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复习总结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复习总结

• • • • • •
砂粒大于50%; 通气透水, 养分少,不保水肥; 易耕, 温度变化快,暖性土; 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质土壤主要特性: • 粘高于30%, • 通气透水不良; • 保水保肥, • 养分含量高; • 升温慢,冷性土 • 耕性差,发老苗不发小苗,适合于禾谷类 作物。
壤质土壤主要特性: • 粉粒大于30%; •性质介于黏土与砂土之间; •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既通气透水,又保 水保肥; •耕性良好,适耕期长,适宜于大多数作物生 长。
土壤质地
粉粒 颗粒中次生矿物增加,石英减少。比面较砂粒 大,吸持性能增强,养分含量比砂粒高,具有一定的 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和涨缩性,通气透水能力比 砂粒差,雨后易板结,应注意松土。 粘粒 以次生矿物为主,粒径小,比面巨大。具有 很强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涨缩性和吸附能 力,矿质养分丰富。但粒间孔隙极小,通透性能极 差,常表现为湿时粘韧,干时坚硬。 总之,随着土壤单粒由大变小,各粒级土粒的粘结性、 粘着性、可塑性、涨缩性以及吸附能力由弱到强。
粘壤土类
粘土类
中国制土壤质地分类
不同粒级的颗粒组成(%) 质 地 类 别 质 地 名 称 粗砂土 细砂土 面砂土 砂粒(10.05mm) >70 ≥60-≤70 ≥50-60 粗粉粒(0.05细粘粒 0.01mm (<0.001mm) -
砂 土
砂粉土 粉土
壤 土 砂壤土 壤土
≥20 <20
≥20 <20
大块岩石及粗大风化物经机械崩解变为细小颗粒 的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三)化学过程
两个特征:一是土壤形成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 生变化;二是有新的化学组分形成。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 期末复习思路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 期末复习思路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期末复习思路武汉高校张明炷版《土壤学与农作学》考试复习思路绪论1.土壤: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具有一定肥力得疏松层。

2.马克思曾说过“土壤就是世代相传得人类所不能出让得生存条件与再生产条件。

3.农业生产得任务就是什么?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何重要作用?4.为什么要学习《土壤学》?5.土壤学:就是讨论土壤得形成,演化,组成性质……第一章1.土壤肥力就是什么?答:所谓肥力,就就是土壤同时得不断得满足与调整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得能力。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得综合反映。

土壤肥力就是各种土壤所共有得,也就是区分于自然界其她物质得最本质得特征。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地形、时光、生物。

3.土壤就是由固相、液相与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得疏松多孔体。

其中固相物质主要就是矿物质与有机质。

液相物质主要就是土壤水与溶于水中得物质。

气相包括氧、二氧化碳、氮及其她气体。

4.土壤质地地划分:沙土类、壤土类、粘土类。

5.不同质地类型得肥力特征综述如下: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占8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不保水,渗透性强,通气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不保肥,不耐肥,昼夜温差大。

所以沙性土常展现有气、缺水、营养不足、土温不稳得冲突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占6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沙粒与粘粒得含量比例较合适,因此兼有砂土类与粘土类得优点。

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情况比较协调,耕性良好,适耕期长,相宜于大多数作件物生长,就是农业生产上比较抱负得土壤质地。

6.“蒙金土”:上沙下粘得“蒙金土”则托水托肥,有利于作物得生长。

7.土壤有机质得组成?简答题[1]各种形态得动、植物残体。

[2]腐殖质[3]土壤微生物。

8.土壤有机质得矿质化过程(了解//)9.土壤有机质得腐殖质过程(了解)10.土壤有机质得转化条件?简答题思量题第五题11.土壤空气与土壤溶液(具体瞧一瞧)12.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组成有何区分?灌排措施对土壤空气得组成有何影响?思量题第八题。

土壤学复习纲要

土壤学复习纲要
22?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阳离子价数,三价离子大于H+大于二价离子大于一价离子。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在等价离子中,原子序数越小的离子的半径越小,离子表面电荷密度越大,因而离子的水化程度越大,水膜厚,即水花后的有效半径大,离子交换能力越小。离子运动速度越大,交换能力越强。离子浓度越大,交换能力越大。
壤,土壤的肥力就会经久不衰。优点:人类可有意识地调节人与土壤之间物质交换;
化学方法应用于植物和土壤的组成研究。缺点:片面强调植物是土壤养料的消耗者,忽视了植物对土壤养分积累和提高肥力的作用。
16?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越细,阳离子交换量越高;溶液PH值;溶液PH增加,土壤负电荷量随之增加,交换量增大。胶体种类;粘粒矿物的交换量一般是,蒙脱石>水花云母>高岭土,含水氧化铁 铝的交换量极微。
20土壤胶体的性质:(1)巨大的比表面积(2)胶粒的带电性(3)土壤胶粒具有分散性和凝聚性。(4)土壤胶体对例子有吸附交换作用。
21土壤胶体带点的原因:(1)胶体解离或吸附离子;(2)同晶置换作用,一般同晶置换作用电荷多为负电荷,这种方式形成的负电荷量,以蒙脱石最多,水云母次之,高岭石最少。(3)晶格破碎边缘带点。在矿物分化破碎的过程中,晶体晶格边缘离子有一部分电荷未得到中和,而产生剩余价键,是晶层带点。因晶格破碎产生的负电荷一高岭石最多,水交换量:是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12?土壤孔隙度: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孔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13?凋萎系数:植物呈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10?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意义:1 团粒结构土壤大小孔隙皆备;2 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3 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4 团粒结构土壤有利于耕作;5 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土壤与农作学知识要点

土壤与农作学知识要点

一.名词解释1.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同时而又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营养成分和水分的能力。

2.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3.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为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4.土壤有机质腐殖化作用:复制只是很好的胶结剂,能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通透疏松,减少粘着性,改善耕性;同时腐殖质色暗,有利于土壤吸热保温,减小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

5.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

6.浅性酸:土壤浅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7.土壤Eh:土壤氧化还原状况通常用氧化还原电位(Eh)表示,其单位是毫伏(mV)。

一般是用电极法直接测定。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

9.当量孔径:由于土壤中既有大孔隙,也有小孔隙,所以空隙直径大小难以计算,通常引入当量孔径的概念,来衡量一般孔隙的作用。

10.土壤导热率:土壤具有对所及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11.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2.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3.吸湿系数: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

有时又称致死水量。

14.凋萎系数:又称有效水分的下限,当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此时土壤水主要是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经验公式凋萎系数=吸湿系数X(1.34-1.5)。

15.田间持水量:又称适宜水分上限。

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此时水分类型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全部毛管悬着水。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绪论1、农业⽣产的实质:(1)第⼀性⽣产:种植业(第⼀性的⽣产资料是⼟壤);(2)第⼆性⽣产:养殖业;(3)第三性⽣产:加⼯业。

2、⼟壤的特点:它具有再⽣能⼒,是可以连续利⽤的⼀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门综合应⽤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改良与合理利⽤;(3)作物与⽔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农作制,等。

5、⼟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物—⼟壤作为⼀个⽣态系统,这也是⼟壤在⽣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灌溉中涉及“植物—⽓候—⼟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产密切相关:农业⽣产的基本特点是⽣产出具有⽣命的⽣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类赖以⽣存的绿⾊植物⽣产(农作物)。

第⼀章⼟壤形成与分类1、⼟壤的定义:(1)定义⼀:⼟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壤⽔分(溶液)、空⽓和⽣物等组成的能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壤的分类:(1)⾃然⼟壤:⾃然条件下,未经⼈类开垦耕作的⼟壤;(2)农业⼟壤(耕作⼟壤):经过⼈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了变化的⼟壤。

3、⼟壤肥⼒:⼟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长发育所需的⽔、肥、⽓、热⽣活因素的能⼒。

⽔、肥、⽓、热是⽔分、养分、空⽓和温度的简称,是⼟壤肥⼒的四⼤因素。

其中,⽔、肥、⽓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壤之所以能⽣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

⼟壤肥⼒是⼟壤的本质属性。

4、⼟壤肥⼒的分类:(1)⾃然肥⼒:⼟壤在⾃然形成过程中所产⽣和发展起来的肥⼒;(2)⼈⼯肥⼒:在⾃然肥⼒的基础上,经过⼈为活动以后⽽形成的肥⼒。

注:在耕作⼟壤中,⼟壤肥⼒是⾃然肥⼒和⼈⼯肥⼒的综合表现。

5、⼟壤⽣产⼒: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壤⽣产特定的某种(或⼀系列)植物的能⼒。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土壤学复习题纲及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纲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①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重要基地②农业生产力与土地利用管理密切相关(2)土壤是地球表层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圈与大气圈。

土壤空气水圈。

土壤溶液岩石圈。

土壤矿物生物圈。

土壤生物人类智慧圈。

土壤肥力(3)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土壤是珍惜的自然资源①再生速度缓慢②数量有限,质量可变和空间固定③退化破坏严重2.土壤的概念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次,是土地的一部分3.土壤退化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4.土壤污染由于人类行为造成土壤污染物超过其自身净化能力,导致肥力下降的现象。

5.三图一书xx县土壤类型分布图xx县土壤利用现状图xx县土壤养分分布图xx县土壤6.土壤学概念研究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形成、发生,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肥力特点,理化性质和改良利用的一门学科7.土壤学的学科任务(1)提高土地肥力,以获取高额农业产量①保持现有高产土壤的生产力,合理用地,用养结合,维持地力②改良中低产田(2)防止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3)合理开垦新耕地8.土壤学研究方法(1)调查法①研究区域地形、水分、气候、地质特征对程土的影响②目前遥感技术、数字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土壤信息技术、土壤数据库、精准农业中(2)实验法(田间试验、盆栽实验、化学分析)注重土壤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物质相界间的性质、结合方式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主要运用现代化仪器去研究。

9.土壤学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1)土壤是发展植物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2)土壤是发展动物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3)我国土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良①地形地貌构成比例不良②我国土地的利用类型比例失调③我国现有耕地中,坡地多,平坝地少,瘦地多,肥沃地少,望天地多,灌溉地少(4)土地的非生产性损耗严重①乱占滥用耕地②土壤退化③土壤污染第二章土壤行成过程1.土壤形成的三个阶段地表岩石(风化作用)土壤母质(成土作用)自然土壤(人类的耕种熟化作用)农业土壤2.岩石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地标裸露的巨大坚硬岩石,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纲要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一、土壤及土壤组成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溶液)、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包括作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

它是土壤能生长植物的原因,也是土壤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物质的最本质的特征。

2.土壤的形成(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五大成土因素、土壤的分布规律地质大循环:周期长,范围特别广生物小循环:时间短,速度快,范围小土壤的形成的实质是大、小循环对立统一发展的结果,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五大成土因素:(1)母质: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

(2)气候:特别是气温和雨量,对土壤的形成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3)地形:地形不同,可以引起气候条件的明显差异,如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产生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过程。

(4)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

(5)生物:最重要的因素(主导)。

特别是绿色植物的作用。

五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物起主导作用。

土壤的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土壤大致与纬度平行随生物气候带演替的分布规律性,主要受水、热控制。

垂直地带性:沿垂直方向随地势的增高而产生的土壤演替分布规律,是山地生物气候条件随地势改变而造成的。

区域性分布:由于中小地形,地区水、热条件和人为改造地形、耕作活动等影响,使土壤分布也出现一定的规律性。

二、土壤的组成1.土壤矿物质:粒级、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沙土、粘土、壤土的特点)粒级:土粒大小的不同级别。

(石砾、沙粒、粉粒、粘粒)物理性沙粒>0.01mm>物理性粘粒土壤机械组成:不同粒级组合的相对比例。

土壤质地: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类。

(沙土、壤土、粘土)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80%,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

特点——有气、缺水、养分不足、土温不稳的矛盾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60%,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

特点——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

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特点——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

耕性良好,适耕期长。

2.土壤有机质:(1)有机质的分类与来源:动植物残体1)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土壤有机质的最重要来源,包括各种分解程度不同的动、植物残体、有机肥料及动物排泄物等。

2)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特殊的有机质,占有机质含量的85%-90%。

结构复杂,分子量高,呈黑褐色胶体(吸附力强,不溶于水)。

对土壤肥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土壤微生物:土壤中活的有机体。

分布广泛数量多。

(好气、嫌气、兼气)对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及土壤肥力的高低有重要影响。

(2)有机质的构成:腐殖质、普通有机化合物普通有机化合物:与有机残体的有机组分相似的普通有机物,如糖、蛋白质、木质素。

(30%-40%)腐殖质:同时释放矿物养料和能量,如胡敏酸、富啡酸。

(3)有机质的转化:1)矿质化过程-----不含氮:有氧含氮无氧2)腐殖质化过程:分解:合成: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不含氮(放出二氧化碳和一定能量,提供了碳素和能量来源)有氧:好气微生物将土壤有机质迅速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无氧:嫌气微生物将葡萄糖分解为各种有机酸、氢、甲烷及二氧化碳。

含氮(成为无机态氮,如NH4、NH3)微生物通过酶分解转化:蛋白质→氨基酸→氨含磷→磷酸,含硫→硫酸矿质化——好气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矿质养分分解快而彻底,大量放热不产生有毒物质。

嫌气条件下,分解慢,不彻底,释放能量少,且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如H2S、H2、CH4。

腐殖质化: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微生物作用下,一部分转化为矿质化的最终产物;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缩合成新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

腐殖质:呈胶体悬浮液,不溶于纯水,能溶于稀碱,某些成分能溶于酸。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质化过程相互对立又联系,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

(4)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C/N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及含水量)C/N比:一般要求为25/1,小于这个值则有多余氮素供作物吸收。

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含水量——湿度和温度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还有土壤的酸碱反应、气候条件、耕作、灌排等措施也为影响因素(5)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5点)1.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2.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降低粘土的粘结力,提高沙土的粘结力,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3.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4.增加了土壤的保肥、保水性能,提高了土壤缓冲能力;5.腐殖质对植物生长具有刺激作用,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活性;能消除土壤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第二章土壤的基本性状一、土壤的孔隙性与结构性1.土粒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土粒密度:单位体积的固体干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重量。

土壤比重:土粒密度/水(4°C)的密度均值:2.65土壤容重:单位体积的自然状态土壤(包括孔隙)的干重(105-110°C条件下的烘干重)2.土壤孔隙度及其计算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粒容重)*100%孔隙比=孔隙度/(1-孔隙度)当量孔径d=3/土壤水吸力S3.土壤孔隙的分级及计算(1)无效孔隙:作物无法吸收利用。

无效孔隙度(%)=凋萎系数*土壤容重(2)毛管孔隙:对作物最有效的水分。

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容重(3)通气孔隙:通气透水。

通气孔隙度(%)=总孔隙度-无效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二、土壤胶体与离子交换作用1.土壤胶体的概念与种类(上层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下层无机胶体)土壤胶体:土壤中1-100mm之间的微细土粒(即胶粒)分散在微粒间溶液(土壤溶液)所组成的体系。

(1)无机胶体:主要是土壤中极微小的粘粒部分;(2)有机胶体:主要是土壤腐殖质;(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二者机械混合,非极性吸附和极性吸附。

2.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特别是双电层构造)胶核、决定电位离子层、补偿离子层双电层构造:决定电位离子层(一般带负电)、补偿离子层(非活性补偿离子层和扩散层)3.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质:重点为胶体的带电性(带点原因、为什么常带负电)1)同晶置换作用(永久电荷):矿物晶格中的离子可以被半径相近而原子价不同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不破坏结构,亦称同型异质代替作用。

一般为相邻的半径小于自己的离子代替,故产生过剩的负电荷。

2)胶体表面分子的解离(可变电荷):胶粒表面分子因与介质(如土壤溶液)之间发生化学作用而解离。

解离后其中一种离子牢固地吸附在胶粒表面,而另一种离子则扩散到介质中去。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酸胶体(解离出氢离子)多于碱胶体,故土壤胶体经常带有负电荷。

3)晶格断裂(可变电荷):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由于晶格的晶格破裂,使晶体边角上的断键增加而产生游离电荷。

胶体表面分子解离和晶格断裂等方式产生的电荷,一般以带负电为主。

4.土壤离子交换作用(1)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1)是一种可逆反应2)等当量交换(等离子量交换)3)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交换能力弱的离子提高浓度后,可以交换出交换能力强但浓度较小的离子。

阳离子交换能力顺序:铁、铝、氢、钙、镁、钾、氨、钠(2)阳离子交换量与盐基饱和度阳离子:致酸离子氢和铝;盐基离子,如钙镁钾钠氨等。

只有盐基离子才对土壤肥力有效。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mmol/100g土)/阳离子交换总量(mmol/100g土)*100%三、土壤的酸碱反应1.土壤的酸度:(1)活性酸度(2)潜性酸度(1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原因——主要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中所放出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再解离的结果,其次是由于有机质嫌气分解所产生的有机酸(腐殖质酸、氨基酸等),好气分解所产生的无机酸及无机肥料中残留的酸根等。

潜性酸度:由土壤胶体上吸收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

交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水解性酸度:用弱酸强碱盐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二者的区别:测定潜性酸度使用的盐类的不同。

水解性酸度一般都大于交换性酸度,交换性酸度只是水解性酸度的一部分。

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

潜性酸度比活性酸度大得多2.土壤碱度:碱度的液相指标(CO3+HCO3离子)和固相指标(碱化度)液相指标:用中和滴定法测定,以每百克土壤中碳酸盐与重碳酸盐的毫摩尔表示碱化度:钠离子饱和度(交换性钠离子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四、土壤的通气性与氧化还原状况1.土壤的通气性:机制(主要为扩散运动):整体交换、扩散运动通气性产生的原因:1)空气流动引起的整体空气交换:由大气和土壤间的总压力差造成的。

2)通过扩散运动进行的个别气体成分的交换:由组成空气的各个气体成分本身的分压而引起的。

2.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1)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有机质、Fe、Mn、S等)某些无机质的电子得失过程。

(2)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旱地、水田一般氧化还原状况(旱地300-600mv、水田100-200mv)旱地:大于700时,完全氧化,有机质分解迅速,养分趋于缺乏,铁、锰离子因氧化而析出,失去有效性小于200时,剧烈还原,破坏氮素营养,并累积许多还原性物质如有机酸、硫化氢、低价铁锰及甲烷等。

氧气缺乏,根系呼吸受阻,根毛减少,甚至发黑腐烂。

(3)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因素:1)土壤通气性及与含水量关系(最主要):含氧量2)易分解有机质(主要):愈多耗氧愈多,Eh值降低3)易氧化、还原无机物质4)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参与反应五、土壤的热状况1.土壤的热特性:(1)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土壤温度升高1°C所需的热量(2)土壤导热率:厚度为1cm的土层温度相差1°C时,每秒钟通过面积为1cm断面的热量。

(3)土壤导温率:单位面积(1cm)上,单位距离(1cm)的土壤温度相差1°C时,单位时间(1s)内传导的热量所产生的温度变化值。

(自行画下图2-8、2-9、2-10)六、土壤养分状况1.土壤养分形态及其转化:1)氨基化过程2)氨化过程3)硝化过程4)反硝化作用1)氨基化过程:蛋白质及其类似的含氮有机质在水解酶等作用下,逐步分解成各种含氨基的简单化合物。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酰胺、胺2)氨化过程(水田):氨基酸及其它含有氨基的有机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而释放出氨,并溶解于土壤溶液形成铵盐。

(水解、氧化、还原)3)硝化过程(旱地):氨或铵盐经微生物作用,氧化为硝酸或硝酸盐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