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对玉米、蔗糖、高粱等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的农业害虫。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在作物叶片上挖食达到越冬的目的,使叶片变黄、枯死,并进一步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玉米螟幼虫还会在作物茎部钻网,引起茎部机械破坏,甚至导致作物秆腐烂断裂。
玉米螟的危害特点是发生时期早、繁殖力强、危害部位多,且易出现草地亮绿、高黄化等抗草甘膦胁迫现象。
及时有效地防治玉米螟对于保证玉米等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玉米螟的危害,农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的秧苗和野生植物,减少玉米螟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为农作物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2. 合理施肥:玉米螟喜欢富含氮元素的植物,因此在施肥时要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适量增加磷、钾等元素的施用,保持作物营养平衡,降低玉米螟对作物的吸引力。
3. 旋耕制度:采用适时的旋耕措施,可以破坏玉米螟的越冬条件,减少害虫的滋生量。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引进寄生性蜱螨、病毒等天敌对玉米螟进行控制,或者培育放养捕食玉米螟幼虫的昆虫,如蜘蛛、蜈蚣等。
5. 化学防治:对于玉米螟危害较严重的情况,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选择安全、低毒的杀虫剂,按照标准剂量喷洒,并注意药剂使用的正确方法和剂量,以避免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6. 轮作栽培:玉米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传代力,通过合理的轮作栽培,可以打破害虫的生活环境,减少害虫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
玉米螟对农作物的危害严重,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防治玉米螟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措施,通过清除杂草、施肥、旋耕制度、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轮作栽培等方法综合使用,才能有效地减轻害虫危害,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麦等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期为害,其幼虫在玉米植株上产卵孵化,幼虫在玉米植株上取食,导致玉米生长受阻,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对玉米螟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玉米螟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一、玉米螟的危害特点(一)玉米螟的危害特点玉米螟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害虫,其主要危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寄主广泛: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但同时也对高粱、小麦等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其幼虫主要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花序中进行为害,导致玉米植株受损。
2. 危害严重:玉米螟的危害严重,一旦发生大面积的危害,容易导致玉米产量的严重下降,甚至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
3. 危害不易察觉:由于玉米螟主要为害于玉米植株的内部,因此其危害不易被发现,往往造成了隐藏的危害。
4. 抗药性较强:玉米螟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农药防治效果不佳,容易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二)玉米螟的危害表现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玉米植株的叶片、叶鞘和花序等部位,其危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叶片骗被卷曲:玉米螟的幼虫取食玉米叶片,导致叶片被卷曲,并在叶片内筑巢。
这样不仅影响了玉米叶片的正常功能,而且对虫害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叶片被蛀食:玉米螟的幼虫在玉米叶片上产卵并孵化,幼虫取食玉米叶片,造成叶片被蛀食,从而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3. 叶鞘损坏:玉米螟的幼虫也会在玉米叶鞘内进行为害,造成叶鞘的损坏,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4. 花序被蛀:玉米螟的幼虫也会在玉米的花序上产卵并孵化,造成花序的被蛀,严重影响玉米的结果。
5. 受损部位干枯:玉米螟的幼虫在玉米植株上取食,严重受损的部位会逐渐干枯,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6. 引发病害:玉米螟为害后,容易导致病原菌侵入受损部位,引发玉米的病害,加重了玉米的危害程度。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玉米螟也叫玉米钻心虫,是玉米上重大害虫之一。
全国均有发生。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危害玉米,玉米茎被蛀,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易被风吹折。
雌穗在结实前受害,往往不结实;结实后受害,籽粒被蛀食且有虫粪,影响产量和品质。
严重时产量损失30%以上。
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
采收后及时清除玉米秆叶,将秸秆粉碎还田,杀死秆内越冬幼虫,减少虫源数量。
2、生物防治。
以虫治虫。
利用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即在越冬代幼虫孵化率达到20%~30%后的第11天放第1次蜂,以后4~5天放1次,连续放3次。
放蜂量为每亩15000~30000头。
3、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成虫。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减少虫源。
可选频振式杀虫灯、智能太阳能杀虫灯。
每60亩安放1~2盏,两灯间距100米以上,悬挂高出作物1米左右,定期清理虫袋,加强灯具的维护和管理,提高灯具的杀虫效果。
(2)性信息素的利用。
使用人工合成的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一般相距50米设一诱源,每个诱源放诱芯1枚。
将其放在直径约20厘米的盛有洗衣粉液的水盆上,水盆高出株冠。
注意及时捞出雄虫,并添加水和洗衣粉。
4、药剂防治。
当春玉米心叶末期花叶株率达10%时进行普防。
超过20%防2次,夏玉米心叶末期防1次,穗期当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应立即防治。
图:喷药无人机向玉米喷洒农药(1)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施用颗粒剂。
颗粒剂可使用成品,如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用0.16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后,每株施用2克;或1.5%辛硫磷颗粒剂,每株施用1克;或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0~300克/亩与细土4公斤拌匀后撒施到心叶内。
如果没有现成的颗粒剂,也可使用化学农药和过筛的煤渣参照配制白僵菌颗粒剂的方法配制。
(2)穗期药剂灌注及蘸花丝。
灌注雌雄穗,每亩可用6%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20-4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毫升,或5%氟虫脲乳油20毫升,或200克/升氟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5毫升,以上药剂均兑水50公斤灌注。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喜食玉米: 玉米螟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以玉米为食,会在玉米中寻找受精卵
并产卵,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2. 损坏玉米穗: 玉米螟幼虫在玉米上挖掘长长的隧道,致使玉米穗内部害虫密集,
造成玉米穗的受损和变形,玉米穗的重量和产量明显下降。
3. 引起病害感染: 玉米螟的幼虫可以破坏玉米植株的表皮层,导致玉米植株的受损,从而容易引起病原体的入侵,导致玉米植株受病害损害。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危害,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选用品种: 选择抗病性、抗虫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是玉米螟防治的重要措施。
这
类品种的生长强健,抗病性、抗虫性强,容易受到玉米螟的攻击。
2. 合理管理田地: 农民在田地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灌溉、施肥、除草等方面的工作。
注重田地的通风和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玉米螟等害虫在潮湿的环境中孳生。
3. 生物防治:拓展生物防治的途径。
可利用鲜肝蚜和花麻虫等调节玉米生态平衡,防
治玉米螟。
4. 化学防治:在合适的时期进行农药喷雾防治,可以在有规律地进行应用。
可以选择
不同类型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使用方法应注意安全,不要对自身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5.选择物理防治方法:对于少数的玉米螟能够利用人工排掉或者在玉米外围布置玉米
螟诱虫灯等方式吸引虫子,从而有效防治玉米螟。
综上所述,只有农民全面加强对于玉米螟能够引起的危害的了解,并且采取合适的防
治措施,才能够成功的防治玉米螟,保障玉米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生长的昆虫,是玉米田间常见的病虫害之一。
在玉米生长期间,玉米螟的发生会给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对于玉米螟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就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发生特点1. 发生期玉米螟主要发生于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在幼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幼穗期和籽粒填充期都有可能发生。
在不同的生长期,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方式也有所不同。
2. 危害方式玉米螟主要以幼虫为害,通过咬食玉米植株内部来获取养分,造成玉米受损、生长缓慢,甚至导致叶片干枯、穗部被蛀等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3. 适宜环境玉米螟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适宜活动温度在20℃至30℃之间,相对湿度在50%至70%之间,这样的环境条件对玉米螟的繁殖和危害最为有利。
玉米螟往往呈现一年多世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对玉米田的危害程度会逐渐加重,因此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玉米螟的防治方法1. 改良玉米品种通过选育具有抗病虫性能的玉米品种,提高玉米的自身抵抗力,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2.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氮肥,尤其要避免过量施用,过量的氮肥会增加玉米螟的寄主选择感性,对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更加有利。
3. 轮作栽培避免单一作物连作,通过轮作栽培减少害虫对玉米的危害,特别是针对玉米螟这类特定害虫。
4. 生物防治引入对玉米螟有天敌作用的天敌昆虫,如蜂类、天敌蝇等,通过天敌昆虫的捕食和寄生作用来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5. 化学防治在发现玉米螟危害的初期,可以选用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虫剂进行喷洒,及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玉米的损害。
6. 蓄虫板监测在播种后,及时设置蓄虫板,进行玉米螟的监测和预警,通过及时发现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生期、危害方式、适宜环境和发生规律,而对于玉米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改良玉米品种、合理施肥、轮作栽培、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蓄虫板监测等多种途径。
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我国发生的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玉米螟危害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玉米螟的危害特点一、危害症状玉米螟俗名钻心虫,是玉米上的主要虫害。
一年发生1—6代。
幼虫卵化后群居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二、防治措施1.抽雄前防治。
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穗期防治。
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 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效果亦佳。
玉米螟的史及习性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1年可发生1-7代。
各个世代以及每个虫态的发生期因地而异。
在同一发生区也因年度间的.气温变化而略有差别。
通常情况下,第一代玉米螟的卵盛发期在1-3代区大致为春玉米心叶期,幼虫蛀茎盛期为玉米雌穗抽丝4,第二代卵和幼虫的发生盛期在2-3代区大体为春玉米穗期和夏玉米心叶期,第三代卵和幼虫的发生期在3代区为夏玉米穗期。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后不需要补充营养,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
雄蛾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雌蛾多数一生只交配一次。
雌蛾交配一至两天后开始产卵。
每个雌蛾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
幼虫孵化后先集群在卵壳附近,约一小时后开始分散。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玉米花期被害:玉米螟在玉米花序上产卵,幼虫钻入花穗中,吞噬玉米花蕾和叶片,导致花序脱落,从而减产失收。
2. 玉米孕穗期被害:孕穗期是玉米的关键发育期,同时也是玉米螟的高发期。
玉米
螟幼虫钻入玉米棒内,吞噬玉米粒,导致玉米收成减少。
3. 昆虫传播病毒:玉米螟能够传播玉米花叶病毒和玉米病毒症,这些病毒会导致玉
米生长迟缓,减产失收。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清除玉米田间杂草:玉米田间的杂草为玉米螟提供了足够的栖息环境,因此清除
田间杂草可以减少害虫数量。
2. 选择适宜的品种:在播种时选择高抗轮虫、玉米叶斑病以及玉米穗病的玉米品种,能够减少害虫发生和病菌感染。
3. 采用化学防治:使用高效的昆虫杀灭剂,如吲哚甲醇、杀虫脲等,可以有效控制
玉米螟的数量。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采用生物防治:使用绿色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和
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引入天敌如寄生蜂、天牛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5. 养成良好的农业习惯: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玉米田的灌溉和施肥。
保持土壤湿润、增加土壤肥力,可以减少玉米受害的可能性。
同时,及时修剪、清理玉米叶片和花穗,防止害虫滋生。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对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作一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特点1. 发生季节:玉米螟主要在夏季发生,其幼虫、蛹期持续时间一般为30-40天,而成虫寿命较短,大约只有1-2周,因此夏季是玉米螟的高发季节。
2. 发生地域:玉米螟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适应性强、分布广为其特点。
尤其在玉米种植较为集中的地区,如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玉米螟发生较为严重。
3. 发生规律:玉米螟多发生在玉米生长期间,尤其以拔节期和抽雄期为害最严重。
其次是玉米苗期和孕穗期。
在这些时期,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将会造成严重的玉米产量损失。
二、玉米螟的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措施是玉米螟防治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通过人工投放天敌,如三星脲菌、细蜂等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对玉米螟的防治起到一定作用,如深松土壤、旋作种植等。
2. 化学防治:在玉米螟的发生高峰期,通过喷洒农药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常用的药剂包括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烟酰胺类等。
3.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比如三星脲菌、突脊烟蛾等。
这些天敌在自然界中都有一定的天敌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于玉米螟的生物防治。
4. 老虎钳:老虎钳是一种物理防治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机械捕捉的方式将玉米螟幼虫等有害虫捕杀。
老虎钳的使用相对简便、环保,并且不会对环境及作物产生污染。
5. 科学种植:在玉米种植中,合理的密植、旋作、轮作等农业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比如通过适当增加种植面积,避免连作和套作等,都是可以减少玉米螟发生的办法。
三、总结玉米螟是一种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重要危害的害虫,其发生特点复杂多变。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发生,需要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老虎钳以及科学种植等,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玉米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结合当地实际,分析总结出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原因及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
临夏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其中玉米作为一种高产高效作物,在全县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截至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0.97万hm2,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9.40 %,玉米总产量达70 207 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3.80 %。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也日益加重,因此,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对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1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1.1 玉米螟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临夏县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幼虫在6月下旬发生,初孵幼虫取食叶片造成花叶,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而后4-5龄幼虫钻蛀穗轴或雌穗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危害的最佳时期。
1.2 玉米螟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我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状或排孔。
玉米抽穗后大部分幼虫钻蛀茎秆、天花、雌穗等处,破坏植物组织,阻碍养分的输送,造成减产。
1.3 玉米螟的习性
玉米螟的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性,成虫产卵多在叶背中脉两侧,有时也产在茎秆、雌穗苞皮等处。
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喜欢在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植株高大的玉米上产卵,50 cm以下的植株多不去产卵,因此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产卵多,受害严重。
1.4 玉米螟发生条件
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越冬幼虫的多少,越冬虫量大,冬春气
候条件适宜,发生就重。
因素之二是温度和湿度,各虫态的适温为16 ℃~30 ℃,相对湿度为70 %以上。
5月中旬至6月上旬左右干旱,是抑制玉米螟发生的关键。
2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根据玉米螟发生及危害特点,必须采用田内与田外防治相结合,越冬时期与生长季节相结合,农药防治与其它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2.1 农业防治
一是处理越冬玉米秸秆,压低虫口基数。
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用铡、扎、沤、烧等方法处理玉米秸秆和穗轴,消灭越冬幼虫,会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二是收割时低留根茬,可大大减少根茬中的越冬虫量。
三是人工去雄,玉米螟危害严重的地块,在玉米抽雄初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即将抽出的雄穗上危害,人工去除部分雄穗,带出田外烧毁和深埋,可消灭一部分幼虫。
2.2 化学药剂防治
人工投放颗粒剂。
于玉米心叶末期在玉米大喇叭口内撒放颗粒剂防治效果最好,可选用30 %辛硫磷颗粒剂每667 m2用250 g,加细沙2.50 kg,或选用BT 乳剂250 g兑2.50 kg细沙,拌匀后于玉米心叶末期大约在6月25日—6月30日,把颗粒剂投放到玉米心叶内,防效可达90 %。
2.3 物理器械防治法
玉米螟趋光性强,在玉米螟发蛾始盛期在玉米地附近开阔地,按13.34 hm2玉米设置一盏高压汞灯,下设药池,或按3.34 hm2玉米设置一盏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
2.4 生物防治
赤眼蜂是玉米螟卵期的主要天敌,对玉米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末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667 m2释放1~2万头,防治效果可达7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