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资料
老中医:古代心脏病专用特效名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烊化服),麦冬,麻仁,大枣。
【整体药性】温和。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
主治心肺两虚,脉微结代。
【典型征象】赢瘦,心悸,自汗,咽干舌燥,心烦失眠。
【禁忌人群】心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
炙甘草汤是历代中医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著名方剂。
明清医家喻嘉言称之为“此仲景伤寒门之圣方也”。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次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再者附于《金匮·肺痰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愠愠液液者”。
因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密、药简义备、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常用方剂,直到现在依旧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炙甘草汤主治气血虚弱、心失所养,现代中医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
详解炙甘草汤的配伍炙甘草汤是由9味药组成的,但如果是自己熬制其实还可以加一味清酒,共有10味药。
其中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这5味药属于通阳益气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5味药则属于滋阴养血的药物。
对于这种配伍组合,张景岳用一句话归纳了阴药与阳药的辨证关系:“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的关系,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
二者之间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炙甘草汤中的几味药颇具特色,与疗效密切相关,现在就为大家说明一下:首先,在本方中炙甘草是主要药物,大凡历代名方,如果用药名来命名方剂,那么该药多为君药。
炙甘草在原方中用到了4两(汉两),中医认为,炙甘草甘温,专主培土,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自然就能生化出更多的气血。
炙甘草汤:心律不整方-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九一)

炙甘草汤:心律不整方-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九一)倪海厦《伤寒论》一九二:脉结代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整,心动悸,就给他炙甘草汤一九二:「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里面就两个方子治里虚,不管有没有表证。
里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病人腹痛,就是「小建中汤」,所以看到病人是小建中汤证,就先予小建中汤给他吃。
还有一种是「炙甘草汤」,不管病人什么病,只要摸到病人脉「结」「代」,心动悸,就给他炙甘草汤。
何谓心动悸?就是心慌、想哭。
脉结代,脉结代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整」,就是脉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结就像绳子上面打很多结,结的距离不一定,然后手摸上去就是结脉。
代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结脉和代脉都是一种症状,脉结代了就是里虚,里虚的时候,不管表证是什么,如果脉结代就是炙甘草汤,另外一个就是小建中汤。
摸到病人脉的跳跳停停,不要用粉剂,炙甘草汤用汤剂,大约三剂就好了。
为什么会脉结代? 肠胃本虚之人容易看到,肠胃虚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妇人身上看到有,思能伤脾、脾就肿起来了。
吃下食物后,因小肠蠕动太慢而有间隔,人的肠胃吸收了食物之后,才变成血,血再供应给心脏,如果有时候给血,有时候又不给血,心脏有时候抓得到血,有时候又抓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虚的人就会有脉结代的现象。
小肠套迭的病人,阻塞的地方有时候通有时候不通,也会发生结代脉的情形。
张仲景发现这心律不整是肠胃引起的,当胃的津液不足的时候可以看到,因为知道是肠胃本虚,所以处方用到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这四味药是固定的。
脾脏本身有动能,把脾的血挤出来到「脾之大络」,就是胰脏,胰脏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脏过来的血、热,胃开始蠕动,如果热度不够了,蠕动没了,胃本来存在的热气就往上走,这热气本来在胃的津液里面的。
因为胃的燥气往上走,肺也会跟着燥,所以心情会不好,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知道这人的大便一定不会好。
并不是便秘,但大便不是很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润,否则肺太热,热到后来会没有大便,所以加麦门冬,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里面的湿度够。
(二)炙甘草汤——心悸,脉结代

(二)炙甘草汤——心悸,脉结代5心悸——闫云科医案王某,男,64岁,退休干部。
心悸二十余年。
近症益重,整日悸动不宁,夜寐早醒,精神倦怠,喜温畏寒。
胃纳尚可,大便稀溏。
一医认为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冲服朱砂,连服十剂,不见竿影,遂来求诊。
视其皓首苍颜,色暗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诊其脉,沉细结。
触其腹,无压痛。
心电图检查: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
心悸初由惊恐引起,继为气血失养所致。
盖年老体弱,阴阳二气俱虚,气血生化不足,无力奉心养神、鼓动血脉运行,故见心悸脉结,失眠神疲。
归脾汤可补气益血,而难以滋阴扶阳,是以不效。
先贤谓理阳气首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综观本案,正宜如此。
以其大便稀溏,去麻仁不用,并加白术、茯苓。
炙甘草15g生地24g 阿胶15g桂枝10g麦冬15g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红枣30枚白酒10ml(服药时加人)三剂。
二诊:心悸虽未发作,然滋阴益阳之举,不可废停,按原方续服三剂,以求长效。
《临证实验录》6心悸——闫云科医案连某,女,66岁。
心悸、失眠二十余载,近因犬吠受惊,心悸益甚,于2007年10月2日来诊。
心悸以早晚、活动、食多后明显,悸时胸满短气,心烦面热,懊恼不宁,甚则急欲大小便,服心得安片症可得减。
胃纳可,嗳逆多,大便日三行。
面肿于晨,神疲乏力,眩晕耳聋,视物模糊,手足心热,口干思冷。
望其面颊微红,舌质老红,少津无苔。
诊其脉,沉弦结。
触其腹,松软不痛,当脐悸动。
心电图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
审证察脉,此阴血虚弱,心失所养证也。
盖虚劳之病,化源不足,脉道失充,是以脉结、心悸也。
心为君主之官,一虚俱虚,肝虚则眩晕心烦,目视肮疏;脾虚则土不制水而便多、水肿;肾虚则耳聋,易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见气乱之症。
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以其便次多减麻子仁,复以脉弦而加用柴胡。
拟:炙甘草60g生地125g 党参30g 桂枝45g麦冬45g阿胶30g 红枣30枚柴胡15g 黄酒500毫升三剂二诊:心悸、水肿减,精神振奋,睡寐仍差。
炙甘草汤治心脏性哮喘、心动悸、脉结代

炙甘草汤治心脏性哮喘、心动悸、脉结代
张某, 女, 65岁, 于1989年三夏之时中午麦田收获, 操劳过度, 过汗口渴又无水饮, 时感热邪, 晚回家后, 咳嗽气短, 坐端喘息, 坐则呼吸气平, 卧则气闭, 心悸胸闷, 小便短赤。
听诊:心律不齐, 气管有痰鸣音, 舌红、苔黄口干, 脉结代, 患者本无心脏病史。
病因病机:汗为心液, 过汗伤津损阳, 劳伤心气。
时感热邪闭肺, 肺失宣降, 邪热渴津, 心阴受损, 阳损阴伤, 心脉失养, 心脉通肺, 咳喘倚息, 不得平卧。
在心则动悸, 在脉则结代。
辨证:心原性哮喘, 热竭心阴, 心脉失养, 阴伤阳虚。
治则:清热、解痉、平喘、怯痰、止咳。
通阳复脉, 滋阴养血。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g, 党参10g, 桂枝10g, 生地黄25g, 阿胶10g, 麦冬10g, 火麻仁15g, 生姜5g, 大枣5枚。
两日后患者来诊。
自言服药后咳喘平, 已能平卧睡眠, 心不悸。
诊其脉, 脉不结代。
参考文献:
[1]花玺山.中医经方及经典名方临床案例[J].中医杂志,2009,50(S1):7.
注:方药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功能。
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
气虚血弱,营血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气短,少津。
虚劳肺痿。
方剂的组成,药共有10味。
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
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
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
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心脏用的。
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根据《方剂学》中介绍的,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
经学习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
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
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
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此方组药之妙,见《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
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
论炙甘草汤脉证及用量

论炙甘草汤脉证及用量[原文]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尽。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体会]1 关于此条经文中的“伤寒”二字一般认为,炙甘草汤能治脉结代、心动悸,即心律不齐,而忽略本条经文中冠首的‘伤寒’二字。
初余亦未曾重视,用炙甘草汤泛治多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不齐,疗效或佳或不佳。
往往从心律不齐之程度、病程之长短、患者年龄、工作等因素探析。
有一年,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较多,其后遗症大多为心律不齐,余用炙甘草汤治疗,往往取效,效之速者一剂即愈。
余惊奇其效果之佳而思辨之。
病毒性心肌炎必有外感病所引起,乃病毒感染侵犯心脏所致。
外感病发热古代皆称谓伤寒,即《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因而重新细读此条经文,乃知炙甘草汤能治之脉结代、心动悸是外感热病所引起者,非能泛治一切心脏病引起之脉结代、心动悸。
“伤寒”二字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重要。
再回过头来,整理自己所治心律不齐之医案,发现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最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有小效,对冠心及高心引起的心律不齐几乎无效。
从而深切地体会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切忌浮光掠影,应该遂字研究,联系临床实践,必有所得。
2 关于脉结代与心动悸有些病人主诉心动悸,并且十分明显,一有触动即行发作,声光事物、语言刺激均能引起发作。
发则坐卧不安,夜不成寐,心情烦躁,余用炙甘草汤治疗悉无疗效。
之后凡遇主诉心动悸之患者,必须仔细诊脉,察其是否有脉律不齐(脉结代),如无脉结代,即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但有心动悸之感觉,并无客观之心律不齐,这样的病人用炙甘草汤无效。
应进一步辨证,或为心血虚、心神不宁,或为心肝火旺,或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另有治法。
从而深知经文中之脉结代与心动悸应联在一起理解,不可割裂,而脉结代较心动悸尤为重要。
古方解读—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古方解读—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适宜】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有较好效果。
对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属阴血不足,心气虚弱者,均可加减应用,并可用于气阴两伤之虚劳干咳等。
【组成】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大枣【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
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于结,脉虚数。
【方解】本方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系由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所致。
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阳气虚弱,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心动悸。
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
《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
佐以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
诸药合用,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如此则气血充足,阴阳调和,悸定脉复,故本方又名“复脉汤”。
用法中加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
【运用】1.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以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为证治要点。
8.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以资助重镇安神之功。
【歌诀】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岳美中医案: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

岳美中医案: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王某,男性,患心动悸症,脉小弱无力,两腿酸软,予以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桂枝9克,生姜9克,麦门冬18克,酸枣仁9克,人参6克,阿胶6克,生地黄48克,大枣10枚(擘)。
以水4盅,酒3盅,先煮8味,取2盅,去渣,纳阿胶化开,分2次温服—《伤寒论》方]。
4剂而两腿觉有力,再4剂而心动悸基本消失。
忆及在1945年时,曾治愈一心动悸脉结代之患者。
当时同学王继述在侧,曾讨论过用此方治此病之究竟,他有整理笔记,现节录在下面:刘某,男性,患脉结代心动悸症。
初就诊于某医,服药3剂未效,来师处求治。
师索观某医之方。
则是仲景炙甘草汤。
诊其脉,结代,问其自觉症,心动悸,的确是炙甘草汤证,因何不效?见师凝视细审前方,递给于我说:“你来看,此方证既对,因何不效?”我看了许久,不知所对,请示于师。
师曰:“此所用方虽完全取于仲景,但还有一间未达,关键在于用量上。
仲景方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随处可以体会得到,而此方尤显。
”今先究其脉结代心动悸之病机。
炙甘草汤在仲景《伤寒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脉何以结代?血气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更有病邪续行阻滞,同时心脏又无力激动血脉,则其搏动不能依次而前,所以现结代之脉。
心何以动悸?悸则心动,即虚里部位跳动不安,营血既亏,心无所养,真气以馁,则心惊,脏神不宁,所以现心动悸之证。
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所以谓前医投方无误。
兹再论炙甘草汤之方义及用量。
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乃后世各注家都不深究仲景制方之旨,竟退甘草于附庸地位,即明如柯韵伯,精如尤在泾,也只认甘草留中不使速下,或囫囵言之,漫不经意。
不知甘草具“通经脉,利血气”之功能,载在陶弘景《名医别录》,而各注家只依从甘草和中之说法,抛弃古说不讲。
顾甘草命方,冠诸篇首,日人丹波元坚还知注意。
若方中大枣,无论中外医家,则多忽而不谈。
不知此方用大枣至30枚之多,绝非偶然,在《伤寒》、《金匮》诸方中,大枣用量居多者,惟此方为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脉何以结代?
• 血气衰微
心何以动悸?
神无所养。
脉搏动正常需要的三个条件:心气、心阳的功 能正常,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畅。
• 甘草:通经脉,利血气--《本经》 • 大枣:补少气,少津液--《本经》 • 生地黄:伤中,逐血痹--《本经》
《伤寒论》炙甘草汤原文
赵本: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黄半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阿胶二两 麻仁半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 升,日三服。
康平本:
伤寒解而后,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 主之。
《伤寒论今释》
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 《岳美中医案集》
2012051164 2012级中医2班
• 王某,男性,患心动悸症,脉小弱无力, 两腿酸软……4剂而两腿觉有力,再4剂而心 动悸基本消失。
• ——予以炙甘草汤。
• 炙甘草12克,桂枝9克 • 生姜9克,麦门冬18克 • 酸枣仁9克,人参6克,阿胶6克 • 生地黄48克,大枣10枚(擘)
» 通血脉,利气力--〈本经别录〉
• 所以大枣,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 血气”之辅药无疑。
• 《证类本草》《伤寒类要》治伤寒心悸、 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 服七合,日一服。
• 此所以命方曰“炙甘草汤”也。
岳美中在医案中问: “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
•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此处的“脉结代,心动悸”可能是广义伤 寒引起的心律问题。
• 炙甘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 不齐疗效最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 不齐有小效,对冠心病用高血压性心脏病 引起的心律不齐几乎无效。
• 黄煌认为:形容枯槁、羸瘦是客观指征。
• 汤本氏云:脉结代、心动悸者,有阴阳, 虚实之别,故非确认为阳虚证,则不得妄 用本方。
• 陆渊雷案:谓阳虚、虚证也依中土通例, 则当云阴虚证。
• 《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 古代把外感热病统称为“伤寒”。
• 所以:伤寒(解而后),脉结代,心动 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