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一):社科文化类(说明文、主流观点)

合集下载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一、社科类文章的理解、分析、综合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读懂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重要前提。

在汉语中,一个词往往会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词的这种多义性可以使思想内容的表达丰富多彩,同时又使读者对语义的理解增加了难度。

词在语言中总是要跟其它词组合成句子才能表达某种意思,因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去体会。

有了上下文,才可以肯定它表示的具体意义。

阅读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理解文中含蓄的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内涵,因为它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

其次要善于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使用程度等。

只有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理解词语,才能挖掘出词语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它主要包括下列四种情况:一是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二是能够帮助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三是内涵较丰富的语句,四是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还要注意用准确的语言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做到语言通顺,思维连贯,表达正确。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重要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文章中筛选并整合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这两个方面,即能够对照材料辨别试题中信息的正误,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表述。

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四篇含答案)

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四篇含答案)

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四篇含答案)(一)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文字起源于图画。

最初是整幅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

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骑马的人”;如果是一个外出的人寄回家的信,可以表示他在外面已经得了一匹马,或者希望家里人骑马去接他,或者别的什么意思。

看得懂这种图画的意思,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上的联系或者其他条件与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

这种图画有人管它叫“图画文字”,其实只是图画,不是文字。

图画发展成文字,必然表现出这些特点: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

2.许多抽象的意思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现,例如画一个人,再在他脚底下画一根地平线,表示“立”。

3.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它们的顺序得依照语言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不同。

例如先画一个人,再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的人”。

过了这个阶段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于是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

从形状上看,第二阶段的零碎图形和第一阶段的整幅很相似,第三阶段的笔画化和象形文字生来的笔画化文字则纯粹是字形上的变化,实质完全相等。

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字,甚至是最象形的字,也必然要跟一定的字音联系。

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旗夹在一个人和一匹马中间是什么意思。

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字。

1.第一段谈到了人类、国家、文化、语言和文字几个方面的关系,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语言→文化→文字→国家B.人类→语言→国家→文字→文化C.人类→语言→国家→文化→文字D.人类→语言→文化→国家→文字2.关于“图画文字”,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图画文字”的特点是整幅图来表达意思,表达的意思往往含糊不清。

福建省福州市高考语文的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高考语文的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高考语文的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介形态的演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指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职业”,网络直播、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拉动灵活就业人数快速增加。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没有知名度的普通人,靠优质内容创作赢得了关注度。

去年“双11”,有网络红人创下 3.3亿成交额的纪录,某“口红一哥”5分钟内卖掉 1.5万支口红。

数字经济新趋势,改变了传统商业营销格局,让人看到了社会化营销的新商机。

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口碑经济、诚信经济,信用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

比如,一个特别懂电子产品的“极客”,之所以能在垂直领域建立知名度,带动产品销量,关键是其经得起检验的专业见解。

但现实中,一些网红及其身后的孵化公司,在流量价值面前打起“如意算盘”,或弄虚作假“刷单”买粉丝、买评论,制造数据假象,骗取广告客户信任;或为劣质商品代言,做一锤子买卖;或索性绕过平台,将交易移到“桌面底下”,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粉丝没买到合意的产品,广告客户没得到承诺的效果,伤害了社会化营销这一电子商务新业态。

最近,一位网红直播博主就因为大量刷假评论、以虚假阅读量欺骗客户,被关停了账号,其所属机构也被暂停旗下所有账号在微博上的广告投放权限。

无论是保护新业态发展还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在规范的同时加强监管。

相较于线下门店,网红直播销售的即时性,无疑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

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进一步畅通投诉梁道,对明确违法的行为做到“重拳出击”,以儆效尤。

从平台监管角度看,一方面要保护广告客户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帮助其准确知晓相关账号的流量价值,对商业纠纷要建立常态化的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对“买粉”“刷单”“假评论”“卖假货”等行为,也要加大打击力度。

比起监管部门,平台凭借数据优势与管理权限,更容易刺破商业欺诈的面纱,理应更深度参与到互联网发展共治中来。

高考语文的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的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的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

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

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

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

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

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

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

大致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

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

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

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

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

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

现代文阅读(一):社科文化类(说明文、主流观点)

现代文阅读(一):社科文化类(说明文、主流观点)

现代文阅读(一):社科文化类(说明文、主流观点)1、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东方—中国:农耕文化—重视经验、讲究传统—民族性格:温和内敛西方—欧洲:海洋文化—重视技术、讲究创新—民族性格:奔放激昂差异:中国欧洲生活“家”:群居伦理、家族观念“人”:个体伦理、独立观念文化儒家文明:秩序(君臣父子)基督教:革新、突破(十字架)和谐(天人合一)餐饮菜系繁复(川、粤、湘、鲁)简餐为主、个人化、私有化“吃”:民以食为天居住四世同堂、合家欢乐独居风尚、一胎化习惯享乐、现世幸福禁欲、来世幸福绘画水墨、花鸟:意境—写意油画:逼真—写实融合:西汉张骞出使、元代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明清利玛窦、庄世顿、1978年改革开放当下具体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互补、融合中国西方节日追捧圣诞、情人、感恩节沉醉春节、中秋、端午餐饮风行西餐、快餐、自助餐追捧饺子、油条、火锅文化亲睐好莱坞大片、网络文化崇尚“四书五经”、名著生活流行独居、一胎化修建四合院、三进五厢【星巴克(西)进驻故宫(东)|水墨画(东)悬挂于白宫(西)---全球化、地球村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文化本应该多元、丰富,文化因多元而精彩。

】2、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传统文化:国学、诗词、书法、绘画、京剧、昆曲、武术、汉服、风俗—正在消亡流行文化: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流行音乐、数码产品、游戏---正在兴起(1)消亡与兴起的根本原因:A工业化的批量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文化产品成本更低、消耗更少、便捷、及时。

B传统文化节奏慢、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2)传统文化如何保存?--放低身段、适当改变,寻找新兴媒体技术,结合改造、适应大众。

【《百家讲坛》:国学名著+电视平台,“改头换面讲经典”;“中国风”:古典诗词+流行曲调,“传统与流行的完美结合”】(3)流行文化如何经典?--避免浮躁、拒绝三俗(低俗、恶俗、庸俗),吸取传统文化经典因素,提高自身品味。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版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前面几讲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

一、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

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和阅读要领社会科学类文章,在高考试卷中,有放在第Ⅰ卷全用选择题来考的,如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过去更多地放在第Ⅱ卷。

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相近,后者的命题格局与文学作品相似。

这里总起来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有一年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社科类现代文阅读

社科类现代文阅读

社科类现代文阅读一、被忽略的《胡同文化》内涵①前几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曾是《北京的符号》,这个题目的拟定本身就已说明,生活在北京城的北京人都有一个寻找北京文化符号的期待。

正像人们所已经了解到的那样,有不少高考的同学将“北京胡同”叙述为北京的文化符号。

今天再来说这件事,我们新的感受和体会可从重新展开。

②如同人们都赞成把胡同和四合院看作一个整体一样,我们觉得,应把北京城看作一个整体。

具体来说,不仅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个整体,那俨然高耸于大片民居之上而取俯视之势的皇家宫殿和皇家林苑群,与似乎匍匐在其脚下的胡同院落,理应在人们的文化想象中被视为一个整体。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需要想象力的文化阐释。

让我们想象:那汪洋大海一样的青灰色的民居院落,围绕在辉煌高大的京城中轴线两边,向四方延展开去,无边无际的青灰色,与西山和远天的颜色融为一体。

北京城的景致,缺少了远望中的西山风景线,那就是不完整的了。

同样道理,缺少了那无边无际的胡同四合院的海洋,北京城的景致也是不完整的。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王维真是懂得都市气象的美感特征。

总之,人们需要一种具有整体感的文化想象。

③假如说老北京人对胡同四合院的留恋多少都带有怀旧的性质,而外国人对北京胡同的喜好又多少带有猎奇的味道,那么,当我们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传承的理念而启动自己的文化想象时,关于“胡同文化”的想象空间也就是一种历史空间。

人们所关注的胡同的命运,倘若抽空了生存其间的北京人的历史命运这一内涵,将因为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而使想象本身黯然失色。

惋惜于老胡同老四合院所编织的北京旧照片的逐渐褪色,自然是一种令人不胜吟咏的文化艺术情调,不过,世人却不应简单地认为,四合院里的生活从来都是优雅从容的。

值此之际,想象一下“大杂院”是如何从四合院衰变而成的,当不失为一种出于人文关怀的提醒。

在人口繁衍而住房空间无法扩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胡同居民的“创造力”历史地改变了胡同和四合院的固有结构,而随着其物质结构的异变,非物质的文化想象空间也随之而变形。

现代文阅读专题--社科类

现代文阅读专题--社科类

现代文阅读专题--社科类社科类专题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一):社科文化类(说明文、主流观点)
1、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东方—中国:农耕文化—重视经验、讲究传统—民族性格:温和内敛
西方—欧洲:海洋文化—重视技术、讲究创新—民族性格:奔放激昂
差异:
中国欧洲
生活“家”:群居伦理、家族观念“人”:个体伦理、独立观念
文化儒家文明:秩序(君臣父子)基督教:革新、突破(十字架)
和谐(天人合一)
餐饮菜系繁复(川、粤、湘、鲁)简餐为主、个人化、私有化“吃”:民以食为天
居住四世同堂、合家欢乐独居风尚、一胎化
习惯享乐、现世幸福禁欲、来世幸福
绘画水墨、花鸟:意境—写意油画:逼真—写实
融合:西汉张骞出使、元代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明清利玛窦、庄世顿、1978年改革开放
当下具体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互补、融合
中国西方
节日追捧圣诞、情人、感恩节沉醉春节、中秋、端午
餐饮风行西餐、快餐、自助餐追捧饺子、油条、火锅
文化亲睐好莱坞大片、网络文化崇尚“四书五经”、名著
1
生活流行独居、一胎化修建四合院、三进五厢
【星巴克(西)进驻故宫(东)|水墨画(东)悬挂于白宫(西)---全球化、地球村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文化本应该多元、丰富,文化因多元而精彩。


2、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传统文化:国学、诗词、书法、绘画、京剧、昆曲、武术、汉服、风俗—正在消亡
流行文化: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流行音乐、数码产品、游戏---正在兴起
(1)消亡与兴起的根本原因:A工业化的批量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文化产品成本更低、消耗更少、便捷、及时。

B传统文化节奏慢、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2)传统文化如何保存?
--放低身段、适当改变,寻找新兴媒体技术,结合改造、适应大众。

【《百家讲坛》:国学名著+电视平台,“改头换面讲经典”;“中国风”:古典诗词+流行曲调,“传统与流行的完美结合”】
(3)流行文化如何经典?
--避免浮躁、拒绝三俗(低俗、恶俗、庸俗),吸取传统文化经典因素,提高自身品味。

【青春版《牡丹亭》:台湾白先勇、选取传统文本的精华、重新改编;《功夫熊猫》《花木兰》《白蛇传》:电影吸取传统典故精华,成为新的经典;“四大名著改编剧”】
3、文化的“软实力”
--传统“硬实力”:经济、军事、人口、资源
--“软实力”:奥运会、世博会、诺贝尔、奥斯卡
奥运会: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金牌、奖牌衡量国民素养【2012伦敦:体操陈一冰夺银牌—含金量:体育精神—展示自我、突破极限、公平友谊】
世博会:科技文化,未来生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2010上海世博:“让城市更美好”】
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经济、医药生物、文学、和平六大奖项【2012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农村背景(山东高密)、封建伦理、男权社会、荒诞离奇的作品特色】
奥斯卡奖:电影大奖—展示国家形象、国民素质的绝佳舞台。

总结:
【大国强国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共同发展,软实力是未来社会、未来世界竞争的主要方式。


【软实力“四大件”是国家文明、素养、道德、文艺层面最高展示。

“文化强国”是大国崛起的必须条件。


4、大学精神与人文教育
(1)当今中国大学之痛:1999年扩招—教学资源短缺化(图书馆、宿舍、课程、师资、设备、仪器)--学生迷茫化、师资贫乏化、教育资源“僧多粥少”、
3
社会不良风气
(2)什么是大学?-----“大师之学堂”:知识、人格、素养、魅力大学学什么?——知识技能(学习方法)、人格(为人处世)、道德素养(个人自律、社会责任)、魅力(审美能力—真善美)
(3)先进的大学精神、经验、方法
·耶鲁大学yale A学科精、少、深—政治学、宪法学、法学
B拒绝社会名利诱惑—寄宿学院、6亿美元、大学风骨反:清华大学,500万元人民币出卖教学楼冠名权—真维斯楼
·美国服装学院 A学制两年:知晓历史(积累沉淀)、创造创新
B理论铺垫、实践操作—务实为主、强化能力
5、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城市化---指标准化、一体化、机械化—工业革命、技术改良【农业社会—手工化、个体化、多样化】
(2)利:效率提高、解放了人、生产力巨变【现代社会一年产值相当于古代古代130年】
弊:人的机能下降(身体、心理)--体质衰弱、技能减退、心理健康;人的物质欲望强烈、精神追求衰落—现代人的迷惘、孤独、寂寞、缺乏交流结论:A城市化、工业化是进步的历史潮流、趋势,无人能挡;
B“双刃剑”:提高效率,解放人类;心灵空虚、精神萎靡
【现代工业化、城市化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
6、“微”与网络文化
【“微”: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为代表的网络文化】
(1)特点:短小、精简、快捷、便利—背景:网络技术的发展
(2)利:信息及时、资源共享
弊:信息海量、良莠不齐;个人隐私、社会犯罪;“交流闭塞空间”、浮躁氛围(网络语言:呈现碎片化、趋势化、事件化、“XX体”)。

(3)合理手段:去粗取精、优化关注资源、“为我所用”
保护个人他人隐私、网络语言使用的分寸
7、信任危机与现代生活
(1)现代生活:物质繁荣化、精神空洞化、急功近利、浮躁喧嚣---人与人不信任的根源所在。

(2)“仇富现象”:仇的不是财富,仇的是获取财富的途径与方式。

--信任危机与社会公平、公正密切相关。

结论:现代社会要想改变信任危机---途径一:完善法制、税收制度,力争社会公平公正;途径二:激发自我努力、奋斗的社会氛围,鼓励创造。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