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如下: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道”,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言词来称呼的“名”,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正是天地的开始,有正是万物生长的母亲。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同样可以用神秘、深远来形容。

再往上推,就说不清了,因为那是来自冥冥之中的宇宙本源。

道德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文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包含了81篇短小的章节,每篇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关于道德、治理和生活智慧的思想。

以下是《道德经》的原文全文及一个常见的译文:《道德经》原文全文: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以下省略,共81章)。

《道德经》常见译文(王弼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以下省略,共81章)。

以上是《道德经》的原文全文及一个常见的译文。

《道德经》的译文有很多版本,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总体来说,这个译文能够较好地传达《道德经》的主要思想和哲学观点。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全称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贫,故能广大;不尚功,故能成器;不欲独,故能有德;不为大,故能成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此为《道德经》的前三章,全文共有81章。

)注释:- 第一章注释:此章主要讨论道的概念,指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道的真谛,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第二章注释:引导人们理解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比,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无为而治者,不为功利而行事。

- 第三章注释:提出不攀附于财富、权力,不过分追求功名,不独善其身而忽视他人的思想,主张守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时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源头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于是丑恶就产生了。

人们都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于是恶劣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音的和谐,前后的跟随,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务时,不事而治,行动中不言教;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做事自然而然地完成,功绩完成而不自居。

唯独不自居,所以永不离去。

第三章不崇尚贫穷,所以能够广大;不崇尚功劳,所以能够成就器物;不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能够具备德行;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有名声。

多言多语是有限度的,不如守中而安静。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81章。

下面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的开篇,表达了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对于美和善的定义,认为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真正的美和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张以平等、简朴的方式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虚无和无限性,认为道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存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天地和圣人的慈悲和无私,以及人们应该效仿的道德行为。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持久和无穷,以及它是万物之根的概念。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讲述了道的永恒和不变,以及它的存在为万物提供了持久和生命力。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比喻道的优良特性,认为道具有柔软、顺从和养育万物的特点。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章告诫人们要保持适度和谦虚,以免陷入骄傲和失去。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满脑宏杳,能以取天下乎?这一章强调了内心的专注和柔软的品质,认为这是实现道的方式。

以上只是对《道德经》的一小部分进行解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章节进行详细解析。

《道德经》是一部深奥而富有智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人生和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感悟有句话说:“谨慎使你免于灾害,宽容使你免于纠纷。

”我们待人理应如此,要学会宽容别人。

如果我们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伸出援手,那你的生活将毫无意义!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嘛!我们应该用礼貌去待人。

若无宽恕,生命将永远被永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控制。

我们只有善于团结,才会得到友善的回报!一个班级体,理应是全班同学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可是,却恰恰相反,不但不能团结一致,还分门别类,总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只因为他某件事情的过失,就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善恶,是万万要不得的。

我们应该怀有一个宽广的心胸,去原谅朋友,原谅生活中的人!朋友们,让我们也学会宽容,学会宽容这世上的每一个事物。

宽容就像一股清泉,浇灭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仇恨。

一个善于拆字的朋友从“宽容”的字型中探出了新的内涵,他认为这两个字都是宝盖头,可见宽容是人世间的宝贝。

“宽”下面,是“二十”(或“草”字头)和“见”,也就是说至少可以包容二十种象杂草一样的看法。

可是我们往往连一种异见都无法包容,何况更多呢?“容”是两个“人”和一个“口”,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妨求同存异,但我不会剥夺你说话的权利。

我非常赞赏他这种高论,“宽容”这两个中国汉字中确实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

孔子主张“仁”,从修养而言,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他在《论语·阳货》中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提倡以温厚的君子人格来规范主体的修养,进而调节人际关系,实现个人理想。

从人我关系来说,“忠恕”是为仁之道,是实现“仁”的重要方法。

他在《论语·雍也》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推想他人先给予他满足,这就是“忠”。

孔子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即我不想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

“忠”和“恕”的本质其实就是宽容和忍让。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

”(《孟子·离娄上》)意思即是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孟子认为一切社会弊端都是由人们的“求利”和“多欲”而造成的。

因此,必须“反求诸己”,只有“反身而诚”才会“乐莫大焉”。

“反身而诚”是一种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与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是一致的,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提高在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强调严于律己而宽容待人。

道家认为修行首先要修德,修行者如不讲德,即便是在其它方面修的再好,也不能得道。

而知足、寡欲、清静、宽容则是修行者修德的主要内容。

《道德经》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德是唯道是从的,德与不德,唯一的标准在于是否合道。

老子又说:“上德若谷。

”就是指有道德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心量就如同空谷一般可以涵爱、包容一切。

接着又进一步指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而我们做人也是这样,你只有谦虚、容忍、仁爱、不争方可显“德”,而唯有“德”方可取胜,这正如老子所说:“圣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的卷帙浩繁的道藏中,有关“宽容”内容的论述可以说不胜枚举。

如庄子曰:“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谓悬解。

”又说:“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庄子·人世间》)《云笈七签》说:“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

”《文昌帝君阴骘文》言:“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众所周知,道家以崇“阴”著称,而“阴”不但代表清静、柔弱、不争,同时也象征母性的慈善和关爱,而更象征着大地的负载与包容,引申于人的思想修养则是慈爱、宽容。

佛家道德观的基础是利他,从利他主义出发,主张怨亲平等,无分亲疏,利乐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

《观无量寿经》上说:“佛心者,大慈悲是。

”佛教以慈悲为本,所谓慈悲,即怜爱、怜悯、同情等意思。

《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慈心是希望帮助他人获得快乐,悲心是希望帮助别人解除痛苦。

要帮助别人得到快乐,就应该把他人的快乐视同自己的快乐;要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就应该把别人的痛苦视同自己的痛苦。

除此之外,还强调平等博爱,把动物和一切有意识的个体生命也纳入关爱的范围,《入楞伽经》说:“我观众生轮回六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迭为父母兄弟姐妹,若男若女,中表内外,六亲眷属。

”《楞伽经》说:“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悲。

”《梵网经》进一步指出:“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我父母。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佛陀从劝人不杀生入手,使人产生敬畏之心、悲悯之心,利乐一切众生,这就是佛教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佛教无论哪宗哪派都崇尚“空”字,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性本空的,宜放下一切执着。

所以作为一个修行者,只有忍耐和宽容,顺应自然,才能提高自己的修炼层次。

宽容是一种阴德,可以增加福报,所以如果有人欺侮你、冤枉你、你不但不必担心,而且要感谢人家,因为他为你送来了福报。

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能以宽容和慈爱之心对待一切人和事,做个喜悦的人。

在我国历史上,韩信是一个宽容的楷模。

司马迁曾专门为他作传,书中记载:“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

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史记·淮阴侯列传》》话说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

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

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韩信后来助刘邦奠定汉业,被封为淮阴侯。

汉王五年正月,改封齐王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

难能可贵的是韩信到了自己的封国,把那位曾经侮辱过自己、命他从胯下钻过去的人找来,任命为楚中尉的武官。

并且对他部下的各位将领说:“这位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他又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当时忍下了这口气,才能有我今天这样的功业。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如果韩信真那么胆小怯懦,实在也没啥好学的。

可是他却这样做却不是懦弱,正如孔子给弟子们解释真正的勇气时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论语》)韩信忍“胯下之辱”,后来有机会报复对方时反而称赞对方“此壮士也”,韩信正是因为“自反而不缩”才甘心忍“胯下之辱”的,他顺时度势能屈能伸,非但不是胆怯,而是一种“大勇”。

正所谓“大勇无方”,真正的勇气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

“将军额前跑过马,宰相腹里可撑船”,韩信宽容待人,能忍难忍之事,表现出千古名将的风范,这也是一切成大事业者所具有的共同的品质。

“有容乃大,厚德载物”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有关宽容的至理名言,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处世让一分为高,待人宽一分是富”、“欺人是祸饶人福,忍字可以走天下”、“忍百忍者,百福之源”、“怒不变容,喜不失节”、“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小不忍则乱大谋”、“含容终有益,任意易生灾”、“能下人者,其志必高,其所致必远”……只有抱着以德报怨的宽容态度,才能使这个世界少一分仇恨,而多一分祥和。

学会宽容,你的人生会从容,轻松,潇洒,人性也得以升华。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尘世里,要活得潇洒,就必须学会宽容。

宽容,将使你活得更加轻松、更加有意义。

拥有宽容,能使你拥有别人所不能拥的东西。

当宽容成为一种品性时,生活算是过到了极致。

宠辱不惊,静观花开花落去,坐看云卷云舒。

这种境界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长期修炼的结果。

《了凡四训》是一部专门启发人如何修行的书,是我们思想行为的指南,务必仔细研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不愉快的事。

这往往是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

一旦发生后,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使误会越陷越深,结果两败俱伤,甚至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宽容就现得难能可贵了。

宽容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博爱、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风采,宽容是一种品德,是一种气质。

试想一想,还有人你还没有宽容的?倘使觉得还有什么宽容不了的,那么是否说明你的人生境界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呢?宽容他人,你就是仁者,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人格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