表-14. 材料与设备4.1 材料表4.1 主要材料表表4.2 主要机具设备表表5 劳动力计划表(以崇州文庙为例)6. 施工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6.1 施工工艺流程图6.1 施工工艺流程图6.2 构造节点详图6.2.1 木柱嵌肋加固结构示意图木柱嵌肋加固结构示意图6.2.2木梁嵌肋加固结构示意图2图6.2.2木梁嵌肋加固结构示意图6.3 操作要点 6.3.1施工准备1. 施工单位依据勘查与鉴定报告对古建筑的木梁柱进行全面检查,确定受损部位与受损程度。

古建筑木柱橔接抬高施工工法

古建筑木柱橔接抬高施工工法

古建筑木柱橔接抬高施工工法古建筑木柱榫接抬高施工工法一、前言古建筑木柱榫接抬高施工工法是一种用于古建筑修复和保护中的施工工法,通过将木柱榫接的方式进行抬高施工,以保持古建筑的原貌和结构完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古建筑木柱榫接抬高施工工法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保护原有结构:通过榫接的方式进行施工,不会对古建筑的原有结构和风格造成破坏,同时能够保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2. 提高建筑高度:该工法适用于古建筑需要提高层高的情况,通过榫接将木柱一次性抬高,达到增加建筑高度的目的。

3. 可反复使用:该工法采用的榫接方式可实现木柱的拆卸和重复使用,方便对古建筑进行维护和修复。

4.环保节能:木柱榫接抬高施工工法不需要额外加入新的材料,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符合现代环保节能的理念。

三、适应范围古建筑木柱榫接抬高施工工法适用于需保留原有结构的古建筑修复和保护项目,特别是在需要提高建筑层高、增加使用功能的情况下。

四、工艺原理古建筑木柱榫接抬高施工工法的原理是通过采用木柱榫接抬高的方式进行施工,确保木柱的稳定和连接。

具体的工艺原理如下:1. 分析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对古建筑的木柱进行受力分析和结构评估,确定施工工法的可行性。

2. 榫接木柱:在古建筑原有木柱底部进行切口处理,制作出与抬高木柱榫接所需榫摩擦板的榫凹。

3. 抬高木柱:将抬高的木柱插入原有木柱榫接所需榫摩擦板的榫凹中,通过施工设备将木柱抬高至设计高度。

4. 固定连接:在抬高的木柱上方进行支撑和固定,确保木柱的稳定并与原有结构连接牢固。

5. 检测验收:对施工后的木柱进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检测,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要求。

五、施工工艺古建筑木柱榫接抬高施工工法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布置场地:清理施工场地,搭建施工平台和安全防护措施。

2. 准备工作:对古建筑的木柱进行检测和评估,制定施工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木构架制作施工-木柱
发布日期:2013-04-25来源:23
古代建筑的房屋由柱、梁、桁、椽等构件组成。

(一)柱
制作方法如下:
(1)选料。

大式做法,柱高按60个斗口,柱径6个斗口。

(2)放十字中线。

将柱料离地面适当高度放平架起支稳后,两人各执墨斗、角尺在柱料两端找出中点,过中点吊中线,用角尺依中线画十字中线。

(3)放八卦线。

用四六分之,即所谓“四六分八方,四外小加一”。

(4)八卦线后,将柱料放回地面,并使一面(正八方形的任意一条边)与地面成水平,支稳后,用锛或斧子锛砍平直,若锛砍不直可用刨刨削平直,然后弹上楞线,其他各面以此法砍平弹线,即成八卦楞。

(5)将八方的每边3等分,把每个内角的1/3连接起来呈16边形(即时16瓣)。

依每个角顶点为基点,在柱身弹线,砍去楞角,刨光找圆。

做成的圆柱应为规矩圆形,没有死楞,更不能因求圆而将柱径做小。

然后依柱头十字线在柱身上弹上中线。

按柱身的方向(里外面)做好标记。

(6)弹“升”线。

由于前后檐的柱子部向里有一事实上倾斜度,中线就不能做柱的垂直线,所以必须另弹一条柱头至柱脚的垂直线,这条垂直线就叫“升”线。

中线和“升”线是有规定的。

“升”线应按柱每高320厘米,侧脚为2.24厘米,
即7/1000。

前后檐柱都向里倾斜,就在柱子中线内侧反弹一道“升”线,安装时以这道“升”线吊直校正(中线仍与柱顶中线相对做为校正依据)。

檐角柱的“升”线弹两面,即山面和檐面各弹一条,因为角柱两面均向里倾斜。

(7)画柱头线、柱脚线及榫卯、柱脚线要以小杖杆上的尺寸为准。

把杖杆平放在柱身上,对齐柱中线,下对“升”线,然后把小杖杆上柱高的实际尺寸,点画在柱子两端,并在柱高的实际尺寸之外两端各量画出柱径的3/10作为镘头榫和管脚榫长。

不要动杖杆,再将柱卯位置点画在柱头上(如与檐柱头交接的大额枋、额垫板及小额枋等)。

按点好的柱高线,用角尺按“升”线拐方。

操作时要照直看正,画签与所画面垂直地画线。

画完一面后,将柱身翻转身翻转画另一面,所画的柱头柱脚轮线要交圈,并在柱脚线上以中线为准,画出立架时校正用的撬口位置线(撬口的尺寸一般宽3.2厘米、深6.4厘米、高1.6厘米~2厘米)。

在画完柱头、柱脚线及额枋榫卯位置之后,将柱子翻转,使有“升”线的面在左右两侧,以迎头十字线摆正,将杖杆上标记的穿插枋榫卯位置过画在柱身的柱中线上。

穿插枋是大进小出的透榫,所以,里面卯高按枋高,外面则按枋高的一半,卯的宽度为枋宽的3/10。

画时先画大进的一面,画完后用弯尺将卯的位置勾画到外边小出的一面。

(8)凿做榫卯。

先做柱头的馒头榫和柱脚的管脚榫。

做完之后,依柱身上的柱中线复弹迎头十字线,然后依此线在柱头上画出大额枋银锭榫卯的深度及宽度,卯深按柱径的3/4,宽按枋厚的3/10。

银锭卯的上口与下口宽窄不等,卯深的里面要比外面大,呈小嗽叭口形。

大额枋银锭卯可用先用小料口手锯锯刻之后,再用凿剔。

其他卯制作可作凿直接凿剔。

制作大进小出的穿插卯口时,一定要弄清大进小出的面,先做大进的一面,再做小出的一面。

以上是大式房屋柱的做法,小式房屋的构件,常常采用与构件规定的直径相近似的原木制作。

如果找不到台适顺直的木料,而采用有一定弯度的本料做柱子用时,弯度应放在迎面,做柁,弯度应向上方:做檩,弯度应水平方向。

小式房屋柱高按面宽8/10定,柱径按柱高1/10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