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文化

合集下载

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播——评《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

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播——评《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

书名: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作者:李振峰王勤山出版社:黄山书社ISBN:9787546179179出版时间:2018-12定价:60.00元的阐述。

这些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人类与水之关系的演变,也展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黄河的入海口,拥有丰富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具体来说,黄河其一,物质形态的水文化。

黄河三角洲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丰富多彩,极具特色。

以黄河三角洲的水利工程为例,其不仅承载着调节黄河水量、防洪减灾的重要功能,也对农业灌溉、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为发展农业,黄河三角洲地区建设了一系列灌溉渠道、泵站和水库等设施,形成完善全面的灌溉系统,其二,精神形态的水文化。

水利发展史中产生了与水和谐共生的理念,人们敬水爱水,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理利用水资源。

形成了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历史上,面对黄河水患威胁,人们没有退缩,积极应对,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修建堤坝、疏浚河道,战胜水利用水。

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发展黄河三角洲的水文化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还在当代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历史传承价值。

黄河三角洲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价值。

该地区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首先,黄河水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的治水神话到现代的水利工程建设,黄河水文化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

其次,黄河三角洲水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地区的水文化不仅体现在水利工程、水利技术等方面,还体现在与水相关的文化领域,构成了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此外,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对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特殊意义,黄河三第二,生态保护价值。

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黄河三角洲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治水实践中,提出“顺应自然”等理念对社会生态保护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黄河入海口的资料

黄河入海口的资料

黄河让入海口水污染资料基本资料: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

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

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这里旷野茫茫,芳草萋萋,国家级保护珍禽四季随处可见。

黄河两岸,林场、芦苇、牧草带植被种类层次分明,黄河如同一条黄龙深入蔚蓝大海,堪称天下奇观。

夕阳西下、长河落日的迷人风情,令人神往。

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黄河之黄、植物之绿、大海之蓝,共同绘制了一幅多彩画卷。

这里还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山东滨州段黄河遭受高盐度废水污染3月6日,从山东省滨州市黄河大桥路过的行人惊讶地发现:滚滚东逝的黄河水面上飘过一簇簇、一片片污浊泡沫,大家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焦虑的事实:污染正在越来越严重地侵蚀这座城市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

黄河流域内有耕地3亿多亩,1亿多人口。

近年来,黄河治理成就显著,黄河断流得到明显遏止,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随着我国化工、冶金等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量采用反渗透膜技术回用,工业循环水等排放的高盐度废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危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江河水质矿化度显著提高。

黄河在其青海发源地检测水质电导率只有200μs/cm ,到了黄河中游的包头,电导率上升到800~1000μs/cm,而到了黄河下游的济南、东营,电导率则高达1500~1000μs/cm。

这种高盐度、高矿化度水质,不仅严重腐蚀、损害工业设备,加大工业制水成本,而且还导致土壤板结、植物枯萎,加速盐碱化,沙漠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黄河的人文精神

黄河的人文精神

黄河的人文精神作者:薄丽莎来源:《祖国》2018年第01期摘要: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

黄河口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分支,也充分彰显着黄河的人文精神。

本文主要以黄河口文化为代表分析人文精神内涵及价值意义。

关键词:黄河人文精神黄河口文化一、黄河及黄河口文化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黄河文化也在不断壮大成长,就像一个自强不息的生命,在不断吸收汲取其他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中不断地成长发展。

在世界各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断地介绍给其他各个国家,时刻保持着向外传播,与此同时,还积极吸收汲取周围其他各国家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与他国文化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帮助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创新。

黄河文化有着博大的胸襟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它可以汇聚干流,海纳百川,不断的丰富壮大我们的华夏文化内涵,这是由它的精神和性格所决定的。

黄河文化是我们东方文化的主体,东亚大地千百年的发展变化都是在黄河文化的影响之下进行的,同时黄河文化还对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黄河入海口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区域文化底蕴,这里的黄河文化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它是悠久的华夏文明的缩影。

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状态,一“线”三“区”可以很恰当的概括黄河口文化。

沿着西南到东北方向,黄河口文化存在一条文化链,这条文化链由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工业文明,整整穿越长达六千年之久的历史,以广饶县为基本中心的传统文化区包括吕剧、孙子故里、傅家遗址等等是黄河口文化大体分布。

在黄河口地区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这里有着湿地文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古齐文化等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同时河海交汇,不但能够彰显出现代文明的生机勃勃,同时还体现着渊深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黄河口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一)勤劳不啜、务实精神黄河沿河儿女历来都是,在远古时期的东夷部落就开始了黄河口地区文化的最初萌芽,齐国时期开始真正形成黄河口文化。

黄河入海口黄蓝构造原理

黄河入海口黄蓝构造原理

黄河入海口黄蓝构造原理黄河入海口黄蓝构造原理黄河,是中国最长的一条河流,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黄河的入海口,也被称为黄蓝构造,是黄河最后汇入大海的地方。

本文将探讨黄河入海口黄蓝构造的原理及其地质意义。

1. 黄河入海口的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的北部,自青海的玛曲县发源,经过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而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是黄河最后汇入大海的地点,被誉为“黄河的嘴巴”。

2. 黄蓝构造的形成原理黄蓝构造是指黄河在入海口处形成的特殊地貌构造。

它是由黄河的沉积物与海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黄河水含有大量的泥沙和悬浮物,这些物质在流入海洋时会与海水中的盐分发生反应。

而黄河入海口处正好是黄河水与海水相碰撞的地方,泥沙与盐分的相互作用导致了黄蓝构造的形成。

具体来说,当黄河水流入海洋时,由于水流速度的减慢和泥沙沉积作用,泥沙开始沉积在黄河入海口的附近海域。

而在沉积物的影响下,黄河入海口处的海水逐渐变浑浊,呈现出黄色,形成了黄曹升。

与此海水中的盐分也在泥沙的影响下发生沉淀作用,导致海水变得更为咸度更高,呈现出蓝色,形成了蓝曹升。

这种黄蓝相间的沉积物构造便是黄蓝构造。

3. 黄蓝构造的地质意义黄蓝构造不仅是黄河入海口的特殊地貌景观,也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黄蓝构造是黄河沉积物在流入大海后的沉积记录。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泥沙沉积区,每年带入海洋的泥沙数量巨大。

这些泥沙通过黄蓝构造的形成,为地质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有助于了解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

黄蓝构造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黄河水中的泥沙中富含养分,这些养分会被带到入海口的海域中,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黄蓝构造不仅是地质景观,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区域。

黄蓝构造的存在对于河口湿地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黄蓝构造的形成不仅是黄河泥沙的沉积过程,也是黄河泥沙与海水交互作用的过程。

这种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泥沙的深入进入海洋内部,有助于维持河口湿地的稳定性,对河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黄河入海口游记:国庆假期中的自然与文化之旅

黄河入海口游记:国庆假期中的自然与文化之旅

黄河入海口游记:国庆假期中的自然与文化之旅在国庆假期里,我有幸前往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游玩。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对自然和文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旅行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色,也在细节之处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

这里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在细节之处品味到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韵味。

我们一行人乘车来到黄河入海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茫茫的芦苇荡。

这些芦苇高大茂密,仿佛一道绿色的屏障,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穿过芦苇荡,我们来到了黄河岸边。

站在黄河岸边,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只见黄河水从天际奔腾而来,犹如一条巨龙入海,气势磅礴。

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黄河水与海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名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黄河入海口游玩的过程中,我不仅欣赏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色,还在细节之处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每一处景点、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河口湿地公园。

这里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湿地公园,也是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

在公园内,我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鸟类,如白鹤、黑鹳、天鹅等。

它们或在空中翱翔,或在水中嬉戏,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在游玩的过程中,我还对一些细节之处产生了思考。

比如在黄河岸边的石碑上刻着“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字样让我不禁想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多么深厚。

同时我也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大自然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欣赏到这样美丽的景色。

此外在游玩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些细节之处值得品味。

比如在黄河口湿地公园内有一块被称为“黄河口第一石”的巨石。

这块石头形状奇特上面刻着“黄河口”三个大字。

它见证了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黄河入海调研报告

黄河入海调研报告

黄河入海调研报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其奔腾不息的河水最终汇入大海。

为了深入了解黄河入海的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黄河入海的地理环境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

这里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拥有广阔的湿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多样的地貌景观。

入海口周边的地形平坦,河道逐渐开阔,河水的流速减缓。

由于泥沙的大量淤积,形成了广袤的三角洲平原。

同时,这里的海洋环境也受到黄河水的影响,海水的盐度、温度和营养物质分布都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二、黄河入海的水沙情况黄河以其高含沙量而闻名,每年携带大量的泥沙注入渤海。

然而,随着近年来上游生态治理和水利工程的建设,黄河的水沙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据监测数据显示,黄河的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一方面是由于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减少了泥沙的产生;另一方面,水利枢纽的调节作用也对水沙的分配产生了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水沙量有所减少,黄河入海的泥沙依然对周边的海岸线和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泥沙的淤积不仅造就了新的土地,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三、黄河入海的生态系统黄河入海口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包括湿地、滩涂、海洋等多种生态类型。

湿地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面积广阔,分布着大量的珍稀动植物。

芦苇、碱蓬等植物在这里繁茂生长,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成为了黄河入海口生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海洋生态系统也同样丰富多样,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种类繁多。

然而,黄河入海的水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也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例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问题,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威胁。

四、黄河入海的经济影响黄河入海口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黄河入海密切相关。

一方面,渔业是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

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也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以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黄河入海

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黄河入海

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黄河入海
以山东段黄河沿岸特别是东营黄河入海口海河交融的震憾场景和自然生态为核心,融入兵学文化、民俗文化等,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我省菏泽、济宁、聊城、济南、滨州、东营等9市25个县(市、区),共628公里,在东营入海,形成了独特的壮美景观。

黄河山东段历史文化厚重,黄河下游是著名军事家孙子的故乡,鄄城县是兵法奇才孙膑的故里,留下了一批独放异彩、影响深远的兵学典籍。

山东黄河文化育人优秀案例

山东黄河文化育人优秀案例

山东黄河文化育人优秀案例一、黄河文化主题研学之旅。

1. 背景与创意。

山东很多学校意识到,黄河文化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得让学生们亲身去感受。

于是,就有了这种超酷的黄河文化主题研学之旅。

2. 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学生们沿着黄河山东段开启了一场奇妙之旅。

第一站来到了黄河入海口。

同学们站在那里,看着黄河水奔腾着汇入大海,那场面就像两个巨人在拥抱,一边是土黄色的黄河水,一边是蓝色的海水,界限分明又逐渐交融,简直就是大自然最神奇的画作。

老师就在旁边,像个超级解说员,给大家讲述黄河携带泥沙的故事,以及这种独特地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学们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听得入神极了。

接着到了黄河楼,这可是黄河文化的宝藏之地。

里面有各种各样关于黄河的历史、文化、民俗的展览。

同学们就像走进了一个黄河文化的时光隧道。

看到那些古老的治水工具,像大禹治水时可能用到的简陋器具,大家都惊叹于先人的智慧。

还有一些黄河沿岸传统的手工艺品展示,如剪纸、编织等,当地的手工艺人就在现场教同学们制作,这时候的课堂不再是枯燥的教室,而是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手工坊。

3. 育人效果。

这种研学之旅,让同学们对黄河文化有了切身的体会。

以前在书本上读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感觉很抽象,现在他们知道了黄河是实实在在的,它孕育了独特的地理风貌,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还滋养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有个同学以前一上地理课就打瞌睡,这次回来后,跟老师滔滔不绝地讲黄河的泥沙如何塑造了三角洲,那小模样简直像个小专家。

而且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同学们更加理解了黄河文化的传承意义,不少同学回家后还继续研究剪纸艺术呢,这可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门手艺,更是对黄河民俗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二、黄河文化融入校园课程体系。

1. 背景与创意。

山东有个学校所在的地方就在黄河附近,校长觉得,这简直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啊,要是不把黄河文化好好融入到课程里,那就太浪费了。

于是就想打造一个全方位的黄河文化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入海口文化--吕剧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

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

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

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

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

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

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

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名称由来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二、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

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

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

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三、吕戏原来称为捋戏。

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

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

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吕剧)。

源流沿革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早在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

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

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

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

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

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

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

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

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

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

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

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

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

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

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

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

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

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

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

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

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

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

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

“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

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

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

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

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

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

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

《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

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

《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

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

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

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

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

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

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

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

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

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

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艺术特点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

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

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

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

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

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

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

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

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

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

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

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