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试题(全册 附答案 共81页)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321页附解析)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231页附解析)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 3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 4 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 6 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 7 课新航路的开辟第 8 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 9 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 10 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 11 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 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 13 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 14 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 15 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 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 17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 18 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 19 课经济体制改革第 20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 21 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 23 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 24 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 25 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 26 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测试卷模块测试卷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农业的起源 1从耒耜到曲辕犁2、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5 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 ·湖北孝感期中 ) 《淮南子·修务训》云 :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相土地宜 , 燥湿肥硗高下 , 尝百草之滋味 , 水泉之甘苦 , 令民知所辟就 , 当此之时 , 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 )A.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 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 , 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 :A 神农 , 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始祖 , “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说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 故 A 项正确 ;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 故 B 项错误 ; 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 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并不能反映医药学的产生 , 故 D项错误。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作业 第三单元 第16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逐渐消失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解析:本题学生易错选C项,错选的原因在于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质认识不清,误认为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已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正确的理解应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依然会存在。
答案:B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如图所反映的趋势你认为应该是()A.建立国营企业,出现国有化趋势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计划指导C.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出现资本社会化趋势D.出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趋势,产生“新中间阶层”解析: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呈现出股票分散化,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反映了资本社会化趋势。
答案:C3.今天的美国惠普公司不是惠普家族独家经营,也不是惠普家族独家拥有,它是由无数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在经营,它是藏富于民的一种手段。
这反映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哪些变化()①经营者革命②人民资本主义③福利制度的建立④实现企业国有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惠普公司不是单个家族所拥有,是资本社会化的表现,这就是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公司不是由惠普家族经营,是由无数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在经营,是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即“经营者革命”。
由此可见,①②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福利”“国有化”问题,③④不正确。
答案:C4.股份公司在二战后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一些大企业通常把股票划分数百万份上市销售,同时鼓励公司职工个人购买。
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训练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课时跟踪训练(二)一、选择题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析] 上述成语侧重的是土地及其布局,井田制是土地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吻合,所以选A项。
[答案] A2.下列引文能够反映井田制实质的(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相地而衰征”[解析]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所以B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最能反映井田制的实质。
[答案] B3.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B.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 D.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 “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在国家认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其重要影响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故A项正确;“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所有者充分利用土地进行生产,故B项错误;“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针对井田荒芜,私有土地大量出现而制定的政策,故C项错误;按亩纳税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 项错误。
[答案] A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C.闭关政策 D.贫富分化[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经济现象。
土地兼并是古代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无法克服的一种现象。
[答案] A5.《吕氏春秋·审分》:“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井田制瓦解 B.工商食官制度的形成C.分封制破坏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 材料反映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积极性不高,个体生产积极性高,故A项正确;工商食官为西周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破坏是间接影响,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确立是私田出现的结果,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作业 第二单元 第10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往者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
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
”这种现象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C.城乡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土布质次价高,已退出市场解析: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涌入,逐渐取代土布。
这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2.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表明自然经济瓦解的直接证据。
C中文字表明顺德因为外资入侵,洋布取代土布完全占领了该地市场,手工业大量破产,正是自然经济解体的直接证据。
答案:C3.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丰年间,粤匪扰乱。
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
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B.最终完全抵御了外来经济的侵略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解析:题目涉及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仅学科技,不学制度,导致失败。
答案:D4.右图所示为“平远号”铁甲舰,由福州船政局独立制造,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战舰。
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震惊敌军。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洋务运动()A.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B.使中国成为海军强国C.有力地维护了清朝的统治D.使中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图文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绝密★启用前宁阳四中 2011—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必修二模块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至 8 页。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1 至4 页,第Ⅱ卷 5第Ⅰ卷(选择题,共45 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然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时,将试题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 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够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
每题 1.5 分,共计 45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吻合题目要求的。
1.祈盼“五谷丰产”、“六畜兴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美梦想,这反响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有牲口养殖的传统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满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D.以种植业为主,牲口饲养业为辅2.史册记录:“水激轮转,众筒兜水,序次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以下生产工具中,吻合史册记录的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3.为了的确减少农民负担,我国政府取消了长远实行的农业税。
历史上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是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隋唐时期4.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川风光友善交融的千古奇景, 2000 多年来素来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A.都江堰B.白渠C.大运河D.赵州桥5.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最精良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6.《东京梦华录》中记录“街市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精晓不断”,从中得出的信息最的确的是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察C.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一致规准时间限制D.江南经济的繁荣7.考古工作者从一艘打捞的沉船中整理出青铜器、由此判断该沉船最有可能是A.商朝B.唐朝C.宋朝开元通宝、珐琅瓷瓶和青瓷碎片等文物,D.清朝8.以下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稀罕而稍微B.发展特别缓慢C.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D.开始主导中国社会经济9.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的数量猛增。
高中历史 综合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必修2综合评估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
这反映出清朝( B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传承。
“天子亲耕”不只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而是体现出整体的沿袭,排除A;各代皇帝都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传承,B正确;C、D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
2.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某某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C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故C正确;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C。
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X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D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训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含解析

课时跟踪训练(十二)一、选择题1.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中山装、旗袍B.面包房、咖啡屋C.西式别墅D.火车、汽车[解析]中山装、旗袍都是将西方元素和中国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面包房、咖啡屋都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B 项错误;西式别墅也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C项错误;火车、汽车也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D项错误。
[答案] A2.“番菜挣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文中的“番菜”与正宗传统西菜是不一样的,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和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名之曰“番菜”。
西菜传入中国后的变化反映了()A.西餐深刻影响了国民饮食B.民众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C.近代饮食的中西合璧特征D.国人对西方餐饮去芜存菁[解析]根据题目中“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和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番菜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并非完全的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反映的是近代中国饮食出现中西合璧特征,故D 项错误。
[答案] C3.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C.西方文明的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解析]根据材料中是1912年的剪发、禁止缠足等,说明我国辛亥革命时期注重对社会习俗的变革,故选A。
[答案] A4.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解析]甲乙两图分别反映的是清末婚嫁和民国婚照,无法反映日常服饰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婚姻礼俗的变迁,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表述以点代面,同时B项“已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图片不能反映婚姻自主的观念,甲图与乙图也无法反映“流行”的“普遍”程度,故D项错误。
名师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2 含解析

阶段性测试题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 A REPERTA)。
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解析:根据题目的“《新发现》(NOV A REPERTA)”以及图片中的“罗盘”、南、北美洲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2.(2019·全国卷Ⅰ)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解析:由材料“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而这一时期推翻了殖民统治的拉丁美洲发展停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在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的西班牙、葡萄牙移植了它们的生产方式,故选D项;A、C两项属于殖民者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统治的共同点,不能揭示出拉丁美洲落后的原因,故排除;材料所述史实跟建立殖民统治的时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答案:D3.(2018·天津卷)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
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
这反映出()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解析:1830年,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生产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学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也对科学家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D项正确;1830年的英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要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业余科研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不能表明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C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试题(全册)课时跟踪检测(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析:选B由材料“种粒”“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是播种工具,A项是东汉时期的牛耕画像石,牛耕反映的是犁地工具;B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魏晋时期翻车的模型,属于灌溉工具;D项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也是一种犁地工具。
2.右图是逢年过节时乐山人民喜闻乐见的“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
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A.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B.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解析:选D材料信息表现的全是与牛有关的表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
3.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ɡū)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该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解析:选B材料中把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作为国家的象征,体现的是国家与农业的关系,故B项正确。
5.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下列关于材料中“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郑国主持开凿B.主要起军事作用C.促成该地成为“天府之国”D.体现汉代水利工程的发达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修建该渠的主持者是“(秦国)蜀守(李)冰”,“可行舟”“溉浸”反映了它的功能主要是交通和灌溉,由此推知该工程是修建于成都附近的都江堰,促进了周边平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其成为“天府之国”作出了贡献,故C项正确。
6.《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解析:选A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使人免受饥寒,说明了其重要性,故选A项。
7.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选B A项旨在说明农业种植中施肥很重要;C项说明苗出得好、长势好是丰收的前提;D项强调了种植时间的重要性。
B项中“各顾各”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一特点,故答案为B项。
8.《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选D材料涉及的是农业耕作方式的问题,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
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结合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6分)(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6分)(3)指出材料三中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6分)解析:第(1)问,生产力发展的史实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变革进步中总结,影响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方面来回答。
第(2)问,据材料中省略号分层,依时间发展顺序概括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理范围的变化,进而总结其特点。
第(3)问,从中国小农经济的农业特点上去分析原因。
答案:(1)史实: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影响: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3)原因: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
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且可以买卖,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项。
2.据史料记载,魏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
这最有可能是由于()A.实行初税亩B.颁行了均田令C.废除土地买卖禁令D.政府允许农民购买份地解析:选B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3.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解析:选B“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反映了袁采的土地私有观念,从本质上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B项。
4.(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
这表明政府意在()A.增加财政收入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解析:选D由材料中“开垦荒闲土地”“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可以看出荒地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5.《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自给自足的落后性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解析:选A“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汉朝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A 项正确。
6.《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
”对该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最早可能开始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B.体现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征C.土地兼并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D.租佃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土地买卖成为合法现象,地主阶级利用政治和经济特权兼并农民土地,失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充当佃户或雇工,故C项正确。
7.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解析:选C富民对佃户的“抚存”“无所不至”,并且“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有选择雇主的自由权利,因而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8.1786年毕沅的一份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
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
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
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
”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生的影响是()A.土地买卖频繁B.租佃关系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D.庄园经济盛行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发展,失地农民大量租种地主土地,反映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4分)(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能否达到其目的。
(6分)解析:第(1)问,从图中“公田”“私田”等信息可进行判断。
第(2)问,注意图片左上角的文字信息“废井田,开阡陌”,体现了井田制的废除,其影响应主要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同时也造成土地兼并问题。
第(3)问,从材料中“受田”等信息再加上材料出处可判断其土地制度;是否能达到目的还要从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上寻找。
答案:(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性质是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收入。
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均田制在北魏开始实行,隋唐时期继续实行。
均田制是为保护自耕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