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心理的特点和治疗方案

合集下载

浅析重刑犯心理特征及疏导措施

浅析重刑犯心理特征及疏导措施

浅析重刑犯心理特征及疏导措施录入:admin 58.51.62.108 2009-7-9 人气:495浅析重刑犯心理特征及疏导措施韩学文陈发重刑犯作为一特殊在押群体,因其自知犯罪性质恶劣,难逃法律严惩,心理复杂多变,并给其他在押人员造成强势心理,导致监管场所不稳定因素大幅度提升,因此深入研究在押重刑犯心理特征,对监管场所的稳定和谐极其重要。

我们南漳县检察院驻所检察室与县看守所就此进行了探讨。

一、心理特征(一)悲观心理。

重刑犯从被羁押的那天起,其中相当一部分会感觉到人生的终点忽然一下子被拉近,神经高度紧张,情绪焦躁。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易产生行为被动、思想消极、失去生活兴趣等严重的悲观心理,并成为他们自暴自弃,做出违反监规、对抗管教、自杀、行凶等行为的主要诱因,这一心理特点在刚接到一审判决书时表现尤为明显。

(二)思亲心理。

重刑犯在被收监后,情感一下子被孤立起来,变得极为脆弱,内心对亲情的渴望特别强烈。

尤其是一审已被判死刑的在押人员对于家庭及亲友的思念心理更为强烈,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改判,能不能再见到自己的亲人,逢年过节之时,这种思亲恋家之情极易失控,演变为其他暴虐的行为。

(三)敏感心理。

对于重大节日,他们会根据往年执行死刑犯的惯例进行分析,或通过看新闻、报纸,了解外地执行死刑动态,揣测本地近期是否也要执行死刑,其心理表现极其敏感,甚至听见民警开号舍门就很紧张。

(四)悔恨心理。

在押重刑犯中相当一部分良知未泯,这些重刑犯在关押期间一般会产生悔恨心理。

一是悔恨自己目无法纪,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死亡的路。

二是悔恨自己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这种悔恨心理,要么促使重刑犯积极改造,服从监管,要么会令其自暴自弃,走向极端。

(五)反复心理。

一审被判死刑的在押人员的上诉、复核和核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多数一审被判死刑的在押人员在恐惧、麻木、轻生、求生等矛盾复杂心理下变得性格孤僻或异常冲动,每当他们看到同监室有的人“下队”,有的人回家时,情绪波动非常强烈,反复无常是他们的重要心理特征。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犯罪是社会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对于犯罪预防和司法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犯罪心理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犯罪行为。

一、动机与心理冲突犯罪行为往往源于罪犯内心的动机与冲突。

犯罪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类。

外在动机包括贪婪、报复、嫉妒等,这些动机通常与物质利益或情感因素有关。

内在动机则涉及到心理上的追求和满足,例如权力欲望、控制欲望以及激发寻求刺激的欲望。

心理冲突是罪犯内心的一种紊乱状态,可能因多种原因产生。

一方面,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可能来自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如虐待、失去亲人等。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可能引发心理冲突,比如失业、家庭破裂等。

这些心理冲突未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可能会促进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心理评估与预测为了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心理评估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

心理评估通过测量罪犯的人格特征、心理功能和心理病理状况等来获取一系列信息,以便对其潜在的犯罪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

在实践中,心理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包括心理测试、个案分析和采访等。

通过这些手段,心理专家可以对罪犯的认知能力、情绪稳定性和社交适应能力等进行评估,并判断罪犯潜在的再犯倾向和犯罪类型。

三、心理治疗与矫治犯罪心理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罪犯的动机和心理状态,还为制定有效的心理治疗和矫治方案提供了依据。

心理治疗是矫治罪犯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犯罪心理教育等方法,帮助罪犯认识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并促使其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降低罪犯再犯率,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在实施心理治疗时,需要根据罪犯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同时,治疗的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倾听罪犯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

四、心理学在犯罪侦查与犯罪预防中的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还在犯罪侦查和犯罪预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犯罪心理,可以为侦查人员提供线索和方向,帮助他们更好地追踪犯罪嫌疑人。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引言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是指针对在监狱环境中可能出现的罪犯心理危机情况,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

在监狱中,罪犯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危机。

因此,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罪犯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罪犯心理危机的定义、原因,以及常用的干预措施。

罪犯心理危机的定义罪犯心理危机是指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由于面临的压力、挑战和不适应等因素导致的心理状态的紧张、困惑和恐慌。

这种心理危机可能会给罪犯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虐、自杀等。

罪犯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监狱环境因素:监狱环境通常是封闭、单调、缺乏自由的,这种环境对罪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2.社会关系问题:罪犯在监狱中可能面临着与其他罪犯、狱警等人的关系问题,例如欺凌、冷漠等,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孤独、沮丧,产生心理危机。

3.家庭因素:罪犯的家庭关系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分离、离婚等,这种问题可能会加重罪犯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4.人格因素:一些罪犯可能本身就存在一些人格缺陷,如冲动、焦虑、易怒等,这种人格特点可能会使他们更容易陷入心理危机。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措施针对罪犯心理危机,监狱系统通常会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以缓解罪犯的心理危机、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干预措施:1. 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最常见的罪犯心理干预措施之一。

监狱中通常会配置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针对罪犯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

通过倾听和理解罪犯的内心需求,咨询师或治疗师可以帮助罪犯解决心理问题,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

2. 心理教育和培训心理教育和培训是帮助罪犯提升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监狱中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罪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让他们了解如何应对心理危机,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3. 社交活动和支持系统监狱中可以组织一系列社交活动,如集体游戏、体育活动等,提供罪犯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罪犯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罪犯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罪犯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罪犯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1、犯罪前的心理状态(1)自我辩解心理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犯罪人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

为了克服内心冲突,减轻心理紧张,犯罪人往往会采取各种形式为自己将要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自我辩解。

犯罪人在犯罪前采取的自我辩解方式主要有合理化、比拟、投射、补偿等等。

1)合理化。

犯罪人在即将进行犯罪活动之前,常常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粉饰自己的不光彩行为,以求得内心平静。

例如,盗窃犯常以“自私是人的本性”、“上等人有人送iN,中等人托人走后门,下等人没有门,不偷活不成”等为理由为自己的盗窃行为辩解;许多少年犯罪人认为逃学、旷课、吸毒等是自己的事,没伤着别人,认为打架斗殴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以此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很多贪官在受贿之前,总是这样想——“我替别人办事了,别人送些礼以示感谢,也属人之常情”,以这种看似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非法行为辩解,心安理得地收受贿赂。

犯罪人在进行犯罪活动之前,往往就是这样用他自认为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非法行为辩解,使其“合理化”,以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紧张,使自己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2)比拟。

就是犯罪人把自己的犯罪行为与社会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价值或有名的人或团体的行为相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以便从容地、理直气壮地实施犯罪行为。

例如,某些青少年犯罪人把自己比做历史上或文艺作品中的某个英雄人物;把犯罪团伙结盟比做“桃园三结义”;闯荡江湖的流窜犯把自己比做某文艺作品中的“侠客”;把暴力集团、流氓集团的头目比做“英雄好汉”等等。

这种错误的比拟使人丧失了罪恶感,增强了与法律抗衡的胆量,使犯罪分子无所顾忌地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3)投射。

是指犯罪人将自己的观点、欲望、态度、性格特点等反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与自己一样,也就是所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例如,强奸犯在犯罪之前认为被害人愿意同自己发生性行为;杀人犯把自己的杀人行为归咎于对方的挑衅,从而打消对被害人的怜悯、同情态度,消除犹豫不决和良心谴责,决意实施犯罪。

刑法学与犯罪心理罪犯心理分析与预防

刑法学与犯罪心理罪犯心理分析与预防

刑法学与犯罪心理罪犯心理分析与预防刑法学与犯罪心理:罪犯心理分析与预防导言:犯罪心理学作为刑法学的重要支撑学科,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与预防,为刑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罪犯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与干预。

一、罪犯心理的特征分析罪犯心理的特征是指罪犯在犯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向性和攻击性:犯罪者具有明显的内向性和攻击性,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通过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良情绪。

2. 缺乏同理心和责任感:罪犯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的认知和关心,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也不负责任。

3. 不稳定的情绪和自制力:罪犯常常情绪波动大、无法自我控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在某些特定时刻产生犯罪冲动。

二、罪犯心理形成原因的分析罪犯心理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是罪犯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育、社会压力和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容易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2.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也会影响罪犯心理的形成。

例如,智力低下的个体更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从而陷入犯罪的行为当中。

3. 心理因素:罪犯常常有一些心理问题,如冲动控制障碍、情绪障碍等。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罪犯的决策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三、罪犯心理分析的意义罪犯心理分析是犯罪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帮助刑侦工作:通过对罪犯心理的深入分析,刑侦人员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破案的效率。

2. 指导刑罚执行: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刑罚执行,提高刑罚的效果。

3. 开展矫治工作:罪犯心理分析可以帮助矫治机构制定个性化的矫治计划,提高矫正的效果。

4. 促进犯罪预防: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可以预测一些潜在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教育改造对策

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教育改造对策

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教育改造对策我国监狱是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教育,并将其改造成为新人的场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开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罪犯与外界虽然有一墙之隔,但是他们通过各种宣传媒体、法律教育、形势教育、书信往来、亲属会见等渠道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而且对国家政策也有一定了解。

他们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活跃的,他们在对待自己的服刑改造、监狱的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上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发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反映,在这种情况下,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因此,我们在教育改造罪犯的时候只要分析掌握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就能够有效地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教育改造。

一、心理、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罪犯的心理是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间的心理现象的总和。

认识和掌握罪犯的心理特点,对于提高改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掌握了罪犯心理活动的规律,改造工作就可以防止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

经过调查分析,新时期罪犯在心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无畏悲观心理。

服刑改造,是对犯罪行为的惩治。

罪犯由于失去了自由,丧失了政治权利,在法律上处于被监管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刚入监的罪犯都有疑惧心理,但是从现在入监的罪犯来看,他们都比拟“沉着”,甚至有些罪犯说:“早就知道会挨的。

”真正是“有备而来”。

局部罪犯入狱后,对改造失去信心,对今后生活失去希望,性格呆板,行为机械,有严重的混刑期思想,少数罪犯产生轻生厌世思想。

2、埋怨恐惧心理。

罪犯因罪行败露被判处刑罚后,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反而埋怨自己的手段不高明,埋怨自己“命不好”,特别是那些贪污、受贿的罪犯,说什么:“我才得这点,算什么?得大钱的人多得很,为什么他们又不挨?”,有的那么说:“我的钱是问别人借的。

”到处喊冤叫屈。

局部罪犯对监狱存在恐惧感,特别是刑期较长的罪犯对判决深为不满,对今后的生活就业非常忧虑。

罪犯心理辅导破解罪犯心理困境的重要手段

罪犯心理辅导破解罪犯心理困境的重要手段

罪犯心理辅导破解罪犯心理困境的重要手段在当代社会,犯罪问题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然而,犯罪行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与罪犯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了解罪犯的心理困境并采取相应的辅导手段,能够帮助罪犯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促使其积极改变行为,重新走向社会。

一、了解罪犯心理困境的重要性罪犯一旦被判罪入狱,他们面临着无法自由行动的限制,而这也使得罪犯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变化。

他们可能面临失去自由、家庭关系破裂、社会地位降低等一系列心理上的困扰。

了解罪犯的心理困境对于帮助他们重建自我意识、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至关重要。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方法心理辅导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帮助罪犯面对心理问题、解决困境,并且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

心理辅导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罪责认识: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罪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罪责。

这一点对于罪犯改过自新至关重要,他们需要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展开心理上的改变。

2. 自我认知:心理辅导还可以帮助罪犯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罪犯的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3. 情绪管理:罪犯通常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波动中,而这些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在服刑期间的生活状态。

心理辅导可以教授罪犯一些心理调节的技巧,使他们能够合理地应对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变化。

4. 社交技巧:在服刑期间,罪犯所处的社交环境与外界存在巨大差异。

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培养罪犯的社交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与狱友和工作人员相处,有效地解决各种社交难题。

三、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心理辅导在矫正罪犯的心理困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通过心理辅导帮助罪犯理解和解决内心的困扰,他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

其次,心理辅导培养罪犯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他们利用自己在狱中的资源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为重新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再者,心理辅导有助于改善罪犯的行为模式,在正确的引导下,犯罪行为得以减少,甚至消亡。

悔罪的心理重建罪犯如何通过心理治疗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和谐重拾自信与勇气

悔罪的心理重建罪犯如何通过心理治疗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和谐重拾自信与勇气

悔罪的心理重建罪犯如何通过心理治疗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和谐重拾自信与勇气悔罪的心理重建:罪犯如何通过心理治疗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和谐,重拾自信与勇气罪犯在犯罪行为后常常陷入内心的挣扎与混乱之中,他们可能会产生自责、羞愧、无助等负面情绪,甚至对自己的人格产生怀疑和否定。

但是,通过心理治疗,罪犯便有机会寻找内心的平衡与和谐,重拾自信与勇气。

本文将探讨罪犯如何透过心理治疗找回自我。

1. 接受责任与意识觉醒心理治疗的第一步是使罪犯意识到自己的罪行,并对其产生内心的悔恨和愧疚之情。

这种意识觉醒是心理重建的关键一步,它让罪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和痛苦,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2. 探索内心的痛点在接受责任后,罪犯需要逐渐面对内心深处的痛点和创伤。

心理治疗师将引导罪犯探索过去的经历和情绪,以了解其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内心的动机。

通过深入挖掘并面对内心的伤痛,罪犯有机会被疗愈并找回内心的平衡。

3. 解决心理问题罪犯在通过心理治疗中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时,心理治疗师将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来帮助罪犯应对罪行带来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研究显示,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罪犯学习更健康的应对机制,减少自我贬低和敌视他人的倾向,从而促进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4. 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除了解决心理问题外,心理治疗还致力于帮助罪犯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

这包括帮助罪犯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学会有效地处理冲突、建立目标和规划未来等。

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罪犯可以重塑自己的人生,并找回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5. 重塑自尊与自信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罪犯重建自尊和自信。

通过挑战罪犯的消极自我评价和负面想法,心理治疗师将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价值,并鼓励罪犯寻找个人成长的机会。

逐渐重建自尊和自信将使罪犯能够面对挑战并重新融入社会。

6. 培养积极的行为模式最后,心理治疗通过培养罪犯的积极行为模式,帮助他们重拾内心的勇气。

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将鼓励罪犯积极参与自我教育、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以改变其犯罪行为和思维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确定奖励。孩子用代币换取或者说支 付、购买什么样的奖励(这叫“后援强化 物”),要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前提下, 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先用物质奖励, 再用精神奖励,待孩子表现自然、正常以 后可以撤消奖励。
• (5)结束训练。用代币制建立了一个理想 的行为习惯之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结束 训练,如果希望建立别的行为习惯,还可 以把代币制用到下一个行为训练之中。至 于是否还用同一种“代币”,“币值”多 少,可再次商讨。
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当的反应取代其
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 的人学习哪种行为。
• 模仿学习疗法的心理学原理是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 理论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 人通过观察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大量的心 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 会的。
• 班杜拉认为,一切直接经验的学习,都 是由于看到别人的所作所为,看到了这些 行为的结果,因共鸣而产生的。由此推论, 如果给那些有行为问题的人提供机会,让 他们观看别人的切合时宜的行动,他们就 能够放弃自己的不适应行为,建立良好的 适应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三节 认知领悟疗法
•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 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 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又 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 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 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心理动力学疗 法源于心理分析,故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为中 国式心理分析,或称"钟氏领悟治疗法".。
第三节 认知领悟疗法
• 创立者:钟友彬
理念: 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 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 法。 • 治疗原理
是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求治者真正 认识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症状即可消失。这也是 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治疗原理。
第三节 认知领悟疗法
• 认知领悟疗法就是要找出一个人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或 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思维特点,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 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来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在 生活中,有时我们的主观愿望和现实往往不能相符,问题 是要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愿望,要从实际出发,如果明白 这一点,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困扰。特别是患了某种疾病 后,要学会在感情上容忍和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参加力 所能及的各项活动,并感受其中乐趣。同时不断调整自己 的心态,正确对待 生死观,成为生活的强者
罪犯心理的特点和 治疗方案
第一节 概述
• 三、服刑人员心理治疗的适应症与判别 • 1、心身疾病 • 2、人格障碍 • 3、神经症(见PPT) • 4、拘禁性精神障碍
第二节 行为矫正法
• 一、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技术 • (制的操作程序
• (1)明确目标行为。在使用代币制的时候,要处理好短 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短期目标是把目标先定为一个 或几个好行为,然后让这些好行为产生拉动作用,最后实 现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的表述要有明确的界定,不能使 用含糊的词语,比如避免说:“不能睡懒觉”、“房间里 不能乱七八糟”、“干家务活不能偷懒”、“晚上别贪玩 得太晚”等。
• 二、培养行为的技术 • (一)行为塑造法 • (二)渐隐与提示法
• 三、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 • 1、消退 • 2、暂停与反应代价 • 3、过矫正 • 4、厌恶疗法
• 四、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疗法(Modelling therapy)又
称示范性疗法,它是利用人类,通过模仿
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倾向,来帮助某些
• (2)建立基数。累计几次行为就可以得到 奖励,“代币”能换得什么奖励,这都需 要教育者的尝试和决断。一般以“天”、 “周”、“旬”、“月”为单位计量行为 次数。习惯所培养的是长期行为,而不是 短期行为,孩子年龄越大,自制水平越强, 一般以“周”为累计单位比较合适。
• (3)确定代币。基数确定之后,就要选择 合适的“代币”。“代币”是具有象征意 义的实物,孩子明白“代币”所代表的价 值,而且确实对其有吸引力。“代币”要 用起来方便、及时,一般可以用计数、计 点、铜板、花纹印章、小红花、小帖纸、 扑克牌、塑料棋子等来记载。
• 人们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人的不良行为 也常常是通过这一途径而形成的。如儿童看到成人或电视 中的攻击行为,自己就会变得富有攻击性。如疑病症的儿 童往往来自特别关注疾病的家庭
• 班杜拉建立此法于儿童的行为治疗,特别适应于集体 治疗。他根据父母的陈述和怕狗的行为观察,将幼儿园中 怕狗的小孩分为四组:第一组通过八次活动,观察一个不 怕狗的4岁男孩,他作为示范者带狗入室,按程度与狗逐 步接近,亲热抚弄3分钟,整个组内形成一种良好习惯, 以对抗任何焦虑反应;第二组同样看到这个示范者与狗亲 近,而没有形成热烈气氛,所以除了观察与狗接触之外, 其余环境因素保持为中性;第三组只是和大家一起看狗, 无示范儿童在场;
• 第四组只是几个小孩子一起活动,狗与示范儿童都不出场。 实验结束和一个月后,让各组儿童分别接近实验狗与不熟 悉的狗,观察各组儿童的恐惧行为。结果,第一组与第二 组儿童显然更能接近实验狗与不熟悉的狗,且两组行为无 明显差别。其中67%的儿童可以单独与狗同处一室。另 外两个对照组中的孩子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个试验说 明人类从小时候起,即可通过模仿,建立一些阳性的(当 然也有阴性的)条件反射,以建立自己的习得行为。
• 人的各种行为,无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 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因此,通过同样的方式也可以 改变不良行为,或重新学习适应性行为。我们在生活中所 学到的许多东西,从行为到态度,都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 人而习得的。童年期的学习尤其具有这种特点。如果一个 母亲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特别害怕小动物的话,她的儿女对 此也会感到恐惧;如果一个儿童在一个小气吝啬的环境中 长大,他也会形成一种斤斤计较的性格。示范疗法正是基 于上述实验及其理论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